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标题: 关于PC-HIFI的一些话题. 可能一些人听了会不开心.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0:56
标题: 关于PC-HIFI的一些话题. 可能一些人听了会不开心.
现在越烧火越大, 已经有人开始烧超声波(20K以上). 也有烧信号线, 电源线的...等等,  其中有一些是合理的, 但更多是不合理的, 我认为HIFI应该是有主见的烧, 不要跟了别人烧, 人云亦云.2 I' v+ ?' x, N

4 w8 M* L" ?6 s先谈谈音源, 大家常现的音源是CD, CD是44.1K, 16位采样的, 高质量的CD音源目前还是大家主要的音源, MP3, APE都源自CD音源, 不过MP3是有损压缩, APE是无损压缩, 从效果上看, APE = CD音源, 其实, APE也可以解压成WAV, 还原是CD, (音质等同于原版本CD). MP3有各种码率. 常见的有128K, 192K, 还有高质量的320K, 其实320K的MP3和APE体积差不多, 个人觉得用320K的MP3不如用APE版本.- w( Z1 A/ X8 }: W& l

* k% l4 x; f6 o3 P8 f1 p在音质方面, 原版本CD = D版CD = APE > 320KMP3 > 192KMP3 > 128KMP3.  由于常见AC97是48K采样的, 所以需要把44.1K采样的信号转换成48K, 所以有SRC失真, 所以喜欢听音乐的朋友可以选择支持44.1采样的声卡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9 J1 @' s/ Y/ }( m& \

# d+ ]! u* f( j: y7 K9 WD版CD如果音质不良, 有两个可能, 1, 不是从原版直接翻录的. 2, 所用的盘基及刻录设备太差, 不能正常读取.
3 {, r) \, g' ]8 g, D* c8 E% P2 h$ W0 `
其实CD的信号在经过A/D转换后, 就可以成为模似信号, 这个部分, 用PC 声卡或是用CD机, 同价位的话, 通常是声卡比较好点. 如果A/D, 运放, 电路, 用料差不多的话, 音质也应该差不多.  由于声卡是摆在外面的, 所以现在声卡的做工都是非常不错, CD机的话, 要折开看才知道.
作者: 爱勤韵    时间: 2006-11-24 11:06
觉得用APE相对比较划算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1:09
一种CD播放机是CD直播, 这里A/D转换是用CD-ROM上的电路实现, 这种要另外接线(从CD-ROM到声卡的LINE IN), 而且可以用CD-ROM上的耳机孔听音乐, 不占用CPU资源. 一种是数字播放, 现在的MP都支持, 从CD上读WAV文件, 用声卡来播放, 占用CPU,声卡资源, CD-ROM上的耳机孔无效.6 i- r8 E2 ^- K& \- F) {7 ~
# v- H5 y! G" g  K" E5 ~8 m
现在我都是用数字播放的, 因为声卡上的A/D转换质量比较好.
; r5 u" H. @* H$ J' S. \; ]& v5 _/ b3 d7 b# a$ D3 B2 k0 Z' v
声卡的输出有两种, 模拟输出, 可以推有源音箱, 低阻耳机. 一种是数字输出, 要接外置DAC才能使用, 如果你的功放距离比较远, 用外置DAC比较好, 可以减少机箱的电磁干扰. 而且数字信号在长距离传送抗干扰性非常强, 没有失真.  但是这种通常成本比较高. 大多数人还是采用声卡的模拟输出. 0 Z0 a0 p5 b3 ?/ B! Y# H

( Z1 S# P# o' r7 Y' n另外除了专业用户, 声卡的几进几出对于普通用户没有意义, 所以省下的钱可以用于音箱.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1:34
这里提到一个问题, 大家不要迷信专业声卡. 因为专业声卡的强项是输入输出接口全面,  但是MIDI输入输出口, 4进4出等等,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不实用. 而且要兼顾输入输出品质, 另外由于客户群的原因, 所以产量少, 成本也比较高.  可以说千元级的专业卡和三, 四百元级的家用声卡在放音上面差别不是很大, 但是录音等方面就强得多, 这是也是定位不同造成的.! @$ z, e0 L& O9 t! {4 g

' f$ [7 I0 t% X; X' V1 R如果同专业显卡, 专业显卡虽然很贵, 但是速度并不快, 特点是非常稳定, 对于制图软件兼容性非常好. 很少有人专门买个专业显卡用来玩GAME的.
& [! c0 f4 y) S1 r$ P0 Y$ L' Y' Q5 R8 n# P9 B  n  v7 ?8 S
如果你没有自己DIY音乐, 没有制做方面的需求, 化在专业声卡的钱也基本上是白费的. 所以搞明白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hideplayer    时间: 2006-11-24 11: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11:47
LZ写的很用心,不过关于专业卡的部分完全可以说是自己在YY。5 Q& A& f! {( f1 W- |2 p: z) A0 i  |

& M. Q3 ]2 M; B( Q% L: O5 T( l$ R我估计除了LZ之外包括一堆国内所谓的HI-FI厂家在内都不敢说自己旗下的那些3,4百的娱乐卡音质能够和一千多的专业声卡相媲美。
; W, `; t* m0 M1 O
" ^3 h# S3 [$ w+ f7 }+ J至于输出通道问题,呵呵,或许LZ没有用过多通道的卡还不了解其好处吧?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朋友都有一个以上的监听设备(耳机+音箱)这个时候如果声卡具有四个或以上的输出通道的话,用家就可以很方便的将监听设备进行连接以及管理
* g5 B; V: w5 W& a- d: T
) p- a1 Y1 j& \9 M: d& c+ c[ 本帖最后由 chairmanai 于 2006-11-24 11:51 编辑 ]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1:56
原帖由 hideplayer 于 2006-11-24 11:44 发表
$ ]; z2 A; q# C0 d, p你12月份到白天鹅就知道正版和d版的区别了。。。。。。。。。。
3 N3 R9 q8 x. D( u8 X
, K/ |' @! A# X( m) `$ C
很简音, 你拿一张正版, 我帮你D一张, 你找个器材, 盲听对比20次, (就是你盲听, 我们换盘, 然后每次你写下你认为听到的是正版,D版本.), 有90%正确,  就算你说的有理,  可以找其它烧友公证一下.9 w# W/ {/ G- @/ r

" i& U+ \* b6 N0 H/ ID版为什么危害大? 就是因为和正版的数据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读出的数据是一样的, 放的声音怎么会不一样?
作者: ARANGE    时间: 2006-11-24 11:57
这里提到一个问题, 大家不要迷信专业声卡. 因为专业声卡的强项是输入输出接口全面,  但是MIDI输入输出口, 4进4出等等,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不实用. 而且要兼顾输入输出品质, 另外由于客户群的原因, 所以产量少, 成本也比较高.  可以说千元级的专业卡和三, 四百元级的家用声卡在放音上面差别不是很大, 但是录音等方面就强得多, 这是也是定位不同造成的.4 I' p$ N/ W5 q( G5 Q

* h& o/ K* F! q; j4 ^/ o* p8 C  ^3 f0 ]一分钱一分货还是真理来的,特别是专业的公司7 k0 U7 g! Y  H

6 p3 q" I" }4 ], r2 @  X不过产量少而成本高,再上市场定位问题,这也符合经济角度的
8 f$ v3 L: h0 C$ x7 \& J
% G1 P% b, f2 h- v5 d很多东西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的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11:59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1:56 AM 发表( G' {! M4 B  X

7 j; L" q2 U( C& g; W( a& S6 L) i. d% u! _# O* b& Y4 r6 w5 p( C
很简音, 你拿一张正版, 我帮你D一张, 你找个器材, 盲听对比20次, (就是你盲听, 我们换盘, 然后每次你写下你认为听到的是正版,D版本.), 有90%正确,  就算你说的有理,  可以找其它烧友公证一下.
/ \- J2 {/ j/ F
# R( l* R# V3 }; t+ ?1 h1 N" g1 ?4 [5 HD版为什么 ...

. B2 V& m  \3 t+ d* }  P( w' b5 C1 L' U- z
$ f; q4 x8 _2 m2 A1 k# d- Y4 Y
问题是市场上有多少D版是用Z版原盘复制的?" J) L+ |* P( U) U
' E: G6 u/ Q, a! O6 D- r" l0 r
而且你似乎忽视了母带质量以及光盘本身的质量了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12:02
原帖由 ARANGE 于 2006-11-24 11:57 AM 发表, a: ~7 ]; J$ O2 A. v, f
这里提到一个问题, 大家不要迷信专业声卡. 因为专业声卡的强项是输入输出接口全面,  但是MIDI输入输出口, 4进4出等等,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不实用. 而且要兼顾输入输出品质, 另外由于客户群的原因, 所以产量少, 成本也比较高.  可以说千元级的专业卡和三, 四百元级的家用声卡在放音上面差别不是很大, 但是录音等方面就强得多, 这是也是定位不同造成的.
: m+ i2 X, }' [1 V& }* q# @/ k; Y: a9 j% V+ p/ F1 r
一分钱一分货还是真理来的,特别是专业的公司
2 ^7 W0 N3 Q  W+ z' k' Y% D7 ~7 o8 Q5 H7 _  V1 u
不过产量少而成本高,再上市场定位问题,这也符合经济角度的
6 H9 V" f" Y# }8 ]
" c& {& A; g) P- \' U8 O1 ?& G. f; i很多东西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的

