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标题: 转帖-不要“发烧”了!对于音响的理性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瘩狗    时间: 2012-6-3 23:25
标题: 转帖-不要“发烧”了!对于音响的理性思考
作者:李胜波
+ H/ G8 s; Z* E! L
( o! |2 R- P5 }1.引言
9 O8 U* N+ V* t) Z( O
5 V2 a+ M7 ?4 S* \9 R由于人们对声音质量无休止的追求,加上工业设计、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市场上的音响产品琳琅满目,千奇百怪。一些商家为了把这些产品卖出去并获取高额利润,利用声音的主观性和抽象性强的特点大吹特吹,使得音响器材越发变得神秘。更有一些抱着不可告人目的的“写手”更是推波助澜,通过各种媒介传播那些自己都不理解的“发烧”语言。自以为领悟了其中玄妙的音响爱好者,自称“发烧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 ]4 \4 q4 b6 R5 n3 j无从考证“发烧”这个词汇起源时的本来含义是褒或是贬,但弥散在他们之中的非理性甚至错误的观点无处不在。一些人大肆鼓吹一些虚无缥缈的却是违反声学甚至电学常识的东西,却怀疑最基本的声学常识。
; U. N+ Q( u7 W% g, }6 F0 N1 A4 _2 T; r; S  p
随着音响产品的不断普及,这些错误观念越来越蔓延到消费者当中,造成了音响行业的特有的不正常现象。利益的驱动使得个别厂家变本加厉,制造或传播着各种谎言。消费者的崇洋心理使得假洋品牌横行,宣传单上印个老外便成了外国品牌,音箱旁边蹲个老外便成了产品设计师。一些伪科学产品打着国外技术的旗号,将过了时的低劣技术包装宣传一下便大行其道,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趁机在后面煽风点火。宣传上的鼓噪造成普通消费者的茫然,很多技术人员也是人云亦云,不经意地在各种机会以讹传讹。非理性的宣传使得厂商不再重视产品技术和质量,更重视包装和炒作。有几家年销售额近3亿包装成高档形象的公司,其中音箱设计人员却只有一两位,我们不能不怀疑其产品的电声性能。更有的连起码的测试设备和象样的技术人员都没有,仅靠老板一个人的耳朵来调试,这样的音箱到市场上却卖到很高价钱。
6 R5 {. h' k. d" c* H4 w3 F* p( L( m( _0 c  e" _* F
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澄清在音响产品的一些错误认识,促使厂商能够回归科学,回归理性,科学设计产品,正确引导消费。也呼吁消费者成熟消费理念,在选购音响器材时不要盲从和轻信,不要盲目崇洋,辨识各种夸大和虚假的观点。在这些错误观点中,有概念方面的,也有器材使用方面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讲述其中几个。
  X5 l! W& B+ A$ g
$ o& i9 _. H0 d4 a% F- K  i5 g" O1 [2.发烧误区% I6 A4 t8 ?" H  a
0 F  S8 H5 G1 |7 f! E* N& L
1)什么是“高保真”
) Y2 J4 _5 S6 j0 H+ _5 E' M8 ]2 K
) H& M+ v- h* f! {6 ~6 j不失真地重放原音是音响器材的终极目标,这也是目前技术所无法达到的。最大程度地接近原音被称为“高保真”,但这个概念只局限在器材方面,不包括录音,下面将谈到这一点。按照这个定义,音响器材不应该对音色进行再次加工。实际上,很多发烧友却将它们分出了“英国声”、“美国声”、“音色温暖”、“音色冷”什么的。我并不否认器材有音色之分,但那肯定不是高保真的器材!要记住,音响器材只需重放,不需要创造,不需要本身的音色。就像彩电一样,它本身并不要有什么偏色,生产时必须要调节白平衡使三基色恰当,没有哪个消费者和彩电厂希望他们的产品偏红或偏绿。彩电上最终呈现的颜色与景物本身的颜色、摄像机的保真度和后期制作等因素有关。
7 z2 F& t2 ~7 p8 V9 O9 {" W+ l& m  R7 Y2 m4 ^( B
音响中音色的创造应是由录音师完成的。由于录音器材的差异与录音师的水平和好恶使得录音有音色之分,有冷、暖之分。所以我认为音源在整个重放环节中是最重要的,它最终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这里的音源不是指CD或DVD播放器,而是指碟片等音乐载体。声音录制的好,即使器材稍差一点也会有很好的效果。(Leoric:非常同意,要追求HIFI,首先远离垃圾碟片)有人买了贵重的功放和音箱,却听一些录音很差的不规范碟片,这是舍本求末。就像你买了一台高清晰度彩电,却在山区里信号很差的地方收看,效果还不如你接上信号好的有线电视看普通彩电。7 k4 }1 k, H9 N* |9 C

2 [/ z4 h+ [2 R: z, e8 J前面提到的美国声、英国声什么的,大多是受到不同民族人民性格的影响,或是音乐本身的区别,而不是音响器材的区别。美国的音乐比较凌厉,与他们是一个性格狂放的移民国家有关。欧洲的音乐比较温和,与这些国家人民的稳重含蓄有关。(Leoric:偏向的音乐题材不同,自然在做一个目前咩办法做完美的音响器材方面,取舍时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造成各自做出的器材也会有所偏向)% l1 ~8 G+ E$ C# \) |) o% I
. d. E+ }" Q- ]/ u/ n
还有些说法,如果在喇叭振膜上涂一层毛茸茸的羊毛等物,他们就说声音温暖;如果是用金属膜,他们就说声音冷,有金属味,这都是错误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这是视觉对听觉造成的影响。正像红色给人以“热”的感觉,而蓝色给人以“冷”的感觉,实际上蓝色不会降低环境温度,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罢了。- B( o$ F! B+ O3 h

6 o* A& ^1 P. A/ V/ ~3 N8 C2)有关混响
, J& J" l- h) A7 {
1 _9 E7 e9 |5 Q2 B" S$ o& f. W* D严格来讲,我们听到的好听的声音都不是高保真的,最保真的声音任何人都不爱听。在演奏乐器或唱歌时,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假如你在一个室外很空旷的无混响的地方演奏或演唱,此时听到的是最真实的声音,但效果一定是干巴巴的难听之极。如果你换到一个有混响的大厅,声音马上就圆润、丰富了起来。但是其实此时的声音并不是真实的声音,而是被加工、修饰了的。录音师录制唱片时为了改善音质,必须要人为地添加一些失真,对原音做一些处理,这些处理包括自然混响和人工混响等等。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效果器的运用使我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奇效。所以“高保真”不能扩展到录音领域。
8 k  d, h5 T8 }7 O  p/ m
& X. Z/ M" B& a3 j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很多人认为听音室应该要有一定的混响时间,并且有一些推荐的数据,如4ms诸如此类。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尽正确的,而应视情况而区分。有两种听音环境:一是音响器材听音室,二是原音听音室。后者如有些音乐厅,它不借助于电声设备的放大,而是直接演奏乐器,讲话,演唱等,这需要大厅有一定的混响时间,来美化音质。但是前者其实一般不需要混响的,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唱片已经加入了混响。实际上只有是“干”唱片的话,才需要听音室有混响。当然我并不提倡在消声室里听音响,这是因为消声室里缺少墙壁的反射,声音不自然,不符合人们日常的欣赏习惯。$ K9 `5 }) h" }
: v3 a( D" J  D; F, s
同样道理,如果房间有足够的混响,那也不需要再搀加电混响。有一次,我在一个混响很大的体育馆里看演出,结果声音浑浊不堪,极不清晰。后来到音箱前仔细一听,发现调音师竟然加入了电混响。
3 `, s( g# q$ f以前由于没有电声设备,声音的美化只能靠建筑声学设计来实现,所以提出了混响时间的规定。闻名世界的三大音乐厅,实际上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模拟混响不如建筑混响那样真实、自然,某些场合不能相互替代,但现代演出大多必须借助音响器材,此时,音乐厅混响时间的可以短一些,而且电声器材有很好的可控性,还可以节省对音乐厅声学设计的巨额投资。当然,此时要有足够好的音响设备和调音师的正确#作。% I9 p6 O& r' q, B" h
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到这个问题,是为了消除某些“发烧友”对家中听音环境混响时间的错误考虑。实际上,如果你家中听音室是用来听音响的,其混响大多是偏大了的。
3 |/ E3 k: ~- o) Q# \# {6 O" M# k, o" S) [
3)谁是“金耳朵”?1 _# `% ~4 D5 h. D+ a3 K

