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skme6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INTEL/AMD 一直以来玩着老顽童的名技!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07:40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自己OCER.NET

 在 Core 2 Duo刚刚推出的时候,就认为 Pentium 4 的时代结束似乎还为时尚早。而且,Intel 还在不断推出一些采用65纳米制造工艺的新 Pentium 4、Pentium D 甚至 Celeron D。但是这些新产品应该仅仅是 Prescott 核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Prescott-2M 核心)的65纳米制造工艺版本,核心架构没有什么改动,更像是65纳米制造工艺的试金石。这些65纳米的产品在发布很久后的现在,在国内市场上还是比较少见,更不要说成为主流了。在前有老一辈 Prescott 处理器,后有新一代Core 2 Duo处理器的情况下,Intel 似乎也没有大力推广65纳米的 Ceder Mill Pentium 4 6xx 处理器和 Preslar Pentium D 9xx 处理器的想法。

  当前。Socket AM2 接口的 Athlon 64 处理器遍布市场,Intel 的 Core 2 Duo 处理器也已正式发售,我们即将与 Pentium 4 道别。风水轮流转,在 AMD 用 K7 超越 Pentium III 之后,Intel 用 Pentium 4 完胜 K7。现在,AMD 用 K8 挑战Intel霸主地位已经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时期,而Core 2 Duo的君临天下又仿佛像是Intel在向世人宣告“惟我独尊”。我们等待着 X86 处理器业界两大巨头的新一轮较量。




  也许,Pentium 4 的离去并不一定意味着 NetBurst 微架构的永远消逝。网络上流传的 Intel 正在开发的 PARROT 处理器,据称吸收了 NetBurst 微架构的精髓,例如追踪缓存(Trace Cache)的设计。1995年11月1日,随着 Pentium Pro 处理器的发布,P6 微架构开始主宰 Intel 的X86处理器世界。五年多以后,NetBurst 微架构横空出世,取代P6,意气风发。又经过五年多的时间,现在P6 微架构即将复辟。有谁敢保证,在下一个五年过去之后,NetBurst 不会卷土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5-22 08:39 | 只看该作者
“p1 将外频提到100时,当时是多么的有划时代意义啊”

什么时候到过?lz自己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5-22 08:55 | 只看该作者
你被耍了
当intel,amd表面上明争暗斗
当你为超上3g,4g爽歪歪
你还真以为
cpu技术日新月异
不过说真的
cpu诞生那一天 就已经能上500x18了
信不信 由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09: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xm 于 2007-5-22 08:55 发表
你被耍了
当intel,amd表面上明争暗斗
当你为超上3g,4g爽歪歪
你还真以为
cpu技术日新月异
不过说真的
cpu诞生那一天 就已经能上500x18了
信不信 由你



是许许多多人被花花U界耍了吧!台上演戏的正是!INTEL/AM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0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鸟真 于 2007-5-22 08:39 发表
“p1 将外频提到100时,当时是多么的有划时代意义啊”

什么时候到过?lz自己焊的?



记错了。。。。
66。。。。X 1.5 ......
100 X 1.5 超频新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5-22 10:07 | 只看该作者
看起来比较费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5-22 10:22 | 只看该作者
科普一下:计算机发展史(近代史)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发布,基于68030CPU,主频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 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发布,有支持到256色的显示适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处理器至少80286/12MHz,后来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个光驱,至少150 KB/sec的传输率。
1991: 发布ISA标准。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发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为了促进OS/2的发展,Bill Gates说:DOS5.0是DOS终结者,今后将不再花精力于此。该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内存限制。这个版本也标志着微软与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终结。
1992: Windows NT发布,可寻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发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发布。
1993: INTERNET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3: 经典游戏Doom发布。
1993: Novell并购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发布。集成了300多万个晶体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
1993年5月: MPC标准2发布。CD-ROM传输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帧图像。
1993年12月: MS-DOS6.0发布,包括一个硬盘压缩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声称,微软剽窃了其部分技术。于是在后来的DOS6.2中,微软将其改名为:DriveSpace。后来WIN95中的DOS成为DOS7.0,WIN95OSR2中称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发布90-100 MHz Pentium处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发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发布75 MHz Pentium处理器。
1994: Doom II 发布。开辟了PC机游戏广阔市场。
1994: Netscape 1.0 浏览器发布。
1994: Comm&Conquer(命令与征服)发布。
1995年3月27日: Intel发布120 Mhz的Pentium处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发布133 Mhz的Pentium处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发布。大大不同于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脱离MS-DOS,但照顾用户习惯还保留了DOS形式。纯32位的多任务操作系统。该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发布。主频可达200 MHz ,每秒钟完成4.4亿条指令,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
1995年12月: Netscape发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戏发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发布,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发布150-166MHz的Pentium处理器,集成了330万个晶体管。
1996: Windows '95 OSR2发布,修复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戏发布,3D图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发布Pentium MMX。对游戏和多媒体功能进行了增强。
1997年4月: IBM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在此插入〈深蓝图片〉
1997年5月7日: Intel发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发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严重的财务危机,微软伸出援助之手,注资1.5亿美元。条件是Apple撤消其控诉:微软模仿其视窗界面的起诉,并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设计。
1998年2月 : Intel发布333 MHz 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0.25微米技术,提高速度,减少发热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发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图肢解微软,微软回击说这会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发布。 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发布K6-III 400MHz。有测试说其性能超过Intel P-III 。集成2300万个晶体管、socket 7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5-22 10:26 | 只看该作者