/ r7 n! @' r' k6 M+ S. S: I
: Y: `$ g- }5 \( v7 D我只能和你说差别还是大的。不过具体有多大,有机会还是自己感受下吧:lol: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12:12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1:34 发表! K6 ]/ L- Z2 q3 ~8 D* f: U
这里提到一个问题, 大家不要迷信专业声卡. 因为专业声卡的强项是输入输出接口全面,  但是MIDI输入输出口, 4进4出等等,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不实用. 而且要兼顾输入输出品质, 另外由于客户群的原因, 所以产量少, 成本也比较高.  可以说千元级的专业卡和三, 四百元级的家用声卡在放音上面差别不是很大, 但是录音等方面就强得多, 这是也是定位不同造成的.
$ W, ?7 ^6 k- o& A1 k/ Y如果同专业显卡, 专业显卡虽然很贵, 但是速度并不快, 特点是非常稳定, 对于制图软件兼容性非常好. 很少有人专门买个专业显卡用来玩GAME的.9 |  \& J- U6 W" g" Q

; c; I& q1 h$ D( L1 S7 O% c1 f% ?- J实践出真知,有些东西是你想象不出来的。有些东西,你最好还是先听过再来评论。
" C. L) f5 o0 e6 k- Z, Q专业声卡的声音不是3、4百的娱乐声卡所能比得上的。有些人觉得专业声卡的驱动、软件、接口等等方面也需要花钱,所以想当然地就把音质部分从价格中提取了出来……
  x4 o% K) S$ a- E至于专业显卡,不仅仅是稳定的问题,显示的效果不是一般的显卡所能比得上的,这也是很多不是太喜欢玩游戏、但也不需要搞专业作图的米人一样喜欢用专业显卡的原因。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2:23
原帖由 chairmanai 于 2006-11-24 11:59 发表' d; x$ {2 \1 l$ Q
+ y* l' C! o4 I) d6 W1 x

! ^; k, E/ O# ?! C" e* w# A
" X4 N5 l+ w4 r7 @) q4 J  p问题是市场上有多少D版是用Z版原盘复制的?
3 c7 k" Y& V9 i! g6 H9 ~
; G7 A3 a6 _' y. s而且你似乎忽视了母带质量以及光盘本身的质量了

" m5 Q9 [, N5 C2 r) T! O1 t) M$ ?+ C$ Q7 a& A
我的意思的数字信息的强项就是无损传送及复制.  举例说, 我买了一个正版, 刻了一个D版, 然后再用做两个CD-ROM的IMAGE文件, 再用FILE比较, 如果每个字节都一样, 就可以认为是一样的.
作者: highling    时间: 2006-11-24 12: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12:35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2:23 PM 发表
( e. B* [/ A7 n3 N( K& c: X
5 S& G  _9 M$ a2 B' f( M( u, }
/ F% y" Q' e. `6 C: N$ K我的意思的数字信息的强项就是无损传送及复制.  举例说, 我买了一个正版, 刻了一个D版, 然后再用做两个CD-ROM的IMAGE文件, 再用FILE比较, 如果每个字节都一样, 就可以认为是一样的.
# J% q6 D0 F; @) M# f
# c+ [0 n" {5 N3 b& S) _

9 u* U! p( N" Q( _
/ Z  B$ m$ _+ W. m( V: H) j9 }这个说法还是有点道理,毕竟数字音乐本身就可以看成是文件,如果两个文件本身完全一样的话,回放出来的效果逻辑上说也不应该会有不同的。& i0 z# ~0 x$ ~/ E
# P" w5 o  w$ A  }7 C" Z, Y' u* E5 ^
不过CD碟片的质量不同会不会带来音质上的不同就不得而知了:a)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12:38
原帖由 highling 于 2006-11-24 12:34 PM 发表( Q4 Z4 K; I( R7 B$ A0 R! R
我的黑金3cinema ln 模拟输出比不上delta66
- ^5 i& {2 g) ^7 F& y$ A9 {$ o) v, t

- Z$ F6 ~" p5 Y- p
, x: ~" \: b0 f, n6 x: [比得上的话我是该高兴还是郁闷呢?:a)
作者: 文仔    时间: 2006-11-24 12:53
呵呵~~不同人对音乐的感觉也不一样~
/ c6 H3 d  ^% e, `$ C对我这木耳来说什么卡都基本没区别~假如不细心去听的话~2 A7 j7 L! [/ O; H
这样的情况AC97都约等于那些专业卡了吧?
作者: sd-iori    时间: 2006-11-24 12:55
路过,,看看月经讨论,,,,,,,,,,: q6 t0 Y' o  ]; `, L
& l( L1 e% i& M7 L" P: W, w
大家应该深究的,,是出现这种月经的起因,,2 a0 F9 b% x$ _3 j6 m

) y- @' w' Q$ p) m- u3 E. l是不是当年《电脑高手》上面,,那句话??
* C( x2 Q6 k; i9 ?“用专业声卡听MP3是烧包”
作者: afeifish    时间: 2006-11-24 13:20
理论上和实际似乎总有那么一丝隔阂
作者: 一一    时间: 2006-11-24 13:35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1:56 发表
& m1 _6 L" F9 E8 p
* v8 ~0 l: C, a1 J0 d3 X2 o1 L& p! v' Q0 m
D版为什么危害大? 就是因为和正版的数据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读出的数据是一样的, 放的声音怎么会不一样?
; z: b3 T! Q$ `7 N5 `4 P; i, O' w
. l: W! a; O# _9 [
无知者无畏!音乐CD和数据CD的记录方式是不一样的。
作者: gzXW    时间: 2006-11-24 13:50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0:56 发表
2 i( M3 I/ ?/ z/ u+ M6 ?/ e# I其实CD的信号在经过A/D转换后, 就可以成为模似信号, 这个部分, 用PC 声卡或是用CD机, 同价位的话, 通常是声卡比较好点. 如果A/D, 运放, 电路, 用料差不多的话, 音质也应该差不多.  由于声卡是摆在外面的, 所以现在声卡的做工都是非常不错, CD机的话, 要折开看才知道. ...

4 P8 [. }" W( N" G+ t! k$ {+ M
# X0 Q- g/ [, c" V4 B4 e
4 U  |. A/ j, E: KLZ真是A/D、D/A不分:wacko: , 还有什么好说的
作者: ThorCascades    时间: 2006-11-24 14:05
原帖由 一一 于 2006-11-24 13:35 发表0 E: }6 v6 ]. E7 H
: _- ~% ~( m3 {8 c; l) k

- O, X( t# T6 k" l: q: D+ f" {& x无知者无畏!音乐CD和数据CD的记录方式是不一样的。

, J0 i2 {' H2 O! _
- u  Y7 C6 X; V8 ~; p9 m; v原句奉还。/ z5 A8 ]0 m, ^( O9 e
音乐CD和数据CD同样是以数字方式记录信息,只要是数字的,通过适当的纠错方式完全可以达到信息的完全复制。当然jitter等等不在这个范围内。
# A6 E: F5 _* }* j. b( h( z; W事实上如果根据CD Audio的标准,数据出现误码的几率恐怕比我走在大街上被雷劈到的可能性更低。
作者: gzXW    时间: 2006-11-24 14:39
原帖由 ThorCascades 于 2006-11-24 14:05 发表
! ^+ B- l) t, ~9 [  \; _8 k2 r% H' s0 R# [

& X: q! a. u0 E$ v; H4 ^原句奉还。
, _. e& Q6 Q% c( B/ k  K# z音乐CD和数据CD同样是以数字方式记录信息,只要是数字的,通过适当的纠错方式完全可以达到信息的完全复制。当然jitter等等不在这个范围内。
$ P8 _2 x2 N: h; h9 l) A0 X事实上如果根据CD Audio的标准,数据出现误码的几率 ...
0 i& x: z% y; o+ M$ ]* U

9 P/ [0 J) G; P5 N3 V. j1 E7 c' ?2 h) X, ?7 n; p
:wacko: 差远了,! |' H: d9 }, u4 |
音乐CD是按轨道方式记录,只有CIRC一层较验,纠错能力有限;1 a3 {5 [9 F) W9 T+ r
数据CD是按扇区方式记录,再多加一层RSPC较验。
; T3 |% B5 u) y7 k
- Z$ L% t: v: V+ Q/ X) a$ ~% w8 y" [, F+ n

9 m1 e+ b8 t4 k4 ]8 B你自己用NERO测一下disc quality,感受一下被雷P的几率。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14:44
原帖由 ThorCascades 于 2006-11-24 14:05 发表' }" _# g2 f; r: z* G" L" H+ B# D6 I7 C

2 P$ p( T6 I/ z$ i2 s4 c" }. Y
( J! `5 ^. ]/ A0 R6 S9 J' w' n4 R原句奉还。& h9 Y, q3 H  X. K4 m
音乐CD和数据CD同样是以数字方式记录信息,只要是数字的,通过适当的纠错方式完全可以达到信息的完全复制。当然jitter等等不在这个范围内。
3 j# v. W: a3 h9 B事实上如果根据CD Audio的标准,数据出现误码的几率 ...

