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layer2008 于 2012-3-11 22:17 编辑
以下所有评测内容均来自ZOWIE GEAR中国区独家运营商POPGEAR(泡泡资讯)官方网站:http://www.popgear.net/news/review/20111211_585.htm
说起游戏鼠标,恐怕提到微软的IE3.0和IO1.1这两款经典产品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随着今年IO停产的消息(主流媒体也发文纪念,应该不是谣言吧),这两个叱咤游戏界整整十年的产品也终于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说实话,作为电子产品,居然能占据主流地位长达十年之久,这在电子领域恐怕是一个难以超越的奇迹。究其根源,还在于当年微软极具前瞻性的光学引擎,以及至今依然傲立群雄的手感设计。以至于无数后来者竞相以它们的手感以及外形作为自己产品的设计前提,以求获得用户的认可。这就是“微软系”这个名词的由来。 所谓微软系,并非指微软自身产品体系,因为在IE跟IO性能逐渐无法适应如今大尺寸显示器的要求之后,微软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挑起大梁,反而是以IE跟IO外形和手感为设计初衷的众多其他厂商的产品逐渐获得用户的认可,因此才有了这个奇特的,非微软自家产品组成的所谓的微软系阵营。 这个阵营目前包括:Steel的IKARI系列、XAI系列、KINZU系列以及最新产品SENSEI,再加上RAZER的炼狱蝰蛇、ZOWEI的EC系列等。
实话说,这些沾了微软仙气的产品,都先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于采用新技术的改进版IE3.0和IO1.1的呼声。但是如果从品类来说,这些取得成功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IE3.0这种人体工学设计的产品为主要借鉴对象,包括手感也是。而像其中的XAI\SENSEI以及KINZU这些产品虽然是对称设计,但实际的使用感觉依然与微软的另一款经典IO1.1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体积较大的XAI和SENSEI手感反而更像IE3.0。所以,尽管微软系在逐渐壮大,但是作为保有量及口碑均不下于IE3.0的IO1.1却始终难以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不过就在IO的拥趸们翘首期待2011年这种局面能不能改观的的时候,我们首先收到了IO将停产的新闻,在唏嘘这棵常青树终于将要枯萎的同时又听说Steel和ZOWIE这两个厂商均不约而同的要推出对称型鼠标的消息。而Steel更是喊出了要用自己的产品替代IO的豪言壮语。再加上ZOWIE这款对称鼠标是以SpawN这个曾经的顶级IO用户为开发主导的产品。一时间这两个未上市的鼠标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而两个鼠标几乎撞在一起的发售档期也吊足了人们的胃口,都想看看二虎相争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可是本来舆论及知名度更占优的Steel Kana突然因开发原因宣布延期至明年初,所以如期而至的ZOWIE AM就显得有些孤单了。 而事先分别向两个厂商申请了评测样品的我,也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其实这样也好。错位发售,产品本身的关注度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而用户也可以更从容的一个个的去品味。我也不至于太手忙脚乱,哈哈。 好了,废话少说,下面就来给我挖了一星期的坑填填土,给关注了我那篇初感,胃口被吊的高高的兄弟们一个完整的交代:评测正式开始,到底AM能不能替代停产的IO,成为对称鼠标用户的新宠,是骡子是马就拉出来遛了。
外观篇
