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标题: [讨论]R6XX:失落的背后 [打印本页]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2: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2:52
观点是很公正的,驱动问题我作为一个 Linux 用户实在不想多说了 :huh:
作者: ELT    时间: 2007-8-21 02:55
现在不怕AMD-ATI没技术没创意
就怕他们没钱:unsure:
作者: Eji    时间: 2007-8-21 02:57
話說G80的GS實測已經出來了,根據CAPCOM chief programmer在針對Lost Planet的經驗指出,G80的GS只要跑3個以上的頂點就會變得極慢,所以Lost Planet用到GS的部分只生成到2個頂點為止。

G80的TLP觀念非常的驚人,過去RacingPHT兄在針對G71/R580的比較時提過這點,雖然當時沒有人提過4D改1D,所以等G80出來的時候大家眼睛都直了;但是R600出來之後再也沒有人敢懷疑這個觀點。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fei229    时间: 2007-8-21 02:58
分析得不错:a)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2:59
原帖由 Eji 于 2007-8-21 02:57 发表
話說G80的GS實測已經出來了,根據CAPCOM chief programmer在針對Lost Planet的經驗指出,G80的GS只要跑3個以上的頂點就會變得極慢,所以Lost Planet用到GS的部分只生成到2個頂點為止。

G80的TLP觀念非常的驚 ...



1D 的效率还是很可观的 :) 我很欣赏 G80 架构的创意,很出人意料但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也许是 GPU 发展必然的方向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01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2:57 发表



实际上,对比NV以前的驱动,现在NV的驱动也很烂,比如著名的显存无法清空问题 :shifty:

不过有一个永远的老2在下面垫脚,NV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己的驱动是NO.1 :shifty:



NO 1 ? Win下可以这么说,但是 Linux下,Intel的开源驱动无敌! :p:p:p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05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03 发表



期待ATi Final in the game的BF3

2400XT hit 8800Ultra w00t)



:wacko::wacko::wacko::wacko: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10
SIMD 的设计很难说,如果只用很少的 transistor 而实现了 4D 那么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 1D/2D/3D 这些情况下 G80 都优势,所以可以说 G80 是一个经过分析很多现实的 shaders 而得出的面向实际应用的架构。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11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08 发表
对了,女王准备好银子入G92吧

功耗/发热/噪音/性能/功能

各方面都比较平衡

G80,最需要的果然还是65nm :lol:



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的问题是信仰 :lol: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14
fglrx 驱动已经伤透我的心了,我还会给 ATI 一个机会,如果之后的几个驱动都不能解决 AIGLX 的问题,我绝对回归 nVidia 了

至于交往,嘿嘿,随缘吧 :lol: :p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16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13 发表



R600的DIE图看过?

单从面积上算,ringbus和其他外围占掉几乎一半的地方,当然晶体管密度没有那么大,而且R600的互联层一共是14(13?)层




Die shot已经看过了,那个 ringbus所站的面积确实很 impressive。不过我怀疑 512bit对于 16个 ROP/TMU来说真的能起多少作用 :(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17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16 发表



welcome :wub:


PS,HPR回来过一次,下次是什么时候,我也大概猜得到,到时候去机场尾行你 :devil: :shifty:


... 我做哪个航班你也知道么?你消息真灵通! :p
作者: phk    时间: 2007-8-21 03:17
原帖由 HeavenPR 于 2007-8-21 03:14 发表
fglrx 驱动已经伤透我的心了,我还会给 ATI 一个机会,如果之后的几个驱动都不能解决 AIGLX 的问题,我绝对回归 nVidia 了

至于交往,嘿嘿,随缘吧 :lol: :p


死心吧不用再等了w00t)
作者: HeavenPR    时间: 2007-8-21 03:18
其实我打 GeForce 3 的时候就是 nvidia 的用户,直到 Radeon 9500/9700 的时候才叛变的 :p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eel囝    时间: 2007-8-21 03:36
哈哈,看大大们对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ps:至于G8x r6xx那些东西都是老料了,不过对Ringbus面积到底有多少很感兴趣!
作者: feel囝    时间: 2007-8-21 03:39
还有,大大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G80的Gs在3个以上顶点会极慢?要深层的原因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amsung    时间: 2007-8-21 04:07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19 发表