$ E9 u* n8 P4 e8 X1 v那么CD复制的情况如何呢?
作者: ThorCascades    时间: 2006-11-24 14:47
原帖由 gzXW 于 2006-11-24 14:39 发表( a% g5 t/ ^* c7 `

) ?; F2 X1 e! @3 E* y. H8 W$ n0 N( r( d7 H1 ]; q! @  B

; x. Z; `) ~1 A:wacko: 差远了,7 b& @8 U$ p, w
音乐CD是按轨道方式记录,只有CIRC一层较验,纠错能力有限;
0 {5 W1 \3 ^8 p5 m  |数据CD是按扇区方式记录,再多加一层RSPC较验。
# ~, _! G* m6 q1 ^+ n; c! d& ^3 O2 c7 S6 T' Y$ I9 \: N. d
" g) f. ?3 U6 g( v3 N1 v+ l0 K# v

+ ^% m7 H1 G- D  F你自己用NERO测一下disc quality,感受一下被雷P的几率。
5 Y. y4 v" h5 r

7 I; W6 L2 K( Q' t& e! K% q有限是有限,现在考虑的是可能性的问题。CD-Audio误码率大概是1/10^9,CD-ROM则是低于1/10^12。
5 @, _. t1 V( Q5 [9 T* K  @Nero测出来的C1,C2错误可以是N多,但实际上读出错误数据的情况有几次?C1,C2起码要达到阈值才成为误码。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5:10
误码当然有机会有, 不过误码的影响有多大? 数据CD有一个CRC通不过, 拷贝就不会成功... 音乐CD当然没有这样严格... 不过有一个误码的影响有多大, 要看看码有多少.... V( _/ H2 b' v! o+ X% ~5 Z
6 V; F2 j) q1 q+ Q- K% {
一张标准CD是640M, 74分钟, 计算一下, 每秒种有150K的数据,  相当于7万个汉字的容量, 如果要印成一本书的话, 也算是中长篇小说了,  简单说,  就算是信息量比耳朵大的多的眼睛, 在一秒钟时间里面看见一本中篇小说, 还要发现其中的一个错字...
7 b6 Q5 ~% I: K! c* D4 O% {0 @0 E( w; b' E+ L4 Z/ m7 [
简单比一下, 就如同一个视频, 其中有一个画面上有一个点是错误的, 但根本不可能在播放(30FPS)时被发现.' ^) F" F/ P" k, R* d

  g- B5 q% m: a+ c$ k再举例, 我用电脑放正版CD, 和用电脑把正版CD做成镜像来播放, 有差别嘛???  如果我的CD-ROM读出来有误码, 自然做的镜像也有误码, 但是, 这个误码在你直播CD时就没有嘛???
作者: 左岸    时间: 2006-11-24 15: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15:16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5:10 发表
4 C" G4 ]% K$ f/ A" k. s5 ]4 }误码当然有机会有, 不过误码的影响有多大? 数据CD有一个CRC通不过, 拷贝就不会成功... 音乐CD当然没有这样严格... 不过有一个误码的影响有多大, 要看看码有多少...! X4 X0 D' ~) }4 A% Z
+ {" ]. |: v; i
一张标准CD是640M, 74分钟, 计算一下, 每秒 ...

7 M( Z6 V# {: a5 x/ k* a, k不影响播放过程,但影响播放出来的音质! j% z. {7 e- A- I+ @! a
你不在乎不等于就不存在,就像真实乐器能够产生20k以上的声音,你也许会觉得没有意义,但不等于就不存在。
3 C. J9 c  p8 {0 U
: v$ U- ~# m1 J( M8 y2 ^! ^[ 本帖最后由 酷风 于 2006-11-24 15:17 编辑 ]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5:22
原帖由 左岸 于 2006-11-24 15:13 发表2 G2 }- M' Y% |- h7 [
8 f- Z' W! M: }4 x' V' n' e" I7 u
w00t) 2 J4 U/ t3 Z6 ^; T# k
LZ和你说专业显卡最主要就是速度快,稳定性虽然也高点,但是完全是附带的优点~~~~~~~~~~LZ你说别的也就算了,来YY这个呵呵....那你就错了; u. g2 X! W, W' S

' u7 I) R' E1 w$ p' R2 \专业声卡和上面你举专业显卡的道理差不多,说1千快的专业声 ...

; ?$ s  f5 Z  L/ _7 X6 ~$ h- ^9 t$ w' v3 D) @) m
希望版主们有时间组织一下专业声卡和300, 400百的普通声卡做一下盲听对比测试, 很简单, 找10个网友, 两台电脑, 基本外设基本一致, 比如说T200B, 同时开始放相同的音乐, 之后随机切换, 然后每个盲听的网友觉得好听就记个好, 不好就记个差, 之后比较一下两卡的得分好了. 我觉得盲听是对付主观性的绝招... 这里说的当然都是YY而已.
作者: gzXW    时间: 2006-11-24 15:29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5:10 发表
$ |$ e8 w' g/ C  @一张标准CD是640M, 74分钟, 计算一下, 每秒种有150K的数据,  相当于7万个汉字的容量, 如果要印成一本书的话, 也算是中长篇小说了,  简单说,  就算是信息量比耳朵大的多的眼睛, 在一秒钟时间里面看见一本中篇小说, 还要发现其中的一个错字... ...
4 X9 `6 P+ }. Z+ p/ L
5 j6 l. ^" k7 r0 H: x# N
你反过来想就对了: 在一秒钟时间里面看一本中篇小说, 还要每个字都读对、不能有一个错字,那是多么难的一件事:lol: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15:31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5:22 发表
) ?1 v2 G. V0 p0 w, Z6 O, y" f, \* U# Y% H
: A; D' ^$ q+ E, k4 A# o- t
希望版主们有时间组织一下专业声卡和300, 400百的普通声卡做一下盲听对比测试, 很简单, 找10个网友, 两台电脑, 基本外设基本一致, 比如说T200B, 同时开始放相同的音乐, 之后随机切换, 然后每个盲听的网友觉 ...

; T* k% Y- B- V3 x3、400的普通声卡你指的是哪些?说出名字来好了,有不少很多人都自己对比过的。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5:33
原帖由 酷风 于 2006-11-24 15:16 发表3 S1 H* `' x3 P; n8 r: ]

- M1 t6 r& C+ w* T9 ?不影响播放过程,但影响播放出来的音质) t- R" M7 L- I- Q, l
你不在乎不等于就不存在,就像真实乐器能够产生20k以上的声音,你也许会觉得没有意义,但不等于就不存在。
* t# o) k2 e5 [+ Z
1 B) w$ u% P0 b: r
感觉不到就是不存在...
& h1 }& G7 z" r! f
: I& d/ g5 r0 p# H! T4 p6 C  e举例说, 假如有人可以做一个全是超声波(20K以上的音乐),  你可以说, 虽然我听不见, 还是感觉很爽... 这个爽只能来自一个地方, 就是主观...# w9 ~$ U6 F4 w4 A5 M
# F; L* N0 E' d: X" l4 ~) N
有点象皇帝的新装. 当然皇帝的新装是看不见的, 但是皇帝还是很爽...我想, 现在技术进步了, 真的可以做一件完全看不见的衣服, 但是它绝对不会让你看上去更美...( x( O8 e5 I  f$ E0 o2 z# w+ u: \
. _3 j! H5 i( g- P) C. n2 H* D
就象自然界, 充满了红外线, 紫外线, 但是他对于看到的风景完全没有影响, 什么原因...小孩也知道"看不见嘛...",  看不见的光线对于风景没有影响, 听不见的声音对于音乐就有影响??
作者: ljm_ljm    时间: 2006-11-24 15:39
AD  和DA 楼主搞反了。
2 S9 d+ ?! Y$ Q" Q+ ^3 h" C6 c2 L7 }" C9 U% r3 T9 h0 G7 Z
:wub: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5:45
原帖由 -请使用文明用语-m_-请使用文明用语-m 于 2006-11-24 15:39 发表
$ R1 A* S$ [. E# _8 w- J& e+ m3 kAD  和DA 楼主搞反了。
) w" w5 o5 K1 }. l! @3 @7 k0 d
1 z  P0 H5 s. o:wub:

: z) D( c7 r7 O/ w+ s& `8 t9 C5 r; w1 F) b" n
笔误, 应该是D/A, 就是数字转模拟, 对于看不明白的朋友说抱歉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5:47
原帖由 酷风 于 2006-11-24 15:31 发表
: _5 j1 S! y  y: _( h
9 B2 B6 x/ M2 p* D$ w3、400的普通声卡你指的是哪些?说出名字来好了,有不少很多人都自己对比过的。

