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得不错且并不深奥,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液晶显示器上的广色域技术。
《LCD发展的新标杆:显示器上的广色域技术》
原作者:BrightNeo
发表于:《微型计算机》2008-02期
什么是色域和色彩空间
“色域”就是在颜色系统中可以显示或打印的颜色范围,而这种颜色系统也被人们称为“色彩空间”。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正常人眼睛可以感知的光波波长从420nm(紫色)到700nm(红色),这其中包含了我们能够感知的全部颜色,理论上有无数多种。
这一切颜色都来自日光,因此我们就把日光能够展现的所有颜色作为自然界的色彩空间,我们常说的“ 白光” 就包含了从420nm到700nm的全部谱线, 其色域是最宽、最纯的。
但光有谱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建立一个关于颜色的坐标系,必须要有足够的参考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颜色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1931年,CIE(国际发光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CIE是其法语名称首字母的缩写)在RGB三原色模型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从真实的基色推导出理论的三基色,创建了一个新的颜色系统,这就是CIE 1931标准。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到1976年时又诞生了CIE 1976标准(颜色坐标系),这个标准补充了以前标准的不足之处,并加入了数字彩色显示CIE-LAB色彩空间。现在可以这样说,CIE标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全部颜色的表述,是一切人工表达色彩的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无论是印刷还是彩色显示都没有办法100%再现CIE中的颜色;也就是说 CIE标准是一个大而全的标准,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对人们工作的直接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在此基础上又诞生了若干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色彩空间,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三个——NTSC、sRGB以及CMYK。
彩色显示领域一代更比一代强
电子显示领域(无论是数字的,还是模拟的)使用的就是CIE的基础——RGB三原色,通过三种颜色光的叠加进而产生更多种颜色。因此在电子显示领域的色彩空间是一个“加法模型”,不同颜色光叠加产生新色彩的同时也提高了亮度。在这个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色域空间就是NTSC与sRGB。
NTSC彩电制式与NTSC色域“NTSC”
是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的缩写,1952年该组织制定了彩色电视广播标准(我们常说的NTSC电视信号制式)。除了对彩色电视的各种规范做出规定之外,这个标准还规定了显示设备需要达到什么样的饱和度、如何显示各种颜色等等,这就是NTSC色彩空间。
随着彩色电视机的普及,NTSC色彩空间也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遗憾的是由于技术的限制,长期以来各种显示设备都不能显示100%的NTSC色域,能达到60~70%就很不错了,直到近些年才有了质的突破。
sRGB色域的来龙去脉
随着计算机业的发展,尤其是PC彩色显示器技术的进步,1998年由IEC(国际电气标准会议)牵头制定了一个新的标准色彩空间,他们规定将700nm(波长)的红(光)、546.1nm的绿以及435.8nm的蓝作为基础三原色,取名“standardRGB”(简写sRGB)。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字影像输入、输出设备都支持此标准,sRGB在PC以及数码类产品上已经非常普及;也正因如此,很多产品为了突出特点闭口不谈sRGB,转而宣传支持xx%的的NTSC色域,sRGB的色域范围正好是NTSC的72%。
后起之秀的Adobe RGB与xvYCC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CCD和CMOS感光器件能够采集到的色域已经远远超过了sRGB的范围;而且很多高端显示器也能够突破sRGB的限制,达到更宽的色域范围。
在这种前提下,Adobe RGB色彩空间标准慢慢在专业领域被广泛应用——Adobe RGB的色域空间包含了sRGB与CMYK的色域空间,这样对于影像的采集、显示、打印输出、印刷等都很有帮助。
Adobe RGB的色彩空间范围包含了sRGB与CMYK,这样对于高端用户来说非常有利
如果说图形处理领域由Adobe RGB领衔的话,那么动态图像领域自然不甘落后。针对现在大屏幕电视机以及HDTV节目的普及,传统的sRGB标准已经开始制肘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很多企业向JEITA(日本电子情报产业协会) 建议讨论新一代的色域标准,并最终提交IEC投票通过成为新的国际标准,这就是xvYCC色彩空间。xvYCC 空间相对sRGB来说同时增加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覆盖范围,已经接近人眼能够识别的极限。
颜色越多,一定代表色域越大么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能力实现更大的色域范围,那是不是能够显示更多颜色的显示器,它的色域空间就一定更大?这个问题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前些年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关于6bit面板与8bit面板谁的色彩空间更大,谁的颜色更鲜艳?
