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17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PU起源,想深入了解英特尔和AMD的请慢慢看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1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仙童”[1]——英特尔公司的起源

要了解一家公司的传奇历史,首先得从它的诞生开始。要讲英特尔的诞生,首先又不得不讲述一下“仙童”公司。

这里提到“仙童”公司,也许很多新一代的电脑用户并不知道这个名字,事实上,没有“仙童”,就没有现在的IT界,保守的说,如今的IT界不会是这个样子。它对整个半导体界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贡献。毫不夸张地说,“仙童”是整个IT行业的根源。

讲仙童,首先要从“晶体管之父”肖克利(W.Shockley)博士说起。1955年肖克利博士从贝尔实验室返回他的故乡圣克拉拉,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研究室”,不久,因为“晶体管之父”的大名,雪片般的求职信飞到了肖克利博士的办公桌上。第二年,肖克利博士的实验室迎来了8位年轻的科学家,他们是:诺依斯(N. Noyce)、摩尔(R.Moore)、布兰克(J.Blank)、克莱尔(E.Kliner)、赫尔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罗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

不过肖克利博士仅仅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长,而并不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因此在一年的时间里,这个研究室没有研究出任何像样的产品,8位年轻的科学家在诺伊斯带领下递交了辞职书,肖克利博士非常愤怒地骂他们是“八叛逆”。

“八叛逆”出走后,找到了一家纽约的摄影器材公司来给他们投资创业,而这家公司的名称为Fairchild,音译为“费尔柴尔德”,不过通常人们把它叫做“仙童”。

“仙童”公司的前身是谢尔曼.费尔柴尔德(S.Fairchild)于1920年创办的航空摄影公司。创办人费尔柴尔德不仅是企业家,同时也是发明家。 “八叛逆”向他寻求合作的时候,这位60多岁的老人仅仅给了他们3600美元的创业基金,要求他们开发和生产商业半导体器件,并享有两年的购买特权。“八叛逆”于是用这3600美元创建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一家伟大的公司诞生了。

“八叛逆”中最年长的诺伊斯开始领导这家年轻的公司。根据费尔柴尔德先生的要求,他们需要制造一种双向扩散基型晶体管,以便用硅来取代传统的锗材料,其实这个项目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就已经开始的,但当时无法得到肖克利博士的重视。决定了这个打算以后,费尔柴尔德答应为他们提供财力资助,总金额为150万美金。诺伊斯给“八叛逆”分了工,由赫尔尼和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工艺,他自己则和拉斯特一起专攻平面照相技术。

1958年1月,蓝色巨人IBM公司给了他们第一张订单,订购100个硅晶体管,用于IBM公司电脑的存储器,随即IBM推出了7070型、7090型大型晶体管计算机和1401型、1620型小型晶体管计算机。“仙童半导体公司”也因此小有名气。

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这家小公司就已经拥有50万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依靠技术和创新的优势,它一举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在诺伊斯的精心经营下,“仙童”公司的业务迅速发展,同时一整套的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赫尔尼能把硅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他们也从独家的晶体管制造技术中获得启示:在一个硅晶片表面制作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个晶体管。

此时英特尔前身“仙童公司”的第一个竞争对手也正有着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简称TI公司)。1959年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J.Kilby)申请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这个消息传到仙童公司后,诺伊斯非常震惊,他立刻召集“八叛逆”商量如何应对。由于基比尔在TI公司面临的在硅片上进行两次扩散和导线互相连接的难题正好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长项,因此诺伊斯提出用蒸发沉积金属的方法替代热焊接导线,这种方法正好是解决元件互相连接的最好途径,仙童半导体公司也从此时开始奋起直追。到1959年7月,仙童半导体公司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与德克萨斯仪器公司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到了1969年,美国法院最后判决,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诺伊斯被认为是“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1]

1960年,由于发明了集成电路,仙童公司的名声大振,1964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始人,“八叛逆”之一的摩尔博士,发表了一篇三页纸的短小文章,文章中天才地预言到,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个势头。摩尔的这个预言后来因为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得以证明,被人誉为“摩尔定律”,成为IT产业的第一定律。同时,后来英特尔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一也包含了“摩尔定律催人创新”这一条。[1]

进入60年代,仙童半导体公司步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到1967年,它的营业额已经接近2亿美元,这在当时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那个时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然而,危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酝酿。仙童半导体的母公司,即前文所提到的费尔柴尔德创办的仙童摄影器材公司不断地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支持摄影器材公司,这一不公平的举动引起了不满,“八叛逆”中的赫尔尼、罗伯茨和克莱尔负气出走,成立了阿内尔科公司 [2],令一成员格拉斯也带领几个人脱离仙童创办了西格奈蒂克斯半导体公司。从此,仙童公司的大批人才开始流失。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后两位,也是核心人物的诺伊斯和摩尔也带着葛罗夫(A.Grove)脱离了仙童公司自立门户,他们创办的公司就是后来IT业界的巨人,大名鼎鼎的英特尔。

不得不说的是,“八叛逆”纷纷的出走,这种“叛逃”精神影响了大批年轻人,它们纷纷脱离仙童公司自行创业。“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者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就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3]

英特尔今天的最大竞争对手AMD公司的创办人杰瑞.桑德斯(Jerry.Sanders)同样出自仙童公司。他曾经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销售部主任,1969年被仙童扫地出门,他带着7位仙童员工创办了高级微型仪器公司——AMD,而这家公司自桑德斯开始就具备一种牛仔精神,正是凭借着这种牛仔精神,AMD经过无数的辛酸苦辣后今天得以和英特尔抗衡。

可以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倒闭对仙童自身来说是一个灾难,但对于整个IT行业的发展以及硅谷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它使得更多的人才可以走出来自行创业,从而给当时的整个行业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70年代末,仙童半导体公司被一家拥有21亿美元资产的施拉姆伯格(Schlumberger)公司以3亿5千万美元收购,在硅谷内外造成极大的轰动。



--------------------------------------------------------------------------------

[1] 仙童公司,英文名为:The Fairchild Corporation.

[1] 天圣天文论坛>应用交流>重温历史>重温计算机简史之21,同时的发明:http://qtts.lamost.org/bbs/viewt ... p;extra=&page=2。

[1]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物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因此,无论是它的文字表述还是定量计算,都应当容许一定的宽裕度。

[2] 英文名为Anamike company.