有人说,ZOWIE的产品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重内在而轻外表。哈哈,看完这句话我自己都笑了,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简单,所谓重内轻外不过是一句委婉的搪塞之言,其实本质问题出在哪里? 经验和底蕴使然。ZOWIE是个成立3年的新厂商,所以必然没有微软罗技RAZER甚至SS那样的设计底蕴。 所以你看SS的鼠标也是经过了多款产品的积累之后才逐渐能做到外观与性能并重的。而对于资历小于SS的ZOWIE来说,初期的产品,必然不会有特别养眼的外观。 而反观ZOWIE经验丰富的机械键盘跟垫子,技术底蕴早已积累成熟的它们,做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现成里的例子就是ZOWIE的第一款产品EC,这个鼠标的握感和人体工学设计脱胎于EC设计者之一的Heaton最喜欢的IE3.0,而经过Heaton参与改良之后,它的握感甚至要好于作为原型的IE3.0。可是它出色的人体工学之下,却是一款外观十分平庸的产品。而之所以这样,根源就在于经验。说白了,ZOWIE还没有更好的装饰鼠标的能力,经验也不足以把外形跟握感做到并重,这样的结果就是EC的手感大受好评,可是外形却反应平平,虽不至于非常丑,但也不会给人一见钟情的体验。所以这就是目前ZOWIE鼠标产品开发的现状。
而AM,已经是ZOWIE的第三款鼠标了,不过从我直观的感觉来说,它满足了我手的需求,可是对眼的满足依然只能说差强人意。我个人感觉他的外观还是偏向于中规中矩,但已经比EC时代好了很多。有进步,尤其是细节处理甚至可以说是进化,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这样。 当然,外观这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所以具体如何还是各位看官自己品评吧。
这次的AM,虽然还是以握感见长的磨砂肤感表面为主体,但是整体的工艺要比EC来的精细,进化很大。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还真有一点IO的感觉。
连体按键现在是绝对的主流,是不是一体成型果然要比分开更节省成本?否则那么多厂商为什么这么趋之若鹜了? 哈哈,瞎猜的。
滚轮部分采用了SpawN系列产品标志性的红色点缀,配合黑色外壳,经典的红黑配,还不错。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采用了红色之后,视觉效果的持久性应该要比白色更好。因为白色滚轮在长时间使用之后都会有发黄变色的现象,十分影响视觉效果。这一点想必使用过白色橡胶滚轮的人应该都有所体会。
侧键采用与EC一样的外形。而且高度设置的十分合理,不会出现误操作的问题。
屁股上的LOGO,印刷精度要比EC时代更精细。 加上有了EC以及XAI等鼠标掉LOGO的前车之鉴,所以AM这次把LOGO的位置设置在了手几乎不会碰到的最底部。我用指甲用力了刮了几下,没有脱落的迹象,所以从这次的位置及工艺来说,我个人推测LOGO脱落现象应该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需要提醒的是,我手较大,所以握着AM的时候不会碰到LOGO。但不能排除手小的人会碰到。此外,毕竟产品没有大量上市,缺乏市场信息的反馈,所以对于AM LOGO的坚固程度这里我不能轻易下结论,还是留待上市后的市场反馈吧。 另外,下图是由于拍照透视关系的原因,所以看起来是个胖胖的屁股,实物可不是胖子。。
AM的底盘相比EC空白的面积大一些,不过也显得更精细一点。
鼠标提供三种档位的DPI,分别是450、1150和2300。与EC一样,也是通过底部的DPI切换键实现硬件切换。而对应三档DPI的则是ZOWIE标志性的三种颜色的LED。
450对应红色
1150对应紫色
而2300则对应蓝色
拆解篇
其实我是最不愿意玩拆解的,因为那会破坏鼠标底盘,要么是贴脚变得不平,要么是贴纸被损坏,好好的东西立马变成黄脸婆。。。。但是为了满足大家到好奇心,只能忍痛割爱。。。。所以这里真心恳请喊着要看内脏的兄弟。。。。。理解一下我们的纠结。。。。当小白不容易啊。。。
拆解开始,以EC的经验开始寻找螺丝位置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很快,在贴纸下面摸到了两个坑,看来AM的螺丝位置跟EC应该出入不大。 接着,狠下心用改锥开挖。。。。可是挖开之后我瞬间石化。。。喵了个咪。。。爹。。。被坑了。。。那俩坑居然不是螺丝。。而是用来固定PCB而预留的卡笋(作用可以参照CHERRY键盘外壳接合处的卡笋)。。。。。而所有螺丝居然都隐藏在贴脚下面。。。ZOWIE啊,你这是闹哪样啊。。。改了位置先告诉一声啊。。。。留了卡笋也告诉一声啊。。。何必让我范2,把贴纸挖了两个洞(挖开第一个石化之后怀着侥幸的心理以为第二个应该是螺丝,结果直接从石化转为泪奔了。。)还把卡笋槽的边缘挖坏了。。。本来不用破相的。。。不过一不做二不休,反正也挖了,索性把挖开的贴纸直接撕掉,以免后面使用的时候刮垫子。结果撕完突然发现了这个很带感的表情,像不像CS里的1号匪徒。。还舔着个囧脸。。。。。
