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年底,我们写了一篇后来轰动比较大的文章——《我的2004年2.0新品音箱流水账》,对于2004年市场上的2.0音箱做了一个全面评点。到了2005年底,很多关心本站的朋友都纷纷向我询问,我们是否还会推出它的续篇——《我的2005年2.0新品音箱流水账》?7 a! h& J' G& ^
" M3 n& f E- S' Y# `* E+ y1 ~
我们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我们也很犹豫。因为2005年的2.0音箱市场远不如2004年来得丰富多彩。而且从整体上看,2005年的整体市场变得十分混乱且前景不明。这一犹豫,就犹豫过了2005年。: C) A" s& N! {$ V( ?
7 A( a9 \& y! z- \7 Y: i 不过,总评总还是要做的,而且我们也确实想对2005年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发表一些从来没有表达过的看法。不过这一次,我们不会仅仅说2.0音箱。我们要全面回首一下2005年的市场发展。当然,还是那句老话,所有这些观点,都不过是个人的研究与感受,对于未来大趋势的一个综述。大家姑妄听之,仅仅作为参考。( b4 ^+ M) U3 o$ s6 Q
5 Q# @# E8 T* F/ X8 }$ |5 o2 [
一、多媒体音箱,已死?) R+ X e, R9 g5 E! a* f4 A* q) J# V
! A6 [& A- ]( s4 A& Q( r6 Q 这个题目看起来恐怕是有点惊世骇俗。不过这却是笔者对于多媒体音箱2005年一年的发展所产生的最大感受。: M" x E5 e4 h5 t% |3 L+ i9 O
1 s* Q1 ~- S8 U3 T2 q4 L+ k! T
从严格意义上说,多媒体音箱作为电脑的一个部件,当然不会真正消失。但是,作为一个产业,当其失去了足够的成长余地和竞争的空间,强者通吃的局面渐渐形成,这个产业就可以被认为已经不再是一个生机蓬勃的产业了。这个步骤,在10年前发生在CPU、硬盘等最尖端的电脑部件上,在5年前,渐渐出现在主板、显卡等相对低技术容量的电脑部件上。现在,我们认为它已经悄悄来到多媒体音箱这种外设部件中。( h, ^: @ c- ^3 { p3 X& g: {0 g- x6 S
: k' u5 n/ }4 Z+ Z2 A 其实,在国外市场,多媒体音箱早就已经“死”了,如果经常去看一看国外的网站论坛,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多媒体音箱市场早已经没有国内这样的“丰富多彩”,少数几个大品牌的X.1音箱几乎瓜分了大部的多媒体音箱市场份额。4 b/ ^) G2 z8 D$ E' l# ]1 E
3 a& @; I* G% r' I' B1 C% H 国内的多媒体音箱市场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和国外市场很不相同的发展境况。自2002年以后,在国外多媒体领域一片萧条、同时国内DIY配件市场也逐渐走向没落的大背景下,多媒体音箱市场却呈现出与之完全不一致的“中兴”局面。乃至到2004年,在国内配件市场全面萎缩的情况下,多媒体音箱却出现了奇特的新高潮。
3 [4 P6 y" x. o9 z; t7 w6 x2 H
' } m6 ~# E9 W0 G, }! Z: @6 A7 H 对于这种局面,我们觉得有两个因素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外设相对于内部配件固有的滞后性,相对来说,外设具有比较明显的二次购买特性,一般来说,用户在购买CPU、主板等配件时,有明显的“一次到位”倾向,很少有人会在装机后短短几个月内仅仅因为出现了更高速的CPU就卖掉原来的去升级。但对于音箱、键鼠等外设,由于经过几个月的使用而提高了使用水平和需求后,进行二次购买升级的现象是不罕见的。而国内的DIY市场本身,就有明显相对于美日韩等国家的滞后性,具体到多媒体音箱上,滞后于这些国家也是正常的。+ E& N9 R: _. N, V( g* {: s