# ^) Y/ r  Z6 @. x我承认有这样的人,他们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甚至音乐造诣很深,经常听一些现场音乐(如音乐会),经常听一些不同音乐的器材和碟片,这样会对一些音响器材有些好坏的鉴别。其实因为爱好和工作的原因,我本人也是上述的一员。但如果有人把我拉到一个商店里去评判一套音箱音质怎么样,我说我听不出来。(Leoric:真的很难,要搬回家听他好好听他几天,嘿嘿)这决不是谦虚,而是因为人通过音响来最终听到的声音是多个因素的综合,这里有最重要的录音的因素,也有碟机、功放、音箱、听音环境的因素。所以很难只给其中一个环节--如音箱--给出准确的评价,除非你让其它环节都相同。在两本不同的“发烧杂志”的两篇不同文章中,两位作者用了相同的器材来鉴赏同样的音乐,当然都尽其能事鼓吹最终的声音多么多么好。但一个作者是在宣传功放,就说这美妙的声音是功放的功劳;而另一个作者是在宣传音箱,当然又说是音箱的功劳。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说法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你怎么由最终听到的声音来证明是谁的功劳呢?就像我们看一台彩电很清晰,如果就此断定是信号源质量好或者是电视机质量好,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使用相同的功放来比较不同音箱的差别或者使用相同的音箱来比较不同功放。
) A+ `, a  r& B  Y0 v0 M/ h# Q0 a" b$ W) ~0 _5 z6 k
声音的主观性很强,是无形的,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暗示而改变立场。如果你在比较两套音箱A和B的效果时,有人对你说:“是不是B的效果比A的效果好?”,你一般会说“是”,否则他会一直讲A比B好在哪里直到你承认为止。还有一次我在调试一只音箱,一个发烧友说这个音箱的某个地方不大好,请你把那个电容减小一点,我却不认为这样。为了说服他,还是过去换了一个其实是一模一样的电容,他一听连呼“好多了”。我告诉他说我没换,整得他满脸狐疑。一位发烧友花巨资买了一对“进口”音箱,回去以后到处炫耀多么好听。可是这个“进口”音箱被电视台曝光为假洋品牌后,他却怎么听都不对劲。
% x: A4 E. L5 T# {3 ^% M$ V  Q3 r3 _. {0 y& H3 z; K2 x$ V% y
所以我们不必迷信“金耳朵”,自己听不出区别不必埋怨自己耳力不济。尤其要警惕那些号称自己“金耳朵”,却抱着某种目的推销自己或产品的人。其实,在音响器材柜台前站班促销的都是品牌厂商自己聘用的直销人员,这些人员在上岗之前都受过专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夸大的产品功能与企业的相关信息之外,还有一些欺骗顾客的技巧。
9 S/ m& W+ Q) g' t; F0 e% Q很多厂家和商家就是利用了声音的特点宣扬一些虚无的东西,蒙骗消费者。记得曾在一次气功“带功”会上,气功师说练到一定程度会感到一股气流沿着身体的某条脉路走。在他的暗示下,好多学员后来似乎都有了这种感觉。有些“发烧”语言就颇像气功。
5 n2 T% [1 U+ ^& k4 ?, ]
8 y9 @/ Z4 v) \/ E0 h0 `& N  o4)怎样算是好音箱
  h" a$ h3 e2 n; ~6 ~& X. \& N9 Y4 a% u6 s- ^# M+ l, N
音响器材范围很广,这里只讨论音箱。音箱的音质和客观指标是否一一对应?答案是肯定的。可这样一个常识性的命题,竟有很多人怀疑。他们认为指标好,音质不一定好,反之亦然。那么请问一句:导致音质好的原因除了物理指标外,还会有哪一类因素呢?难道是精神类的因素?
3 |1 i% }5 d& j但是这里的物理指标决不是简单的几个项目。一些人测试了一只音箱的频响、失真等后数据很好,又试听了这只音箱,发现音质不如另外一只数据不好的箱子,便得出上面的结论,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实际上描述一只音箱声学性能的指标非常多,还有指向性、瞬态特性、延迟特性、相位特性、谐波比例等等。有些测量非常复杂,有些特性没有通用的仪器测量,有些根本无法得到精确结果,还有些指标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更谈不上测试。目前最经常测量的轴向频响、总谐波失真只是其中最容易得到的测试结果,但这两个还不能完全代表音箱的音质。也就是说,目前的测量内容中,好的数据不是好音箱的充分条件(Leoric:看下面那段的时候记住笔者这段充满逻辑性的话吧~)8 K9 `( s, K! Q! Q0 m

9 z2 L* \6 N/ M0 @! y" N7 D" H但它肯定是必要条件!数据好的音箱不一定是好音箱,但数据不好地音箱一定不是好音箱。(同样成本下面把数据做得很好,一定是以牺牲其他~无法以普通数据表达的~特性为代价!这大概是监听类型箱子不好听的根本原因吧)。有的厂家否认这一点,实际上是掩盖他们测试设备的不足。建立一个像样的消声室(低频下限为50Hz)及B&K仪器需投资100万左右,请问国内发烧界的音箱厂们有哪家有这样的消声室?
# g% O1 O) B( \  {+ \! X6 w与此同时,一些知名的有悠久历史的国外音箱厂却非常重视数据。笔者测过B&W等国外名厂的音箱频响曲线,出奇的平直,也难怪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它的音质。
% z5 u5 [3 ?! r; |2 j0 ]# u# `3 v! u& j# c9 j3 d4 p/ P$ ^( q) c" w
关于音箱曲线不必是平直的原因,还流行一种说法,说这些测试是在消声室测得的,而听音时是在普通房间,这会在平直的曲线上增加很多峰谷,所以在消声室获得的平直的频响没有意义。这句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知道,音箱是用来最大程度高保真重放原音的,以小提琴演奏为例,希望在同样的环境中,音箱可以替代小提琴的现场效果。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同样的环境”,这把小提琴在不同的环境中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环境其建筑声学参数不同。假定我们把小提琴在消声室演奏的声音归一成一条直线,那么在普通的房间里出来的声音肯定不是一条曲线,而是由于环境原因叠加了很多的峰谷。这是不是说明此时这把小提琴就不保真了呢?显然不是。同样,假定这只音箱在消声室测量下来频响平直(相当于那只被归一化了的小提琴),即说明有机会保真地重放原音,那么放到普通房间里就不保真了吗?其实消声室在音响设计中作为一个必要工具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它更能简单地测量音箱的保真情况,而且其声学模型简单,控制参数少,很容易被复制。: O4 u/ G3 @' l+ {