吐槽完毕,继续拆。下面的贴脚底部隐藏的2个螺丝孔。担心的人可以放心了,这次ZOWIE没有变态的使用异形螺丝。。
顶部小贴脚下面隐藏了一个螺丝孔。
首先是外壳,这次的AM外壳采用了双层设计。连体按键跟外壳主体可以分离。
外壳内部,可以看到固定连体按键的螺丝。而中间预留了四个螺丝孔,是用来固定侧键PCB的。
所有衣服扒光。。。。AM也是双层电路板设计。不过两层电路板是分离的。上层固定在鼠标壳的内部顶端,上面集成了4个微动,分别对应鼠标的四个侧键。同时利用排线与下层PCB连接。侧键微动采用的是HC的白点。这种微动近来颇受各大厂商欢迎。不过使用它作为左右键微动的寥寥无几,更多的都是作为侧键来使用。这种微动回弹较强,有很大的回馈感,所以很适合作为侧键微动来选用。
下层电路板上面与其他鼠标无异,中规中矩的零件排列。
PCB背面,焊点很干净,细节处理还不错。
AM的灵魂,安捷伦A3090芯片登场。这个芯片可以说话题性极高,是安捷伦第一个没有直线修正的型号。 从AM盛传采用了它之后,许多对芯片技术感兴趣的人就对这个鼠标给予了极大的信心。尤其是对它的光头抬起高度、加速度、以及最重要的直线修正表现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后文我会针对这几点专门进行测试以及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
USB控制芯片与EC采用的是同一款。这款芯片因为EC上市时的1000HZ回报率功能而在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次的AM也同样支持1000HZ回报率,不过相比EC不同的是,AM的回报率可以通过硬件在1000、500以及125之间任意调节,适应性更强。
左右键出人意料的没有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OMRON,而是采用了定制版的huano(华诺)微动。微动侧键带有醒目的ZOWIE LOGO。 关于左右键手感后文会有详细的描述及分析。
AM的光学透镜,看完后文的技术分析之后,希望大家可以回头来瞻仰一下这个东西的照片,因为那个最重要的改进恐怕正是通过这玩意实现的。
内部做工整体来说属于中规中矩,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的亮点,但也没有纰漏。不过有一点需要提到,就是AM的红色底盘,在整个鼠标的外观方面算是一个加分项,点缀的很好。但是在内部来说,黄色的PCB搭配红色底盘则有些山寨的感觉。 就像当年双飞燕被人骂的很凶的内部构造一样。其实单论工艺并不差,可是一旦出现红黄配,那么自然就会让整体感觉下降非常大。而且AM的红色底盘质感并不是非常强,与IE3.0或者IO1.1那种红色透明效果相去甚远。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ZOWIE能把底盘也做成IE那样的红色透明,然后再把PCB颜色改为绿色或者黑色,那么AM的内部工艺在视觉效果上就会获得很大的飞跃。 而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明明工艺尚可,但因为配色不当而被人误以为山寨。
这里先贴一张本次评测用来与AM做芯片及滚轮工作方式对比的选手--罗技G400的内部构造图。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与AM的内部构造相比,在工艺方面两者是差不多的,但是G400底座为黑色,所以即便它搭配的是未经过刷漆处理的纯土黄色PCB,也要比AM看起来顺眼。看来ZOWIE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这些细节方面的东西,有些时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应该避免。毕竟现在用户的要求更高了,连下水你也得学会起码装饰一下,否则很容易挨喷哦,亲! 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这可能就是开发经验欠缺的后果吧。
AM的滚轮结构与EC完全一样,后文会对滚轮的工作原理及手感做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使用篇
