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航 | ||
固态硬盘近段时间炒得火热,许多人都想趁机入手一块SSD享受“秒开”的快感,各路大小厂商也发现了这个商机争着抢着来啃这块“大蛋糕”——因为固态硬盘制作的门槛实在太低了:PCB板+闪存+主控芯片,再加上一个外壳,OK,完工!似曾相识?对,就像某地“手工制作”的U盘泛滥成灾一样(当然现在还没达到那个程度,主控芯片需要授权购买,不然SSD真的可以拿来垫桌角了)。但今天讨论的重点不是国内山寨联盟何时推出“手工SSD大作”,而是要给这逐渐升温的市场泼一泼冷水——细数固态硬盘的“七宗罪”。 ![]() ●罪状一:固态硬盘容易坏 这是固态硬盘最受关注的“缺陷”之一,固态硬盘作为一种储存介质,稳定性自然要放在首位。想当初小编我的第一个硬盘崩溃的时候,我整个人也随之崩溃了——辛辛苦苦攒了几年的图片素材、工作文档、程序源码……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当时气愤得想把电脑砸个稀巴烂(幸好没砸,不然损失更大) ![]() 当硬盘崩坏,资料丢失,除了抓狂还是抓狂 ![]() 现在大多数固态硬盘使用MLC闪存芯片
现阶段固态硬盘均采用MLC作为主力闪存芯片,平均擦写次数为5000-10000次,价格嘛,你看现在的固态硬盘卖多少钱就知道了。而且,别看MLC的理论寿命有5000-10000 P/E,实际上不同批次芯片之间的体质差异可以很大,寿命远低于5000P/E,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讲到。 ![]() 其实我们早就接触过MLC芯片了 相机的高速CF卡、早期的高性能U盘……作为临时的便携式存储设备,MLC足以胜任,但如果要当硬盘使用,MLC相比机械硬盘还是“脆弱”了些:传统硬盘的将数据记录在磁层上,理论上可以经受无数次的读写操作而不会有磁失效的危险,显然闪存做不到这种程度。 有人说固态硬盘想要真正降价除非使用TLC作为储存介质,TLC是什么?大街上随便捡一个山寨U盘、拿出你手机里的TF卡,里面的闪存颗粒就是TLC,平均擦写次数在500次左右。这种芯片目前仅适用于对读写速度要求不高,只保存临时数据甚至只读不写的领域。![]() TLC满地都是,但想应用在固态硬盘还需努力 ●罪状二:芯片品质参差不齐 我们知道,闪存芯片都是从晶圆上切割下来再进行封装,产品良率并不一定理想,那些不良的Flash有些是容量不足,有些是寿命不能达到要求,有些是测试不能通过,这些不能达到出厂要求的产品经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俗称“黑片”“白片”。 ![]() 晶圆在切割的过程中保持有一定的良品率
既然SSD使用闪存芯片作为储存介质,就同样存在这种芯片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同一款SSD产品,视容量大小里面会有4~16个闪存芯片,如何去确定这一批闪存芯片的品质是否均匀呢?抱歉,作为消费者不可能知道,因为没有商家愿意在购买之前让你拆开SSD细细研究。即便是同一厂商同一型号,也难以保证所用的闪存芯片品质相近。 ![]() 芯片数量越多意味着出错几率越大 ![]() 如果在10颗闪存芯片里面混进一颗黑片,你知道吗? ![]() 同样的,一个固态硬盘的好坏,取决于质量最差的那块芯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能在购买前确定闪存芯片的质量(除非带着螺丝刀去拆解,但老板肯吗?)。只能是在选购固态硬盘时首选信誉高、口碑好的大厂品牌,不要为了贪小便宜去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牌产品。>> ●罪状三:数据丢失不可恢复 “老大,我的硬盘崩溃了!开机无法识别,里面有很重要的资料,求救啊~~”“没问题,我带你去电脑城做数据恢复……等等,你用的是SSD吧?” 如果说机械硬盘坏了还可以做数据恢复的话,固态硬盘就连这个“后悔药”都没得吃了,为什么呢?因为固态硬盘的工作原理与机械硬盘不同。 ![]() 机械硬盘的工作原理 ![]() 机械硬盘的修复技术已经很成熟 ![]() 固态硬盘一旦损坏几乎不能修复 ![]() 即便没有损坏,删除后数据恢复也很困难 这样一来,擦写次数限制+芯片品质不一+数据不可恢复,许多人买完固态硬盘回家后都是小心翼翼护着的,设置内存当缓存盘,制作Ramdisk存放临时文件,想尽办法减少SSD的读写……当然也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固态硬盘之后照样挂迅雷通宵下载,还说“再也不用忍受机械硬盘的吵闹”,我只能说,你赢了。 至于解决方法,就又回到前两页讲到的内容上,理性选购+及时备份,因为在芯片层面的这种数据恢复我们一般人折腾不起。固态硬盘生来就比较娇贵,至于这种担任“下载盘”的重任,还是留给老当益壮的机械硬盘吧。>> ●罪状四:固态硬盘越用越慢 做个调查,有多少人兴高采烈买回固态硬盘之后,过多两三个月发现读写速度严重下降的?请对号入座。固态硬盘会越用越慢,这和固态硬盘的工作原理有很大的关系。固态硬盘使用闪存作为储存介质(怎么又是闪存),而闪存有个特性:必须先擦除之后才能再次写入数据,这一点和机械硬盘不同,机械硬盘可以直接在数据上面覆盖写入。 ![]() 许多人抱怨SSD“越用越慢” ![]() 这是因为固态硬盘的写入机制不同 [url=http://www.pconline.com.cn/images/html/viewpic_pconline.htm?