" z. P8 _4 |, K" _' N' A+ U" V消费者在选择音响时,不要简单地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外观豪华而且卖价高昂的音箱不一定是好音箱。我曾经测过一个市售一万多元的假冒洋品牌,其外观集现代音箱奢华之大成-弧形后面板、亮光烤漆、铝制盆架、铝装饰圈等等,结果只看声频响不均匀度很大,明显看得出在分频点处极性接反。而这对音箱却被一些杂志和发烧友吹得神乎其神。一家品牌的某个型号在单元布局上中高音距离有近半米,又怎能使声像定位准确?
+ P. L0 L+ N9 b; S5 F2 g  k6 [; p! t! k0 r" z3 Z
5)对于立体声和虚拟环绕声的误解$ a* k6 }& ~# u6 n; p; y
) J8 S& l- w# \- }2 s
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一直到最近的环绕声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用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逼真音效。但是,有人似乎听到了器材重放范围之外,违背基本原理的东西。还有人利用声音的主观性来误导听众,将一些低劣的技术吹得神乎其神。而实际上这些说法违背了声学甚至是电学方面的最基本观点。
' g; K% ?) ?5 L) ~' L- U$ z- ]& B
通常所说的立体声实际上只是双声道,这种简单格式在“发烧友”中广为推崇。其实严格来讲,“立体声”这种叫法是错误的,较真起来连“平面声”都称不上,如果忽略音箱中各喇叭之间的距离(如同轴式),忽略房间的反射,我们听到的声音只是介于两只音箱喇叭单元的一个线段。这种说法可能让很多发烧友们大吃一惊,但事实就是这样的,不信请你抛开想象,仔细地在你家的“立体声”音箱前体会一下。有的“发烧友”听到雷响,觉得其位置就在在头上,而水从地上流;小提琴在肩膀位置拉响,而二胡的位置正好在左膝盖上,这纯属他们的主观臆想,一厢情愿,如果有人在这样误导你,你不要埋怨自己不是“金耳朵”(Leoric:如果你能想出来,那也是一种享受啊)。
! j$ [" K# ~4 m1 q/ M# h0 R
' a# [! u) U8 a! M多声道格式(如DTS和AC-3)造就了环绕声,这使得我们可以听到“线段”以外的更多信息。但这种格式受到了严格的产权保护,其编码方式被软件厂广泛采用。一些厂家无缝可钻,便想起了蒙骗,制造了所谓的双声道环绕声。没想到还真的有人相信,这种“技术”在中国竟然热卖了起来。他们牵强附会了一些声学上的名词,妄图通过一个简单手段赚取丰厚利润。限于篇幅,这里只揭露他的一个错误说法。% v1 I8 W3 G$ y0 d$ n: {( b
. r! m  |2 z8 b4 L$ @/ M
在他的一个“技术”中,运用了及其夸张的语言,说是运用后两个喇叭能出现AC-3的效果,甚至普通双声道节目通过其处理也能够出现真正环绕声的效果。这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上面分析过了,不论运用什么技术,至多会扩展一下声场,但两只喇叭所发出的声音只能介于这两只喇叭构筑的线段内,不可能出来什么环绕声。究其工作原理,一般是采取两种手段:1.左右声道电频响交错起伏;2.左右声道信号相位交错起伏。这样主观上确实有扩展声场的感觉,但这扩展的声场其实已经失去了声音本来的定位,违反了高保真的最基本原则。推介者却敢说用了以后“处处都是皇帝位(立体声感觉最佳的区域)”,实际上是“处处不是皇帝位”才对。如果你想获得虚拟环绕声的效果其实很简单,你可以马上做个试验:将左右音箱相位接反,就会听到一个扩展的声场。这种做法相信谁都不会喜欢,却成为某些虚拟环绕声的理论基础。
7 i* j) m+ O  a# q' y
" Q! b& @+ _; q6 B3 H8 |5 E他还说如果运用这种技术,能将双声道节目中的隐含的环绕声分离出来并重放,使得即使双声道节目也能出现真实的环绕声,“虚拟环绕声”升华到了“真实环绕声”,这简直是荒谬!目前为止还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智能话筒,他能分辨出环境声和直达声的区别,又怎么能够提取出来呢?就好像一台彩色电视机,如果电视台发射的是黑白电视信号,无论你在终端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出现真实的彩色。最近我看到一个名牌厂家的新开发的数码摄像机号称能直接录制出5.1声道的DVD,大家也可以想象这是技术上不可能的。5 u+ r4 {1 z" ]* Q

& X- @/ t; y" N0 N; Q6)对于“发烧线”的重新认识
0 J" F; c6 a( B" r$ |& ^4 V2 ^/ ^) h
在“发烧界”,将传输小信号的导线叫做“神经线”,如碟机和功放之间的连接线。而把传输功率信号的导线叫“发烧线”,如功放和音箱的连接线。为了牟取暴利,生产厂将“发烧线”做得很粗,并将铜线的纯度提的很高(如6N,即6个9-99.9999%),这样到市场上竟然卖到成千上万元!配合宣传上,说这种线对音质的改善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可以使信号无损耗、无曲折地到达终点,音质表现上什么更加“纯净”了,低频更好了,或者高频更好了,不一而足。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 O2 Y4 O1 Q, z+ D$ g1 D- R2 K) d+ \
以前有人在驳斥过这种观点,理由是音频信号频率较低,普通线不会造成衰减。这里我们换个角度来分析。我们知道,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原先是在录音棚里面制作完成的。任何唱片的录制完成起码要经过以下步骤:声源直接声及房间反射声-麦克风-很长的麦克风接线-线路很复杂的各种效果器-线路更加复杂的调音台及内部的各种处理-线路复杂的刻录机。在重放时,还要经过线路复杂的功放机。这里反复强调的“复杂”是指信号走过途径的曲折。所以无论你在终端作多少补救工作都将是徒劳的。就好比你买了一张清晰度很差的VCD碟片,无论你更换多少高清晰度的电视机,最终的图像效果还是不会因此变好。9 S7 Z7 b) q2 f4 q
; U% a% o  U/ D! o! e, Z
抛开前端的因素,我们再从音箱角度分析一下。我们知道,音箱里面都有由电感、电容、电阻等元件构成的分频器,所有的信号都要经过这里,不用说这些电感的线长有多少,线径有多细,单看这些元件的引脚多细就行了。如果再往下,就说到喇叭了,你可知道最终所有的信号又要经过一个由细长导线构成的音圈?所以强调音箱线的粗度和纯度于事无补。就像河里流淌的清水,如果中途遇到泥沙,最终还是会变得浑浊,硬强调前面水的纯净是没有意义的。经常会有人告诉我用了什么线效果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就对他说那是心理作用或受到暗示。
' _& G7 V8 g  L/ G- ^" C! p( O; y. H5 q! v# q' h0 V
当然也不是什么导线都能做为音箱线。其关键指标是电阻,在定阻输出时,电阻过大会使功放的阻尼不够,喇叭低频控制力不够,听上去浑浊和失真。实践证实,音箱线电阻小于音箱阻抗的1/10,对听感上均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家庭使用时由于长度不是很长,市售的音箱线基本都能满足需要。, S3 T# {% h& R8 Z