众所周知,传统TN面板的驱动电路只能实现26=64级精确度控制,依靠抖动技术的帮助就可以实现16.2M种颜色*;而PVA、MVA以及IPS等面板是完整的28=256级精确度控制,这样就可以实现16.7M种颜色。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16.7M色面板的色域范围要更大一些,殊不知决定色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这里,如果背光光源与滤色膜技术没有改进,那么显示器的色域空间实际上并没有扩大。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液晶面板能够显示出来的色域范围取决于背光源与滤色膜——如果通过滤色膜出来的三基色范围足够大,那么最终显示器的色域就大;反之,如果仅仅是改变驱动电路以及液晶分子的排列组合方式,色域空间并不会变大。所以说,16.7M色面板仅仅是提高了发色数,它并不能使显示器的颜色看起来更加鲜艳,而是让每种颜色之间的差异变得更小,让颜色过渡更细腻。
只有从根本上动刀才能实现广色域
一直以来,LCD显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针对滤色膜之前的部分,比如通过提高驱动电压来加快液晶分子偏转速度,来达到更快的响应速度(Over Drive,过驱动技术);更新信号处理电路来实现更多的颜色数目等等。针对色域改进的动静却很小,这也造成了“液晶显示器色彩表现能力差”的口碑。即使在液晶显示器占据大半壁江山的今天,在新闻出版、内容创作等对色彩要求较高的领域,仍然能看到久违的珑管在发挥余热。
CRT以及PDP色域范围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三基色是独立产生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单独调整每种颜色的材料配方以及工作条件,使每种颜色更准确、更饱和。而LCD没有这样的条件,LCD的颜色来源于背光灯管发出的白色光,然后通过滤色膜再分离出白光中的三基色光——如果背光部分中的三基色光本身就不够准确(不饱和),那么就算滤色膜的能力再高,对改善色域也无济于事。
现在液晶技术的革命终于深入到最底层,拿背光模块开刀了。背光模块中的冷阴极荧光管(CCFL)是所有颜色的源泉,按理说它发出的因该是像太阳一样的白光,但遗憾的是CCFL能够产生的白光只能算是“类白光”,或者说不够白。
既然找到了色域过窄的原因,那么只需对症下药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CCFL只能实现72%的NTSC色域范围,通过更换更宽色域的W-CCFL背光模块就可以无需更改面板,轻易实现更广的色域。
事实上,现在广泛宣传的民用级广色域液晶显示器大部分都使用了新一代的W-CCFL灯管。这种灯管的原理与CCFL一样,都是用过给管内的水银提供高电压使其产生紫外线,然后由紫外线刺激管壁上的荧光粉来发出白光;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更新了荧光粉的配方,使其能够输出92%NTSC色域的白光,这样对于用户观看视频或者是欣赏图片都有莫大的帮助。
谁会是下一代广色域技术的接班人
不过要实现更广的色域,W-CCFL就无能为力了——CCFL的原理限制了其输出的白光只能无限接近NTSC色域,而且随着灯管的老化,输出的白光会逐渐变黄,这些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以突破现有技术局限的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大家最看好的是LED背光。
LED背光抛弃了传统的依靠荧光粉来发光的办法,它依靠半导体电子跃迁发光来实现光输出。理论上通过改变半导体的制造工艺,LED能够发出可见光中的所有颜色。这样的特点决定了LED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
其一是需要轻薄的场合。使用白光LED可以扔掉传统CCFL背光中的高压包、反光板部分,这样就可以将背光部分的厚度控制到原来的1/2,重量只有原来的25%。当然,白色LED背光现在只能够实现80%左右的NTSC色域输出,所以并不适合作为广色域显示器的背光源。
其二则是需要极致色彩的场合,使用三基色的LED背光模块。一直以来,研究LCD显示技术的工程师们努力想办法提高白色背光的纯度;但现在有了LED背光技术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饱和度更高的三基色LED来作为背光源。目前使用三基色LED背光模块的LCD显示器已经能够再现120%的NTSC色域了。
当然,实现广色域并不仅仅是更换背光模块那么简单,与之配套的滤色膜以及驱动电路也要一起升级:首先滤色膜的滤光特性要更加准确,否则就会出现颜色偏差。同时,电路部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过去因为普通CCFL色域输出的限制,为了使最终屏幕上的色彩更艳丽,电路上会对计算机传输过来的色彩信号做微量放大;但现在使用W-CCFL或者LED背光之后,如果沿用过去的处理方法,就会导致显示效果过于夸张,甚至是失真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