计算机发展史(创始史)

1614: 苏格兰人John Napier (1550-1617)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制作了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 William Oughtred (1575-1660) 发明计算尺
1642: 法国数学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计算尺的基础上将计算尺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并且还卖出了许多,成为一种时髦的商品。

1668: 英国人Samuel Morl和 (1625-1695)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 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最终答案可以最大达到16位。
1775: 英国Charles制作成功了一台与 Leibniz's 的计算机类似的机器。但更先进一些。
1776: 德国人Mathieus Hahn成功的制作了一台乘法器。
1801: Joseph-Maire Jacuard 开发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
1820: 法国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 (1785-1870),制作成功第一台成品计算机,非常的可靠,可以放在桌面上,在后来的90多年间一直在市场上出售。
1822: 英国人Charles Babbage (1792-1871)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中设计的理论非常的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1832: Babbage 和Joseph Clement 制成了一个差分机的成品,开始可以进行6位数的运算。后来发展到20位、30位,尺寸将近一个房子那么大。结果以穿孔的形式输出。但限于当时的制造技术,他们的设计难以制成。
1834: 斯德哥尔摩的George Scheutz用木头做了一台差分机。
1834: Babbage 设想制造一台通用的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年将操作数提高到了40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作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作出乘除法。


1842: Babbage的差分机项目因为研制费用昂贵,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他的分析机研究。
1843: Scheutz 和他的儿子Edvard Scheutz 制造了一台差分机,瑞典政府同意继续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1847: Babbage 花两年时间设计了一台较简易的、31位的差分机,但没有人感兴趣并支持他造出这台机器。但后来伦敦科学博物馆用现代技术复制出这台机器后发现,它确实能准确的工作。
1848: 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差不多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1853: 令Babbage感到高兴的是,Scheutzes制造成功了真正意义上的比例差分机,能进行15位数的运算。象Babbage所设想的那样输出结果。后来伦敦的Brian Donkin又造出了更可靠的第二台。
1858: 第一台制表机被Albany的Dudley天文台买走。第二台被英国政府买走。但天文台并没有将其充分利用,后来被送进了博物馆。而第二台却被幸运的使用了很长时间。
1871: Babbage 制造了分析机的部分部件和印表机。
1878: 纽约的西班牙人Ramon Verea,制造成功桌面计算器。比前面提到的都要快。但他对将其推向市场不感兴趣,只是想表明,西班牙人可以比美国人做的更好。
1879: 一个调查委员会开始研究分析机是否可行,最后他们的结论是:分析机根本不可能工作。此时Babbage 已经去世了。调查之后,人们将他的分析机彻底遗忘了。但Howard Aiken 例外。
1885: 这时期更多的计算机涌现出来。如美国、俄国、瑞典等。他们开始用有槽的圆柱代替易出故障的齿轮。
1886: 芝加哥的Dorr E. Felt (1862-1930), 制造成了他的计算机。这是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而且速度非常快,按键抬起,结果也就出来了。
1889: Felt推出桌面印表计算器。
1890: 1890美国人口普查。1880年的普查人工用了7年的时间进行统计。这意味着1890年的统计将会超过10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的效率。Herman Hollerith,建立制表机公司的那个人,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公司。借鉴了Babbage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结果仅仅用了6个周就得出了准确的数据(62622250人)。Herman Hollerith大发其财。
1892: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William S. Burroughs (1857-1898),制作成功了一台比Felt的功能更强的机器,真正开创了办公自动化工业。
1896: Herman Hollerith创办了IBM公司的前身。
--------------------------------------------------------------------------------