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SSD中的擦除只能是“将无效数据所在的整个区域摧毁”,不能像机械硬盘那样实现“点对点精确定位打击”,因此必须先把区域内的有效数据集中起来,转移到空闲的位置,然后把“问题区域”整个清除,清除出来的地方可以作为下次垃圾回收时的转移地点。![]() ![]() 垃圾回收机制非常考验主控的数据处理能力 ![]() 固态硬盘的“垃圾回收机制” 那么该怎么做?看着速度一直下降束手无策么?未必,只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固态硬盘也能一直“保持青春”,具体操作可以点击这里查看固态硬盘使用攻略。>> ●罪状五:速度高,不稳定 200MB/s,400MB/s,500MB/s……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快到连号称6Gbps的SATA3.0接口都“倍感压力”,只是,这么快的速度有用吗? ![]() 速度越来越快,事故越来越多 ![]() 受机械结构限制,传统机械硬盘读写很难再有突破 ![]() 固态硬盘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快” ![]() “快”不一定是好事,遇到蓝屏就悲催了 ●罪状六:速度虚标严重 “虚标”这个词估计大家都司空见惯了,电源——功率虚标,150W说成300W;家电——能效虚标,“一天只耗一度电”……各种各样的虚标似乎成了“潜规则”。同样的,固态硬盘也存在“速度虚标”现象。但是,这个虚标比较高端——人家是用“专业软件”测出来的虚标。 ![]() ![]() 厂商最喜欢用ATTO来测试出厂态极限速度,其实一点实用意义都没有 ![]() 接口速度≠实际速度 [url=http://www.pconline.com.cn/images/html/viewpic_pconline.htm? ![]() ![]() Crystal DiskMark软件截图 [url=http://www.pconline.com.cn/images/html/viewpic_pconline.htm? ![]() ![]() ![]() ![]() AS SSD Benchmark软件截图 最后还是要啰嗦一下,别迷信持续读写速度,真正影响到用户体验的,是4K随机读写速度和IOPS!>> ●罪状七:“贵” 其实这一项都不用怎么说明,大家都知道,现阶段阻碍固态硬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价格问题了。虽说谈钱伤感情,但是关系到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伤感情总比伤不起的好,好歹要给自己要留几个白菜钱吧。(白菜这阵子真心贵)。 ![]() 固态硬盘的价格还是偏贵 事实上,这两年来固态硬盘的价格一直在降,想当初首款支持TRIM的固态硬盘上市的时候,64GB SSD折合人名币1200元,那时是何等的天价!现在呢?不支持TRIM的固态硬盘都不好意思出来混,那应该叫U盘;64GB固态硬盘也已经跌到400多元,才两年多的时间价格相差三倍! [url=http://www.pconline.com.cn/images/html/viewpic_pconline.htm? ![]() ![]() 64GB/128GB折合人民币1200/2400元 ![]() 2011年SSD价格降了一半 当然,在IT行业里,两年多的时间足以让一代霸王变成垫桌脚的老古董,即便如此,现阶段SSD的每G平均价格也是传统机械硬盘的10倍左右。以前我们分析过固态硬盘“贵”的原因(点击这里查看),既然主控芯片授权费用无法节省,固态硬盘降价的方法似乎就只剩下更换闪存芯片这一条路了。 ![]() 难道真的要用上开篇所说的TLC闪存芯片吗?真的要把固态硬盘当成大容量消耗品?不必过于担心,即便真的要用到TLC,那也是等到固件算法成熟之后的事,到那时候,说不定TLC的寿命已经大大延长了,用个几年扔掉再换一个(TLC确实便宜)。 ---------------------------------------总结:SSD+HDD,一个都不能少 说到这里也许大家已经清楚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让大家清楚固态硬盘存在的不足,更好地选择、使用它,同时这些不足也是各大固态硬盘厂商正在极力去解决、去优化的方向。 固态硬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至少在未来三年内,它仍不能取代机械硬盘,尤其是对于台式机。不过,现在64G固态硬盘已降价到400元左右,组建SSD+HDD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用固态硬盘装系统,用机械硬盘当仓库,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入门用户,推荐使用64G固态硬盘搭配传统机械硬盘;主流用户,可以考虑将固态硬盘升级到128GB,除了装系统之外,仍有余量可以安装常用工具软件。[返回频道首页] |
欢迎光临 POPPUR爱换 (https://we.poppur.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