要相信宅男的力量 :charles:



:wacko: :wacko:
作者: ayanamei    时间: 2007-8-21 04:08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18 发表




我是这样认为:

既然每个ROP的具体吞吐能力没有给出来,那么比较G80和R600的ROP的数量就没有意义,16个轮子的汽车载重就一定比24轮子个的少?不见得吧? )_)

换个角度说,ATi会设计一个512bit宽 ...


G80和R600的ROP工作频率本身就存在差距 不能光比个数 显然256bit 是绝对不够用的了
直接上512bit -Ringbus 更多还是照顾高AA吧 毕竟G80的CSAA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降低开销,所以有一定的自信不上512bit 提供可靠的性能
但是R600则是硬凭带宽去消化掉了
说道ROP的吞吐能力 这个确实不好比较 color输出/Z输出 以及AA ,compress等等 都不好直接比...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1 04: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gooday    时间: 2007-8-21 04:53
没想到有这么多差距啊,真不爽
作者: Eji    时间: 2007-8-21 08:53
我個人還是認為Ringbus主要是個costdown企圖....要看他們到底把interconnection的負擔放到哪去了,總不會ROP - Texture Cache - Filter unit中間的動作都放到Ringbus上吧,這樣不爆才怪。

NVIDIA目前的做法是所有頻寬吃緊的東西都包在TCP裡面,各種cache和register file通通以TCP為單位割開,和ROP完全分離開來,這個設計很可能降低了整個Crossbar的複雜度。
作者: 末日之刃    时间: 2007-8-21 09:09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13 发表



R600的DIE图看过?

单从面积上算,ringbus和其他外围占掉几乎一半的地方,当然晶体管密度没有那么大,而且R600的互联层一共是14(13?)层

14层,多G80 3层,JR 思考老是记错数据(_(
我打算周末过过深圳:devil: 思考,准备好大米

[ 本帖最后由 末日之刃 于 2007-8-21 09:17 编辑 ]
作者: zjlgn    时间: 2007-8-21 09:35
o(∩_∩)o...第二个柱状图是偶的。。。
作者: RacingPHT    时间: 2007-8-21 09: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phk    时间: 2007-8-21 10:28
原帖由 HeavenPR 于 2007-8-21 03:18 发表
其实我打 GeForce 3 的时候就是 nvidia 的用户,直到 Radeon 9500/9700 的时候才叛变的 :p


听哥们的劝告吧:loveliness:
作者: ayanamei    时间: 2007-8-21 10:48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4:17 发表


傻狼还在啊,rightmark 3d 2.0的分数,解释下吧

你那个图没人能看清
另外 我只是想ATi的出发点而以 最后实际效果 又不是因为上512bit能够决定的
作者: Akarphear    时间: 2007-8-21 10:48
此贴堪为本年度,PCI最佳“老头老太冒泡贴”!!!
作者: EveningRain    时间: 2007-8-21 10:49
赘述