[3] 《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作者埃弗雷特.罗杰斯 1984年出版。
二 群雄逐鹿——第一次CPU大战

1968年7月18日诺伊斯和摩尔等人以1.5万美元从IN-TELCO公司手中买下了对Intel 名称的使用权,英特尔公司正式诞生。

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这款4位微处理器具备45条指令,每秒能执行5万条指令,虽然它的性能连1946年诞生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都无法超越,但集成度却高了太多,它的发布,也标志着微处理器的诞生。4004的出现,可以说是整个 IT行业的奠基石。

之后在1972年英特尔又推出了4004的升级版处理器:8008,性能达到了4004的两倍,主频为200KHz,当然由于性能实际上并不理想,所以它只能做基本的整数运算。

1978年,第一块16位的处理器——i8086诞生,它采用了3微米制造技术,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内部和外部总线达到16位,主频达到4.77MHz,这款处理器所使用的指令代码集就叫X86指令集[1]。

X86指令集可以说是英特尔在后来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随着处理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英特尔公司不断的设计出更快更先进的处理器,如果新的处理器重新设计指令集,将无法兼容老一代的应用程序和软件,为了保证电脑能继续运行以往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以保护和继承丰富的软件资源,它所生产的所有处理器都使用X86 指令集,并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英特尔的处理器属于X86系列。

与8086同时推出的8088是英特尔处理器获得成功的开始。其实这个成功来得有一些偶然。因为当时在个人电脑领域风光无限的是苹果公司的 AppleII,AppleII占据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地盘,生产大型计算机著称的“蓝色巨人”IBM看到了个人计算机市场巨大的份额,急于和苹果展开争夺,它们推出的首个个人电脑IBM-PC中使用了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英特尔因此名声大噪。

很难说是IBM造就了英特尔还是IBM和苹果的竞争成就了英特尔的成功,现在看来,两大巨头的竞争往往会在夹缝中催生出第三个有力竞争者,这不得不说与英特尔的成功有些相似。

获得初步成效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286、80386、80486来巩固自己的市场。1982年推出的80286处理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它同 8088、8086相比性能更加优秀,效率达到了8088的四倍以上,不过这些都不是它最大的特点。80286最具有意义的是正式建立了CISC体系结构,为英特尔公司成为CPU最大生产商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CISC?其实它是处理器的一个指令系统。指令系统就是一个处理器所能够处理器的全部指令的集合,是一颗处理器的根本属性。一条指令通常包括两个部分: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就是指指令序列号,它是用来告诉处理器需要执行的是哪一条指令,地址码主要包括源操作数地址、目的地址和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在某些指令中,地址码可以部分或全部省略,如空指令,它只有操作码没有地址码。

CISC是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缩写,译为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当一开始的时候,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只有很少一些基本指令,而其它的复杂指令全靠软件编译时通过简单指令的组合来实现。例如A×B这个乘法,刚开始是转换为A个B的加法来做,这样就不用涉及到乘法指令。由于早期的计算机部件相当昂贵,而且速度很慢,为了提高速度,越来越多的复杂指令集就被加入到了指令系统中,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一个指令系统的指令数是受指令操作码的位数所限制的,如果操作码为8为,那么指令数最多只能为2的8次方即256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指令的宽度很难增加,于是设计师想出了一种方案:对操作码进行扩展。由于操作码后面跟的是地址码,而有些指令用不着地址码或只用少量地址码,因此就可以把操作码扩展到这些位置。为了达到操作码扩展的先决条件,设计师们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寻址方式,用以最大限度的压缩地址码长度,为操作码留出空间,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CISC指令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是拥有大量的复杂指令和可变的指令长度以及多种寻址方式,这些特点也是CISC指令系统的缺点,它的设计大大增加了解码的难度,发展到后来,复杂指令所带来的速度提升已经不及在解码上浪费的时间。

到了1986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成功的80386系列处理器,代表性的产品为386DX-33,主频达到33MHz。它集成了32万个晶体管,执行单一指令只需要两个时钟周期。80386系列有两类产品:386DX和386SX。386DX是32为处理器,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通道为均为32位,而 386SX是准32位处理器,内部数据通道为32位,外部数据通道缩减为16位。386DX成为当时追求高性能用户的理想选择,主要优点是它采用了新的内存使用方式和多任务性,可以开发基于PC图形用户界面,为运行Windows3.X提供了可能。

由于80386的推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处理器提升到了32Bit,最大可支持4GB内存寻址,一直沿用至今。

是时候提微软了。微软可以说是IT行业的传奇。在图形操作领域,微软的Windows1.0没有得到成功,Windows2.0使它名声大噪,Windows3.0令它崛起,最后Windows95成功发布。而微软的成功离不开英特尔,英特尔的成功也离不开微软,因此IT界里曾经把那个时候的它们叫做Wintel。

Wintel即是指英特尔微软的商业联盟,该联盟成功地取代了IBM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其实最早,英特尔微软联盟是由IBM的撮合而形成。它们分别为IBM PC提供中枢: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英特尔和微软抓住了这个机会,看准了市场,采用了最成功的策略。它们在这个时候紧紧抱住IBM这棵大树。IBM PC开始进入家庭、学校和中小企业,英特尔和微软的霸业也开始萌芽。英特尔不仅开始生产自己的主机板,而且开始向PC领域以外的工作站、服务器、网络集成器等领域发起进攻,微软则凭借Windows的强大力量屡战屡胜。其实这两家公司的成功有共同点:第一是明白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根基,在技术与市场间寻找到平衡点,它们保持了兼容性的同时引入新技术。DOS向Windows过渡保证了应用软件的兼容性,Windows的升级换代同样保证了兼容性,英特尔方面,它的处理器一直兼容以前的应用软件。第二,是它们懂得联合起来,密切合作。英特尔处理器由8位向16位、32位过渡时,微软的操作系统也紧跟着由 DOS向16位的Windows和32位的Windows过渡,这种紧密的配合,大大的发挥了PC的应用能力,推动了整合行业的前进。

