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4591|回复: 20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欢讲人家玄学的,不外乎这几类 ~~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8-26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听觉本来就不是那么可靠的东西,每个人的听力不同,能听到频率范围不同,耳朵等响度曲线不同,非要用耳朵收货(+心理感受)作为最终判别标准,不是不行(事实上这就是用好器材听音乐的最终目的),但把个人听到的想出的猜测的当成必然的普适结论,这就有问题了~~更何况,单靠人耳这种粗糙测试仪器的失真结果,就想去跟被实验反复证实的科学理论叫板,那只能说,不是玄学,就是民科。。。
/ Q3 B+ n8 ]2 r+ S% `% p
- S2 ~! h3 |' j: ?# h2 F来这里的,估计除了个别极端的TECH NERD之外,多数都是玩的心态~~有些东西太较真就不好玩了,只要别犯那些贻笑大方的常识错误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8-26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SPDIF传输的,JITTER的影响远大于可能出现的误码吧?
# X' |; _9 W8 K4 x5 Y/ W3 t7 F. @8 Z* o7 e0 ?. D1 z
模拟信号线和喇叭线明显改变音色的,频响曲线和波形的变化可以测吧?还有THD和IMD之类的指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8-27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Ranma
4 m( o5 e! I, K2 \, ]( ?% E) ~以前不知道哪里看过一篇东西,说这种所谓导线对音色的影响是由变化电流的趋肤效应造成,电流的频率愈高,趋肤效应越明显,电流集中导线表层附近,相当于电阻增大,会造成高频衰减……
; a/ S9 z: t" S* A, M1 t7 I" L# E
9 \3 U2 x! m( b4 _4 c2 D( l0 n2 ]而银对高频信号的电阻比铜小,所以会造成银线出来的信号高频比较亮~~具体量化的影响,有没内行的专家能出来算一下,辨伪?
! Q4 [7 M, ?% x$ f6 j) m2 O2 N0 A7 c- e2 A; n
我其实认为用天价线调音没必要,远没有软EQ来的省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8-27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趋肤效应对电流的影响确实存在,不过那是几百M,几G以上的信号频率才用考虑的事情。像音频信号这种信号 ...1 a, E2 B# o, p
Ranma 发表于 2010-8-27 08:45
0 U# B8 ^3 z+ N: ]3 e7 _

- o7 \5 ?4 P; ^( Y5 e: b7 u找到一篇东西~~http://bbs.dianyuan.com/bbs/u/20/1092339410.doc- p8 @# A, N1 S# p* y- n5 `. p
8 B7 e/ P4 r& e
里面有几段关键的字:
/ p$ R. ~% o4 S% G( y! _% Q6 N  G
/ \$ V7 n+ d0 ~! R% I

圆型导体与趋肤效应和集束效应


! y( q1 l! g8 F* L7 y市面上可见的音响电缆中,大多使用圆型导体作为载流体。由于音响电缆工作在交变电磁场中,电流的趋肤效应会对由圆导体构成的电缆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地降低电缆低均匀阻抗音频电磁传输的性能。

& {$ p/ r; U- \6 z/ o) V
一个常见的错误概念是认为电缆中的电力转输完全象直流电转输,甚至某些有经验的电气工程师也常常忽视交变电频率对电缆转输性能的影响。在直流电转输时,电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导体截面上。单位长度电缆的电阻仅仅是导线截面积及构成导线的导电材料电导率的简单函数。在交流电转输时,情况变得复杂些。由于趋肤效应,在导体边界的电流密度会比在导体中心的电流密度高。随着交流电频率的增高,这种趋势越来越大。等效地来说,导体的有效截面积变得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导线的电阻越来越大。

# {6 {  h# ~$ v+ p6 R
趋肤效应可用电磁波的穿透深度来做量性描述,对于以铜为材料的导体来说在各种频率下的穿透深度如下表所示:

  

频率 (Hz)

  
  

60

  
  

1k

  
  

10k

  
  

100k

  
  

穿透深度 (mm)

  
  

8.5

  
  

2.09

  
  

0.66

  
  

0.21

  

要得到一个量性概念,可以一根AWG-9圆导体在真空中传输交流电为例。AWG-9圆导体的半径是1.45mm(57mil)。在60Hz时电流还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截面上。但在10KHz时,电流基本上聚集于内半径为0.78mm,外半径为1.45mm的圆环中了。这个例子明显地说明了为什么双圆导体(包括多圆导体),大间距的音响电缆设计会失败的一个原因。随着频率的增高,导电材料的利用率越来越低,信号的传输效率越来越小,造成高频失真。