八个字补丁
作者: 小XUE    时间: 2007-8-21 10:57
标题: 回复 #32 来不及思考 的帖子
你这幅图强啊:funk: :funk: .....竟是:blink: :wacko: ......
作者: 地上的云    时间: 2007-8-21 11:14
真是替NV难过, 一年赚个 10亿 20亿美金的要涉及数学化学电子工业等这么多领域还得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最高性能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又要开发驱动优化游戏和微软搞好关系不然弄不要一下全都泡汤,实在太难了.看看石油煤炭电信行业,真是轻松自在,中国电信每天2Y的收入.也不用涉及数学化学电子工业等这么多领域还得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最高性能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又要开发驱动优化游戏和微软搞好关系...
作者: shadowlich    时间: 2007-8-21 1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XUE    时间: 2007-8-21 11:17
标题: 回复 #44 地上的云 的帖子
晕~~~看得头晕:wacko: ~~~多加点标点啊:lol: ....
作者: power21    时间: 2007-8-21 11:30
中间竟然出现限制级话题,bz也不稍微注意一下:funk:
作者: phk    时间: 2007-8-21 11:34
半年前吹嘘R6XX如何如何强的人,到现在得到的下场都是很悲哀的结局
作者: 失落の天堂    时间: 2007-8-21 12:14
:sweatingbullets: :sweatingbullets: :sweatingbullets:
作者: akcadia    时间: 2007-8-21 12:19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如果AMD是中国的公营公司
估计赚的钱会比NV的多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大陆境内禁止NV的显卡进入~~~
作者: ken722    时间: 2007-8-21 12:51
南nv北amd,游戏支持也分南北。
作者: jhj9    时间: 2007-8-21 13:10
原帖由 HeavenPR 于 2007-8-21 03:18 发表
其实我打 GeForce 3 的时候就是 nvidia 的用户,直到 Radeon 9500/9700 的时候才叛变的 :p


G80的时候不用回NV实在是不可理喻w00t)
作者: jhj9    时间: 2007-8-21 13:13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8-21 03:18 发表




我是这样认为:

既然每个ROP的具体吞吐能力没有给出来,那么比较G80和R600的ROP的数量就没有意义,16个轮子的汽车载重就一定比24轮子个的少?不见得吧? )_)

换个角度说,ATi会设计一个512bit宽度的内存总线,然后设计一个吞吐量无法与之匹配的光栅化单元? )_)


还是应该以实际测试结果为准,不要想当然的认为ATi没那么糟糕:lol:
作者: jhj9    时间: 2007-8-21 13:15
原帖由 ayanamei 于 2007-8-21 04:08 发表


G80和R600的ROP工作频率本身就存在差距 不能光比个数 显然256bit 是绝对不够用的了
直接上512bit -Ringbus 更多还是照顾高AA吧 毕竟G80的CSAA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降低开销,所以有一定的自信不上512bit 提供可 ...


2900Pro过段时间就出了,这玩艺是256bit的,核心只降了频率,256bit够不够用到时候用它来测测看就知道了
作者: langzi530    时间: 2007-8-21 13:24
很好,以事实为根据,以道德为准绳:p
作者: jojococo    时间: 2007-8-21 13:27
原帖由 HeavenPR 于 2007-8-21 03:11 发表



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的问题是信仰 :lol:

和我交往吧   我会让你有信仰的
作者: returner_1    时间: 2007-8-21 13:34
只能说这次所有的游戏都不看AMD的样子了。其实ATI给AMD收购挺可怜的。本来PC就没人会看AMD的脸色做事。。现在AMD出R600。。。只能说。再好的东西。没人支持也是白费了。记得思考说过。R600属于暴力架构。。。跑游戏很块的。但是现在看来。没人卖他的张啊
作者: 有客甲    时间: 2007-8-21 13:40
原帖由 HeavenPR 于 2007-8-21 03:18 发表
其实我打 GeForce 3 的时候就是 nvidia 的用户,直到 Radeon 9500/9700 的时候才叛变的 :p

:p 哈哈,我也是这样的。那时候简直是对ATi莫名惊诧!
作者: 明镜止水    时间: 2007-8-21 14:03
原帖由 末日之刃 于 2007-8-21 09:09 发表

14层,多G80 3层,JR 思考老是记错数据(_(
我打算周末过过深圳:devil: 思考,准备好大米

同去。:p
作者: lacri    时间: 2007-8-21 14:05
有个很深的疑问,为什么宅男能知道女王的航班,难道女王在某小成人台的某档SM节目上透露过吗?w00t)
作者: lacri    时间: 2007-8-21 14:12
原帖由 returner_1 于 2007-8-21 13:34 发表
只能说这次所有的游戏都不看AMD的样子了。其实ATI给AMD收购挺可怜的。本来PC就没人会看AMD的脸色做事。。现在AMD出R600。。。只能说。再好的东西。没人支持也是白费了。记得思考说过。R600属于暴力架构。。。跑 ...