反过来看看IBM,整个70年代,计算机行业被IBM垄断,由此产生了计算机发展方向是走集中大型化还是个人微型化的分歧,这个时候IBM坚持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大而全,忽视了小机器,它的每一个产品质量都要完美,价格方面当然是高得令人无法接受,这正是IBM被Wintel联盟所击败的原因之一。个人电脑之火本来是被苹果所点燃,IBM让这个火熊熊燃烧起来,但在1985年8月,IBM PC之父:埃斯特利奇,因为飞机事故离开人世,IBM PC在与Apple的竞争中本来就已经力不从心,因此做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将它的计算机结构公开,让其它公司可以生产克隆机,所有的克隆机都要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英特尔和微软,随后IBM几乎退出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争夺。

我们再来看看AMD。这个时候的AMD只能是忍气吞声,它只是由英特尔提供设计图纸,生产兼容处理器的公司,而它推出的处理器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英特尔的LOGO,但那个时候,人们并不太懂得品牌概念,这也是AMD在当时得以存活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是苹果和摩托罗拉。这也是70至80年代唯一可以和英特尔公司直接对抗的。当时的苹果计算机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MC系列处理器,其中包括74 —78年的MC6800、MC6809以及MC6502,78-88年的MC68000,MC68010,MC68020等等。

可是摩托罗拉却在与英特尔的竞争当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性能不够强大,而是因为摩托罗拉公司制作处理器时太过于急于求成,没有考虑到兼容老软件的问题,使它的处理器用户的老软件无法在新的处理器上运行,导致用户和企业升级成本巨大,反观英特尔,它一直遵循X86,完全兼容以前的软件,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英特尔。可以说,当时唯一可以和英特尔平起平坐甚至击败它的摩托罗拉,在1982年英特尔推出了后续的80286等处理器以后,摩托罗拉再也无法继续抗争,不得不惨淡地退出了个人处理器市场。

此时的苹果和Wintel联盟也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Wintel联盟的核心思想是开放式计算机,开放式计算机思想主张任何厂商都可以在Wintel的框架内生产计算机的任何部件,然后组装起来卖给客户。而苹果电脑则坚持自己生产绝大部分配件和软件,并全部集成化,这种方式看似非常方便,但由于苹果电脑自己要生产大部分配件和软件,生产规模上不去,生产成本却降不下来。反观Wintel联盟,由于它们主张开放式的生产体系,每个部件、各种软件都有 大量的专业化厂商生产,成本下降很快,同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不断上升,这使得Wintel的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弥补了使用方面的不足,如此一来,苹果和摩托罗拉也被Wintel联盟所击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0:4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时期,还有ZILOG公司的Z系列处理器:280、28000,MOS公司的6500系列处理器,但它们根本无法和英特尔以及摩托罗拉公司抗衡,在摩托罗拉失败后不久也完全从市场上消失。

这就是70-90年代的处理器历史,在这场群雄割据的大战中,苹果、摩托罗拉、ZILOG、MOS等公司先后被Wintel联盟所击败,纵观全程,我们不难发现,Wintel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它的成功,来自最初时能够卧薪尝胆,默默地依靠IBM这棵大树;来自市场策略的成功,坚持强强联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开放式生产体系;来自走兼容性道路,不管是英特尔还是微软,它们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都能够对新老程序进行良好的兼容支持,这是其竞争对手没有考虑到的。正是因为这些细节,成就了Wintel联盟的成功。

“开放式生产体系”是Wintel获得成功的最强大武器,也是苹果失败的最大原因。IBM因为提供了从软件到硬件以及维修甚至软件改版升级服务的经营方式尽管最初让人们感到“量身打造,购买量足”,但后期却让人们觉得失去自由,任人宰割,后来使得IBM放弃个人PC市场,开放其架构,让大家生产,依靠价格优势,这种克隆机尽管在性能上不如Apple,但价格上却极具优势,因此获得胜利。苹果坚持计算机从硬件的研发制造到操作系统的改进,甚至到应用软件的开发都又自己打包,但无法获得优势。它也曾试图向开放式系统前进,在全球寻找格式的合作伙伴,推出Mac兼容计算机,然而却因为PC这个开放式的系统已经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宣布失败,从而开始另辟蹊径,走工艺品、艺术品的个性化道路。

三 三国鼎立时代——第二次CPU世界大战

90年代开始,X86系列处理器阵营中AMD和Cyrix公司开始崛起。这两家公司都是生产与X86系列兼容的处理器,而这个年代,个人处理器全面转变到了X86系列。在非X86系列个人处理器的阵营中,苹果仍然在苦苦支撑,但丝毫影响不了英特尔的霸主地位。

AMD和Cyrix公司是怎么崛起的呢?在X86系列普及的早期,这两家公司生产兼容X86的处理器,同样命名为386和486,但价格方面却比英特尔便宜不少,当时的人们也看重了这两家公司产品的价格优势,因此使得这两家公司得以生存。

英特尔因为市场受到AMD和Cyrix的蚕食而向联邦法院提出申诉,要求兼容其X86的处理器不得使用X86的名称,但联邦法院却判决X86芯片兼容的处理器厂商仍然可以在它们的产品上继续使用X86名称。此后的一段时间里,AMD和Cyrix生产的386和486处理器在数量上居然超过了英特尔,瓜分了不少的处理器市场份额,英特尔、AMD和Cyrix三足鼎立的局面终于形成。

1 实力超群的魏国:90年代的英特尔

为了和AMD、Cyrix两家公司竞争,英特尔在1993年推出的新一代处理器上,没有采用80586的名称,而是命名为Pentium[1],这种命名方式将它的产品与AMD、Cyrix区别开来,这个品牌的推出,也让人们开始重视处理器的品牌概念,Pentium也成为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IT品牌。

Pentium最初的主频只有50MHz,后来发布了55MHz、60MHz、65MHz、70MHz、75MHz,然后没有发布80MHz以及 85MHz的型号,直接跳转到了90MHz、100MHz、120MHz、133MHz,而133MHz的产品则是当时的旗舰,采用它的电脑可以不用解压卡直接完美播放VCD,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后来也出现过150MHz、166MHz的Pentium处理器。不过产量较少。

Pentium处理器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继承了310万个晶体管,每秒可以运行一亿条加法指令,尽管它仍然基于CISC指令集,但英特尔首次在这个系列处理器中部分采用了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技术。

