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标题: 4核心的Clovertown,功耗80W [打印本页]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4 20:12
标题: 4核心的Clovertown,功耗80W
http://www.hkepc.com/bbs/news.php?tid=603854

前天cho表示怀疑来着。



作者: hammerking    时间: 2006-5-24 20: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sk918    时间: 2006-5-24 21:14
呵呵,和AMD有得一拼了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1:18
Clovertown 3GHz什么时候成了Mainstream,明明写着<120watt。

IDF SZ刚刚回来,那个罗杰飞说什么L1 D没有互通,数据交换必须依赖L2@_@。
作者: hammerking    时间: 2006-5-24 2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os_parrot    时间: 2006-5-24 21:20
TDP还是实际功耗?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1: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4 21:27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4 21:18 发表
Clovertown 3GHz什么时候成了Mainstream,明明写着<120watt。

IDF SZ刚刚回来,那个罗杰飞说什么L1 D没有互通,数据交换必须依赖L2@_@。

如果你仔细看我的原文,就不会认为我说的是3G的Clovertown。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1: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1:41
即使是2.5GHz的Clovertown也要远高于80watt。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1: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1:49
原帖由 GZboy 于 2006-5-24 21:44 发表


有2.5G的Clovertown吗???

Clovertown不是跑266外频?


这说的是根据他原文说直接推算的clock speed。

另外,我已经确认过Conroe 2.93(E6800,以及3.2GHz的E6900)的TDP是80watt,而不是Prescott说的65瓦。

之前外面曾经有一个table,里面写着65瓦是错误的,Intel那个时候给出的资料在6800/6900两行那里本来一直都是用"--"代替,表示待定而已,部分媒体/网友就自作聪明填上65watt。

事实上,HKEPC上面给出的slide也只是一个target,Intel当时演示的时候只有一个2.66ghz的sample(更早之前是一个~2.0ghz的),最近这个target已经作了一些修订。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1: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1:57
原帖由 GZboy 于 2006-5-24 21:55 发表


哪么 L1 D没有互通是哪个?:blink:


Conroe,其实当然包括了同家族的其他版本。

罗杰飞煞有其事的在我面前画架构图,要是我当时拿着个notebook的话,肯定会打开给他看看LA IDF的slide@_@。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4 21:59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4 21:41 发表
即使是2.5GHz的Clovertown也要远高于80watt。

呵呵,只能说,慢慢看吧。
作者: spinup    时间: 2006-5-24 22:00
原帖由 GZboy 于 2006-5-24 21:55 发表


哪么 L1 D没有互通是哪个?:blink:

估计是全部都没有.

intel给的PDF里面画了一条L1-->L2--->L1的箭头线,估计意思是两个核心可以互相联系.
如果L1互通应该是L1-->L1的箭头线了
作者: 电脑是工具    时间: 2006-5-24 22:00
K8L在四核上,将能独立控制每个核的电压,功耗也不会高。

看到功耗越来越低是爽阿。一个cpu上百瓦,几百瓦,那叫什么事嘛。
希望以后的低端u功耗向15w迈进。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2: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4 22:01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4 21:57 发表


Conroe,其实当然包括了同家族的其他版本。

罗杰飞煞有其事的在我面前画架构图,要是我当时拿着个notebook的话,肯定会打开给他看看LA IDF的slide@_@。

罗杰飞是谁?:unsure: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2:09
原帖由 Prescott 于 2006-5-24 22:01 发表

罗杰飞是谁?:unsure:


this guy: http://www.intel.com/pressroom/kits/bios/plowney.htm :)
作者: 电脑是工具    时间: 2006-5-24 22:11
英特尔院士,数字企业事业部编译器及架构高级开发总监罗杰飞
http://www.pconline.com.cn/news/yj/0605/799803.html

罗杰飞:在300mm的制程上,能够生产出2.4倍数量的65纳米处理器。在晶圆生产良率的问题上,跟切割技术有关,若能够进一步提高的话,就能进一步提高良率。

这个2.4倍是跟90nm制程相比?是这样的话,这成本差异好像大的不行。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4 22:17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4 22:09 发表


this guy: http://www.intel.com/pressroom/kits/bios/plowney.htm :)

:sweatingbullets:
还是说英文比较好。
这个更是看不懂:

“他表示,Conroe中两个FPU是对等,而且一个是进行加的运算功能,一个是进行乘的运算功能。Conroe并不支持FMA,支持乘法的浮点运算方面不能够支持当地的128bit的运算,不过能支持2×64bit或者4×32bit的运算。”
作者: zacard    时间: 2006-5-24 22: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omaobear    时间: 2006-5-24 22:39
IDF SZ刚刚回来,那个罗杰飞说什么L1 D没有互通,数据交换必须依赖L2@_@。

难道大家又都被骗了?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2:40
和英文交流与否关系不大,他自己在纸片上画的就是L1 D x得放到L 2后,然后Core non-x才能吃到这个数据。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2: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2: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2:57
B0是改善了稳定性而已。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3: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ason21    时间: 2006-5-24 23:03
原帖由 GZboy 于 2006-5-24 23:01 发表


通常英文字母后的数字是修正BUG改善稳定性
如A0 ->A1  
字母的变化才是增/减功能或改进性能。
如A1->B0

C大的B0好像更好超了。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4 23:05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4 22:40 发表
和英文交流与否关系不大,他自己在纸片上画的就是L1 D x得放到L 2后,然后Core non-x才能吃到这个数据。

你确定是画到L2,而不是画到附近什么别的地方?B)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3: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4 23:49
原帖由 Prescott 于 2006-5-24 23:05 发表

你确定是画到L2,而不是画到附近什么别的地方?B)


箭头指向的那个block写着L2,没有别的文字。
作者: GZboy    时间: 2006-5-24 2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5 00:17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4 23:49 发表


箭头指向的那个block写着L2,没有别的文字。

我只能说,yonah就有的东西,Core怎么会没有?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5 00:22
原帖由 Prescott 于 2006-5-25 00:17 发表

我只能说,yonah就有的东西,Core怎么会没有?


http://www.sandpile.org/impl/pm.htm

"L1-to-L1-via-L2 Connection (65 nm)"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5 00:30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5 00:22 发表


http://www.sandpile.org/impl/pm.htm

"L1-to-L1-via-L2 Connection (65 nm)"

这个和以色列团队的某人告诉我的不一样。
而且:
http://www.sandpile.org/impl/core.htm

[ 本帖最后由 Prescott 于 2006-5-25 00:33 编辑 ]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6-5-25 00:32
原帖由 Prescott 于 2006-5-25 00:30 发表

这个和以色列团队的某人告诉我的不一样。


他和你说的是1个thread的时候还是两个thread的时候?
作者: Prescott    时间: 2006-5-25 00:45
原帖由 Edison 于 2006-5-25 00:32 发表


他和你说的是1个thread的时候还是两个thread的时候?


也许我们对L1-L1 data transfer的理解不同,如果Core 0的L1 miss,而需要的cache line又在 Core 1的L1中,那么这个cache line是可以直接通过core之间的bus传输,而无须先写回L2。




欢迎光临 POPPUR爱换 (https://we.poppu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