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intel重新发掘出P54C来搞显卡想到的。
受到软件发展和应用的限制,CPU的性能需求遇到一个瓶颈。虽然软件在进步,但是就人们的需要而言。有些进步是浪费机器性能和地球资源。
目前已知的技术,不考虑3D游戏,在视频加速显示芯片解决的前提下,ATHLON 2GHZ 的性能基本就足够,甚至过剩了。扣除掉指令集的优化跑SUPERPI,ATOM的实际性能也不过相当于图拉丁、雷鸟1.4Ghz的水平,或者更低一点。VIA的nano基本也在这个档次上。
目前的工艺,主流65nm,高一点45nm,还没上市的40nm、32nm。
选择那个核心的基础进行开发才能做出功耗最低的X86 SOC呢?
intel选择的是ATOM,一个顺序的新东西,接近5000万晶体管,和P4差不多,功耗能到个位数。
VIA是新开发的nano,接近1亿晶体管了,还是65nm工艺,功耗更大。
AMD直接把K8放上去,65NM工艺,功耗也不小。
似乎都不是很理想,移动设备要求0.5w的功耗都做不到。
查了一下以前的CPU
P54C只用了300多万个晶体管就能达到当时不错的性能,后来到了PIII一下就是2000多万了。但是多用了这么多资源,同频的PIII和同频的P54C比起来,真没有晶体管显示的那么大差距。
AMD是K6-3就是2000多万了,但是后来同样2000多万的毒龙比K6-3的同频性能强太多了。到了AHTLON XP后期是3000多万。P4已经过5000万了。AMD K8一下子就过亿了,虽然有集成内存控制器的因素,但是我觉得K8加的流水线长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杂度。
对于主流产品,为了提高频率,增加流水线长度是必要的,但是从低功耗产品来说,似乎少两级流水线也够用了。
后来,虽然主流产品升级了,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高效的产品,AMD把athlon xp当成 nx系列用在低功耗市场,INTEL把P54C用在显卡上面。
感觉这些老架构其实很合适用到新应用上,便携设备需要一个性能不高低功耗少晶体管的SOC,如果INTEL给P54C加两、三级流水线,加上二级缓存,加上mmx、sse、sse2、sse3指令结合,频率提高到2ghz,用到的晶体管应该比atom更少一些,功耗也能更低一些。这样就可以塞进来南北桥和显示芯片做成SOC。
AMD这边K7改起来更方变,收购了AMD,图形技术芯片组技术都有了,加上就是了。用K8似乎浪费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