, C& Z% P  }* }3.结语
5 c8 f7 ?5 M1 W  I2 y9 R0 S7 B& ~4 V4 ]! ^4 @5 r
其实弥散在“发烧圈”里的奇谈怪论还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讲述以上几个。每一个行业在推销其产品时为了达到目的都会使用一些不科学甚至错误的商业词汇,这种行业在音响业尤其严重,以至于到了“谎言说了一千遍便成了真理”的地步。这要求一方面消费者要去掉崇洋心理,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不要被豪华的外表的虚高的价位所蒙蔽;另一方面,也需要媒体和工程技术人员正确引导。我们相信,随着行业的净化,消费者的鉴赏水平的提高,音响行业终会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Leoric:太难了,大家都在忽悠的环境里,不忽悠还怎么赚钱..)
; `  Y5 J3 _  @. c+ N( ~& ]/ p% c
作者: 瘩狗    时间: 2012-6-3 23:27
今晚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写得很有道理就转了,这文有不对的请批判,我也好学习
作者: newkingdell    时间: 2012-6-4 08: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英文都差    时间: 2012-6-4 09:38
对于作者的文章,我只想说一个观点,现有的各种声学理论,并不是绝对唯一正确的真理。如同医学,很多西医理论无法解释的东西,中医却能有疗效。按照西医理论,针灸是不可能治病的,但事实证明,针灸能治病。这说明人们的理论基础存在缺陷,无法完美解释自然。声音在不同器材下会对人产生怎样的感受,光凭经典物理学是不够的,在物理学获得突破以前,消费者凭借本能和直觉来判断,有何不可?
作者: 中英文都差    时间: 2012-6-4 10:02
作者说,一张清晰度很差的VCD碟片,无论你更换多少高清晰度的电视机,最终的图像效果还是不会因此变好。但实际上做个实验就明白了,vcd在分辨率不高的CRT电视机上,给人的感觉反而比分辨率高的液晶电视清晰。貌似有理的说辞,在实验面前就能辩出真伪。
作者: rgq198    时间: 2012-6-4 10:17
说那么多有用吗?凭自己的耳朵收货就是了。光说没用的理论没有任何的意义。
作者: kenren    时间: 2012-6-4 12:57
这文感觉不错,慢慢看.
作者: 大眼仔    时间: 2012-6-4 14:10
本帖最后由 大眼仔 于 2012-6-4 23:30 编辑 7 }. i6 T% d( X
% R( X6 F+ u" P3 ?: T4 G2 E6 M6 U
文章有些我懂的,觉得他说错了。我不懂的,就不评论。; h7 w1 V* V( s) i3 i
现在存在很多这样的人,就是不去实践试验,总是用理论来解释这个哪个,甚至觉得千千万万的人都在被蒙骗,只有他看到了真相,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可以快去苹果公司报名。主要是,你的理论靠谁证明是对的。! d  S# a( o- J, \$ x$ }

作者: you_xi    时间: 2012-6-4 14:32
不需要进步才是最好的,回去做个野人算了。
作者: Ulric    时间: 2012-6-4 15:28
本帖最后由 Ulric 于 2012-6-4 15:30 编辑 ! @. E9 s  y0 M. g6 R

0 I3 N  \. B, l; N% M類似的,攝影難道就是一味追求至真嗎,"英國聲"也可以對應"德味"?HiFi已經脫離了它的本意,轉而開始兼顧至美的音色,純粹的至真還是留給專業監聽吧...藝術同時注重真善美,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 瘩狗    时间: 2012-6-4 19:11
LZ的2位有点冲动了,就我的理解,这篇文章并不是说器材无用啊,只是指出一些误区.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4 19:42
就这文?都多少年前的老文了,批都懒得批,随便找几个像样点的hifi坛,找差不多2008年的帖子看看人家是怎么批这个文的。
作者: tangxudong    时间: 2012-6-4 19:55
音质好坏永远是自己耳朵听才是正道,自己也买过很多款音箱,就拿很热门的m200mk3和t200b来说,和我早期买的一款不算知名的音箱比丝毫没有优点,价格一个是它一倍一个是两倍,这两款音箱只是某个频段被突出了而已。加上网上推手狂轰滥炸以后大家都人云亦云了~
作者: 老笋    时间: 2012-6-4 20:34
大眼仔 发表于 2012-6-4 14:10 5 w4 \5 S" y: l+ b( L5 _4 b
意思是,不要发烧了,买对100多的漫步者,集成声卡听一辈子吧,花1000元的音箱好听点可能是心理作用。文章作 ...
0 s, e; @; u0 o' y; L  v
你的意思这是漫步者的软文???
作者: 7306    时间: 2012-6-4 21:00
楼主的文章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 W5 k; |+ K8 O) u5 L4 l
* |& U9 V" v5 }& M; \& w  Q
厂商看到这种文章首先要跳出来骂,如果大家都认同这个观点了,厂商怎么赚取暴利?0 f7 ^7 K" w4 X3 ?1 g6 b7 _5 @3 F
装B犯也马上要出来反驳,他们花了那么多钱买的东西,被人耻笑为假发烧,那他们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作者: 大眼仔    时间: 2012-6-4 23:11
老笋 发表于 2012-6-4 20:34
) F8 ?4 y5 b3 S9 E( B* A- x  v你的意思这是漫步者的软文???
  t7 b6 T2 A- P0 ]7 o9 j
不是。文章中没有提漫步者。我承认上面说的好像有点离题。& h( e: e  I6 I: y( r
- n8 H2 x/ f/ ^' u
文章中我觉得说得有点乱七八糟,第一个关于高保真,又讨论到什么暖声冷声去了。: |2 H5 N3 L  Z0 R
我虽然不算是玩hifi的,从来不混家用hifi坛,高保真我理解不是什么声音冷暖问题,不是真实还原问题,真实的声音是监听需要追求的,不是家用hifi必须的。因为器材不同,对声音的细节还原,动态还原会不同,所以才有高保真这个词,例如优秀高档的设备,能听到更多的细节,意思是感觉声音很清晰,动态好,听交响乐不是糊了软了,这种就是高保真,但是声音有修饰,没有所谓。9 ~' |  D  v6 t5 W6 b