/ J( F9 C- }1 k% w4 a  c& B, @1 m1 a9 E1 Q; Q' p
不能说, 会被说枪手的...
3 B- I6 T4 P+ r2 o3 j
9 y: a$ g* X0 V, O% Q" j用一些老声卡, MX200, AWE64GOLD, S70...都可以.
作者: 弈帆投资    时间: 2006-11-24 15:50
先说D版复刻,先是时基抖动问题,再是片基问题.要不然也不会有什么2X刻,黑胶盘之类的说法了.可以说正版碟要比D版的反射率要大的多,就算是正版中金碟也要比一般的声音好一点.刻录盘的反射率更低.反射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就好比灯光不行你还想看书还要看得快,怎么可能呢?7 A: U7 v4 b8 A3 s
专业声卡没玩过,没有说话权.但专业显卡我正在用,比一般的相同级别的普通显卡比,我这块板型要大得多,元件也多得多,带来的好处----------2D效果极好.文本锐利,就算是看电影明暗对比也比一般的要好.这些都是附带的,主要的是专门开发的驱动,带来做图极快.总结:一分价一分货.:wub: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6:05
下一个问题就是, 线材没有烧友吹的这么重要... 音响常用三个线, 一个是信号线, 一个是音箱线, 一个是电源线...
6 S# r9 G9 v; i6 r9 T6 l$ W' {7 Y. R
三个线里面, 音箱线 > 信号线 > 电源线.
- }( ?9 Y. |: _* N) {& l- ]8 E( i
' e6 Y- g' r0 f) v; Z主要是这样分的:
# f8 u6 t9 p6 Z2 m2 b) _( J
) l2 @1 N& F% K7 E音箱线, 小电压, 大电流.! ~4 y. K+ _2 @% n  T# T- o+ X- z: i
信号线, 小电压, 小电流.
( H+ u" u2 E/ w4 j+ F5 @电源线, 大电压, 小电流.
" R! Y7 d8 N+ n; X6 X  T. e
* ]( `" L  B9 t音箱线, 超市里面50元10米的就很不错了, 信号线, 20-30元, 有牌子就行. 电源线, 没什么换头, 买机配什么就用什么.
. D4 p6 }2 p" P3 z$ W1 p$ J* e0 A/ J& v0 \
好的线, 主要是要低阻值, 而电流在传送过程中, 常常阻值最大的是接点, 不是电线, 所以, 真的有几百几千去烧线, 不如把接头焊住. 来的简单...效果好...4 C6 Y- X5 O6 Z9 I
  ~( r& }7 r7 a& _9 L
有一些人说什么换了信号线, 一下提升几个档次, 纯属YY,  烧电源结纯属瞎搞, 你烧了机器上的电源线, 墙里的, 外面的, 供电局的是不是也要帮你换换???  真要改变电源, 不如接UPS, 在线式的, 效果肯定比烧电源线好.../ @( ]' h* r, c5 O3 |9 q
2 ]; O" Q8 e7 F' v9 U1 Z
D-SUB15针也是摸拟输出... 看DVD都知道, 视频的信息量是音频的N倍以上. 但是没见人花几百几千烧显示器信号线的, 都知道, 这些钱花去升级显示器更有价值...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6:22
原帖由 弈帆投资 于 2006-11-24 15:50 发表
; W; m& Q4 w# A, J7 v; Q( _先说D版复刻,先是时基抖动问题,再是片基问题.要不然也不会有什么2X刻,黑胶盘之类的说法了.可以说正版碟要比D版的反射率要大的多,就算是正版中金碟也要比一般的声音好一点.刻录盘的反射率更低.反射率低下的直接原 ...

$ A+ p7 G8 J0 B2 L# C- z- P$ }: M0 c. w
你混淆了模拟和数字量之前的差别...好的盘可能读盘更快点, 但是读出的数据是没有差别的...3 c4 c+ S$ q. v# Z, N4 H6 |

* V- e! y9 l/ n7 B给你举个例子, 我写一个数字"0", 你记下来, 抄给另一个人, 一个人传一个人, 传过1000个人, 最后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个"0", 很大的可能, 他写的"0", 比我写的还好看... 就是盗版强过原版....呵呵...开玩笑的, 其实好看也好, 难看也好, "0"这个"数字"的内容是没有差别的.
& w4 Q" j+ I' b2 j8 i7 q9 ]. z1 L, V) i
如果我用顶级的CDR加顶级的刻录机, 很可能刻下的盘片比原版更好读...有时买到内容好的D版, 感觉读盘比较慢,声音大的话, 我会自己复刻一张. 我用的是大厂的DVDR, 读盘都很好, 没有问题., G6 J% A' e, J4 x0 |
5 `" |! E7 V3 s) ^
继续上面的例子, 我画一个圈, 然后让你照样画一个, 然后一个传一个, 大家都照样画, 最后一个人画的圈, 很可能是五角星...这个就是模拟量, 每次复制都有失真, 多次复制后, 失真会累加到一个夸张的地步...以前大家听磁带时, 要翻录尽量找原版就是这个原因...9 K) N( {. `5 F

. W- d1 a# Y$ Q$ N2 y' k. P* l# ^所以模拟量和数字量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黑胶, 磁带一些的概念完全不能放在现在的CD身上.
作者: 神的马甲    时间: 2006-11-24 16: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jm_ljm    时间: 2006-11-24 16:49
正版CD和盗版CD 如果是同一张母盘。
' c# @! d0 j8 j; n  l2 b  \5 V; ^7 Z那当然是一样哈。。。
' S  d% o2 Z: {; u6 J& F. {% O
4 F/ K9 K8 h+ |, I1 }! i除了一个有版权。一个没版权。:wub: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17:04
原帖由 神的马甲 于 2006-11-24 16:47 发表
& j0 I. s  L6 i& @6 O% r
1 K3 G/ p& X+ Z6 }. l8 n正确,数据纪录位不一样,读取出来: w0 P- V7 b. j; `" H& J. h( u
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 W! \9 y2 k2 M2 O  R1 m! L6 S, e* _
$ @+ p% |; i0 K+ P俺们眼晴没问题, 用不了这么大的字吧...1 j7 C; Z+ @* [4 Y

' d/ \; X! ]" F* ^# l. e, j$ ?" i读出来的就是数据, "01010000111000111"类似的,, 什么叫效果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指原版的读出来的"数字"好看一点点...
* o- r' Z0 r' U7 D
' g. Q8 y) O; K; P% e:p :p :p
作者: terryddb    时间: 2006-11-24 17: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olix    时间: 2006-11-24 17:13
别拿音频的误码
作者: B    时间: 2006-11-24 17: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angtian    时间: 2006-11-24 17:27
:loveliness:   8 d( K/ V) v& R. w6 `4 K* p! ?
楼主的一些思路 我理了理
& V4 ^+ N3 a+ x7 A& a2 D4 r5 g# f8 t. s( ^- x3 H" s1 o
1. 关于 D版CD和 正版CD的差距( {5 z2 t; J( X; I2 K
$ o1 U6 S4 I3 W/ r8 M9 e) ~
     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原盘刻录或者高质量压盘,可以达到D版=正版的情况1 N! Q! f4 K& L: R7 i# x, S1 _
这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固有区别!也是咱们这么多人能用D版XP上GZ YY的7 U% ^( k* f, f* V  S
真谛!:)
# {; k* M8 U3 a- ^! m7 ^$ n& q+ A2 K& F1 _+ m( _
    不过楼主忽略了几个因素,1.D版母盘不可控,我见过用MP3做的CD,我听了
3 G4 N! B5 Q6 v: D8 C9 y想疯。 2。即使用了母盘,压盘的质量不可控  3。播放设备还原不可控,我们都
  g6 X/ x1 F- f: Q有经验,cd的虚拟是有很多讲究的,这也是逐级纠错的问题,我们用光驱从光盘
' \/ Z0 N% N0 S1 N  z( R上拷贝一个文件,和播放一首乐曲,这里面的纠错是不一样的,这也最终导致了" z: V$ n+ v0 h6 l* Q" e) m+ ~
盘重要,还原设备也重要,即使大家都是数字的!!, Y$ f1 S$ H" c' `/ A6 @8 z

0 z. j, D6 n3 L
& d) L2 j" [/ W/ H9 Y) C7 F      以上也是烧线材,尤其数字线材存在的唯一价值,他们鼓吹好的数字线能达到
* P1 w3 L5 {& c0 V7 Q登峰造极的水平,我个人认为只要降低误码率,或者杜绝误码,或者通过技术: j, h) {5 G' f. [0 t3 V
手段校验,烧数字线材可以杜绝。, O) @& `  ?4 o& Z: I

& ^, i6 S. s5 V6 a3 C9 w  模拟线材我保留意见,因为电器水平确实跟线材有一定关系,至于值不值得用
. Q4 Y2 V5 v+ o. K' ~& E( L" A好几万换那百分之1-2的水平提升,我保留意见。
  a) {/ B+ i% z, P: i* V3 m" j: H' M7 H. C

7 m/ y1 G- ]- e3 R% Q2。至于声卡 4 Q( R6 h5 q# Z; c* f* }
& I9 |9 R+ t8 _* u1 v
  确实差距貌似只体现在波形上,体现在RAMM上,确实几进几出根本对底层, ?( w4 i6 g4 N7 x% a+ t
用户无意义,但是......! g+ @3 C( Y4 l1 K
; z) E" s: O! M. T% U) S
  高端声卡强在
: r  Z. T5 ?$ h3 T: a5 k8 ], }& T9 e$ B- K$ `2 L% g* N: I
1.合理的PCB布线,设计9 D7 h' Q1 q$ j) J' ~
2.影响电气水平的物料档次,电容,接口等等
( Z- i3 b# J% ]8 u" `# c2 `3.其他ADC DAC 以及APU的实力 等等
/ W+ [) S' _7 L& U' L
# `. b+ x2 [0 M) \. i6 o- g1 b2 i0 q# H# \: q/ C$ `  }
其实我明白楼主的用意,专业卡值得大家买的地方并不多,但其实大家花更多的钱买& A8 w' B# e; i# \" G# `* s
其实也是为了我上面说的三点,而不是几进几出的问题# D6 u; S$ @5 Q2 L2 l" |1 B