RISC最早是由IBM的设计师John Cocke于1975年提出的。当时他发现IBM370 CISC系统中占总指令集数仅20%的简单指令却在程序调用中占了80%,而占指令数的80%的复杂指令却只有20%的机会用到。针对这个缺点,John Cocke提出了RISC的概念。RISC最大特点是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种类少,大多数是简单指令,而且都能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这种指令集方便设计超标量与流水线,可以使大量操作在寄存器之间进行。

除此以外,Pentium处理器还具有超标量体系结构,采用了双流水线结构,具有指令执行单元和取指令两个处理单元,相对于80486的单流水线有所升级,使得这款处理器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两条指令。再次,Pentium处理器引入了分支预测技术,可以减少程序中分支指令的延迟。第三,Pentium处理器通过64位数据总线提高了内存与处理器之间数据传输的速度,在从内存读写时采用流水线突发模式,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第四,它采用了两个独立的一级高速缓存,分别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提高了程序执行速度。

就在这个时候,AMD和Cyrix公司也针对英特尔的Pentium处理器推出了与之竞争的5X86,它们让人感觉是可以与Pentium媲美的,80486的下一代产品。但实际上却只是486的增强版,从各个方面都无法达到Pentium处理器的性能。不过5X86却在低端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因为它的价格比Pentium便宜了不少,而且可以兼容原有的486主板。

然而,5X86毕竟是80486和Pentium的过渡产品,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AMD和Cyrix两家公司开始不再复制英特尔的产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芯片的原始设计上。1996年,AMD和Cyrix公司先后推出了K5和6X86处理器,它们以低价为武器,并且和Pentium主板完全兼容,引发了新一轮的处理器技术大战。

AMD公司的K5处理器具有5条流水线,它能够将解码和执行功能分开,具有6个功能单元:包括一个分支单元、两个加载/存储单元、一个浮点单元、两个算数逻辑单元。

Cyrix公司的6X86处理器有两条流水线,每条分为7级,与英特尔Pentium的两个5级流水线相比,它采用了多种措施改进流水线,6X86可以将指令结果同时提供给两个流水线以减少延时,它具有更好的分支预测和乱序执行功能。

面对AMD和Cyrix的挑战,英特尔在1995年底推出Pentium Pro[1]。这款处理器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在多方面进行了改进。在处理方面,Pentium Pro引入了新的指令执行方式,内部核心采用PISC处理器,执行速度更快。Pentium Pro具有3条流水线,每条流水线达到了14级,指令执行速度大大提高。Pentium Pro还采用将256K二级高速缓存封装在芯片内核与处理器同频运行解决了当时主板上的二级缓存只能与总线同步工作的瓶颈。最后,Pentium Pro可以在一个系统里安装4个处理器,以提高性能。正因为如此多的新改进,也造就了这款产品的成本及其高昂,因此它并不适合个人电脑,而是面向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

不过Pentium Pro存在的时间相当短,因为它只是一颗纯32位处理器,不兼容以前的16位的软件,这个错误和当年摩托罗拉相似。这颗处理器尽管没有在桌面市场上存在太长,但它的设计思路为以后英特尔进军服务器处理器市场奠定了基础。

1997年2月英特尔推出Pentium MMX。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础上增加了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专门用来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像数据,使处理器在多媒体操作上具有更加强大的优势。 Pentium MMX还具备多项新技术:但指令多数据流SIMD技术[2],它缩短了处理器在处理视频、音频、图形和动画时用于运算的时间。Pentium MMX的流水线从5级增加到了6级,一级缓存增加为16K,一个用于高速缓存,另一个用于指令高速缓存,另外,Pentium MMX还吸收了分支预测技术和返回堆栈技术。Pentium MMX可以在支持MMX的软件上把处理速度提高50%,让人们叹为观止。

1997年5月,英特尔推出了Pentium II处理器。它采用SLOT1架构,通过单边插接卡[1]与主板相连。SEC卡盒将处理器内核与二级高速缓存封装在一起,二级缓存工作的速度达到处理器内核工作速度的一半,处理器则采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动态执行技术,可以加速软件的执行,通过双重独立总线与系统总线相连,可以实现多重数据交换,提高系统性能。Pentium II也包含了MMX指令集。英特尔希望用SLOT1架构的专利将AMD击垮,但是它并没有料到AMD K6-2处理器获得了一个成功(最具特色的3D NOW!技术,后文将详细介绍)。从此英特尔开始频繁的强行制定自己的标准,企图达到迅速挤垮竞争对手的目的,但反而却因市场与用户对AMD、Cyrix 处理器的需要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和不利。

第一代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了0.35微米工艺制造,工作外频为66MHz,主频分为233MHz、266MHz和300MHz。1998年,英特尔推出了采用 0.25微米工艺制造的第二代Pentium II,外频提升到了100MHz,主频有350MHz,400MHz和450MHz,同时推出了与之相搭配的主板芯片组i440BX,i440BX的寿命一直到Pentium II退出市场,是一代经典的主板芯片组,它不仅用于桌面平台,还在移动平台上有所建树。

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针对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Pentium II产品:XEON[2]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仍然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主频分为400MHz、450MHz和500MHz,二级缓存有512KB、 1MB和2MB三种规格。它的二级缓存和Pentium Pro类似,可以说就是Pentium Pro的替代品,当然,XEON处理器的价格仍然非常昂贵,也是面向服务器市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英特尔每推出一代新的Pentium处理器,都会面向服务器市场和工作站推出相应的XEON处理器。

Pentium II处理器性能出众,完全占领了高端市场,但却将低端市场让给了竞争对手。为了挽回损失,英特尔推出了Celeron[3]处理器。Celeron处理器是将Pentium II的二级缓存完全取消,这样做节省了研发时间和成本,又避免了和高端市场的Pentium II冲击。早期的Celeron处理器同样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发热量控制出色,超频能力强大,不过没有了二级缓存令它的性能表现令人失望。 1998年8月,当Pentium II 450上市的时候,英特尔宣布推出新Celeron处理器,即Celeron 300A和Celeron 333,这两款处理器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处理器芯片内部集成了128KB二级缓存,虽然跟Pentium II的512K相比实在太少,但由于它的工作频率与Pentium II相同,极大的改善了处理器的整体性能。之后英特尔又推出了采用Socket 370接口的Celeron 366MHz、400MHz,大大的增强了在低端PC市场的竞争力。Celeron 300A也成为一代经典。