7 E  r8 T( {' }; X  L这个世界无论什么东西就存在性价比问题,买得贵不等于好,必然的,不用解释。但是不能否认有好的器材,而且好的确实都贵点。' j- `" P& T# y# S4 O

7 P7 Z. G7 j4 }0 l无论什么东西理性消费都很简单,就是研究好再买,半桶水当然容易受骗,请教有经验的人,买大家推荐的,公认的好东西,就少走弯路。
作者: 不记得了    时间: 2012-6-5 00:00
估计作者是木有追求了,或者胜美疲劳了?
作者: 大眼仔    时间: 2012-6-5 00:00
6 y! I# P0 D- @3 V' Z  B
勇创新高  我倒觉得 人家的建议是科学发烧 该花的要花 不要乱花、瞎花
2 {' F$ ]: h0 S( |) g. y* T- ^8 ]: k7 c. ~( s& p) _3 y" i
没错,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以文章的内容来说,增加了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观思想,和他自己的理论是个中败笔,自然会被吐槽的:不懂就不要乱说。我对这个人没意见,纯粹说一下娱乐一翻,不说一下表现一下多无聊阿。
作者: 中國黃牛黨    时间: 2012-6-5 06:01
发烧是消磨时间,是广交朋友,是交流聚会,烧友其实都是损友,一但中毒后果严重!6 G4 D9 a7 o- b# ?
如果没有小众交流互访,想想一个人独自发烧,怎么发挥?!
' m1 J* G9 J0 I' E$ Q+ ?* S, f当然最最关键的是要有米!
作者: hongshui    时间: 2012-6-5 08: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oloparadise    时间: 2012-6-5 12:42
且不说内容,关键是这个“李胜波”是谁?
作者: dddwwwxxx    时间: 2012-6-5 14:12
写文章要不带自己观点?那还写个屁,普通人对音频好坏并不敏感,所以被骗很容易,一款音箱都能卖10年说明什么。。。
作者: 结果    时间: 2012-6-5 15:08
本帖最后由 结果 于 2012-6-5 15:09 编辑 ( L2 X/ c" Q3 o$ n# c
: Q: Y" \. J! r6 a& s
有些人确实不适合发烧,就像画画写字做手工一样,我写不好我做不来但是别人擅长没啥想不通的。但是有些人认为别人能听见的东西自己听不见就一定是是别人装的,虽然这种装腔作势的人在发烧圈非常多!包括从业者,利用坛友作为其资源销售其商品,在代理开演示会的时候组织坛友到场“演法”牟利的音响论坛主……
  W" E1 u% ]1 b$ q- J/ i3 P  s) r但其实很多人也是跟随了那些真正用心的爱好者而人云亦云……所以发烧这个圈子是复杂的,其中很多人是带有目的的胡说八道,但有些未必不是真的,却是他自己做不到也没有体会过的,而他就在那么说,就是附庸风雅而已,你也不能认为全都不是事实。
作者: wlww    时间: 2012-6-6 02:59
音响最高境界是盲听,图像最高境界是实物,其他的都是浮云。。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10 17:47
wlww 发表于 2012-6-6 02:59
# _" b; U; E( x& L6 t# t! s( B音响最高境界是盲听,图像最高境界是实物,其他的都是浮云。。

# l3 m) H' e, q对应后一句,音响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现场,甚至是自演自奏
作者: wlww    时间: 2012-6-11 17:10
酷风 发表于 2012-6-10 17:47 ; X6 [1 p4 i# w0 s9 Q& z
对应后一句,音响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现场,甚至是自演自奏
" E6 m* n4 |0 D" Q7 K  C$ N1 }2 z
此“实物”非彼实物。对应声音,此“现场”非彼现场。
) X+ M" F9 V9 e, k0 @/ M9 v; Y! [& a% X0 x2 E
加油。。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16 16:30
确实很有道理,那个怪兽线PK晾衣架的搞笑实验就证明,人的心理对于听到的声音有极大影响。
作者: 大眼仔    时间: 2012-6-16 19:01
身边的人告诉你,换两条线声音变化很大你不信,然后有人讲故事说铁线和怪兽线声音居然分不清,就很多人信了。自己能验证就去验证一下,何必去听人忽悠、其实现代人最大的心理作用是,感觉到处有奸商在瞄准了你的钱。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17 00:17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6 16:30 * J+ U9 v% m8 D7 o4 o- H
确实很有道理,那个怪兽线PK晾衣架的搞笑实验就证明,人的心理对于听到的声音有极大影响。
; ~3 c, C7 k" o7 E- d) |' a
要让人听不出来比要让人听出来容易太多了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17 08:46
酷风 发表于 2012-6-17 00:17 , j; _6 m% D  L: u
要让人听不出来比要让人听出来容易太多了
6 A1 h' d) l0 c0 m) p4 r" S
我是觉得什么都可以烧,唯独线材没必要烧。80块的音箱升级到800块的,提升巨大,而从20块钱的1.5M RCA线换成200块的,个人感觉几乎没差别,有也是心理方面的。
作者: 大眼仔    时间: 2012-6-17 10:04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7 08:46 / `# g  h# a6 I! Q' A; U& M9 N6 Q
我是觉得什么都可以烧,唯独线材没必要烧。80块的音箱升级到800块的,提升巨大,而从20块钱的1.5M RCA线换 ...

3 p+ ?! @( o% A: ]+ n7 u音频的东西说不清楚其实很大原因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感觉为标准。例如有人问换个什么有没有必要,无经验的人发表一下,曾经自己换过没有感觉的人出来说一下,发问的人就糊涂了。其实将20元的插排换到100元的听到差别很大的人很多,耳朵尖的已经在讨论哪种内存好,而且有了基本相同的结论,我的耳朵算不上耳尖,当年几十到几百的线材还是能听到明显区别,电源模组线只花几元换上很粗的工业铜线,声音都能明显分辨不同,只要几元,不用999, 线材不一定是烧到什么程度才有效果,而是看你耳朵敏感度,和用在hifi的哪个环节作用明显。
作者: 黑岛    时间: 2012-6-17 11:30
其实玩的就是种感觉.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17 22:34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7 08:46 & }3 v9 y0 x4 N7 y- ]* r
我是觉得什么都可以烧,唯独线材没必要烧。80块的音箱升级到800块的,提升巨大,而从20块钱的1.5M RCA线换 ...

8 \( j( _1 D. T- W' z4 f恭喜你了,可以省不少钱
9 {: T) h/ e7 D% j# n8 Z1 v" k; v反正我是能听得出来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18 21:14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7 08:46
- x! }! P3 {0 l% c  j, h- b我是觉得什么都可以烧,唯独线材没必要烧。80块的音箱升级到800块的,提升巨大,而从20块钱的1.5M RCA线换 ...
+ i- n4 e1 K& V& E' Z! n2 l4 D+ U: T
这么说吧,我能很明显听出来劣质线和几百块的合格线的差距,当然合格线和音乐丝带线圣这些高价线我确实听不出来,至于排插,说句不好听的,好多人抱怨自己功放底噪大什么的,很多情况根本就不是功放的问题,换个好排插就完全能解决。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18 22:38
wuhao911 发表于 2012-6-18 21:14 2 @. i' F4 @# [, j, |" s5 t( v5 Y& Z
这么说吧,我能很明显听出来劣质线和几百块的合格线的差距,当然合格线和音乐丝带线圣这些高价线我确实听 ...