9 T/ k( p* y+ `, }5 ]1 x$ ^2 J1 @
如果厂商能控制利润 在200-300元做到 跟专业卡一样的电路设计
( {$ Z* o9 r9 L! J* F: h! P和近似的DAC和ADC 那么就不会有很多人买高价专业卡了
! }1 ?' G0 C& y( @9 a3 y! {8 w. @- {
问题是:厂商绝对不这么做,发烧友只是一少部分  他们赚取专业用户的大利润
. I% H" {: W8 }* m0 j
, \3 X* k+ t' l" q谢谢!!:a)  
作者: gzXW    时间: 2006-11-24 17:47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7:04 发表
8 o0 t! ]) a: A. G% {, w6 j: @- w* V% I( H/ j" |8 }
  L' B; J. m# g0 y1 x' d
俺们眼晴没问题, 用不了这么大的字吧...
+ T7 ~+ d  w  C5 D7 m
2 n  s9 K# o% x! E- ^4 M/ J8 z读出来的就是数据, "01010000111000111"类似的,, 什么叫效果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指原版的读出来的"数字"好看一点点...
  S. _, b0 ~$ q/ E
2 g2 `! e0 y0 k+ T$ k:p :p :p
4 z  M! i3 t0 l/ t4 C" `
3 ^* L" X3 `# @5 f# b

" @" V- k; m4 |6 W8 E' E8 C, w请LZ自己亲手把一个WAV文件刻成cd audio碟,再用软件抓到硬盘上。
0 d% j! k& V$ J$ y; |9 _# S7 [9 L# @最后用uedit等16进制编辑器对比前后两个文件。$ U, c, r/ k9 s, a+ H5 U# ]

5 o2 x/ U' U8 s+ ~7 r% y0 A$ ?7 {1 l1 I0 p
注意不要用那种多次读取轨道的软件
8 z$ D* J* T# t9 u* R9 S, ]% M5 G' l" |3 ?' q: ?- o5 t
[ 本帖最后由 gzXW 于 2006-11-24 17:53 编辑 ]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17:48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5:47 发表
% k0 a& e4 S/ j* x) K; E2 s/ L; w! K3 A5 }4 R+ n( ?+ h5 o
. n7 F5 ~7 U; p2 t
不能说, 会被说枪手的...! h/ r$ }$ g0 y

6 Z$ q3 A& b  l; z. E* ^  y' r用一些老声卡, MX200, AWE64GOLD, S70...都可以.

: H" ~/ g/ {4 a9 L* Y9 n解析力mx200>64g>s70,自然和真实感64g>mx200>s70
' h0 J2 ~) ^! `6 `不过这几张卡最高水平也就是和av710、乌龟4630差不多,和ap2496、mia相比,无论是解析力还是自然和真实感都差了很远,无须a/b对比都可以直接听出来。
" [% q) t$ q7 W/ e7 ^- R1 D你之所以这样说,只不过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卡,所以想不到声卡还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这也是音频设备的一个悲哀。9 k) j& H: T) ^9 [) P) O$ t. z+ \
前一段我打磨ap2496的时候,对比过了delta66,发现打磨好的2496全面超过了66,觉得非常满意,也想象不出更好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之后我拿到了卡豪华和96/8,和打磨得2496一对比才明白什么叫做天外有天。
6 D! |) n0 H8 u  O; |4 U" q' `所以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想法。
作者: ThorCascades    时间: 2006-11-24 17:50
原帖由 sangtian 于 2006-11-24 17:27 发表: \& v8 m! e5 m# _  h
:loveliness:   ( g+ {2 T) I; q! H1 X2 g4 U
    不过楼主忽略了几个因素,1.D版母盘不可控,我见过用MP3做的CD,我听了6 h( a3 b2 y1 L
想疯。 2。即使用了母盘,压盘的质量不可控  3。播放设备还原不可控,我们都; K' w3 k; A' {, R1 N, d( r$ X
有经验,cd的虚拟是有很多讲究的,这也是逐级纠错的问题,我们用光驱从光盘: G4 ?: r) m. G' X5 G5 w5 r( [3 j( G
上拷贝一个文件,和播放一首乐曲,这里面的纠错是不一样的,这也最终导致了" s4 q9 R6 V3 [
盘重要,还原设备也重要,即使大家都是数字的!!6 Q' g% h, C9 v$ D
...

; K- w5 _" x; j% @  Q% f6 D* w
9 _  z5 k7 E2 L: j* i! G没错,前两点是主要的原因。第三点相对来说影响小一些,相对来说读盘不是瓶颈。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17:52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5:33 发表3 d" Z! f6 F0 N* ^7 b7 T; h: O

$ x/ R  s' B  _2 z8 E8 p* s- j9 M
' o! j7 h9 Q. @  l感觉不到就是不存在...+ q& R3 n% s! r8 }: z) L) Y' K+ o* H0 d

8 S& ^8 O' B2 H  F7 a举例说, 假如有人可以做一个全是超声波(20K以上的音乐),  你可以说, 虽然我听不见, 还是感觉很爽... 这个爽只能来自一个地方, 就是主观...( @! g8 e9 F! b9 F

& U2 V6 e) S+ P  I  I2 q+ Z有点象皇帝的新装. 当然皇帝的新装是 ...
! u. |- D- K# A) G  h  i/ ]
感觉不到就是不存在?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R) F1 i2 |) G; X
低于20hz的声音人类是听不到的,但一样可以感觉得到,我相信高于20khz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 V; a( P  l  a* K8 C在科学史上,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一个德国化学家的LP觉得某种液体是苦的,而这位化学家和他的同事都觉得是无味的,于是他就让他LP多尝几次,硬是要她说是无味的。100多年之后,科学家发现了不同的人的味觉是不完全相同的……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17:53
原帖由 -请使用文明用语-m_-请使用文明用语-m 于 2006-11-24 04:49 PM 发表
' W8 u7 Y1 e" p# A; g3 Y正版CD和盗版CD 如果是同一张母盘。$ ^# }) j& h/ |1 t- P
那当然是一样哈。。。
6 \& A, E6 U3 ]
$ d3 Y0 \7 `1 ?) H! B除了一个有版权。一个没版权。:wub:
1 Q( C  Y  w9 t9 q# f! F* D6 ?

: \& @- h- g1 y* ^5 M
$ ]7 z: N; j; \  S2 d同意~~~数字上面的东西说白了,无外忽就是0和1而已。如果不考虑CD碟片质量的话同样母盘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一样的。! d4 r. r9 _( S% }8 ^" E* m# m

7 T0 ~0 H8 w, p4 J, BBTW:LZ说半天,不会是想去做D版吧?w00t)
作者: chenlong6759    时间: 2006-11-24 17:56
可以知道的是LZ并没有对比过家用卡与专业卡的区别,又或者没用过.可能是道听途说得来的结论,
0 W# g  X& r2 l: U  S, k7 F3 u包括举的显卡的例子也一样.如果专业显卡与家用显卡相比只是稳定性不同外恐怕WILDCAT和QUADRO,FIREGL等等都不用出来混了.
% O) B( P+ ]& y% Y* U) N. t只能对你说的是没调查就没发言权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18:00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6:05 发表" X+ M: a+ _. b$ E
下一个问题就是, 线材没有烧友吹的这么重要... 音响常用三个线, 一个是信号线, 一个是音箱线, 一个是电源线...- J% x) G) K# U* a9 ^
$ R. Y7 [# M: O  l+ b
三个线里面, 音箱线 > 信号线 > 电源线.
! Z$ [+ S1 K* o# ?! f) y
6 L* ~' I) O4 V' W# p主要是这样分的:
+ x) A$ A, D, j% Q% y  ^/ p9 v
: y3 \% v3 k3 z/ M音箱线, 小电压, 大电流.1 F" j1 _# e% G2 l
信号线, 小电压, 小电流.
4 D3 E$ p- b' }, E. J电源线, 大电压, 小电流.0 r" F4 T- k! P; o* Z1 ~

( u6 G5 k" \3 E! d音箱线, 超市里面50元10米的就很不错了, 信号线, 20-30元, 有牌子就行. 电源线, 没什么换头, 买机配什么就用什么.
3 l, ~" x# M' M7 G0 E; N% C) L) p+ h
好的线, 主要是要低阻值, 而电流在传送过程中, 常常阻值最大的是接点, 不是电线, 所以, 真的有几百几千去烧线, 不如把接头焊住. 来的简单...效果好...
/ x' E6 D6 T- C; X! G2 m$ a8 B" h
有一些人说什么换了信号线, 一下提升几个档次, 纯属YY,  烧电源结纯属瞎搞, 你烧了机器上的电源线, 墙里的, 外面的, 供电局的是不是也要帮你换换???  真要改变电源, 不如接UPS, 在线式的, 效果肯定比烧电源线好...
* t; A8 _. T1 C0 ^9 _: I3 q+ o( X
6 f: b' S5 O9 _. G2 c) P0 RD-SUB15针也是摸拟输出... 看DVD都知道, 视频的信息量是音频的N倍以上. 但是没见人花几百几千烧显示器信号线的, 都知道, 这些钱花去升级显示器更有价值...