1999年2月,SLOT1架构的Pentium III处理器问世。首批产品的起始主频为450MHz,外频为100MHz,它使用了更加先进的动态分析技术和PSN序列号识别技术,最令人兴奋的是加入了SSE指令,SSE指令对3D及图形方面的帮助十分明显,在运行针对SSE优化过的图形软件时,速度比同主频的Pentium II快了50%。不过与此同时出产的i820芯片上RDRAM昂贵的价格和极低的产能为英特尔埋下祸根,导致Pentium III上市之初遭遇失败。

1999年下半年,英特尔推出了采用Socket 370 FC-PGA封装的Coppermine[1]核心Pentium III处理器,使用了更为先进的0.18微米工艺,前端总线达到133 MHz,性能大大提升,达到AMD K7处理器的水平。

2 稳扎稳打的蜀国:90年代的AMD

AMD方面,1995年它自行研发的X86处理器K5上市,姗姗来迟的它凭借着超低的售价与Pentium抗衡,不过K5与同档次的Pentium处理器相比还是显得不足,其整数运算能力不如Cyrix的6X86,浮点运算能力远远不如Pentium。AMD也发现了K5的性能弱点,后来收购了 NEXGEN公司,并利用该公司的先进技术将处理器成功的从CISC过渡到RISC,这一过渡击败了Cyrix、IBM、IDT、UMC、Rise等对手,使之成为在规格上、性能上能够与英特尔处理器抗衡,1997年4月,AMD推出了在NX686基础上研发的K6处理器,加入了MMX指令集,包含两个 32KB的以及缓存单元,除了浮点运算能力略低于Pentium MMX外,在其它性能上均强于Pentium MMX,十分接近Pentium II,并且在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

1998年3月,AMD又发布了K6-2处理器,它在K6的基础上新加入了21条指令,能够迅速第对3D图形进行辅助处理,同时,K6-2加入了对MMX 技术的支持,还拥有独家的3D NOW!,并且将3D NOW与MMX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用MMX来加强整数运算能力,用3D NOW!补充浮点运算能力的不足,这两项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多媒体应用能力,凭借着这一革新,AMD处理器第一次在浮点运算方面赶上英特尔。

1999年,AMD推出了K6-2的升级版K6-3和K6-2+,由于之前K6-2的二级缓存建立在主板上,以处理器主频的一半速度来用作,带来诸多不便,K6-3则将二级缓存封装在处理器内部,并全速运行,配合原有主板上的缓存,构成了三级缓存,尽管这样可以带来性能提升,但却令成本大大增加,良品率降低因此K6-3并不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后来推出的K6-2+则是一款应对Celeron II推出的过渡性产品,同样采用了将二级缓存封装在处理器内部的做法。随后不久,新一代的K7诞生了。

K7处理器于1999年6月正式发布,核心代号为Pluto[1],这一代处理器成就了太多的辉煌。第一代K7处理器采用类似于Pentium II SLOT1接口的SLOT A接口,0.25微米工艺,使用EV6总线,第一次令内存成为处理器发挥性能的瓶颈,K7处理器的起始主频为500MHz,最高主频达到700MHz,它的浮点运算性能大幅度超越Pentium II,令英特尔最后的优势化为乌有,从此,AMD和英特尔展开齐头并进的竞争,AMD开始书写自己的神话。

K7处理器曾经过一次改良,采用了Orion核心,目的是应付英特尔推出的铜矿核心Pentium III,它采用了0.18微米工艺制造,性能方面略胜于铜矿Pentium III,但它的生命力却因英特尔对SLOT1的放弃而大大缩短。

3 虎视眈眈的东吴 90年代的Cyrix

进入90年代,能够和英特尔、AMD展开竞争的对手就只剩下Cyrix了,它的主要市场份额在低端,而且地位曾经一直不能被撼动。Cyrix在1994年推出了6X86,是当时市场上第一个与Pentium竞争的处理器。1997年6月,它又推出了6X86MX,在6X86的基础上加入了对MMX的支持,此后又过渡到0.25微米工艺。而后,Cyrix M2处理器诞生,它具备64KB的一级缓存,增加的57条MMX指令可以提高多媒体软件的运行速度,性能在Pentium MMX和Pentium II之间。

1997年11月,Cyrix被国家半导体收购,之后一段时间它曾选宣称GX系列处理器,GX系列处理器将声卡和显卡全部整合到处理器内部,类似于 “all in one”的功能,用户只需要购买G8系列显示器,再加上主板和内存就可以搭建一套平台。Cyrix宣称GX系列处理器内部集成的显示核心可以和 Voodoo2[1]媲美,这让当时的用户对这款神奇的显示器十分期待。不过这款处理器却多次跳票,并且正式发布后并没有达到宣称的效果,因此并未获得成功。

4 夹缝中的IDT公司

除了三国之外,90年代在处理器市场比较活跃的还有IDT公司。它推出的Winchip C6处理器以价格低廉著称,这种处理器采用单流水线,非超标量设计,由于流水线设计比较优秀,它可以达到Pentium级别处理器的性能。除此以外,Winchip C6处理器的功耗很低,因此得到低价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亲睐。1998年5月,IDT公司推出了Winchip2 3D处理器,频率达到250MHz、266MHz和300MHz,拥有32K一级缓存,并且引入了K6-2处理器的3D NOW![2]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浮点运算能力,不过这些产品并不能改变它继续担当配角的状况。

5 90年代激烈的争夺——第二次处理器世界大战

经过90年代初期的发展,英特尔、AMD、Cyrix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英特尔方面也感受到了AMD和Cyrix带来的强大压力。AMD和Cyrix 也具备实力和英特尔争夺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但起初的数年中,这几家公司一直处于拉锯战,并没有分出什么优劣,不过当英特尔推出Pentium和 Pentium MMX后,开始获得明显的领先优势。Pentium这个在无奈之中推出的品牌在竞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品牌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英特尔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放弃了当时的Pentium Pro全面推广Pentium II,迅速转变到SLOT1,希望借此建立霸主地位。

在英特尔的重拳出击下,Cyrix成为了第一个失败者,1997年它被国家半导体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来又被威盛(VIA)所并购,我们近两年所看到的威盛C7处理器,应该还有Cyrix的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tx5 于 2011-4-11 10:51 编辑