* u: O# F% }+ o合格的线不用几百块,合格的排插也是30块而已,超过合理价格的东西已经不是HIFI的范畴了,更多是牌子带来的心理暗示。就像一双NIKE鞋子,为什么比李宁的贵这么多,难道真的是因为质量更好吗?NO,品牌效应而已。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18 22:44
本帖最后由 wuhao911 于 2012-6-18 22:45 编辑 , }" c2 z0 C( ]- M8 R" C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8 22:38 & w: g+ c; M5 a* K) B, p& G
合格的线不用几百块,合格的排插也是30块而已,超过合理价格的东西已经不是HIFI的范畴了,更多是牌子带来 ...
  U8 \  a& k. v8 v' U7 t
0 o$ R3 ]9 p+ |
真别说,zoomair真的比李宁穿着舒服很多,更别说air jordan了,只要你真的当年玩原版jordan鞋,真的,我现在还有双air jordan 13,比李宁真的感觉好多了。还有当年阿迪的天足,国产牌子真心比不了。
  P4 j1 g9 {  f5 ^  {+ l; c8 X合格的排插30块,恩恩,不好意思,我说的几个案例用的就是30块的排插,真心不怎么样啊。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18 22:48
而且您要明白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道理,在非常多的领域花钱和性能提升并不是线性关系,10%的提升需要200%的花费这个非常常见,但是如果你想要这10%那么200%是必须花的,这个就是你觉得不值别人觉得值的地方。9 l& S% X* F; w# c
合格的品牌线真的得几百,你要非拿用名牌线基diy的线就成抬杠了,淘宝上大多数线都是这种。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18 23:09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8 22:38 4 C, A. M! j" o" n' V% D
合格的线不用几百块,合格的排插也是30块而已,超过合理价格的东西已经不是HIFI的范畴了,更多是牌子带来 ...
, `# E% z! U0 a0 G
鞋子贵,有的是品牌,但大多数,是真的更好6 q+ u, L) g$ L! L* B
你能不能感觉出来是一回事,别人能不能感觉出来是另一回事
- k( e! a/ r3 w; X7 ^在已经充分商业化了的社会,除非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要聪明很多,能想到那么多人那么多年都想不到的东西,否则还是想深一点的好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18 23:12
wuhao911 发表于 2012-6-18 22:48
% X5 _  E& A( r  e9 a/ @而且您要明白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道理,在非常多的领域花钱和性能提升并不是线性关系,10%的提升需要200%的花 ...
9 ~+ E; m* M% r+ v9 j! r& |
你确定多花200%的钱换来的是10%的提升?我感觉更可能是风格的略微改变,而不是各个性能指标的提升。你做过不同线材的RMAA测试没有?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18 23:15
我再转一个人的意见,我是比较同意的,来为这个辩论多点素材:! E( _# ^& X, S) ~0 k. g

8 m& v, y( a' z+ s
回想HIFI这个词的起源,大约是在40年前,当时的人类对放大器失真降低的极限是0.1%这个级别。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学的进步,放大器失真度越来越低,30年前所有人追求的HIGH FIDELITY的目标现在一个小OP就实现了,试想一个小小的运放在标准线路电平下输出的总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都低于0.001%,甚至0.0001%,这在30甚至20年前只是一个梦。0 {# x: R8 ?% x: P9 ~6 i/ A$ _: {2 Y

' V, C" A1 U0 U7 x7 z5 J在这种情况下,HIFI厂商没法靠技术吃饭了,因为技术的发展使得降低失真变得一点含量没有,他们仅存的遮羞布已经被彻底揭穿。于是他们就想出各种玄学、伪科学概念来混淆视听,大肆提倡主观主义、听感至上来骗钱。他们深知,只有这样他们的把戏才能继续下去,才能继续把他们的破烂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严格的说,现在的音响已经不是"HIGH FIDELITY"了,现在的音响产品,尤其是放大器,失真越来越高,纯粹就是耍味道。但是,由于人对声音的主观标准差异很大,导致做的再烂的公司,也总有一小撮人喜欢,因此HIFI厂商才如城市牛皮癣小广告一样多,并且总能生存下来。
% X. g$ L6 u; }. j" S% [! y1 g; q$ W. c* c
很遗憾,很少有人站出来批判这些谬论和荒唐的学说,因为,音频,尤其是HIFI其实根本就不高深,只不过技术NB的人才不在模拟音频这个没前途的圈子里面混,都去搞声纳,雷达,通讯啥的了。做音频设计的一般大多数(不是全部)水平不是很高的人,像Dougles Self这样的大师终究是少数。这些水平并不高的设计师本身就不具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它们被某些错误观点误导,接着又去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更是什么都不懂,厂商说什么就信什么,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些歪理邪说就这样流传了下去。4 M3 G: t2 Q! c8 H" B+ @4 w. A8 c
6 N, i: F. K3 o! o* ^; x
现在,无论是HIFI器材,还是那些发烧线材,都是玩失真,在他们玩的不亦乐乎的同时,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群神经病。对于一些细微的声音变化人可以分辨,但是听出差别并不等于听出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认为贵的就是好的,那些什么线材,脚钉的生产厂商就是抓住了这点大肆忽悠,而这个招数屡试不爽,总有人心甘情愿掏钱。总之,现在的音响产品不叫HIFI了,而应该叫AUDIOPHILE,因为它们根本就不“高保真”。
1 }) y9 q$ [! F
  o2 c; ~4 n$ H" E  X让我们再来看看PC HIFI。最起码,PC上的专业声卡,或者高档民用声卡,目前仍然以提高技术性能,降低失真是最主要目标。尤其对于专业领域,技术指标永远是衡量产品好坏的第一标准,这个市场是残酷的,不好就要被淘汰。当然了,我到目前为止依然坚持D/A一定要外置这个观点,因为PC内部的干扰会极大的影响模拟电路的素质。一切以内置D/A作为判断PC HIFI标准的人,都是偷换概念。但是不管怎么说,PC HIFI是以追求低失真为目标的,这才是HIFI的真谛。
$ E) x9 Q2 E' i% i9 c/ U: E5 W9 `* e: C: K! b
物理记录载体的淘汰是大势所趋,HIFI也早已经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身边,HIFI讲究的是用客观事实说话,一切打着主观主义,听感至上的人都是伪HIFI。PC HIFI要坚持自己的路走下去,让那些天天神经病一样更换脚钉、线材以及往CD上垫东西的发烧友继续自娱自乐中吧!等待他们的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3 F; e" r1 j& b/ S  Z. C$ O
就是说,要保证HIFI不难,但要保证适合各人的味道就难了,因此,HIFI是HIFI,Hiend是Hiend,不同的目标。
, ~# }  G6 v9 s/ k: W2 r2 k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18 23:28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8 23:15
, o8 N4 F5 B; K3 j! v4 T我再转一个人的意见,我是比较同意的,来为这个辩论多点素材:

* O9 _$ h1 ?# g4 w我不知道您了不了解写这个的人,建议您去看看原帖。那就一fq,纯的。就前几年的老帖。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18 23:31
wuhao911 发表于 2012-6-18 23:28 , Q1 [+ b* D# f. @; d6 B
我不知道您了不了解写这个的人,建议您去看看原帖。那就一fq,纯的。就前几年的老帖。

