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D在数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其芯片技术的提升。
2003年是AMD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AMD率先在64位技术上取得突破。AMD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回忆:“当时大家认为,64位技术需要另一个架构即高端部分,但AMD却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了向下兼容32位的64位产品,这意味着用户只需较低成本就可转换到64位。”
和英特尔一向强硬的市场策略不同,AMD非常注重给客户一个差异化的选择,让客户能在AMD的平台上,去再次创新和再次增值。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AMD的产品得到了市场普遍的认同。
正是这一贴近普遍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新,让AMD这支楔子稳稳地?入英特尔腹地。多年来,AMD处理器的性能也曾有过数次超过英特尔,但每次都遭遇英特尔的迎头痛击,使其超越仅仅昙花一现,但这一次英特尔几乎无所作为,这为AMD赢得了机会。
2006年7月,AMD先于英特尔推出了双核炫龙64位移动处理器,迅速打乱英特尔的战略计划。这也使得全球市场上,英特尔和AMD在芯片性能上的竞争升级。
2006年之前,英特尔抱着一统芯片江山的野心,在通讯芯片等多个行业全面出击,其结果是公司变得日益庞大,效率低下。而AMD的逆市而起,逼迫英特尔改变产品推出的节奏。
在AMD先于英特尔推出双核炫龙处理器后,再也坐不住的英特尔,在2006年7月27日,推出“酷睿2”双核处理器后仅仅100多天后,于11月14日又推出30多款技术更领先的四核处理器。
双方的竞争不仅停留在市场层面,还蔓延到报刊杂志上,从2005年末,AMD不断质疑英特尔的双核产品,认为英特尔欺骗消费者,双方的口水战一直蔓延到2006年中。
同时,AMD公司还在各大报纸上刊登了整版广告挑衅Intel,要让各自的芯片性能“决一死战”。
AMD的挑战,也促进英特尔的工作效率。英特尔素来有推迟交货的传统,但在2006年,它的数款产品均按时推向市场,甚至四核的桌面及服务器处理器的出货时间还从原定的2007年上半年提前到了2006年11月。英特尔在产品研发和新品推进的市场策略上,都采取了更为主动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