Figure 1a & 1b

9 S) h: |7 C  f& ~) m+ n' n
集束效应(又称近体效应)是指相邻导体中异向交变电流倾向于在相近的边缘中流动的现象。下面插图中的计算机分析结果明显地显示了集束效应对圆导体,近间距的电缆设计中信号传输的影响。其最终结果同趋肤效应影响的结果一样。随着频率的增高,导电材料的利用率越来越低,信号的传输效率越来越小,造成频率失真。

Figure 2a & 2b

1 V5 B, a* t* ^1 y
分割线----------------------------------------------
& [+ ~2 n3 |4 z: B/ }  B& @$ E( X  \  @, ]$ q" r, T) {) G# z; ], `8 P

特征阻抗的复杂性

4 a9 X) u& n: Z9 N2 k' Q
电缆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参数是特征阻抗。由于它的复杂性,这个重要因素常常被误解了。电缆的特征阻抗可表达为Z=[(R+jωL)/(G+jωC)]1/2。其中,R,L,G,C分别是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串联电阻, 串联电感,并联电导,和并联电容;ω=2πf是交流电的角频率。很明显,电缆的特征阻抗是一个复数,它随频率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R,L,G,C的值也会频率变化而变化。


0 v; t6 _5 h. |0 o" e) T" K6 R在电视如此普及的社会中,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75Ω同轴电缆和300Ω扁平电缆。所谓的75Ω和300Ω即分别指的是同轴电缆和扁平电缆的特征阻抗值。但很少人知道这些值是简化值。简化只在高频,小频变化范围,和小信号时有效。这些值是假定电缆的R, G 在高频时可忽略不计;LC频率变化可忽略不计。

不幸的是,音响电缆工作在低频(20Hz20kHz, 电视88MHz125MHz),大频变化范围( (20k-20)/20=1000(125M-88M)/88M=0.5),和大信号工作条件下。声称一种音响电缆有恒定特征阻抗是纯粹谎言。

更不幸的是,扬声器的阻抗也不是常数,也是一个复数,也随频率变化而变化。下表中是实地测试的三种扬声器的阻抗,在五个频率点上的数据。

Table 3b

2 z* e$ S3 X) q+ ?
分割线----------------------------------------------: b9 o, @1 j, V$ z* h

  f, m: u/ F, m" y  M5 Z

最好的测试仪器 --- 你的耳朵

9 g+ r/ H, e& M' N3 P% j
最后,让我们回到人类的听觉。不管怎么说,在音响电缆上,API公司的宗旨是将美妙的声音带还给顾客。你的耳朵就是判决API的椭圆电缆是否成功的最高法官。


5 ~  N: @9 \/ r2 q* Y" j人耳能听见的最微弱的声音是10-12Wm-2。在另一极端,使耳朵感觉到疼痛的音强是1Wm-2。这是很惊人的听觉范围。人耳联同大脑处理声音信息的能力,既使是现世最快的、处理能力最强的计算机也望尘莫及。

& K: y/ X, M  u
早在1935年,Wilska成功地测量了不同频率下在听力低限时的耳膜运动幅度[2]。在3000Hz,这个幅度最小,大约是10-9cm。这仅相当于氢原子直径的百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惊人地小的数字!使人不免要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到底构成人类听力下限的因素是由于听觉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性,还是由于传播媒介空气的物理特性?


# h/ h$ j& F  ~: G/ c2 f0 s众所周知,空气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进行无规律的热运动,布郎运动。并产生宽频带的热噪声。1933年,SivianWhite实验性地测量了从1kHz6kHz之间的热噪声的声压幅值[3]。他们观察到,在整个观察频段内,热噪声声强的均方根值大约是86db低于每平方厘米一达因。而一般人耳听力下限,在这个频段内,大约是76db低于每平方厘米一达因。在听力敏锐的人当中,这个听力下限变成85db低于每平方厘米一达因。

这些数据表明,在听力敏锐的人当中,听力下限已接近热噪声水平。对于听力极敏锐的人来说,确实有人达到热噪声水平。对其它动物来说,也不可能具有比人类更好的听觉系统,因为热噪声会构成它们的听力下限。