& k: x7 N5 N! X" ]/ ^3 [6 i我手头有两条信号线和两对喇叭线。
8 i* S9 M3 k: C1 C' I# y; I信号线一条是我自己花了100多用雷霆RT780散线DIY出来的,一条是大商场里面99元买的无氧铜品牌线,都是三米长,用同样的声卡和音箱,同样的音量下面解析力、音场等等的差别木耳也一样能够听出来。
. E6 q7 W9 v: r- K喇叭线一对是3元/米的金银线,一对是自己用花100多用散线diy出来的,牌子忘了,是19条网线粗细号称6个9的无氧铜线组成的。同样的功放和音箱,金银线明显三段衔接不好,高频没有细节,音场极差。
/ m( E( P* m  C6 C9 f如果你对线材真的很感兴趣,可以搜索一下网上的的文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文章都很多。8 y( ^# g- H% x- `( q/ X
不过,我更加建议你去借几条好的线回来听听,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 神的马甲    时间: 2006-11-24 18: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etaverse    时间: 2006-11-24 19:42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16:22 发表
, T2 G" s7 Q& ]7 j3 [  F) s# M! x
$ `" c7 C! G* g) |/ ]$ A) g4 p7 e; b+ ~0 n
你混淆了模拟和数字量之前的差别...好的盘可能读盘更快点, 但是读出的数据是没有差别的...
0 v) J/ y; U0 S9 W; |3 e' T# J$ }+ H' O: U
给你举个例子, 我写一个数字"0", 你记下来, 抄给另一个人, 一个人传一个人, 传过1000个人, 最后一个 ...
9 Q& d" `0 k! E" z% Q5 k
光有正确的数据还不行,还要使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输出……JITTER当然不会影响数据的精确性,但时基抖动过大,波形的失真会很厉害……Z版到D版,JITTER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作者: asuma2005    时间: 2006-11-24 20: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蛙青    时间: 2006-11-24 20: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0:30
原帖由 蛙青 于 2006-11-24 20:17 发表
; @' M! E3 R9 W1 y; S% s8 l: D- sLZ和我两年前一样,进来怀念一下:)4 H. j2 x, V/ `5 w& p  T  m5 t

3 ?3 v0 t2 J. P, [5 A5 V4 G6 S多听多看多思考少说话,呵呵,忠告哦!

$ L" L, [* I+ F! r8 I4 Q4 p4 h, K$ N3 h( z7 }  g  T0 ~$ X  {
不是两年前的事情了... 从我的386机器上第一次装上CD-ROM(2X)的, 当时价格是1450元...当时的声卡只有一家, SB16,  到现在已经12年了...呵呵..., \* s  M. \9 u6 O. l' c

1 P+ ~+ A% S9 h' ^- L# S6 P$ G% D其实这观点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正常的.0 Q6 Q0 b+ m9 x+ j: _/ o7 o/ G* B$ `0 m
5 K* x1 r# p9 {( \7 ~
顺便BS一下动不动说别人没有发言权的人....发言权人人都有.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0:34
原帖由 酷风 于 2006-11-24 18:00 发表
* }+ i0 g! c: c( u( X3 f# `! v/ r) k  i
我手头有两条信号线和两对喇叭线。
# i7 P1 c$ P4 @9 q/ j信号线一条是我自己花了100多用雷霆RT780散线DIY出来的,一条是大商场里面99元买的无氧铜品牌线,都是三米长,用同样的声卡和音箱,同样的音量下面解析力、音场等等的差别 ...
0 m2 ?$ U5 ]5 `2 Z- f) {0 [, m  O
: K3 J6 {+ j( a/ t5 _; ]9 V
完全同意... 不过还是一句, 要盲听...否则, 看了沉甸甸的卖相, 多少会感觉它的声音好一点...因为不能肯定是不是木耳, 我的一条发烧线, 听不出声音上的差别, 到是觉得太粗太沉了, 正在闲置.
作者: sh_en    时间: 2006-11-24 20:41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0:34 发表
! p: n9 M* w( s/ ]# ~! l9 V" A我的一条发烧线, 听不出声音上的差别, 到是觉得太粗太沉了, 正在闲置.

8 I9 j' |' i* k& q3 {) R$ F/ d你听不出,送我好了。:lol: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0:45
原帖由 Metaverse 于 2006-11-24 19:42 发表2 ^& ^) |7 a; \6 L9 H9 p" Z  c$ F
# P5 l* O: t: C; c  F& S: ]
光有正确的数据还不行,还要使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输出……JITTER当然不会影响数据的精确性,但时基抖动过大,波形的失真会很厉害……Z版到D版,JITTER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5 o7 ^0 f# _4 v- R
% G, g9 g: k7 z# H2 p7 q+ h你外行了, CD光头读出来的内容不是直接发到机器解码的, 发出的数据流会经过一个CACHE(缓冲), 然后再输出的, 除非你在CACHE中的资料用光的时候, 你的资料还不能读进来...这意味着, 一张费片产生了... 其实JITTER和数码源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如果你的声卡有JITTER的问题, 就不是这个CD盘片的问题, 应该是你的声卡晶振不精确的问题. 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意味你放其他的声音都有这样的问题." j; P+ Q+ b$ o$ {( i) ?# p
, x! N) D9 v/ |8 F4 e6 ~8 ^
JITTE主要是产生在A/D, 而不是D/A, 因为A模拟量不是数据是无法缓冲的.
' Q! Z6 y+ ]; A+ r$ B( Y# I, U! X1 ]9 _; E* h( K" C, [  K# a
Bob Katz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模拟-数字转换器是整套数字音频电路中最容易受到jitter影响的部分。”("The A to D Converter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digital audio components susceptible to jitter")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0:46
原帖由 sh_en 于 2006-11-24 20:41 发表
% n% s1 K+ U9 ~& L! B% U
& q* W+ A( |/ f* d* t  J& @$ J你听不出,送我好了。:lol:
) J; I* ]* E* Z
* A* D5 s: m: C" U) P& T& S) d
卖掉可以啦, 送还送不起, 俺不是米人啊.
作者: asuma2005    时间: 2006-11-24 20: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蛙青    时间: 2006-11-24 20: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etaverse    时间: 2006-11-24 20:50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0:45 发表1 ]" k( U6 m( H& I$ l! N

  ]1 ^# l$ j: k% W
! _  A' V! _" O2 V你外行了, CD光头读出来的内容不是直接发到机器解码的, 发出的数据流会经过一个CACHE(缓冲), 然后再输出的, 除非你在CACHE中的资料用光的时候, 你的资料还不能读进来...这意味着, 一张费片产生了... 其实JI ...
: G# \% J* [* T/ A, B
那D/A转换的JITTER问题就不重要?
" n. S- w; Z* X- S% y
; [, R  Y4 I; N$ i7 W0 X还有,台机转盘读CD跟光驱抓轨式的读碟是不同的……现在还没听说过有哪个CDROM做转盘的效果比台机好……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0:52
原帖由 酷风 于 2006-11-24 17:52 发表/ V: e& m+ F. O; h

! p9 [2 N% O/ X) R" Y' F感觉不到就是不存在?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V9 Z8 Q1 a5 C0 A! s. v7 Q$ N
低于20hz的声音人类是听不到的,但一样可以感觉得到,我相信高于20khz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p0 H+ G( Y, B- Z! f- Q. d
在科学史上,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一个德国化学家的LP觉得某种液 ...
: U* l. c! p6 y5 Y
) j! X4 l% |" b
这个问题涉及人类的听觉极限...举个例子来说, 人类短跑的极限是百米9秒.  但是会不会有人会突破? 不好说... 唯一可以说的是, 就算可以突破的人, 也是极少极少...
! e1 P+ ~4 q: y' o8 o0 J8 x' A# X) [5 ?+ H/ N/ ]
如果人类的听力上限是20K, 仅仅本坛里面就有N个可以感觉到20K以上声音的人...是不是这个听力上限定的有点问题了...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20:54
前面已经说了,只要母盘,以及压盘质量等等因素都一样的话做出来的CD音质也绝对一样的,不过这样还有区分D和Z的意义吗?但是如果盗版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与原版制作有出入的话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音质,所以说要在另外一套设备上做出和正版完全一样的盗版难度不小。( `4 a  L# X) U0 K: ]: F1 x) L1 `- K

& ~4 a3 x) R% V3 U" b( [7 q3 r5 e至于音频线,别说好线与差线有区别,就是不同品牌的线材之间也有区别。但是烧线材烧到喧宾夺主就显得盲目没有意思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0:57
原帖由 蛙青 于 2006-11-24 20:48 发表" T2 l( S+ \# N! v
, e' b/ j8 A2 Y

8 j# e, \8 v" {8 v0 A$ H; g' l唉,LZ火气真大……
1 F1 e% l2 S8 q5 \3 z* `0 ?. n! `( T0 u$ T0 E* X" R
我上帖少打了一句话:不要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做任何想当然的评价。我以前为这种行为,付出了不少代价,也丢了不少脸。
& G* U' d. ~! d" C0 ^& _4 y1 j; ?, a8 }) v4 L7 Y
另外,我没有剥削任何人的发言权,只是看着你的说话方式 ...

5 w, k  D" k( T# b& J0 J% _
* O' e# ~4 d/ d, Z: |说我没有发言权的不是你,,,老兄也要看清贴子再说话吧. 晕.9 J: f7 L( O6 I
" S) ]& r# m5 P0 Y7 ^
我只想说的是, 我的观点这些年来都是一样的, 没有改变过...数字的特点就是无损传送, 复制... 将来数字电视, 电话... 全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模拟信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作者: hideplayer    时间: 2006-11-24 21: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xg    时间: 2006-11-24 2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03
原帖由 Metaverse 于 2006-11-24 20:50 发表7 v: M8 p$ Q# P) D7 ?# [8 g, h
( t% h: o; H! @4 q) t6 g
那D/A转换的JITTER问题就不重要?
, O% u. C! A2 z1 y6 J% N& j% E: C; Z3 I: Y$ f* p! v1 G
还有,台机转盘读CD跟光驱抓轨式的读碟是不同的……现在还没听说过有哪个CDROM做转盘的效果比台机好……
2 V3 m- h; e  ], t0 o& z

6 h/ r, v) W, b# g" u9 }& s0 T2 L; lCDROM做转盘, 其实比的不是读盘片的问题, 在D的这个部分, 大家都是一回事, 主要是后面的D/A, 运放部分的差异... 4 e! U) @/ y9 @, s1 E- `
5 D) h0 q: W# [/ L
所以有些玩家, 找个有光纤输出的集成声卡, 然后接外置DAC, 这也是个很有性价比的方案.
作者: gzXW    时间: 2006-11-24 21:04
看到这里,只能说LZ要补课的内容太多了:wacko: ,说的都是拍脑瓜想出来的推测。
作者: Adamhe    时间: 2006-11-24 21:06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0:34 发表6 R3 [/ J6 t- R" X

5 Z' k" K: Q( I: W8 y) Y9 `! O" k+ j
完全同意... 不过还是一句, 要盲听...否则, 看了沉甸甸的卖相, 多少会感觉它的声音好一点...因为不能肯定是不是木耳, 我的一条发烧线, 听不出声音上的差别, 到是觉得太粗太沉了, 正在闲置.

