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233|回复: 26

浅析PC电源的MTBF指标以及散热风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扇顶置直吹的另一个特点是直接参与CPU附近的散热。这点应该说是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专业领域来说,因为有后机箱扇或者专门的CPU散热风道,所以这方面基本不起什么作用。而对国内大部分没有静音后机箱扇的家用机器来说,12cm电源风扇参与散热可以改进不少机箱整体散热结果。而对于对静音要求高的用户来说,参与CPU附近的散热意味着提高进风口的温度,这会影响电源的温控和散热效果,可能会提高风扇的转速。所以外加一个静音的后机箱扇是必要的(当然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形式的散热形式上也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有的时候也会有人给前置或者后置的电源设计专门的进风风道)。

单风扇的情况讨论清楚之后,双风扇的情况也就基本明朗了。双风扇可以结合各自的优点,合并散热优势区域,互补各自的盲区,形成更明确的风道。但也有噪音相对不好控制、占用更多的空间的问题。按进出风的风向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鼓一抽,和双鼓风。

一个鼓风一个抽风(顶置直吹+后置抽风;或者是前置直吹+后置抽风)的形式类似于风扇的串联。一般的前置直吹+后置抽风类似两个完全一样的风扇串联,理想情况下,风量不变,风压增强(当然也有zippy那样的8cm后置+前置辅助小风扇的例外)。顶置直吹+后置抽风的形式因为往往顶置直吹的风扇较大(常见的是9cm顶置+8cm后置),情况会复杂一些,谁主谁从、电源里面正压为主还是负压为主之类的就要特殊考虑了。

双鼓风的形式常见的是顶置大风扇直吹+前置直吹风扇。主要改善了顶置风扇在前端底部的盲区,同时减轻顶置大风扇的散热压力。SeasonicM12EnermaxGalaxy就是这样的例子。

一般的来说,对电源散热考验最严峻的,莫过于在工作温度的高限(40度或者50度)满载条件下的散热。这时候环境温度最高,电源本身温升也最高,风扇转速也会达到最大。在散热保证了这种最严酷条件下的长时间(24*7,或者其他厂商预期的标准,当然了,一般不会有哪个厂商傻到想以此温度下保持标定的MTBF值为标准)稳定性之后,在别的环境下,留给风扇的温控自定义空间就很大了。就算是大胆到温升不到一定程度风扇不转也未尝不可,这时候总比最极端的情形要好。当然,采用这么大胆的温控的产品是少数(其实也不算怎么大胆了,七盟和CWT都有部分这样的产品。),大部分厂商都会倾向于投入超过需要的风量来控制自己返厂维修电源的数量,为了静音想赚一票就走的一线二线厂商还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为了压缩成本,采用一些指标上看起来很美好、价格上却便宜得多的“兄弟厂商”的产品的事情倒是有,不过这种问题的责任倒算不到温控头上。)。温控策略各式各样,乃至于同一种结构的电源,也会有差异相当大的温控表现(实际上不光温控,效率、输出能力等指标都会有不小的差异)。
例如这里面的AntecAkasa,同样是EnhanceOEM的同一结构的8cm后置抽风电源,其温控策略却有相当大的差异(低负载、满载噪音水准差异等等)。(同一张图里面的silverstone是同结构的14cm顶置直吹,也有对照参考的意义。)
http://www.anandtech.com/casecoolingpsus/showdoc.aspx?i=3173&p=15
同一网站还有一例,除了噪音指标之外也可以比较一下其它的指标:
(这一篇里面的Thermaltake, Hiper, Xigmatek都是CWT OEM的同一内部结构以及12cm顶置直吹散热)
http://www.anandtech.com/casecoolingpsus/showdoc.aspx?i=3231&p=10

(当然这里的图表也只能看个大致情况,个人认为这个网站上的数据的准确性一般。例如这里面的转换效率数据和80plus网站上的数据就有些差异,但大致情况是没问题的。)

总的来说,相对于最基本的后置抽风的散热结构,其他各种结构都有相对的优势和劣势。采取什么样子的设计,采用什么样子的对应的散热风道,采用什么样子的温控,对于有实力的厂商来说都有自己的考虑,都会有足够的实验验证。不管哪一种形式都有好的电源方案出来。用户应该更关注最终的产品本身,而不是拘泥于有限的某种散热形式。

[ 本帖最后由 ronliang 于 2008-2-28 09: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育了:loveliness: :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汗一个。。。果然没啥反映。。。:fun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个坑,慢慢消化: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帅了,罗大哥的技术帖,: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上了一课!:sweatingbullet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hd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2-2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MTBF的猫腻太多了
直接看保修年限更方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ull 于 2008-2-29 11:24 发表
MTBF的猫腻太多了
直接看保修年限更方便了


保修年限确实多少能反映厂商对自己产品质量的信心。
但涉及到的其他方面的因素会更多。

最主要的,就是最终售价和成本的差异。
这影响厂商和渠道会预留多少财务成本给保修过程。
比如,拿FSP在美国的保修为例,
EPSILON系列就只有2年保,同功率等级的EVEREST系列模块化电源就是3年保。
内部除了模块化的差异之外都一样。这就只能解释成价格差的原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文,坐下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两个数据:
PC P&C Turbo-Cool的数据:
1000W 120,000小时@40度满载。
1200W 200,000小时@40度满载。
算是不标温度时候的特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 LZ 能否透露下SST DA1200的 MTBF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帖子了,帮顶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名占位.........以备查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烦着呢 于 2008-3-4 11:06 发表
不知道 LZ 能否透露下SST DA1200的 MTBF标准。。


                           100,000 hours at 25°C , full load
官方网站上的标识很清晰了。
SST的MTBF标法都是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贴,不顶天理不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负责的厂家都会提供MTBF的报表,里边有环境温度以及每个关键部件的MTBF值及数量,以及产品的MTBF的计算公式。某些产品更会直接拿去做halt&hass测试(高加速寿命测试),能很好的模拟出产品的真正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帖子,不过说句实话:没咋看懂:blink: :wacko: :ph34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orkwork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3-4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MTBF 貌似PC 比SST强不少。。
看来7盟不够猛。。: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4-3-29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