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osKenya 于 2011-9-9 14:05 编辑
最早的C-300A,集成了128K 全速L2.性能一下子比没有L2的C300成倍提升,甚至超过了只有半速512K L2的P2 350.再加之这颗CPU强悍的OC能力,INTEL历史上的这个乌龙,造就了C-300A永恒的经典,也第一次让很多人了解了"二级缓存"这个概念.L2的大小从此就被作为用来区分高低端CPU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有了前车之鉴的INTEL以后学乖了,低端的菜羊此后长时间L2停滞于128K不前 (图拉丁时代短暂到过256K,但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快便退出市场),而P3,P4的L2不断攀升.特别是Northwood核心的P4和C4,L2的差距达到了四倍(以后一直都是此标准),这也让C4无论如何OC都无法追上P4,北木核心应该是同核心数量下高端和低端CPU性能差距最大的时期
进入Prescott,鉴于31级超长流水管线的低效和北木核心菜羊拙劣不堪的表现,INTEL终于在铜矿之后再次将Celeron的L2提升至256K,虽然同级高端P4 E的L2已经达到了1M,但它们之间的性能差距已经不像北木核心时期那么明显了,当时著名的OC王,E0步进2.4G的CeleronD在OC到3.6G以上的主频时,除了某些极为依赖L2的游戏和运算,整体综合性能已经能追上2.6-2.8G的P4 E,(离P4 C倒是差距更大一些,由此可以看出Prescott核心效率下降之严重),本人当时就使用马拉西亚产的E0 CeleronD 2.4,580元购买,OC到3.8G,大部分情况下用着感觉不比同学的3.0E差多少 当然本代P4由于发热和效率的原因,以及AMD K8系列的兴起,成为众人口中公认失败的产品.
接下来的65NM CORE2,同样是4M L2的E6对1M L2的E2,L2差距还是四倍,但相比之前CeleronD与P4 E,这个差距更小了.鉴于Core2的高效架构,对L2的依赖愈发减轻,3.2G的E2在大部分应用方面已经能以相当的优势压制默认频率为2.4G的E6600,而他们的价格差距,却比当年P4 E和CeleronD 还要大 (4XX元与16XX元),加之此时AMD已经被牢牢压制 (黑盒5000的性能尚不如OC到3G+的E2),E2成了当时所有玩家口中历史地位仅次于C-300A的神U,我自己即将退役的老平台,就是用的它.相信在很多人的机子上,E2至今仍在发挥余热.接下来的5电容E5,则是神U军团中最出色的继任者,4G的E5,丝毫不逊色于3G的E8,2M L2对6M L2的差距,相对于E2和E6,再次被缩小
进入L3阶段,随着缓存级数的增加和delay的增大,Cache大小对于同核心数量的CPU性能影响按照上面的规律来看,只能是越来越小.可以想像的到,如果INTEL不利用架构锁定外频的话,没有了大容量L3和HT羁绊的G620,G530 OC起来会是什么个情况??4G应该是个基本盘吧,4G主频 2MB L3的G530 和 3.1G 6MB L3的I5 2300 单线性能 比之如何?? 这个大家心里我想都应该很清楚.现在很多软件都还只优化到双核心,更有好些软件更强调单线性能.如果4G+的 620,530满天飞,这个市场会变成什么模样,恐怕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