AMD方面,感受到英特尔强大压力的它开始了令人称奇的绝地反击。当时,AMD意识到自己的产品与英特尔的相比,差距在于浮点运算,于是AMD在K6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加了3D NOW!技术,并且兼容先前的Socket 7平台,这个被英特尔抛弃的平台在AMD的努力下重新焕发新春,令英特尔始料未及。

当Pentium III和SLOT1平台被大力推广,并得到人们接受的时候,AMD又拿出了全新的K7处理器,即经典的Athlon[1]。处于对这款产品的信心,AMD 当时放言:如果K7失败的话,那么意味着AMD将永远的消失!1999年K7处理器的面世,给英特尔带来了无比震撼,它好比一颗原子弹,凭借着K7的成功,AMD得以在新世纪的处理器领域继续和英特尔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尽管根基深厚的英特尔并不会被K7所撼动,但可以肯定的是,K7的出现,必将建立一个新的时代。

要对90年代处理器市场进行总结的话大概可以归纳为:英特尔一家独大,AMD异军突起,Cyrix江河日下逐渐消失,IDT担当配角。

6 90年代英特尔成功和AMD壮大的原因分析

为何英特尔会在90年代继续称霸?为何AMD会异军突起?从这两家公司在90年代的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英特尔在技术上继续保持领先是其获得胜利的第一原因。不管是从0.35微米过渡到0.25微米,或者是从0.25微米过渡到0.18微米,在芯片制程的更新上,它始终领先于竞争对手,AMD和 Cyrix都比它至少晚了一年。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英特尔一直保持技术创新。RISC、MMX,这些技术都是英特尔获得胜利的至高法宝,甚至是并没有成功的i820芯片上的RDRAM,都可以见证这家公司的技术创新道路。第三个原因则是来自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应该是竞争对手给它带来的,除了AMD,还有Cyrix,没有这两家公司在技术上的竞争和市场份额上的竞争,整个PC行业也不会取得辉煌的成绩。也就是说,竞争对这整个IT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AMD为何又异军突起呢?除了在规格、设计上模仿英特尔以外,3D NOW!和MMX的结合也体现了这家公司的创新精神。反观Cyrix,它得到生存主要是因为英特尔和AMD在低端市场上的投入不太够,给了它存活的空间,但当这两家公司开始重视低端市场时,在技术上不能快速更新的Cyrix则逐渐走向了低谷并最终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

[1] Pentium即中文所说的奔腾。

[1] Pentium Pro中文名称为高能奔腾。

[2] 这个技术能够用一个指令集并行处理多个数据。

[1] 也叫SEC。

[2] XEON,中文名叫“至强”。

[3] Celeron,中文名叫“赛扬”。

[1] Coppermine核心,中文俗称“铜矿”核心。

[1] Pluto,中文俗称冥王星。

[1] Voodoo2,Voodoo,中文速成“巫毒”,当时性能强劲的3D加速卡。

[2] 3D NOW!技术,AMD处理器的一个指令集,主要针对三维建模、坐标变换 和效果渲染等三维应用场合,在软件的配合下,可以大幅度提高3D处理性能。

四 新世纪两强相争的新局面

1 新世纪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经过90年代的洗礼,Cyrix被淘汰,进入新世纪,处理器领域的争夺战主要围绕着英特尔和AMD而展开。AMD继续凭借K7处理器带来的优势与英特尔展开争夺,其中,主频之战首先开始。

处理器频率一直是衡量其性能强弱的标杆,人们对主频的追求也达到一种疯狂的地步。这使得两家公司在设计处理器时不惜一切代价提升产品的主频,令这两个公司的产品主频交替领先,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不过,在频率的竞争中,AMD获得了非常重大意义的胜利:1GHz这个主频最先由AMD的Athlon率先达到,并载入史册[1]。

1GHz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频率先被竞争对手AMD达到,对英特尔来说的确是丢尽了面子,尽管在两天之后,英特尔也发布了1GHz的Pentium III处理器。随后,为了超越对手,英特尔又发布了1.13GHz的Pentium III,但这款产品实际上是通过强行超频发布,连稳定性都无法达到,因此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之后英特尔改进了制程工艺,推出了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的Tualatin[2]核心Pentium III-S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了1.4GHz,二级缓存为512KB,加入了领先的数据预先读取扩充功能,随后,英特尔又面向低端市场发布了 Tualatin核心的Celeron,仅仅将二级缓存从Pentium III的512KB缩减到256KB,性能十分强劲,成为K7处理器最强的竞争对手,遗憾的是,这款经典的处理器“英年早逝”。

为何优秀的Tualatin处理器“英年早逝”?这还得从AMD说起。2001年5月,为了对抗Tualatin Celeron这个十分优秀而强大的产品,AMD发布了Morgan处理器,提供了对SSE的支持,发热量也大大降低,与Tualatin Celeron针锋相对。英特尔方面,从Pentium III被K7超越,再到i820芯片的失败,继而又让竞争对手AMD率先达到1GHz主频,一连串的失败给英特尔很大的刺激,于是这家公司高层组织了一个会议,经过讨论,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惜一切提高产品的主频。随后,在2000年11月,Pentium 4处理器在英特尔的大力宣传下上市,最早的Pentium 4使用0.18微米工艺制造,拥有256KB二级缓存,起始主频就达到了1.3GHz,这款处理器需要采用RDDR内存和Socket 423的i850平台提供400MHz前端总线的支持。虽然经过英特尔强大的宣传,这款产品上市得到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但由于太过于注重提高主频,第一代 Pentium 4采用了20级超长流水线设计,性能受到大大影响,主频高达1.5GHz的Pentium 4性能不足1GHz的Tualatin Celeron,而英特尔并没有因此放弃这款产品,而是人为的毁掉Tualatin,推崇高频低能的Pentium 4。

在Pentium 4以及Tualatin的双重夹击下,AMD逐渐开始招架不住,而主频论更是将人们对产品的性能局限于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AMD拿出了在586时代就被遗弃的PR值[1]。PR值令AMD挽回了战机,通过这种方式,AMD紧紧地跟上了英特尔的Pentium 4,今天看来,这个战术是十分成功的。