1、外形及握感对比
终于到了对比的部分,我知道很多人其实最关心的就是AM的外形到底有没有继承IO的特点。还是说仅仅就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毕竟人家ZOWIE并没标榜说我要替代IO。。。那么下面我就通过图片做一个全面的阐述:
首先上一张AM与目前主流对称鼠标以及IO的长度对比。众所周知,在许多人心目中,IE3.0与IO1.1的关系不光是人体工学与对称,旗舰与次级产品的上下级关系。最主要的其实是手大与手小用户的不同选择。 不过当你实际对比之后你会发现,其实IO的鼠标长度并不比IE3短多少,几乎就是一样长的。而绝对不是下图中KINZU与SENSEI那样的差距。所以这时又有人开始怀疑手大与手小用户选择的论点是否正确。 其实只要你真正长时间的使用两款产品后就会发现,IO确实是面向手小用户的。 因为在握持鼠标的时候,真正体现手握感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是鼠标的长度,而是它的宽度。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技的G9X,这个鼠标最大的特点就是短粗胖,尤其是使用大体积外壳的时候。可是像我190公分身高的手握着它依然觉得很饱满,所以可见长度并不是决定鼠标大小握感的决定性因素,宽度才是。因此,IO之所以被手小的用户推崇,根源也就在这里。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中的四个鼠标,撇开KINZU这个SENSEI的缩小版不说,单说其他三个长度一样的。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AM的宽度是最窄的。所以它的握感在三个鼠标里面也最纤细。尤其是鼠标的下三分之一,也就是一般人握鼠标时候大拇指的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的着力点那个部分。这个部分如果窄,那么握起来其实就是最让鼠标显瘦的。手一接触鼠标,就能直观的感觉到。而旁边的SENSEI恰恰是这个地方最宽,所以如果你的手不是很大,那么握起来就会感觉SENSEI很宽。而这个点恰恰也是IO显瘦的关键。
再看背部的隆起角度。下图很直观的体现出了差别,最高的是IO,而AM与SNESEI和KINZU是差不多的。
侧面看AM的背部隆起最高处在后三分之一左右的部位,这是人手握持鼠标时最正常的容纳角度,几乎所有鼠标的背部最高点都在这里。
下面开始分析AM的握感与其他鼠标的差别。尤其是大家最关心的与IO的异同。 既然我们一厢情愿的希望有鼠标可以替代停产的IO,而且AM的外形也确实借鉴了IO,那么这个握感就是重中之重。说句题外话,其实ZOWIE手握着Heaton和SpawN这两个当年著名的IE3与IO使用者在鼠标的外形开发改进上是占有先天优势的。 前面说过,EC外观虽然不算好看,但是握感却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这与Heaton的经验是分不开的。而SpawN也是,它对IO的理解,必然会给AM的握感改进提供有力的帮助。
继续我们的话题:我大约玩了7-8年的外设,过手的鼠标不计其数,可以说基本上这些年内出的主流产品都亲手把玩和实际使用过。而像IE3、罗技的MX系列与G系列,甚至是RAZER的仿生学鼠标,你都能在主流鼠标群里找到相似特点和相似握感的同类产品。这一点不管是借鉴也好,模仿也罢,甚至是自家兄弟的相似也没什么。但惟独IO这款产品,你基本找不到与它握感相像的鼠标。尤其是手刚刚握住鼠标的第一感觉。IO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所以即便是XAI、SENSEI这种对称鼠标在握感上也与IO有极大的不同。究其根源就在于IO的握法,或者说侧面结构并不是典型的对称型鼠标那种上宽下窄的设计决定了它的特殊性。所谓的上宽下窄,从前面或者后面看,举例来说就是这样:\ /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头的对称鼠标,不管是G1、MX300,还是RAZER的各种对称蛇,加上SENSEI与XAI基本都是如此。 而IO恰恰相反,它的侧面是这样的:/ \。所以此前我们一直也没看到有能真正替代IO的产品被讨论,原因就是没有与它类似的正梯形鼠标(山寨不算,这里只讨论主流)。不过AM的出现终止了这种局面。 大家仔细看下图,箭头所指的部分,就是根源所在。IO的侧面是典型的正梯形。但并非整个侧面完全是梯形。前文所述的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那个部分是对手传达梯形握感最直观的地方。而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则是基本垂直于桌面的。
