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级放大器又称「前置放大器」,通常设定的放大倍率为10倍,故也又称「10倍放大器」,人们简称为「前级」。
4 O8 v% J$ V& d
+ n$ p+ x& s7 P7 h+ Z% @是任何器材皆必备的,前级仅使用讯号线输出入,目前市面上的前级采用的输入端子,除了Mark Levinson早期的机型使用Lemo头之外,其的多数是单端的RCA端子,或是平衡的XLR端子。这种三孔插头与数码转换器使用的「AES/EBU」平衡头完全相同,请留意名称上的差异。XLR、平衡头、Canon头指的是插头本身,而「AES/EBU」指的是数字传输的格式;看到前级上XLR头,就说是「我的前级具有AES/EBU插头」,会闹笑话的。一些欧洲器材偶然会使用特制的输出输入端子,Linn、Naim都曾经使用过多孔DIN插头,它们与平衡头一样,具有负端先接地的功能,因此在未关机的情形下,可以直接拔除讯号线而不会发出杂音,使用单端RCA头的用家绝不可贸然一试。
' G4 D) N. P. v* l
n* b; ~ c" u, U/ l讯号由输出入端子进入前级之后,利用电路板或隔离讯号线,将讯号引导至切换开关,切换开关负责切换输入的讯源,透过数个切换开关的搭配使用,也可以控制录音输出的讯源种类,方便您一边听音乐,同时录制另一讯源的音乐。讯号经过切换开关之后,再进入左右声道平衡控制电位器,音响使用的平衡电位器为特制的MN型,此种电位器设计特殊,向左边旋转时,左声道的音量维持不变,但右声道则随着角度逐渐衰减,旋钮转至最左边时,右声道恰巧没声音;同理,向右边旋转时,左声道逐渐降低音量,藉此达到控制左右声道音量的目的。正常的使用之下,并不需要调整左右平衡,因此部份前级逐渐省略这项设计,或者将左右平衡电位器隐藏于机箱角落,反正它不常用到。+ Z9 R, `' F" |; w
0 e5 L# i9 L# _' t: t, y
经过平衡电位器之后,讯号接着进入音量电位器。音量电位器也使用专用的A型电位器,这种电位器依照对数特性制造,使旋钮旋转的角度,可以随着耳朵的感受而线性增加。正常使用的音量电位器,应该转至那个角度才属正常?这没有一定的答案,要看整体器材搭配的总增益而定。音箱效率高、后级增益大者,前级所需负担的放大倍率就得降低,音量开一点点声音就很大了;反之,单增益前级由于放大倍率仅有一倍,因此往往把音量开到底,仍然还有不够大声的缺憾。正常而言,旋钮位置由九点钟方向至十二点钟方向之间皆正常,转动时也最顺手。9 X4 `+ A; Y1 B5 g% [4 T8 X* C5 m/ M
% H1 d; P5 y0 d" z$ {讯号经过音量电位器之后,便直接进入放大电路。放大电路有繁有简,设计形式不一。放大电路输出之后,有的前级会设计哑音Mute继电器,藉此控制前级讯号的输出与否,经过Mute开关之后则直接连至输出端子。# g7 ?! L$ e- f& n7 C6 m
6 r, p& w7 o8 N& c前级的运作架构就是:输入→讯号切换→左右平衡→音量控制→放大电路→静音开关→输出。, H5 B8 ]" X2 m% M U
6 ~/ U, }2 p$ o0 V9 P' y+ p. _ C2 G$ k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 L: M( w# u; e+ Z) \9 U2 G2 x9 {6 @' u! M E- O
「主动」(「有源」)的意义在于电路中使用主动组件,主动式前级便是有源前级,是必须插电才能工作的前级。有前级不需要插电的吗?有的,这就是被动式前级。
. x/ h. q5 u: c" P2 T6 u# O1 _( ]4 q2 `2 p3 I2 ]4 N
从电路架构上分析,被动式前级其实就是省略了「放大电路」过程,讯号输入之后,经过讯号切换开关,进入平衡控制(或者将此功能省略),再使用一个音量电位器控制音量,最后直接输出。就控制音量的角度而言,它仅能衰减而无法放大,就阻抗匹配的功能来说,它也无法扮演缓冲的角色,因此被动式前级是最经济也最直接的前级。First Sound是最有名的被动式前级之一,内部仅由切换开关与音量控制器组成,由于没有任何主动组件,因此S/N比相当高。Jeff Roland的Synergy也是楚楚之典范
6 a( G$ @3 E5 r: T. q, N& T) H6 W3 E8 D9 p/ v. N
主动与被动之间各有哪些优缺点呢?。
2 I4 ?" E1 B/ V7 ]+ F8 y/ u% j& x4 z: d9 E& }- T( m