% V* [. N. o+ j! N/ O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自2002年开始,国内多媒体音箱出现了截然不同于国外市场的2.0音箱抬头的局面。中高档2.0多媒体音箱的繁荣昌盛是中国市场独有的现象。没有第二个国家有像国内这么多品牌、这么高水平的2.0多媒体音箱出现。这本身是国内高雅音乐抬头,Hi-Fi市场却不发达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直接结果。而其产生的明显效应,就是由中高档2.0多媒体音箱的大量出现,导致了一次强烈的二次购买现象的发生。2 [% [/ ]3 b/ L' Q5 |2 }
U7 j; @, u. P! a
但是,从大局来看,这种趋势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首先说,从大趋势而言,国外的电脑多媒体市场及DIY市场已经从2001年左右起持续了长达5年的衰落。在国内,最具风向标特性的板卡市场也已经持续了近3年的明显衰落了。国内的多媒体音箱市场虽然滞后性比较明显,但作为DIY电脑一个配件的多媒体音箱,不可能在DIY市场整体衰落的情况下维持很长时间的兴盛。
, y" t* _& Q+ g( D: G
" q' P$ h. o: q" J- K ` 其次,2.0多媒体音箱的兴起,是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现象。它主要得益于国内Hi-Fi市场的落后特别是Hi-Fi入门级市场的落后。高档2.0多媒体音箱在本质上并没有真正“中兴”多媒体音箱,而是抢得了原本属于空缺的入门级Hi-Fi市场的份额。但是,这个市场的容量其实是很有限的。就连现在存在的很多产品来说,其实也不过是“叫好不叫座”而已。经过从2002年以来4年的发展,现在这个市场已经极大饱和——最明显的证据是,在竞争最激烈的500元和1000元价位上,虽然各有超过7、8款的著名产品,但80%以上的份额都被一两款产品吃掉了。$ N$ T: p8 {( Z d
/ |' I7 I3 C" l1 b; B" l* u
所以,从大趋势看,自2002年以来,使国内多媒体音箱市场出现不同于国外市场的“中兴”局面的两个主要因素,都在渐渐走向终结。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音箱,也在渐渐走向终结。实际上,2005年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已经呈现出和2004年的蓬勃兴旺截然不同的态势,这一点,在后续对厂商的分析中我们会详细提及。
. K$ W" X* H5 f% k4 a: w/ `1 O0 C5 y1 I1 W8 e
二、2.0,失落的未来
0 c+ W$ O. Q$ j4 u' H7 z5 A, O* s7 T. Y; Q
2002年——2004年,是2.0音箱前所未有大发展的一段时期,也是整个世界多媒体音箱发展中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在上面做了简单的分析。* [, Q b9 g& e) o& `, @6 ?+ J
& N# J* H7 h; D+ ^, \9 {/ s+ a. i 但是,在2005年一年中,这种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表现。整个2005年中,比较引人注目的2.0产品寥寥无几。而真正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产品更是少而又少。一些此前2.0多媒体音箱的大力推动者在这一年已经处于近乎休眠的状态。
! I$ m6 i9 c$ \. M6 p" T6 u9 r
: K3 R3 Y) Z. n0 Q0 ? 在笔者来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正如上面所说的,2.0多媒体音箱在中国的大发展其实是一个特例,既然是一个特例,它就缺乏足够的持续性。实际上,2.0音箱本身的市场容量就和其市场关注远不能成正比。以市场销量可能最大的漫步者R1000TC为例,尽管其市场关注数据要明显高于销量最高的2.1音箱——R201T,但真实的销量却远远不及后者。# b. ?) [2 p; {6 E" ^$ W
% N8 L3 l9 b4 I3 N
在这个背景下,2.0音箱在2002年以前的市场空缺既造成了此后两年的旺销假象,并不大的市场容量也导致这个空缺很容易被填满。$ U( P7 Z- |" P6 p8 v