1900

1906: Henry Babbage, Charles Babbage 的儿子,在R. W. 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亲设计的分析机,但也仅能证明它能工作,而没有将其作为产品推出。

二、电子计算机最初的日子里

在这之前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机械运行方式,尽管有个别产品开始引入一些电学内容,却都是从属与机械的,还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灵活:逻辑运算领域。而在这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就开始了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越来越成为计算机的主体,机械越来越成为从属,二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计算机也开始了质的转变。下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事件:

1906: 美国的Lee De Forest发明了电子管。在这之前造出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不可能的。这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页首

--------------------------------------------------------------------------------

1910

1920
1924年2月:IBM,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成立。
--------------------------------------------------------------------------------

1930
1935: IBM推出IBM 601机。 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造了1500台。
1937: 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 M. Turing (1912-1954)出版了他的论文 ,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1937: BELL试验室的George Stibitz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尽管仅仅是个展示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38: Claude E. Shannon 发表了用继电器进行逻辑表示的论文。
1938: 柏林的Konrad Zuse 和他的助手们完成了一个机械可编程二进制形式的计算机,其理论基础是Boolean代数。后来命名为Z1。它的功能比较强大,用类似电影胶片的东西作为存储介质。可以运算七位指数和16位小数。可以用一个键盘输入数字,用灯泡显示结果。
1939 1月1日: 加利福尼亚的David Hewlet和William Packard 在他们的车库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计算机。名字是两人用投硬币的方式决定的。包括两人名字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 美国John V. Atanasoff和他的学生Clifford Berry 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这是第一台真空管计算机。
1939: 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军事需要大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39: Zuse和Schreyer 开始在他们的Z1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Z2计算机。并用继电器改进它的存储和计算单元。但这个项目因为Zuse服兵役被中断了一年。
1939/1940: 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个10位的加法器,并使用了氖灯做存储装置。
回页首

--------------------------------------------------------------------------------

1940
1940年1月: Bell实验室的Samuel Williams和Stibitz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大量使用了继电器,并借鉴了一些电话技术, 采用了先进的编码技术。
1941夏季: Atanasoff和学生Berry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电容作存储器,用穿孔卡片作辅助存储器,那些孔实际上是"烧"上的。 时钟频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运算用时一秒。
1941年12月: 德国Zuse制作完成了Z3计算机的研制。这是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可处理7位指数、14位小数。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种能作3到4次加法运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3: 1943年到1959年时期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作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所有的程序都是用机器码编写,使用穿孔卡片。典型的机器就是: UNIVAC。
1943年1月: Mark I,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整个机器有51英尺长,重5吨,75万个零部件,使用了3304个继电器,60个开关作为机械只读存储器。程序存储在纸带上,数据可以来自纸带或卡片阅读器。被用来为美国海军计算弹道火力表。
1943年4月: Max Newman、Wynn-Williams和他们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Heath Robinson",这是一台密码破译机,严格说不是一台计算机。但是其使用了一些逻辑部件和真空管,其光学装置每秒钟能读入2000个字符。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43年9月 : Williams和Stibitz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后来命名为"Model II Relay Calculator"。这是一台可编程计算机。同样使用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其运行更可靠,每个数用7个继电器表示,可进行浮点运算。
1943年12月: 最早的可编程计算机在英国推出,包括2400个真空管,目的是为了破译德国的密码,每秒能翻译大约5000个字符 ,但使用完后不久就遭到了毁坏。据说是因为在翻译俄语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1946: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和 Computer):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开始研制于1943年,完成于1946年。负责人是John W. Mauchly和J. Presper Eckert。重30吨,18000个电子管,功率25千瓦。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三、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
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其体积之大、能耗之高、故障之多、价格之贵大大制约了它的普及应用。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点,一发而不可收……

1947: Bell实验室的William B. Shockley、 John Bardeen和Walter H. 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9: EDSAC:剑桥大学的Wilkes和他的小组建成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49: 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第一台使用磁带的计算机。这是一个突破,可以多次在其上存储程序。这台机器是John von Neumann提议建造的。
1949: "未来的计算机不会超过1.5吨。"这是当时科学杂志的大胆预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reud 该用户已被删除
29#
发表于 2007-5-22 11: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5-22 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来不及思考 的帖子

请尊重下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suma2005 该用户已被删除
31#
发表于 2007-5-22 15: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2#
发表于 2007-5-22 21: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4:5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迷惑的人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7-12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