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一块显卡只有在别人优化的前提下才跑得好,那么可以肯定,在没大量塞钱和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是很少会得到该有的优化的。
这也可以说是魔鬼定律了,你越是需要某样东西,你就越是得不到。w00t)
作者: potomac    时间: 2007-8-21 14: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ji    时间: 2007-8-21 15:12
[quote]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07-8-21 09:45 发表
RightMark的问题B3D有人解释过, 我大白话翻译一下
S Y
lph1rcA
zv/rUd]WE.PCINLIFE我们的讲场基本上是因为D3D10 hlsl的语法检测及其严格, 所以基本上, 在D3D9上由driver优化的代码, 现在都要shader programmer手工完成。&P)g5RG

包括循环展开, 条件判断, 指令重排, 都限制到了最高限度。只要指令重排可能影响数据精度, 就会被废止。        ~+N,s8f0@qU

3sVr3F{obJ7{比如a * b * c * d不能被优化为(a * b) * (c * d)。
`M,Rf'jwe.pcinlife.comr
作者: Eji    时间: 2007-8-21 15:28
原帖由 lacri 于 2007-8-21 14:12 发表
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一块显卡只有在别人优化的前提下才跑得好,那么可以肯定,在没大量塞钱和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是很少会得到该有的优化的。
这也可以说是魔鬼定律了,你越是需要某样东西,你就越是得 ...


如果R6x0以後的GPU長期使用這個結構的話,那麼應該會有足夠的資源累積給compiler,遲早可以發揮優勢。
VLIW某種意味上是一種趨勢.... 也有人提到這個5D VLIW和Power6很像。_A_
如果真的問題發生在指令optimize這關的話,那麼只要後續產品繼續堅持用5D VLIW,遲早兩三年內會得到一些成果。

不過GPU這種東西三天兩頭換架構的....R700可能還和R600有點關係,R800還會維持嗎?
作者: fayer    时间: 2007-8-21 15:34
思考兄的帖子是比P叔的好理解
作者: RacingPHT    时间: 2007-8-21 17: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hu0202    时间: 2007-8-21 17:24
G80的架构确实算是逆天而行。在GPU越来越向CPU靠近的大趋势下,R600的设计确实有他先进的一面,Intel未来的GPU也是支持超长指令集的向量架构。但是实际上R600的设计还是失败了。因为木桶效应。G80的相对强大在于它的架构相对均衡,但是他显然有明显的弱点,就是GS部分。我以前曾经强调过这一点。当时还有人觉得不可思议。NV的赌注押在DX10的广泛使用不会在07年年底前开始。R600倒霉在强大的运算能力被几个关键节点限制得死死的,如同先天缺陷的巨人。
我仍然认为向量架构会回归NV,毕竟运算能力是基础,为单纯提升效率而付出的空间代价很快就会变得无法承受。也许G92的双核心架构就在预示着这点。
作者: jhj9    时间: 2007-8-21 17:33
原帖由 shu0202 于 2007-8-21 17:24 发表
G80的架构确实算是逆天而行。在GPU越来越向CPU靠近的大趋势下,R600的设计确实有他先进的一面,Intel未来的GPU也是支持超长指令集的向量架构。但是实际上R600的设计还是失败了。因为木桶效应。G80的相对强大在于 ...


不对啊,G80用比R600少的晶体管数量跑出了远远强过R600的DX10游戏性能。
目前所有的DX10游戏都是G80占优,就算年底DX10普及了,依然是NV的天下
作者: 贵族蓝翼    时间: 2007-8-21 18: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7-8-21 18:35
原帖由 贵族蓝翼 于 2007-8-21 18:31 发表
不是每个人都会像NV那么疯狂,从84GS到88U都拿1.X亿晶体管去做仲裁机构(_(

这不可能,1xxM都用来做arbiter,那shader、TA、TF、ROP、CSAA拿什么来做。
作者: iadadadad    时间: 2007-8-21 19:44
继续继续!虽然看不太懂你们说的那些名词,不过还是很感兴趣的!
作者: shu0202    时间: 2007-8-21 20:32
原帖由 jhj9 于 2007-8-21 17:33 发表