4 B+ `+ M, c# G6 b9 C+ Z
% C6 h' A9 e1 @$ P. e! b! F
# w0 u: y' }( c3 A, l丁页这个...:lol: :lol: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11
原帖由 chairmanai 于 2006-11-24 20:54 发表7 x( |7 A; e8 F: o! H
前面已经说了,只要母盘,以及压盘质量等等因素都一样的话做出来的CD音质也绝对一样的,不过这样还有区分D和Z的意义吗?但是如果盗版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与原版制作有出入的话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音质,所以说要 ...
! |* Q, w0 z. O( d: X1 |5 U
+ S+ |( A6 _& E/ z
盗版是要反的, 我是程序员...如果国内没有D版, 写写共享软件也可以混日子啦...: m4 w+ p* x0 X2 e6 r7 W) N9 `* y
5 A, Y& l# ]) ~! |8 W1 A9 k0 J
其实俺现在都是在硬盘上扔了一堆APE来听...其实相同的数码文件就这样, 你放硬盘也好, 放U盘也好. 放CD也好, 只要想同的声卡, 出来的声音都一样...其实说很多人花钱败的转盘什么, 没有什么意思...有人有意见也是正常的.
作者: CZQ83    时间: 2006-11-24 21:12
看来看去全部是LZ自己想的。请LZ实践过后再来发言。不要纸上谈兵!
作者: 蛙青    时间: 2006-11-24 21: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13
原帖由 gxg 于 2006-11-24 21:02 发表  J. o5 b7 U6 f6 J1 p8 m: v
LZ是说数字部分是一样的,没说模拟部分是一样的。因此正盘和盗版盘差别就在与同样的光驱读出来的误码率的差别,有谁有数据证明同一母盘做出来的d版盘和z版盘读出的误码率的差别有多大吗?同样,专业卡的模拟部分 ...

3 Q" w' x  Z- v. P* u/ ]' [& ]- s' E- r# G2 H
我认为是没有差别... 所有有好的外置DAC, 配个集成声卡也好玩的....好玩的是, 我写你下面一个贴子时, 还没有看到你这一贴子...
作者: xhhhhh    时间: 2006-11-24 21:16
:wacko: :wacko: :wacko: :blink: 好象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
作者: gxg    时间: 2006-11-24 21: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21:20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09:11 PM 发表
* ]" {) O9 C! k7 A* F* B5 e! k" [
( ]" J$ ]1 {; b7 I
盗版是要反的, 我是程序员...如果国内没有D版, 写写共享软件也可以混日子啦...% p% B: {' ^  o' @+ ]
. m5 [. p& [# b- w* K0 A% j3 o
其实俺现在都是在硬盘上扔了一堆APE来听...其实相同的数码文件就这样, 你放硬盘也好, 放U盘也好. 放CD也好, 只要想同的声卡, 出来的声音都一样...其实说很多人花钱败的转盘什么, 没有什么意思...有人有意见也是正常的.
$ J* x3 V4 i. b# w) O: p: s9 O

8 |' H7 t; j7 F0 A% H) \
5 o$ V3 D% f% M7 Z6 a4 C如果以硬盘上的APE为参考文件的话,只要不进行有损压缩用它制作出来的东西声音肯定一样的。但是你忽略了一个因素,就是你下载的这个APE文件的音质就一定等同于正版CD的音质吗?:funk: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21:23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09:13 PM 发表+ B, W0 j+ {- f7 m# S
0 h$ W  n' F. l7 F( t: m
' g  B1 B5 G( l0 q
我认为是没有差别... 所有有好的外置DAC, 配个集成声卡也好玩的....好玩的是, 我写你下面一个贴子时, 还没有看到你这一贴子...
) r; M- {4 Y4 H" J3 D
5 E1 j$ d1 p2 R6 d1 r+ T- u

5 o( e$ {+ c  M" d( M6 @# Z2 O' ~% X+ x  N8 I
不要老是说“我认为”。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24
原帖由 蛙青 于 2006-11-24 21:12 发表" h+ N2 V; L- c. ~. ^
2 \0 Q0 y1 j( A3 N' Y; u9 d# D
+ I0 W+ L9 F! J$ b8 _3 C/ I' n
如果有不对的观点,还是需要改变的
6 y5 K9 o  R' v
$ S4 T& H: z, p$ i& D- e% x% Q所谓“无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理解这个词不要太片面了。多看名著是正确的,比如bob大师的书,多看是好事,但也要多实践,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就我观察你的发言, ...
$ \5 ?4 J5 K# F7 d2 O* G/ G2 k

0 e" r% y- k/ i) s4 B' h不能同意你的观点, 数字信息的无损当然不是绝对的... 在需要绝对无损的地方, 都会相应提高CRC校验的级别...但是...数字信息在一般的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几个误码, 不可能影响听感... 说白了, 人耳, 人脑不具备这样的高速处理能力...
. ]# B" c3 U" m1 }3 r2 q: V
8 h, O3 k4 R. d* T8 a再说了, 讨论点技术问题, 没有必要谈到损人损已... 扣大帽子是不对的...你不过是站在你自己是正确的立场上... 如果站在我的角度上, 又怎么知道你的论点不是损人损已呢?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27
原帖由 chairmanai 于 2006-11-24 21:23 发表3 q# _$ N  ^. I9 O9 K
6 d- C& a. O$ m
不要老是说“我认为”。

. u6 E9 T1 I8 i& W; o8 s2 f. \: I6 w% `* d! o& w6 t
"我认为"是说, 这是本人个人观点. 我比较喜欢强调一下. 因为个人观点, 不能代表大家意思... 我只是表明自己的意思. 仅此而已.
作者: 蛙青    时间: 2006-11-24 21: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d-iori    时间: 2006-11-24 21:30
:blink: ,,还在说,,,,,,,,,,:blink:
作者: 蛙青    时间: 2006-11-24 21: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33
原帖由 gxg 于 2006-11-24 21:20 发表
" {  R, T) F! a所以数字部分的传输线根本就不重要,只要不太烂就行了。很不理解那些花XXX元买发烧光纤的人......1 @$ {4 ~: c/ S9 T" \8 X+ @# I, L
这一切只指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就不同了。DA部分同样。
5 y& N  Z2 l% |0 c- I
0 N5 `; i: m. t& x3 a% W/ h! U
完全同意楼上的意思,  这拿网线来说, 传送达到100M的网线, 8蕊也就是细细一根...没听说谁要从局域网上抄个文件要抄个几次(因为误码原因)...
6 R- A! g; Z: k. U3 V  s. g. F# A9 S/ g4 C1 G# F) W2 t) q' ?
你在100M的网线上抄640M的数据的时间 /  74分钟... 就知道网线中的数据流比一般的音频数据流大多少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38
原帖由 蛙青 于 2006-11-24 21:31 发表
" V1 Z* I- L: g
5 {, p6 Z$ E+ V$ O6 D: G! G+ b3 a" E' Z: C. o5 ?4 L
基本同意你的观点,但换条光缆音质就不一样,我是亲自听到的。这个我无法从科学来解释,但结果就这样残酷的摆在我面前。
  A  e! Q8 y4 C
' D, M8 Z  N% `8 F不过音质的变化,如果不仔细对比,基本听不出来。如果略好点的那条光缆要贵很多, ...
# d# m5 e! L4 Q( `! a  H* R
8 H+ g  J3 c, q. Q
很简单, 你把眼睛蒙上, 让个朋友随机换线给你听, 不要告诉你听的是什么线....你自已根据听感记录好坏, 然后对比一下就明白了...0 U. E2 o$ O+ |7 D
我这里有条黑金三送的光纤, 送的都是一般货, 和你的高级线盲听对比一下...俺原意出500元赌一下, 如果你有80%的结果正确就算你胜. OK?
作者: 蛙青    时间: 2006-11-24 21: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zXW    时间: 2006-11-24 21:44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1:33 发表
' ?1 b( n: ?2 G( W, o) L# ]) w) v( ^4 j+ G
2 _0 ^$ [2 z8 R  ~8 v, m* V
完全同意楼上的意思,  这拿网线来说, 传送达到100M的网线, 8蕊也就是细细一根...没听说谁要从局域网上抄个文件要抄个几次(因为误码原因)...
! P  ^( o' p7 h/ A8 |3 n# {, A7 H9 @  V: |
你在100M的网线上抄640M的数据的时间 /  74分钟... 就知道网线 ...
8 c! q5 _( k4 a