4 z& N9 H0 g9 z* t7 _9 ^/ u是老贴,我只能说,他说的观点我有相当部分都同意而已。
, f4 Y8 w4 Q- o/ b
/ ?7 x9 P" f7 a( @  m/ x在录音棚里,各种线材都是贵到死的HIFI线吗?我想应该是性价比比较高的合格线吧。
作者: 大眼仔    时间: 2012-6-18 23:34
本帖最后由 大眼仔 于 2012-6-18 23:47 编辑 ( n% k, ]; |( ~  j) _, ~, _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8 23:15 . {! E6 o! j0 n, b5 R7 ~8 i
我再转一个人的意见,我是比较同意的,来为这个辩论多点素材:
  }# ~; i- ]# I1 Z
我说了。在电源上的环节,买的工业纯铜电源线做p8线,只要几元,因为买一米够用了,真的比原装的18wag线好,当然是比18wag也稍粗点。 用洋垃圾荷宝插头,加工业电源线做的diy插座,成本30元又比50元的公牛插排好,不能说百分之几的差别,反正是明显的,diy的乐趣就是好在这里。2 e  _/ y9 s6 m9 L3 G
另外不要看别人这些文章,别人的文章只是别人的观点,并不是别人的经验,你要知道答案只能问别人的经验,而不是某些人的观点,如果你真关心hifi,去hifi论坛就有答案了,因为hifi论坛只是常识的东西,在pc论坛会永远都存在争议。1 W2 M) r$ x0 h; N4 p3 W; u# R' r2 {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18 23:35
没事辩论这个有病么,都闹腾5.6年了还没辩够是么。想辩的话,各大hifi坛有的是几百层楼的帖子让你去翻,现在对于辩这个的就一句话,我能听出来是我的事情,您觉得听不出来是您的事情,谁也别妄图想把观点强加给别人,别人赚的钱别人花这个谁也没资格去管。
作者: evemylove    时间: 2012-6-19 00:20
本帖最后由 evemylove 于 2012-6-19 00:21 编辑 0 p8 c! B3 M1 c( a" V2 a  |* U
0 T8 F" Q3 G/ Z. c2 d- S  f
“发烧”享受的是过程。个人支持理性的发烧。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19 23:43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8 23:12 : I. x" w. |7 o' m, p
你确定多花200%的钱换来的是10%的提升?我感觉更可能是风格的略微改变,而不是各个性能指标的提升。你做过 ...
' q" B! A% F1 M9 H0 [( p# f' V+ g5 j
rmaa不是神,音频的东西至今还没能完全数据化
作者: soloparadise    时间: 2012-6-19 23:53
本帖最后由 soloparadise 于 2012-6-19 23:54 编辑
8 I  W) o+ i! A0 e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18 22:38
; t0 ?$ d: v2 c) Y& h合格的线不用几百块,合格的排插也是30块而已,超过合理价格的东西已经不是HIFI的范畴了,更多是牌子带来 ...

$ A+ L5 F4 P+ t其他不说,就说NIKE和李宁来比。这东西不是纯卖质量。李宁能穿20年不烂也还是李宁。% C8 [! X% R; ?) \. N1 o: Z" A1 n, S
NIKE AF1 SB BLAZER ZOOMAIR,你找个李宁能够对抗的系列来呢!
. D  }$ @) k+ I3 c( N不说李宁,你找其他任何品牌的系列都没有。
& e8 Y* k0 x. i+ D说句不好听的,李宁的鞋是仅仅能穿,款式还可以。但是品牌对于鞋控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 l5 S4 B$ {0 o2 @/ uNIKE对于喜欢鞋,喜欢NIKE街头文化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鞋的功能可以满足的了。另(就NIKE AF1的S级鞋来说,还没有见到李宁能达到同样做工极致的鞋)
0 B9 i& c& s1 e6 C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20 11:08
酷风 发表于 2012-6-19 23:43
9 q; Y" P; \1 O% Jrmaa不是神,音频的东西至今还没能完全数据化
+ \* W& e6 p: E% |, ]/ l
不能数据化的东西就有点神化了,如果数据不能说话,只能看个人感觉的评价,那么它就为一些厂商提供了暴利的理由。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20 11:09
soloparadise 发表于 2012-6-19 23:53
1 e3 M$ n9 Z6 F5 h8 Q7 p其他不说,就说NIKE和李宁来比。这东西不是纯卖质量。李宁能穿20年不烂也还是李宁。
  W) _" z+ _1 B* f& a0 eNIKE AF1 SB BLAZER ...

2 S# T' W& ]3 p( \; h一个是性价比,一个是奢侈品,我选择前者。你听过回力鞋在欧美大卖的传说没有?中国的质量,经过外国的包装,也可以卖出高价,说明不是国产不行,而是广告做得不够。
作者: soloparadise    时间: 2012-6-20 14:26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20 11:09 $ e/ B# ~( u3 _: G. V8 k
一个是性价比,一个是奢侈品,我选择前者。你听过回力鞋在欧美大卖的传说没有?中国的质量,经过外国的包 ...
5 Z' A& \' t! Z/ m
运动鞋类明显是属于流行服饰的快消品,啥时候成奢侈品了?
- K1 q( I8 j8 g* a2 ?% f5 A/ I回力的确有段时间在国外被炒的很热,其实当时平均也就30-40刀一双,跟同样的其他国外品牌比呢?你看到现在回力在国外还热么?别傻了!该穿的爱鞋还不是继续VANS NIKE?
; t# v6 A3 a3 P# j2 K$ N6 I中国的确有质量好的生产线,都用在国外大品牌代工上了。P级就有在国内生产的。2 B! ?  \* @- m2 l+ y% M
跟你说流行,跟你说街头文化,跟你说鞋控,你唯质量广告优先。举例就说回力,跟你这不懂鞋的说鞋还有啥好说的?同样,跟听不懂的人谈音响更是对牛弹琴。- A7 e1 C! G7 s7 X: l* e
B&O没在国内做过广告,我仅仅因为样子好看买了他的电话,我岂不是全世界最傻的傻子?
. d  ^% i7 U: ?' G1 U6 I有闲钱能听懂你当然能上更好的东西,所谓没必要是看口袋,看耳朵。没钱,又听不懂,你当然没有发烧的理由。
作者: px002    时间: 2012-6-20 14:47
真话往往难听,假话往往好听,尤其是看似真话的假话最好听。。
: s8 {( Y+ F$ ~: ?! u# Y; U: B: r+ A
8 M; t( i2 a4 G6 M3 V. e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20 23:10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20 11:09 : b8 B1 z; G  {) L" h/ f6 D
一个是性价比,一个是奢侈品,我选择前者。你听过回力鞋在欧美大卖的传说没有?中国的质量,经过外国的包 ...
: a( A. x. `+ a1 o% H& a( P1 m) z: }- r
所谓的性价比,就是说你愿意支付不同的价钱,可以得到不同品质的东西
6 P! M7 t! m+ E! U+ i也就是说,要得到好东西,就要支付更大的价钱
$ s5 U! G% Z" L8 j, g所以关键,就是你觉得自己愿意支付多少钱,和愿意接受品质多高的东西
! N- d# i& u" m) ^! M: K2 d7 M) d, p) Y2 l不要以为钱多的人就一定傻,人家只是觉得那点差价不在乎,更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20 23:11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20 11:08 4 h" H* x) d8 M
不能数据化的东西就有点神化了,如果数据不能说话,只能看个人感觉的评价,那么它就为一些厂商提供了暴利 ...
4 ]4 `% A4 w% J, z  [" C
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就是客观事实
3 E! t& L5 v7 l% E2 R$ {要不然,为什么“玄学”这一说法能持续那么多年?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20 23:11
px002 发表于 2012-6-20 14:47 $ h% u$ n' s$ B, _( X
真话往往难听,假话往往好听,尤其是看似真话的假话最好听。。9 y! w: m; z0 g' ]$ R