2001年10月,AMD推出了Athlon XP处理器,它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突破,但将封装模式改变为OPGA,增加了温度监控电路,降低了功耗,提供了对SSE的支持,改进了数据预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缓存的数据命中率,此时的处理器PR值从1500+到2100+。

由于AMD采用了PR值战术,尽管英特尔强大的宣传攻势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成功,不过高频低能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针对此种状况,英特尔在2001年7月发布了经过改进的Pentium 4和Celeron处理器,核心代号Northwood,这种Pentium 4处理器采用0.13微米工艺,二级缓存升级为512KB,前端总线也从400MHz提高到533MHz,最低主频为1.6GHz,最高主频则达到了惊人的3.2GHz,随着核心的改进和主频的进一步提升,这种采用NetBurst架构[2]的产品显示出了威力,同时由于DDR内存的出现,Pentium 4处理器在性能和价格上都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另一方面,英特尔还在3.06GHz的Pentium 4处理器中加入了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使得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多处理系统的优势,在多线程应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Pentium 4 C系列处理器,前端总线提升到800MHz,同样支持超线程技术,之后还推出了Pentium 4 EE至尊版处理器,不过价格十分昂贵,并不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到了2004年,英特尔又推出了Prescott核心的Pentium 4处理器,并开始迈向LGA775平台,不过Prescott核心的Pentium 4处理器除了加入SSE3指令集,在3D性能方面有一定提升外,其它并没有太大改变,同时由于前期刚刚过渡到0.09微米,晶体管在高频率下电流泄露现象非常严重,而导致产品的功耗和发热量大大增加。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低端市场的Celeron处理器。起初的Celeron处理器采用Northwood核心,前端总线为400MHz,二级缓存仅为 128KB,性能相当低下,不过由于价格便宜,而且拥有不俗的超频性能,因此在低端市场上比较受欢迎。2004年下半年推出的Prescott核心的 Celeron D处理器在性能和超频能力方面也非常出则,前端总线也提升到了533MHz,不过弊端仍然是功耗和发热量问题。

不久之后,双核的Pentium D系列上市,这也是首款双核处理器,英特尔希望借助这一系列处理器来与当时K8架构的Athlon 64 X2进行对抗,但它的性能和巨大的功耗却不能令人满意。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进入21世纪的几年时间里,英特尔在桌面平台比较注重主频的提升,但在移动处理器上却并不是这样。2003年英特尔发布的 Pentium M处理器由于针对移动平台而设计,在功耗和性能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结合855芯片组与英特尔802.11 Pro WiFi无限/Wireless2100网络联机技术,英特尔为其命名为Centrino[1]。这一技术让人们看到了以技术为导向的英特尔的真正实力,而Pentium M的设计思路为英特尔在2006年推出酷睿2处理器,击败当时无限风光的AMD奠定了基础。

2 新千年AMD K7的狙击到K8的反攻

2002年4月,面对Northwood Pentium 4的挑战,AMD推出了Thoroughbred A核心的AMD Athlon XP处理器,6月份,又推出了经过改进的Thoroughbred B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进一步提升性能,降低发热量。但Athlon XP处理器并不足以对抗Pentium 4,于是AMD又推出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二级缓存提升为512KB,超频性能非常出色,不过面对Pentium 4 C系列处理器,不超频的Barton Athlon XP并没有什么领先的地方,但由于售价比较低廉,因此得到了追求性价比的玩家的喜爱。

真正令AMD昂首挺胸的是K8的全面反攻。其实早在1999年10月,AMD开始研发全新的K8(X86)处理器的消息就开始放出 ,但一直到2001年10月,人们在微处理器产业论坛上才看到K8处理器的架构,它是一款全新的X86-64处理器,不过这款产品真正上市的时间实在是拖得太久了。

按照AMD最初的计划,新一代K8处理器SledgeHammer具备四颗、八颗处理器串联架构,主要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领域,具备单双颗处理器串联的 ClawHammer处理器主攻工作站和高级桌面领域。两款产品本身预计在2002年年底推出。处理器的内部集成内存控制器,采用LDT总线,2001年 7月AMD将这个技术改名为HyperTransport,这种技术采用点对点的单双工传输线路,引入了抗干扰能力强的LVDS信号技术,命令信号、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共享一个数据路径,并支持DDR双沿触发技术。HypeTransprot可以支持2、4、8、16和32Bit五种通道模式,工作频率从 800MHz提升到10000MHz,配合双向32Bit模式,800MHz的HyperTransprot就可达到12.8G/S的总线传输带宽。

2004年2月,HyperTransprot技术升级到2.0规格,采用了Dual-data技术,频率成功地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双向16Bit模式的总线带宽提升到8G/S、9.6G/S、11.2G/S。

好事多磨,2002年初,AMD与台联电合作在新加坡合资建造了12寸AU Pte晶片工厂,并预计在2004年年底使用65纳米工艺量产K8处理器,但试产中台联电却因为代工产品良品率不佳,时钟校正等问题放弃了合作,AMD不得不转而与IBM展开合作,联合开发了130纳米加绝缘矽(SOI)工艺,并在后期改进为90纳米SOI工艺。由于这些原因,ClawHammer跳票一年,知道2003年第三季度才正式发布,这段时间里,AMD一直以老迈的K7与英特尔周旋,AMD的赌注也几乎全压到了K8上。

2003年4月,AMD在美国纽约发布了AMD 64处理器:Opteron。9月,AMD Athlon 64处理器问世,宣告了个人64位计算时代的到来。之后推出的Socket 939的Athlon 64 FX、Athlon 64处理器更是风光无限,面对低端市场,AMD推出了Sempron 64处理器。这些产品,具备内存控制器、硬件防病毒、Cool&Quiet智能温控节能技术以及SSE3指令集,可以说在当时一举击垮了英特尔的 Pentium 4。凭借着对64位技术的无缝升级,AMD赢得了一片喝彩,它也从跟随着变成了领导者,英特尔被甩在了后面,虽然英特尔迅速推出了64位的Pentium 4 EM64T技术,但可以说是完全照搬,并没有什么新意。

好在Wintel联盟再次发挥了威力,微软这次帮了英特尔的大忙。AMD发布64位处理器,微软这个操作系统的提供者却并没有做好后勤工作,64位操作系统并没有按时来到人们面前,这给英特尔带来了重新调整的时间,AMD不得不放慢了反攻的脚步。