不对啊,G80用比R600少的晶体管数量跑出了远远强过R600的DX10游戏性能。
目前所有的DX10游戏都是G80占优,就算年底DX10普及了,依然是NV的天下

ATi从R520开始的臃肿架构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理论上64X5确实比128X2更经济高效。我也搞不懂ATi用那么多晶体管怎么弄出一个先天有缺陷的东西,而且连驱动都陷入困境。从架构设计上说,R600确实在运算单元上比G80强大的多,在GS上面也是如此。(当然理论上再好实际发挥不出来也白扯)其实想想,如果G80在GS上实现1:6的还算看得过去的比率,晶体管恐怕至少要增加1/4;如果是1:12呢?将来单纯凭管线数量看效能会变得不合时宜。以线程为单位的指令吞吐能力才是核心。这点上说G80的架构算不上有优势。
作者: 九泉苍月    时间: 2007-8-21 22:04
原帖由 <i>shu0202</i> 于 2007-8-21 20:32 发表 <a href="http://we.pcinlife.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222483&ptid=811265"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e.pcinlife.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we.pcinlife.com/images/common/back.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a><br />

<br />
ATi从R520开始的臃肿架构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理论上64X5确实比128X2更经济高效。我也搞不懂ATi用那么多晶体管怎么弄出一个先天有缺陷的东西,而且连驱动都陷入困境。从架构设计上说,R600确实在运算单元上比 ...
<br />
说到头根基问题是啥:ermm:
作者: 蓝色粒子    时间: 2007-8-21 22:57
本文作者不到ATI 或NV去就职真是天大的浪费啊!!!

ATI 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难道是吃干饭的?! 还不如本文作者明白吗??? 三思,三思!!! w00t)
作者: fineday    时间: 2007-8-21 23:30
原帖由 蓝色粒子 于 2007-8-21 22:57 发表
本文作者不到ATI 或NV去就职真是天大的浪费啊!!!

ATI 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难道是吃干饭的?! 还不如本文作者明白吗??? 三思,三思!!! w00t)

:shifty: 酸人是没有必要的
:devil: 做这行的经常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者: lacri    时间: 2007-8-22 11:28
原帖由 蓝色粒子 于 2007-8-21 22:57 发表
本文作者不到ATI 或NV去就职真是天大的浪费啊!!!

ATI 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难道是吃干饭的?! 还不如本文作者明白吗??? 三思,三思!!! w00t)


能看出问题的所在、能“设想”出一个平衡而完美的构架,跟能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将其实现,完全就是两码事。按照你这种逻辑,“内行”的厂家设计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用家根本就没有对其评头论足的余地?
作者: cool_exorcist    时间: 2007-8-22 12:37
原帖由 shu0202 于 2007-8-21 20:32 发表

ATi从R520开始的臃肿架构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理论上64X5确实比128X2更经济高效。我也搞不懂ATi用那么多晶体管怎么弄出一个先天有缺陷的东西,而且连驱动都陷入困境。从架构设计上说,R600确实在运算单元上比 ...


很早就有人说过,5个里很多时候只能同时用到1个,加上频率上的劣势,就造成今天的结果。
作者: 九泉苍月    时间: 2007-8-22 12:45
原帖由 <i>potomac</i> 于 2007-8-21 14:20 发表 <a href="http://we.pcinlife.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5219473&ptid=811265"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e.pcinlife.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we.pcinlife.com/images/common/back.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a><br />
就长远来说,偶还是坚持VLIW具有较大优势的观点。<img src="images/smilies/tongue.gif" smilieid="30" border="0" alt="" />
<br />
长远有多远?难道是ATi收购Bitboys留下来的后遗症么?:huh:
等到那一天来临,R600积存已久,性能也...虽然资源强大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7-8-22 12:46
如果需要游戏开发人员手动调整指令才能充分发挥5-way super scalar,那恐怕R600的架构是很难在DX10时代有什么作为。
作者: R620    时间: 2007-8-22 12:50
看完了这篇帖子,似乎G80现在的缺点只有tessellator和output这2项,而R600的缺点就太多,所以才会大败
作者: cellwing    时间: 2007-8-22 13: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ccR    时间: 2007-8-22 14:06
失落的背后.