; }* ^2 Y4 d( F& L$ q, S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

6 ?5 f/ D7 g3 w  m* f9 n1 R人总是愿意听也愿意接受他们爱听的东西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20 23:28
酷风 发表于 2012-6-20 23:11 ! ~0 ]3 X$ o' l/ t. |3 I# P8 k* I
人总是愿意听也愿意接受他们爱听的东西

* N0 l& u6 U! t- c. I这也是人们不喜欢监听音箱的原因,白开水,没味道,加了一些味精、鸡精、糖精的音乐更能取悦人们的听觉。总之一句话,HIFI不难,HIEND难。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20 23:29
酷风 发表于 2012-6-20 23:10 " I4 A4 i) _0 z# B) t
所谓的性价比,就是说你愿意支付不同的价钱,可以得到不同品质的东西: t/ N: M( m% {6 X3 G4 ^( [
也就是说,要得到好东西,就要支付 ...

) u3 [3 i& h$ A) a! \' @! ~* ?这个我同意,一分钱一分货,一角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22 00:24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20 23:28
2 ?- v: @) f# ]! |这也是人们不喜欢监听音箱的原因,白开水,没味道,加了一些味精、鸡精、糖精的音乐更能取悦人们的听觉。 ...

  U8 i7 I1 d) Z: Y; q监听不等于就是真正的hifi,尤其是那些挂着监听名字的低价箱
作者: 亚克蜥    时间: 2012-6-22 00:57
酷风 发表于 2012-6-20 23:11 9 P4 G" A# O; X$ e
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就是客观事实! Y  i2 q* o2 p5 b$ ]6 e9 [1 X7 J
要不然,为什么“玄学”这一说法能持续那么多年?
! N' X/ H! o4 d# {, a
哲学酷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22 07:51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20 23:28 & x1 [- S0 `1 K2 ?* y* f
这也是人们不喜欢监听音箱的原因,白开水,没味道,加了一些味精、鸡精、糖精的音乐更能取悦人们的听觉。 ...

) A& S" f/ A4 ?说句实话您别不爱听,您听过多少监听箱?监听箱同样有味精,别以为监听就是个高高在上的名词。' l+ l* O1 s& A5 {
同样的一首曲子,您听过就知道在pmc和单拿同样档次的监听箱上听,完全不一样。
% ~; X; X6 K  `. g+ z1 _( Z! f, }9 E至于hiend,更跟监听不沾边了。从顶级的艾尼格玛开始到入门的小证据,有谁标称自己是纯粹的监听风格的?
作者: 天空那么蓝    时间: 2012-6-22 13:41
hifi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听着舒服!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22 18:02
wuhao911 发表于 2012-6-22 07:51   R8 d- i7 \. B
说句实话您别不爱听,您听过多少监听箱?监听箱同样有味精,别以为监听就是个高高在上的名词。' z& ~2 l4 V5 {# R* h( K$ ~% `
同样的一 ...

5 m! }+ Z% Z+ M2 B6 V说实话,监听音箱,我一个也没听过,耳机高素质一点的耳机倒听过不少,因此,对音质的感觉还是有的。我是觉得发烧的人,最后都会退烧,返璞归真,听听FM收音机都可以享受到音乐的优美。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22 23:11
亚克蜥 发表于 2012-6-22 00:57
2 O) P& d0 w" |5 u5 @9 ?6 {: o4 z% Z哲学酷

( R, e$ `. m7 x0 }
作者: wuhao911    时间: 2012-6-24 00:18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22 18:02
: Q& H* b- _& r+ c说实话,监听音箱,我一个也没听过,耳机高素质一点的耳机倒听过不少,因此,对音质的感觉还是有的。我是 ...

) Y& V3 E/ ?* h1 j  X$ [还是那句话,没有真正体验过就真的不要对这个词来说那么多理解,真正那些监听箱我是听过不少,你觉得真的适合听音乐?不客气的说,这么说的人就两种,一种是很少数玩过很多器材,真的喜欢这种风格而又舍得砸钱的主,另一种就是没真正玩过监听,人云亦云的主。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绝大部分人哪怕嘴上说的再喜欢这个,实际听了也不会怎么喜欢,更别说砸钱去买它了,毕竟嘴上说容易,砸钱可就难了。一类本身就是工作用的箱子,用不着太神话,实际上就算是所谓的监听箱,音染这类东西同样存在而且不小,一个用惯了单拿的绝对不会没事干去用pmc,那是自己找罪受也是给老板找麻烦。
作者: goodayoo    时间: 2012-6-25 10:11
wuhao911 发表于 2012-6-24 00:18
4 r) V2 [- B% o0 G4 `9 y还是那句话,没有真正体验过就真的不要对这个词来说那么多理解,真正那些监听箱我是听过不少,你觉得真的 ...

: @$ P. g) w) N* W我对楼主这篇文章的赞同是因为其实有些观点符合我的常识。尤其是音箱线材的误区,一条几十块的合格线材跟几千元的hifi线材区别只是用料,声音的区别是微乎其微的。当然,买了上万元的音箱,配一条20几块的线肯定是怪怪的,所以买条几百元的线也无所谓,反正对于上万的音箱,要弄个好看。然后对于所谓的HIFI,我是数据派,没办法,谁叫我烧不起啊,只能看数据说话了。
作者: 酷风    时间: 2012-6-26 22:15
goodayoo 发表于 2012-6-25 10:11 5 N) _8 ?" V$ n" b/ ^& c1 I: j
我对楼主这篇文章的赞同是因为其实有些观点符合我的常识。尤其是音箱线材的误区,一条几十块的合格线材跟 ...

% R0 N6 b2 L' \5 O5 M' f& d还是那句话:没听过就不要枉自猜测
; X. T# s5 j6 _3 c# A0 ^虽说hivi1080的信号线,我都能听得出来原配的、10多块的秋叶原和将近100元的所谓hifi线的差别,但300块音箱我还真没试过换线,也许20元的线够用了
作者: px002    时间: 2012-7-1 21:08
咸菜是有影响的。当然,这个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
( n: B: t' h9 T+ r8 N7 X. g
作者: px002    时间: 2012-7-1 21:09
音频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真学和玄学, 主要音频这个东西没有可以用测试软件去量化的东西。/ T; k7 ~& |, k

  j" u+ n0 A2 E0 o" W不像显卡,CPU的可以测试测试,对比对比。




欢迎光临 POPPUR爱换 (https://we.poppu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