这些事实说明,人类的听觉系统极其灵敏。因此,既使象音响电缆这样微小的放音系统的环节,也会对人们的听觉享受带来影响。API公司的员工会尽力而为,将最好的质优价廉的音响电缆放到市场上让人们去选择。8 W8 a1 f3 Z$ b  F! L


4 y! y+ A% J( o5 R$ P! c# O9 t

完。趋肤效应对高频信号的影响并非到M和G那个级别?这篇东西似乎是广告,DOC里图和参考文献都看不到。在这里问下内行的技术流们,这篇东西有没有什么明显误导或者硬伤。。。以及问下感觉派们,以普通十几块一条1.5到2米的普通RCA信号线为基础,要换成多长多粗什么材质的线材会察觉到音色的明显变化(差不多有相卡豪华 VS DELTA66之间的音色差异……的几分之一那么明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8-2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taverse 于 2010-8-27 20:42 编辑
( M, A$ r0 R4 Q0 F9 y4 p; f4 @9 @6 k
回复 57# Leading
  G+ Y& j% u6 p5 O5 F, q$ ^0 ^我什么时候牛到1hz差别都能听出来了?不过是转篇东西给你们技术流的拍下砖而已更何况,文中哪里说1HZ的差别能听出来?那些都是换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8-2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6# 酷风 6 l- c9 [3 B% J9 ?3 P+ F
还有更悬的,说用正品的3M电工胶布将HD600的原线缠3层,明显改善音质……如果说换线还有可能改变音色,那这个就是在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8-29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 酷风
3 h3 F- t1 Y- H6 U这个说法是耳机打架上菲尔INSPIRATION耳放的作者说的,据闻效果非常明显,但一定要正宗的3M电工胶布缠,D版的不行……个人对此表示怀疑,就算是电磁屏蔽之类,也不太可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8-29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taverse 于 2010-8-29 12:47 编辑
( h6 @; m6 X1 t" f+ O8 v. |, x/ s% o8 \) u  Y' z  J, O- J
找到一点技术资料:
, `% C. X$ ]; K4 j  M, Q
7 W: K6 h2 v' h! i, K4 b高频信号沿着导体内侧的表面传输(图2所示),这种现象即为所谓的趋肤效应损耗。趋肤深度(δ)定义为:
( u" U/ M, N% m8 H" b7 f! Q
" h+ T, b, R7 i4 Q
$ f/ B8 o! Y" S: X, Z) {
* u0 r  f5 \# o6 f- h5 Y% m5 Z式中,ω为频率,单位为rad/s;µ为导体的导磁率,单位为H/m;ρ为导体的电阻系数,单位为欧姆•米。趋肤效应使导线每单位长度的电阻Rl和电感Ll随频率的平方根而成比例增长。单位长度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C1 k5 T3 K6 ?+ I5 o
+ {2 W2 z- k7 \; ]; S; A, Y
$ t4 b  g9 R" S$ h' c: l& h. F

