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融时报:中国博客面面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5 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久前,自嘲为“50后作家”的新浪博客博主郑渊洁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曾经抱怨说:“每当我的排名快超过前面几位明星时,他们就把一张准裸照放上去,就是在浴室里的自拍照,点击量就非常高,一下子就把我甩掉了。我一看没办法,我也拍一个,然后放上去,但我的名次却马上直线下降。我觉得他们这是不公平竞争。”

郑渊洁是中国著名的童话作家,曾经一个人自编、自写一本杂志长达22年,但就是这么一个写作能手,在网络博客时代,也竞争不过那些年轻的靓女帅哥博主。

“不公平竞争”?

郑渊洁曾与该榜第3名博主Acosta有过一段对话,说出了他的困惑:“按说博客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文字,作家是舞文弄墨的行家里手,但为什么新浪博客排名前100位当中作家很少?博客是公平竞争的舞台,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竞技场,可为什么一些作家在这个文字角斗场败下阵来?”

我特理解老郑的烦恼:老郑其貌不扬,年老色衰,演戏、唱歌、走台步、上镜头,都比不了那些年轻貌美的靓女帅哥,唯一擅长的就是码字儿,如今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比拼写字的博客时代,不料还是屈居人后,那些靠长相吃饭的明星们,居然仅仅靠贴张照片,传个录像,就赚得大把的点击,把老郑远远地甩在后面。

其实,说新浪博客排名靠前的博主中缺少作家,并不公平,截至今日,至少前10位博主中的职业写手或专业传媒人,就有韩寒(第二名)、洪晃(第四名)、郭敬明(第五名)、董路(第七名)、李承鹏(第九名)和郑渊洁自己(第十名)。依我的理解,老郑的抱怨大概是:除了新浪博客百强名单中有大量娱乐界明星之外,即使是那些职业写手或专业传媒人,也有不少人“功夫在诗外”,靠着码字儿之外的手段赚取点击率。

于是,就连老郑本人也不满足于纯粹码字儿了。浏览一下他的博客,既挂着坐在马桶上谈经论道的录像带《郑在方便》,又贴着不务正业客串电视脱口秀节目《郑氏胡说》的剧照,也是十八件兵器,样样俱抡。老郑自称,博客使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我深居简出,现在我云游四方。”

新浪博客据称是中国“第一大博客家园”,如果完全以点击率说事儿,新浪博客的总流量排行榜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博客的现状。从这个榜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草根博客仍然难以抗衡明星博客。

在新浪博客百强名单的博主中,名人仍然占绝大多数,而那些少数的“草根”博主们,或者是具备明星容貌和气质、因而被明星制造商们精心打造并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或者是传播“八卦星闻”、反射恒星余晖的“借光月亮”。所以,有人认为,博客世界仍然与传统的“星空”相差不大:是已有明星们争辉竞艳的新天空,是“星商”们制造和发射卫星的新战场,是少男少女们追星捧月的新看台,博客预言家们所说的平民写作时代并没有到来。

二、年轻貌美忽然成为博坛出奇制胜的法宝。

按理来说,博客的英文含义就是网络日志,用老郑的话说,其“基本表现形式是文字”,但因网上可以发布照片和录像,所以,“50后”自然难敌“80后”,诸如花容月貌、豆蔻年华这类娱乐界明星的“天生丽质”,已取代传统文人的才思泉涌、妙笔生花等素质,成为决定博客点击率高低的关键因素。

三、男色大有超越女色的趋势。

因为追星族以少女为主体,她们对心仪的明星最为执著、沾粘、忠诚,她们的追劲儿最为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死缠烂打,她们也最肯为偶像花钱,所以,就像影坛、荧坛、歌坛的“星商”们热衷订制男星一样,如今博坛的“星商”们也喜爱打造少男博主,例如,新浪博客流量排行榜的前五名中,就有韩寒、Acosta、郭敬明三个20岁出头的小帅哥。

四、千万不要招惹青春偶像博主。

青春型博主往往有一大批铁杆儿粉丝,他们通常不问是非,只讲立场。“80后作家”郭敬明法庭输了官司,被判剽窃,但他坚持不道歉,粉丝们也毫无保留地支持他,点击率不降反升;中年评论家白烨招惹了一回少年作家韩寒,被韩寒及其粉丝骂得难以招架,落荒而逃,白烨甚至学习鸵鸟,关了自己的博客;也在新浪开博并名列前茅的资深传媒人洪晃,曾经鼓起“找死”的勇气,以新学的上海话“凹造型”,形容韩寒、 Acosta一类“明星感觉比文人感觉多一点”的“80后博主”,也几乎被对方粉丝的愤怒口水所淹死。

当然,如果说韩寒、郭敬明、Acosta等“80后”仅仅长了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蛋儿,显然并不公平,我本人其实就很喜欢他们的文字:或挥洒自如,或空灵飘逸,或优美感伤,不仅抓住了同龄人的想象力,也征服了许多中年人多疑的审美心理。但同样明显的是,他们的年轻和他们的帅气,至少在同龄人的脑海中,与其潇洒的才气和生花的妙笔混合在一起,产生了化学反应,进而幻化出层层如虹如雾般的魅力光环。

也许,这就是郑渊洁等“50后作家”所抱怨的“不公平竞争”?

本报颇受欢迎的专栏《卧底经济学家》的作者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最近写过一篇文章《漂亮脸蛋儿处处占便宜》,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漂亮脸蛋儿在各行各业所占的额外“便宜”。文章是西方人写的,谈的也是西方的“美貌溢利”(beauty premium,另译“美丽贴水”),这至少说明,追星现象和造星产业并非中国独有。追本溯源,把人的年轻美貌当作商品来生产和消费,始作俑者其实是市场经济更为发达的西方,如今正在学习市场经济的中国,不过是在“与国际接轨”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2-23 21: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