9 _6 z% ^6 x0 G8 x
' f2 H% ~% k7 {: a6 v- S
, L7 V2 C9 J4 f8 b* i* V! x网线传送的数据帧都带较验,
2 j. z1 R' U4 d7 `
$ K2 S% r/ H6 r而音频设备中的传送PCM音频流是不带较验的。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44
原帖由 chairmanai 于 2006-11-24 21:20 发表
- B. B1 ~. q  O
: U, x3 k( k* q+ t* T4 f0 C, Y如果以硬盘上的APE为参考文件的话,只要不进行有损压缩用它制作出来的东西声音肯定一样的。但是你忽略了一个因素,就是你下载的这个APE文件的音质就一定等同于正版CD的音质吗?:funk:
  i* v, g* r/ U  U$ i) j  X# T
& T$ x* y) t1 c- J+ ?1 Z2 L, k( E8 Z
弱弱的说一下, 俺的APE都是BT下的...感觉还可以.
1 P- s  O+ L) t& m" D3 W. i' W% A* ^" L) U1 N
我觉得正版CD, 如果有我明显感觉到质量提升, 我会换的, 但是对比家里的正版CD(都是流行歌曲), 俺是听不出差别... NND倒是增加了一些CD转动噪声...
( @/ X' c4 `. A  F9 ^
, S1 Z9 {- ^+ H0 f! j2 h其实192K的VBR MP3已经差不多可以达到我的听音要求了.  不过APE是要强一些.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21:44
原帖由 raiha 于 2006-11-24 09:31 PM 发表
, |' T4 j4 ]# j2 Y* }3 r/ c0 U: }
$ y; m  R, w* f; U- c/ T+ i  \& r2 _& L$ S$ c$ {/ ~, L
菜鸟问一下9 Z7 z( U) p& u$ z1 w' \4 h

6 s2 m4 C* w8 v5 E  R0 y" w- i+ E, O我买个正版cd,cd里存的是数字
9 H# @$ z5 V% C" U$ F& E2 Z5 [/ Q那么我用软件把这些数字拷贝到电脑里面. c# i, i3 S6 w& E* ]$ T2 h
这些数字会不会有变化呢?
" S2 ^& @$ C8 ~' H& d1 X4 f如果没有变化对于音质有影响吗?
& \( j& c% G) _: x: q7 O3 q
' k+ S4 H4 f' W+ n* ^
  Y4 i2 J* V# A1 z, x7 i
母带,压盘过程,以及盘片质量等等因素可以左右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21:45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0:34 发表
, J* ]+ k/ i+ _/ `1 f2 M8 V% C4 }$ U

! s" r, c; k, g完全同意... 不过还是一句, 要盲听...否则, 看了沉甸甸的卖相, 多少会感觉它的声音好一点...因为不能肯定是不是木耳, 我的一条发烧线, 听不出声音上的差别, 到是觉得太粗太沉了, 正在闲置.

; J* F+ Q* P* V" `* l( ]0 m- @我换喇叭线的时候很多人都说金银线够用了……% D$ `) G8 I* T5 V- s" X% n( ?
我自己之前对线的作用也是将信将疑,只不过是考虑也许有点提升,而且样子也好看了很多,当然现在也好看不到哪里去,外皮被我剥掉了,剩下的线芯只是比秋叶原的线粗一些而已。, u- o) c3 E+ e7 f7 w
不过一开声我就知道,这100多花的绝对值。3 y+ W3 Q5 k% i9 ~; G% f# N6 {
3 Q8 D2 d9 |7 |4 T' ]! }. }1 Z
原帖由 gxg 于 2006-11-24 21:02 发表
* H: ?' n+ F3 d- RLZ是说数字部分是一样的,没说模拟部分是一样的。因此正盘和盗版盘差别就在与同样的光驱读出来的误码率的差别,有谁有数据证明同一母盘做出来的d版盘和z版盘读出的误码率的差别有多大吗?同样,专业卡的模拟部分 ...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1:13 发表+ c8 W" w8 i  \0 j& I
我认为是没有差别... 所有有好的外置DAC, 配个集成声卡也好玩的....好玩的是, 我写你下面一个贴子时, 还没有看到你这一贴子...

( I1 g0 g- |3 T& V
3 A; W1 c8 V- ~" G! `数字输出也存在质量问题的,毕竟spdif不是无损传输的。
: S" ]1 A- ]1 W; j对于娱乐声卡来说还存在SRC的问题
作者: chairmanai    时间: 2006-11-24 21:46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09:27 PM 发表
# p+ g7 |% O. |6 I# y/ z: b6 R+ a, }3 d
" X0 Q9 G6 e! k% }: Q0 e7 q
"我认为"是说, 这是本人个人观点. 我比较喜欢强调一下. 因为个人观点, 不能代表大家意思... 我只是表明自己的意思. 仅此而已.

. j" U3 w5 Q  i) \) l1 x4 Q! b1 t3 t$ a  ?

7 k. s8 C' u2 B6 b; q" D
* B; ?# n8 m( w7 o3 g" U: f我只想说你举例提到的众多设备里面你自己到底亲自用过哪几样?毕竟很多时候不是一个“我认为”就可以让别人信服的
作者: sangtian    时间: 2006-11-24 21:47
:a)   都说不谈数字线了6 q3 ?* H! ~% K4 H) L8 M% |& h& z
模拟到数字 是有很大变化的1 h3 A6 I( P( i$ H4 W& [( x

& \( L# v0 d7 m数字化还原方面  楼主又不相信不同的设备会产生不同偏差
! a, z  e7 m3 Y5 J7 F1 g7 D5 L9 V8 J+ u' I+ G1 N7 P, O
这.......怎么谈嘛!
作者: robot    时间: 2006-11-24 21:48
原帖由 蛙青 于 2006-11-24 21:41 发表$ i% ?" s9 O4 S5 Z
3 R# v$ e5 A% x, z! V3 e; J
80%???赌100%吧,把赌注翻十倍,你敢吗?5 j! v- i8 G3 U6 x, d
如果我连这个都听不出来,这个饭我不要吃了。
+ A' v5 V5 ]" ]) s0 t

; D0 {/ p" B  N( e8 @1 P* G  {5 ?OK, 同意, 请版主们做个证啊...盲听.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21:49
原帖由 robot 于 2006-11-24 21:44 发表8 ]9 [2 `7 K# I

# Q6 F2 j4 {+ F2 f' o8 h0 }7 j. z  d2 |8 w
弱弱的说一下, 俺的APE都是BT下的...感觉还可以.. g9 [/ W/ |; l4 r, l

1 ~4 D/ ?9 q" x1 L6 k8 ~5 `5 {9 O我觉得正版CD, 如果有我明显感觉到质量提升, 我会换的, 但是对比家里的正版CD(都是流行歌曲), 俺是听不出差别... NND倒是增加了一些CD转动噪声...
, H6 v# B% B+ U4 l5 T8 F9 ]5 p9 ?6 _7 y) {6 ^* }6 L
其 ...

1 K# ]4 H% _0 s, |5 _6 s4 P+ Q( L国内的正版CD我也听过,很多还比不上网上下载的。你不妨去搜索一下,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国内的正版甚至还不如某些国外CD的翻版质量好。
& N% s% L, u/ m& J8 A) O如果你有机会,去买国外生产的正版CD,然后对比一下好了。
作者: 酷风    时间: 2006-11-24 21:50
LZ的看法非常主观,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实用,所以最简单的就是让他自己去尝试好了。
作者: gzXW    时间: 2006-11-24 21:51
原帖由 sangtian 于 2006-11-24 21:47 发表
4 X& J; E* p1 e:a)   都说不谈数字线了
8 H  H7 Q2 @0 b0 U0 l模拟到数字 是有很大变化的
7 l+ h6 F2 J/ r) d6 M6 H0 i1 W: O7 ?9 ^& p4 T
数字化还原方面  楼主又不相信不同的设备会产生不同偏差
; A' f/ r% m# `6 x% r
; z9 L- U3 ?5 R( W, [/ t' C这.......怎么谈嘛!
: X* j; I* d# b" [5 \0 v+ G
; x% q6 |# u9 b9 s4 W& r

* Y7 V2 M, f) t' h7 s) v) m
; A( w6 ~$ [1 u3 QCD的规范中定义随机错误的标准:10秒钟出现C1解码的错误帧数不超过3%,连续出现C1不可修复错误的帧要少于7个。
* h: |1 E8 a+ R( e0 H1 s5 V* a2 O6 @1 i. w# D% i& z0 w
在楼主眼中看来这定标准的人是大白痴。:lol:
作者: 蛙青    时间: 2006-11-24 21: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angtian    时间: 2006-11-24 21:56
原帖由 gzXW 于 2006-11-24 21:51 发表
5 g: J% q8 ~+ s' p, G" |" [) S5 D0 Y  u2 A
1 [% N& l  n9 @! K& O

- [3 @4 o+ Y$ [5 G: E6 a$ b4 ~/ z; B$ D: h3 o
CD的规范中定义随机错误的标准:10秒钟出现C1解码的错误帧数不超过3%,连续出现C1不可修复错误的帧要少于7个。
! l' v) K5 F7 J' j/ ~& f+ a8 e3 D( Z; v) k4 q; b
在楼主眼中看来这定标准的人是大白痴。:lol:
7 K3 X$ J( U, n+ V6 _% M
* p5 y2 `  i6 K# u* _/ W) p

1 J2 G+ P7 D/ A1 V' a哎  复制文件 操作系统还校验机制  播放CD就.......
作者: hideplayer    时间: 2006-11-24 21: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POPPUR爱换 (https://we.poppu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