( [4 Y9 s8 Y* [8 jw为导线宽度。对于半径为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8-3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HiFi当然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考虑,但现在的现状是很多名词、概念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技术范畴,达到了随意借用 ...- v3 _- o+ v6 q  i
danveryu 发表于 2010-8-30 11:51
" s' r  G  r3 ]: L2 w8 N# E
嗯,最麻烦的就是碰上那些滥用专业名词充广告的,我们这些外行的想不被忽悠,不容易……很多时候那些普通用户仅仅是定性对比的听感描述反而成了相对最可信的言论。另外,也没怎么听过搞录音的人说起线材对音色影响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8-3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软件模拟,确实很强大……这些模拟软件的可靠性最终都取决于基础理论的完善程度,理论越成熟的精度自然越高。不过,要是基础理论跟实际有明显差异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相信软件,像框架的抗震设计……我想,音箱器材涉及到的电磁学,还是限于经典物理的领域,理论上的东西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8-30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8# ga7vac ' _: N# L& d# y& l) ~+ v9 T
有限元是研究生阶段才搞的,我本科毕业就改行了,现在连PKPM什么的也忘得差不多了做工程的越往深越复杂的越依赖电脑,经验公式也只能算算平面框架还凑合~~我是个程序BC,当年解那些矩阵位移法的题已经足够要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8-31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耳是非常不精确的测量工具,所以单个人的双盲AB对比试听也是有缺陷的,而要找到一大批年龄相近(直接影响听力的生理基础因素)、听力测试中得分接近(实际听力的指标)、HIFI方面经验程度接近(心理暗示的影响……选择经验全无的,或者一定程度上分辨音质优劣能力相近的),相当困难~~然后还要在同一环境中保证同一组器材和软件音源有同一稳定状态的分组对照测试,一般可以分成4组,1是已换线以及告诉听众已经换线,2是换了线但告诉听众什么都没动,3是没有换线但告诉听众已经换了线,4是实际以及告诉听众都没有换线的……如果能满足上述苛刻的条件,经过足够多次数的实验,统计结果,也许会很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8-31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 algoking
& n8 H1 d: h" @+ s- O' }涨价也增加不了多少利润,有HD600的人就那么一丁点而已更何况真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高价去买安慰剂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9-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盲测试是破解一切玄学的必杀利器" L: F* l1 Q0 K
****bear 发表于 2010-9-1 15:49
6 L9 I/ h( Q9 S
光是双盲AB对比是不够的,还要锁定其他条件只允许调整单一个变量,以及大量实验体分组对照下获得的足够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才有足够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9-3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LS的XD,我想问下,基础理论应用到技术层面,可能会忽略一些次要的影响因素,而恰恰在这些次要的因素在实际中的影响可以被察觉到,multisim和matlab之类的模拟软件,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或者说,这类软件有没有精确到可以模拟音响器材调音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9-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3# 猫扎特 5 R% J4 M4 _- }3 l0 p
真能精确到换个电容或者运放对整个电路的影响都能模拟的话,预测诸如频响曲线动态范围立体声分离度和各种失真指标就不成问题了?会用这软件的做音响电路设计的,调音岂不相当省事。。。那实际上,有多少这样的厂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9-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7# 猫扎特 6 u' {& K/ K0 A% I* u2 X* r2 J
不是不承认,事实的话也不由不承认,只是我是外行,不认识而已各位内行的XD,多透露点真相出来,我们外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少一点被忽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9-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4# zhser : F, w( q& o  S
我不了解multisim和matlab的应用领域究竟有多大,程序建模究竟有没忽略什么因素,仅仅是好奇猜测下而已,这些当然是你们内行的说了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9-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6# zhser
/ O( s/ v. L+ q2 }( S* f我一直认为测量数据跟听感应该是一致的,起码断不会出现高低频两头翘的频响曲线会仍然说厚声~~但好的测量数据只是基础,并不能完全决定个人主观的听喜好,不然也不会认为DELTA66比1212M好听的大有人在。
1 {, ~+ h7 Y5 I5 W# J' g3 E
1 z' O; K# o+ X. C  y9 D, _2 k4 \4 {5 S我有兴趣去看那些专业资料,但不等于自学就能一定能搞明白,不然要大学的电子相关专业干吗?更何况,不是每个普通消费者都有时间有能力有义务成为内行去看懂那些专业指标和图表的,你去吃满汉全席,也不必一定要知道详细做法
3 ^% ~8 f9 N' n* G) [& {6 e
2 [. J8 `1 ?4 E但是很不幸,当下就有这种买东西不想被忽悠就得成为砖家的倾向……所以,上来论坛,运气好碰到你们这些跟JS利益无关的第三方内行人,才能多挖到一点中肯的意见。当然,你要是认为定论如此,过于专业东西难以解释清楚,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毕竟没有义务去对每一个人进行科普。
- ^( n; C6 L  P5 x* q
1 _! H# J/ K. y2 W& @/ _又或者,如果你们这一群当中本身有的就是JS,乘机重重忽悠一把,一般人也是只能认小白了专家会武术,谁都挡不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9-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历来都是根据指标数据选器材,但知道掌勺的是几级厨师,擅长哪种菜系,跟完全会做,是两码事,就算给你全套菜铺,你也不能轻易的做出大师级的味道,做到这个水平需要时间和成本。类似的情况,玩音响这种东西,没有DIY到那个水平的能力,你就只能给别人的成本和利润埋单。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从生产到终端销售,各个环节分到多少利润,作为买家能接受,以及JS究竟用什么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什么样的信息。商人跟消费者,本来就处于天然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商人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关于商品的正确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商业道德。虽然HIFI界的不良习气早就冰封三尺,但认同“不骗白不骗,我不是卖东西的,如果我是商人,我也骗”的,永远只能做三流,乃至下流的JS。
) f: V4 Q4 S7 a+ A4 X* N
  d6 s( y1 U; I3 @3 r$ `  g扯远了,没意思,就此打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4-5-30 0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