从图中看,AM与IO具有完全相同的特点,也是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部分是正梯形,而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同样是基本垂直于桌面。
再看SNESEI,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部分是基本垂直的,而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则是倒梯形。本质的差异就在这里。
上面几张图很直观的就能看出AM与IO在握感上与SENSEI这样上宽下窄的倒梯形鼠标的差异。而且由于SNESEI的右侧侧键位置恰好在无名指第二关节握鼠标的着力点上,所以它的右侧侧键才会那么容易被误触发。
而AM的无名指第二关节着力点在侧键的后上方,所以在使用中基本不会出现误操作的情况。这一点在我大约一周的使用过程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况且AM提供左右手模式,将鼠标设置为右手模式之后,则右侧侧键失效,跟SENSEI通过驱动屏蔽右键是一样,因此也能有效的避免误操作。
既然AM是针对IO的特点来开发,那么我想简单的模仿IO而不做出改进,则必然是不会被用户接受的。下面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IO与AM握感方面的异同。
首先说宽度,前文曾经描述过AM的宽度要小于IO,所以抓在手中的掌控感要比IO强烈。这种感觉如果单独握IO或者单独握AM且不做对比的话则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你手边同时放一个IO和一个AM来即时对比的话,那么这种感觉就会非常强烈。
而第二个比较明显的改进就是AM把前文提到的那个“拇指与小指指肚握鼠标的”部分做了一些改变,将原本IO固有的弧度降低了许多。而且之前形容过的那个“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的部分也随着弧度的降低变得圆滑起来,再加上鼠标整体宽度的降低。使得鼠标的右侧凸起不再像IO那样显得突兀。这样使得无名指与小指指肚的摆放显得更加合理与舒适。
而IO原有的那个弧度是整个鼠标握感上面最大的败笔。两侧完全一致的弧度虽然可以保证拇指握区有着较为舒适的握持状态,但是无名指与小指指肚部分则显得无所适从,并且还会突出“拇指第二关节与小指第二关节着力点”那部分的存在感。所以以微软系常见的趴手握法来握的话你会发现鼠标右侧的那个凸起感觉非常突兀,无名指与小指指肚也没有合适的摆放位置。而左侧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始终对IO敬而远之的根本原因。 因此可以想见,AM对于这个部分的优化,和整体宽度的降低,确实行之有效的改进了IO原本存在的不足。加上磨砂肤感表面和GS版镜面材质都十分粘手,所以在握感上确实要比IO提升了许多。 而且要知道,IO的外壳那种粗糙的大颗粒在防滑及贴合度上是所有材质中最差的,所以若不是你选择了像IOSE或者IOZG那样带有亮漆的光面版本,那么单单就贴手这一项上IO就会被AM甩下很多。因此,综合宽度、侧面形状优化以及材质贴手程度几方面的因素考虑,可以确定,AM不仅完全继承了IO特有的握感,同时也有效的优化了IO原有的不足,使得AM的握感呈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甚至连我这种原本排斥IO握法的人也可以比较轻松适应,优化成果可见一斑。
总体来说,AM相对于IO握感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而绝非之前我所怀疑的噱头。而看看下面这张鼠标开发过程中的模具图片大家就能了解这个外形确实是经过多方的测试跟优化之后才诞生的。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第一投注娱乐网=招聘代理年薪10万以上:diyitouzhu.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