由于K8架构优秀的执行效能和低功耗、低发热的设计,英特尔的NetBurst架构显然无法与之招架,频率导向的设计理念显然已经不符合发展方向。就在英特尔4GHz计划搁置的时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的产业会议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贝瑞特(Craig Barrett)当众下跪道歉。为何如此?AMD Athlon 64的高性能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低端服务器领域一向空白的AMD短短一年时间就占到了7%的市场份额,在亚太区,AMD还获得了联想的支持,英特尔此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如果不能拿出产品与AMD抗衡,更多的份额将被AMD吞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4-11 10:51 | 只看该作者
顶。。好贴要顶。。。CPU的起源还真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0:52 | 只看该作者
3 酷睿2——巨人的反击

面向移动平台的Pentium M给了英特尔很大灵感,这种低功耗高性能的设计理念让英特尔重新找到了桌面处理器的发展方向。很快,在2006年7月,采用全新Core架构的酷睿2处理器上市了,这种经过全新设计的处理器在Pentium D双核的基础上提升了40%性能,功耗却降低了40%!

由于酷睿2处理器并不是以极高的频率来获得性能上的提升,而是高效能为先,因此它采用了全新的命名方式:E6XXX。酷睿2处理器中最先推向主流市场的为 Core 2 Duo E6300,它主频仅为1.86GHz,二级缓存为2MB,但性能上却超过了AMD双核Athlon 64 X2 4200+,而最高端的Core 2 Extreme X6800更凭借极高的频率和性能雄踞双核处理器性能之王的宝座。

随着双核处理器逐渐的推广,英特尔开始向多核发展,2006年第四季度,首颗四核处理器Core 2 Extreme QX 6700正式发布,将处理器的性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酷睿2处理器强大的攻势,AMD深知自己拿不出能与之抗衡的产品,于是再次打起了价格战,除了高端双核猛降外,还大幅度降低了主流单核处理器的价格,同时研制性能更强的K10处理器,不过至今为止,AMD宣称能击败酷睿2的K10处理器只是在Computex 2007上展出了服务器的运行平台,具体性能还不得而知。

4 新世纪两强争霸的启示

毫无疑问,进入新世纪以后,AMD逐渐开始具备和英特尔一较高下的能力。K8处理器的成功便是最好的证明。率先进入64位时代,优秀的双核处理器,这一切都是英特尔在相同时间无法达到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戴尔、联想等英特尔的盟友也开始偏向AMD,戴尔宣布与AMD合作,推出AMD处理器的电脑,无疑给了英特尔深深的打击。

尽管如此,拥有深厚根基的英特尔并未被打倒,酷睿2处理器的翻身令AMD无法招架,一而再,再而三的价格战令AMD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就连连亏损。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由AMD K8的成功到酷睿2的翻身,英特尔得以继续领先的优势总的来说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则是来自Wintel的强大力量。当AMD率先研制出64位处理器,令对手感到恐慌的时候,作为英特尔强大的盟友,微软并未对AMD提供操作软件方面的支持,这导致AMD的64位技术只是一个空壳,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二是英特尔的深厚根基。作为行业的领军者,英特尔一直在技术上坚持创新路线。尽管AMD凭借K8处理器获得了暂时的领先,但英特尔能够迅速发现自己处理器与K8的不足:高频率低性能、高功耗高发热。当发现这个缺点后,英特尔迅速从移动处理器的发展方向开始出发,迅速推出了由Pentium M处理器进化而来的酷睿2,获得了逆转。

第三是领先世界的制造工艺。从130微米到90纳米再到65纳米,英特尔总是领先AMD达一年之久,制造工艺的提升,可以迅速降低产品的发热量和功耗,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这也使得英特尔面对AMD的价格战能够从容应对。

第四是管理层的优秀。面对失败,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克雷格.贝瑞特(Craig.Barrett)在退休之前向6000名公司员工下跪承认错误,这种精神不禁令人感动。这种举动恐怕也是很多企业的领导层无法做到的。它不仅仅表示个人对错误责任的承担,而是表示整个管理层意识到目前的危机,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迅速站立起来。“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纠正后重新再来。失败比成功能给你带来更多的经验。错误可以变得很有益,能够帮助你纠正方向。”[1]



--------------------------------------------------------------------------------

[1]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推出的“Athlon”处理器主频冲破1GHz。

[2] Tualatin,中文俗称“图拉丁”。

[1] AMD采取的实际性能标称方式。实际频率=(PR值+500)*2/3。

[2] NetBurst微架构是Intel Pentium 4处理器的基础。它包含几个重要的新特性和革新,这些革新与新特性能够让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和未来的IA-32处理器的性能在今后的数年中的处于工业领先的地位。

[1] Centrino,中文名叫“迅驰”。[1] 英特尔执行副总裁、英特尔通信事业部总经理马宏升在接受经济观察报的专访时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4-11 11:26 | 只看该作者
转贴都不注明原帖,BS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4-11 11:43 | 只看该作者
奔腾三  酷睿2  K8都是经典之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4-11 11:58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以前似乎使用x86指令是不需要授权的,只要你不抄袭intel的设计。因此在586年代有很多cpu设计公司。后来怎么变成需要intel授权,我没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9#
发表于 2011-4-11 13: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4-11 13:15 | 只看该作者
全文太长就不看了,看完的时间可以打个起源大厅了{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4-11 17:27 | 只看该作者
zajara 发表于 2011-4-11 11:58
我记得以前似乎使用x86指令是不需要授权的,只要你不抄袭intel的设计。因此在586年代有很多cpu设计公司。后 ...

当点貌似都搞接口兼容。只要针脚一样。就都能往上插。不管你是AMD的还是INETL还是C家的U。。
后来到了PII的时候intel把接口“私有”了才逼得别家自己搞新的方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4-11 21:42 | 只看该作者
貌似是K10还未上市时的文章

我对I A的认识是从0.18微米铜矿PIII时代开始的
第一颗U是铜矿赛扬600oc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4-11 21:52 | 只看该作者
话说20年前386时代,
intel的386最高只出到dx33
标称最高频率的是amd的一代经典386 dx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4#
发表于 2011-4-11 22: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1-4-11 23:05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请注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8-29 21: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