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前言[/td] |
|
鉛、汞、鎘、六價鉻、聚合溴化聯苯(PBB)或者聚合溴化聯苯乙醚(PBDE)等有毒害物質,經常被使用在通訊及家用電器之機板及零組件的組成材料之中。其常隨著廢棄舊電子產品的不當處理,經滲透到土壤而影響地下水質,造成嚴重污染危及人體健康。近年來歐盟及國際間各大電子業者,已分別提出上述物質的禁用令,並將陸續於2006年及2007年起強制實施。本文將針對電子產品中,鉛、PBB或PBDE等物質之替代性材料及相關製程的問題,加以深入討論。 |
|
[size=+1]電子產品中鉛的使用及其替代物 |
|
目前的電子產品中,含鉛成分的分佈以銲錫接點為主,約占全部的70%含量。其次為印刷電路板所使用的表面處理材料約占25%,另外有5%則是存在於元件導線架之電鍍層上。 |
|
|
圖1 印刷電路板示意圖 |
|
關於含鉛焊料的替代材料,早期美國國家製造科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anufacturing Sciences, NCMS)在1997年,曾建議錫鉍(Sn-58Bi)、錫銀鉍(Sn-2.5Ag-4.8Bi)、以及錫銀(Sn-3.5Ag)等合金為3種最具潛力之無鉛焊料。2000年之後,在美國國家電子製造業創進會(National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 NEMI)與英國Soldertec Ltd.等單位分別提出以錫銀銅(Sn - [3.4-4.1] %Ag - [0.45-0.9] %Cu)合金來替代錫鉛合金之建議後,錫銀銅合金已成為無鉛焊料的主流產品。 |
|
˙印刷電路板墊片表面處理 |
|
占有傳統含鉛產品25%含鉛量之印刷電路板的銅墊片表面處理方法中,電鍍鎳與金或無電鍍鎳化金的處理方式,在印刷電路板工業已經使用多年。然近幾年由於成本考量及無鉛焊料之焊接性問題,許多新興的表面處理方式如有機保護膜(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s, OSP)、浸鍍銀(Immersion Silver)、以及浸鍍錫(Immersion Tin)等都快速發展之中。據美國Circatex公司在2003年所做的預估,OSP技術在印刷電路板的市場占有率,在北美地區預計將由2003年的19%增加到2005年的22%;歐洲地區則由2003年的5%快速增加到2005年的10%。在北美洲,則以浸鍍銀的方式成長最快,其占有率達7%,約為該方法在2003年之倍數;浸鍍錫的方式,成長率則約為3%。 |
|
OSP墊片處理技術,早在1960年代就有Enthone 公司開發「Entek處理法」,利用苯基連三連唑(BTA)材料在銅墊片加一層有機保護膜,到第四代OSP材料-衍生式苯基咪唑(SBA)在1997年開始量產,並在市場上占有相當之比例。2002年時,日本四國化學更針對無鉛焊接開發第五代OSP產品系列,以Aryl Phonylimidazole類材料,達到更佳之耐熱性,裂解溫度可達355°C,大幅增加其對銅墊片的抗氧化能耐。 |
|
而浸鍍銀與浸鍍錫的技術,其製造流程相對較為簡單,主要含銅表面的預清洗、微蝕、表面前處理、以及浸鍍等步驟。其中,浸鍍銀的鍍液以硝酸銀為主配方,焊接性良好且焊點強度也十分可靠。但純銀表面在空氣中易產生硫化及氧化的現象,所以需在浸鍍槽中添加有機抑制劑,來防止表面變色的情況。此外,為避免有機銀產生遷移現象(Silver Migration),浸鍍液中還需添加表面潤濕劑與緩衝劑等。而新興的浸鍍錫技術則是以硫?(Thiourea)為主劑,鍍液穩定,焊錫性也較佳。不過浸鍍錫過程易造成綠漆變色或側蝕的問題,焊接後機版墊片與焊點間快速成長之脆性的介金屬層(IMC),焊接性將受到影響。對於純錫電鍍層表面易產生錫鬚(Tin Whisker)的問題,也是浸鍍錫技術的一大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