"AMD哭了,为什么赶上DX 10的时候,我把ATI给取回来了.要迟些时候,我还不会亏得这么惨.

背着ATI,压力真的好大好大啊!一天天的看着自己的股票下跌.我的用户都跑去NVIDIA了.

我后面该如何是好啊.我卖掉ATI,我一定要想办法把ATI卖掉,不管是R700,还是R800.

我都已经无力去背负这承重的压力啦...ATI实在让我心寒,不,或许是这个时代让我的命运承受了一次

严重的打击.我真的好累了啦.!!

要不NVIDIA大哥,你把我给收了吧.咱们一同来抵御INTEL......

话了...NVIDIA站起来大喊道!!!--AMD,不要做梦了.我的势力已经足够干掉INTEL,加上你那肯定会拖后退的.

我劝你还是自生自灭去吧...哇哈哈哈...

远处一道绿光浮现...NVIDIA力量无限......!!!"
作者: benbenboom    时间: 2007-8-22 14:23
楼主是有风度的Nfans
某些人是满嘴喷SHI的……
作者: Edison    时间: 2007-8-22 15:28
tessellator并非DX10硬性要求的特性,游戏开发商使用它恐怕还有些风险,倒是AMD VTF的性能也许会成为另一个瓶颈。
作者: itany    时间: 2007-8-23 01:08
原帖由 benbenboom 于 2007-8-22 14:23 发表
楼主是有风度的Nfans
某些人是满嘴喷SHI的……


当年思考大大可是说道G80强在通用计算,R600是真正的游戏卡呢
现在被人叫做pro-N~ 唉
不过当时可能思考看到的R600发布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被掩盖的都是致命的~ :(
作者: jhj9    时间: 2007-8-23 01:21
原帖由 itany 于 2007-8-23 01:08 发表


当年思考大大可是说道G80强在通用计算,R600是真正的游戏卡呢
现在被人叫做pro-N~ 唉
不过当时可能思考看到的R600发布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被掩盖的都是致命的~ :(


我相当想因此痛扁他一顿:p
不过话说回来,2900XT性能不济却能带给我更多的快乐:lol:
作者: 来不及思考    时间: 2007-8-23 01: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ji    时间: 2007-8-23 07:18
其實說起來我是覺得shu0202兄說的沒錯,G8x/G9x這個架構到底有何好處,還是要看之後的產品會不會又擴增回4D/5D。

也有可能SP時脈進步速度有遇上其他瓶頸,就又擴增回去也說不定,這時候規模可能又會膨脹了,畢竟以thread佔的規模來說,G8x每個SP的thread本身都還是和較大規模的shader所佔的空間相同。

就像先前提的,G8x本來的理論是4D -> 1D跑4x時脈,達不到這點的話尖峰效能和電晶體的比例自然是會吃虧,如果R6x0之後的產品繼續維持本來的VLIW 5D結構,說不定一段時間之後又會發揮出性能,到時候G8x還是會遇上壓力。

不過我覺得真正有趣的事情是:過去我們在看到R5x0和G7x之間的對抗,有種說法會認為G7x對TMU與Shader之間的固定比例連結,沒辦法像R5x0這樣可以固定TMU之後以某個比例加倍擴充shader規模,會限制未來發展;但我們看到在G8x的時代,G8x的TCP仍然是TMU與shader連結非常緊密的結構,發揮出來的性能卻截然不同。

所以只能說不是本行不夠硬,基礎研究不夠深的時候,只能靠現有的架構彼此比較來討論的話,那就還是會被廠商的宣傳牽著走啊....
作者: Yorkchen    时间: 2007-8-23 07:59
:ph34r: 死忠的A粉,昨夜秒了一片8800GTS,准备体验下DX10的初夜
作者: R620    时间: 2007-8-23 13:16
准备入手8800
作者: windslove    时间: 2007-8-23 13: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ji    时间: 2007-8-23 18:21
原帖由 XDR3 于 2007-8-23 17:43 发表
如果G9X在扩增回4D/5D是否意味着NV向半导体工艺的落后低头呢?