- I- `$ m- |, u 同时,经过三年的发展,2.0多媒体音箱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成为技术含量最高的多媒体音箱,同时也成为利润率最低的多媒体音箱。对于绝大多数2.0多媒体音箱来说,其利润率已经不足120%(音箱不同于板卡等产品,由于其总销量有限,这个利润率并不算高),而2.1产品中,某些产品的利润率高达400%以上!' ?; g# I) L1 W+ k4 m1 S
$ I+ A9 g. A% _& U2 B+ p4 W% U 在这一情况下,继续研发2.0音箱已经显得很困难,要研发有竞争力的新的产品,就意味着要在本已不高的利润率上继续降低收益,同时又要争夺本已经不多的市场剩余空间。与生产更有赚头的产品相比,这显然是很不合算的。. Q5 t, B0 P$ M W0 \/ |. ]
8 a, h) N3 D$ y. e. s 其二,2.0音箱不同于2.1产品,2.1产品的价格距离可以被拉得很近。笔者比较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好的销售能够把设计接近、差价只有10块钱的两款箱子同时卖得很好”。而2.0则只能分布在狭窄的几个价格平台上。离开这几个平台的产品很难卖得好。
# l! Q( u$ s' J3 q6 n1 k, C! S
" V" R3 u* S1 B0 F 这是因为2.0音箱的用户诉求不同于2.1音箱。选择2.0就意味着把音质放在不可动摇的第一位置,不仅仅是第一位置,而且是不可动摇的决定性位置。这样,2.0音箱就很难像2.1一样通过造型、操控等多种手段作精细的价位划分。对于一个购买2.1音箱的用户来说,250元的音箱和300元的音箱具有档次上的严格差异,而对于2.0音箱的用户,它们在用户心理上没什么区别。$ s, u5 V, v" N) ^ ]- K- X
% U# V) x) _! C M, P8 B" G7 ~+ L 其结果,就是导致2.0音箱高度集中在几个价位上,特别是竞争中心的400-500元价位,当年漫步者推出1900TII时,这个价位上仅有寥寥几款老产品,而时至今日,这个价位的产品已经多达十余款,要是连广义的中档,即350-600元也算上,那用手指头还数不过来了。
( d8 n N+ w$ n3 k0 ` }5 H. i; \7 ?5 G* k* Z. ^1 j" k" g3 g5 z2 t
高度集中的竞争,导致2.0音箱在本身价位上,所有的价格空间都被填补得很“结实”。而2.0音箱“音质决定论”这一固有特点,又导致“后来者除非远优于前者,否则很难成功”这一市场现象的出现。
, i' E3 I0 ?( W. H
7 D+ Z7 x. K5 |: U/ ]; C 其实,这种集中竞争的恶果,在2005年已经凸现,惠威D1080第三版和艺电T6都曾冒天下大不韪大幅涨价,这是多媒体音箱市场前所未有的怪事。并不是惠威和艺电的市场人员多么傻冒,而是他们实在受不了成本增长的压力了。以艺电T6为例,作为一款500元左右的音箱,总利润只有区区一百块出头,这咋个和几年前1900TII相比?
/ m4 j) Y4 z# L) ^+ A4 O! K
: a" q+ J+ D- h% M, j$ o0 b7 c 同时,2.0音箱本身的技术要求也使得其进入门槛较高,主流2.0音箱主要为音箱大厂们所垄断,而其特有的“招牌”作用也使得基本各家大厂都会多多少少的推出自己的主流2.0产品,但是在这种招牌作用起到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很实际的盈利问题了。在这一背景下,这些大厂在推出了几个主要价位的2.0产品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再推出类似的产品来分散本来就不多的客户资源。纵观现在的多媒体音箱市场,除了几乎不赚钱的1500元以上级产品和成本控制难度很大的300元以下产品外,这些多媒体大厂大都已经具有了从300-1500元的完善产品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新的2.0音箱只会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 g0 n$ y% E. E
2 Q4 P* l, I5 j6 { [, } 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国内市场上2.0音箱的第二黄金时期现在已经趋向结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很可能将不会再看到新的2.0音箱大量出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