如果要把設計的合理化講成低頭的話,那整個業界的設計都是在地上蠕動的。XD
作者: R620    时间: 2007-8-23 18:30
标题: 回复 #89 Eji 的帖子
G80本来的理论是1D跑4X,是不是因为90nm制程的关系没有达成?如果改用65nm可以达成没?这个G90是否就是当初理论中的G80?

[ 本帖最后由 R620 于 2007-8-23 19:10 编辑 ]
作者: shu0202    时间: 2007-8-24 11:00
原帖由 R620 于 2007-8-23 18:30 发表
G80本来的理论是1D跑4X,是不是因为90nm制程的关系没有达成?如果改用65nm可以达成没?这个G90是否就是当初理论中的G80?

当然不是,另外G92和G80的架构相比没什么变化,仍是标量处理器。G92可以看作是在G80基础上对现有工艺制程优化的结果。他的核心是成本。
作者: Eji    时间: 2007-8-24 12:57
原帖由 shu0202 于 2007-8-24 11:00 发表

当然不是,另外G92和G80的架构相比没什么变化,仍是标量处理器。
G92可以看作是在G80基础上对现有工艺制程优化的结果。他的核心是成本。


簡言之NV40 -> G70。XD
如果能夠維持同樣的表現前提下改善成本結構的話,那競爭力仍然非常驚人。
作者: R620    时间: 2007-8-24 13:35
原帖由 HeavenPR 于 2007-8-21 03:11 发表



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的问题是信仰 :lol:


你很有钱吗?财产有几位数?
作者: cloud_sue1984    时间: 2007-8-24 15:37
:(
看我这贴感觉ati自r3XX后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市场预测能力越来越弱,完全抓不到消费者,游戏厂家的心。
厂家都是这样的,只有激烈的竞争才会出厚道的产品
如果ati这次不是这么弱,88gts早就卖1500下了。。。
那里现在还可以卖2k的
没有竞争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消费者的荷包越来越瘦了
作者: ayanamei    时间: 2007-8-24 16:12
原帖由 cloud_sue1984 于 2007-8-24 15:37 发表
:(
看我这贴感觉ati自r3XX后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市场预测能力越来越弱,完全抓不到消费者,游戏厂家的心。
厂家都是这样的,只有激烈的竞争才会出厚道的产品
如果ati这次不是这么弱,88gts早就卖1500下了 ...

其实R300成功是 精简得成功 瘦身的执行单元 加上更大的规模
也就是说 在功能/性能/成本 平衡上 在当时作的最成功
NV3X 实在是执行单元太少。。。功能上的东西太多。。
作者: R620    时间: 2007-8-24 17:56
原帖由 shu0202 于 2007-8-24 11:00 发表

当然不是,另外G92和G80的架构相比没什么变化,仍是标量处理器。G92可以看作是在G80基础上对现有工艺制程优化的结果。他的核心是成本。


如果G92和G80架构相比没什么变化它就不配叫G9X
作者: SM5    时间: 2007-8-24 19:49
原帖由 ayanamei 于 2007-8-24 16:12 发表

其实R300成功是 精简得成功 瘦身的执行单元 加上更大的规模
也就是说 在功能/性能/成本 平衡上 在当时作的最成功
NV3X 实在是执行单元太少。。。功能上的东西太多。。


R300的辉煌实在是太短暂了w00t)
作者: 轨迹    时间: 2007-8-24 20:26
原帖由 R620 于 2007-8-24 17:56 发表


如果G92和G80架构相比没什么变化它就不配叫G9X

配不配不是由你说了决定的:huh: R300,R420忘记否




欢迎光临 POPPUR爱换 (https://we.poppu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