主动式前级具备放大电路,可以将输入的讯号放大后输出,因此增益绝对充足有余;被动式前级除非使用被动式升压器提升输出电压,否则是永远不可能达成放大的任务。就缓冲与阻抗匹配的角度来看,主动式前级由于具有主动组件进行讯号放大,因此可以将阻抗特性较高的讯源,转换为较低阻抗的讯号输出,易于驱动后方的后级线路。这也是被动式前级所望尘莫及的要求。被动式前级充其量只能衰减,在音量全开的情况下,等于讯源直入后级,其中并没有任何缓冲的作用。假如使用升压器将电压放大,放大之后的结果也必须遵照质、能不变的物理原理,而增加了输出阻抗。因此几乎没有任何一部被动式前级愿意使用升压器进行电压放大,顶多使用一颗音量电位器控制音量罢了。
1 L1 I" f) a9 }9 u5 H/ S8 T3 U; e3 G7 b
既然被动式前级缺点这么多,为何还有存在的必要呢?5 _# N% B. G8 B9 T& l1 T3 ~
( }3 o" i; m3 s. U9 Z, }. o因为被动式前级没有放大电路,其讯号通路直接,能够将讯源器材的讯号以最简短的路径直接输出给后级,这就是人们采用被动式前级的初衷。由于不使用主动组件,因此没有任何的失真、音染、噪声、相位飘移等问题,也由于使用机械开关,因此被动式前级也没有增益频宽积的限制,正常设计的被动式前级可以传输数MHz的讯号,尤其是噪声以及S/N比规格两项,几乎没有任何主动式前级可以匹敌。各有优缺点吧!只要该前级适用于您的系统,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l4 i! w6 W" \+ s1 Z
% \$ d. `' ?+ G5 H ]真空管前级- j2 O M2 F, L) G
# Z( K2 o4 m- H6 p$ z2 k依照电子材料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发明的电子组件是真空管,隔了数十年之后半导体发明,半导体之中先以锗晶体问市,之后才是硅组件的天下,等到制造硅晶体团的技术成熟,才有集成电路(IC)的出现。因此前级使用主动组件的过程,是跟随着半导体组件发展的历程而进步的。最早的前级扩大机全部是应用真空管设计,从电源部份开始,变压器输出交流电压后,便以二极管进行管整流以及管稳压的动作,真空管的整流特性与稳压特性并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真空管前级声音普遍也不理想,哼声中夹带着嘶声噪音,S/N比不高、频宽也不够,不过对于当时而言,这已经是不错的产品了!
9 l7 [" c3 _6 D) V/ V1 B( k
4 r3 ~+ W1 h( }; }电子组件不断进步,扩大机的电路水平也逐步提升,半导体发明之后,以半导体取代部份真空管,效率不高、功能不佳的真空管整流与管稳压,逐渐被半导体组件所取代。体积小、动作稳定的半导体,制造出了稳定的电源,前级扩大机的性能也提升不少,背景噪音大幅度降低,S/N比马上提高不少,哼声消失了,聆听音乐开始进入更高级的享受。
. j2 z7 F4 g1 P0 _7 I) p2 Y. y, F8 |
至目前为止,大部份的真空管扩大机仍然以半导体稳压为主。其实对于声音而言,真空管确实是无可取代的好组件,它的体积虽大,但却有其独特且无法取代的音色,温暖、醇厚,都是管机常见的特色。坚持使用真空管放大的Audio Research以及Sonic Frontiers,两家的前级几乎全为真空管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设计师仍然偏好使用半导体进行整流与稳压的工作。真空管的电路架构,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发展完成,差动、串迭、推挽、倒相,无一不在早期的真空管前级中出现。使用相同的组件要达到相同的目标,方法不外乎是那几样,因此对于现代的真空管设计者而言,电路的创新反而不再是追求的目标,为真空管线路提供一个稳定、干净的电源,搭配质量优秀的被动材料,便能让真空管好好的工作。最后,再藉由零件的搭配,进行调整声音的工作。/ ~5 @9 l. ^/ S! x3 a
3 s" C. c1 C9 n$ r& _ Y ~# p有的真空管前级线路很复杂,有的仅使用一支真空管,这其中有什么差别?难道管子越得越多声音就一定越好吗?这答案当然不一定,目前前级当中真空管使用最多的可能是Sonic Frontiers Line 3,它是Sonic Frontiers最高级的前级,一口气用了12支真空管;而也有不少真空管前级,仅使用一支双三极管进行放大,如Audio Research LS-2。前级使用数量的多寡当然不能表示声音一定好,严谨的态度进行规画与设计,否则真空管的音染、失真等问题,还没开声就已经难以收拾了。设计者进行高级器材的规划时,必然考虑到线路架构与其价格的等级分布,即使以相同的理念设计出不同等级的产品,价位高的声音必然要胜过旗下机种。真空管使用多寡与声音没有绝对的关系,设计者不过将器材设计得更完整严谨,以赢取消费者的信赖罢了。
2 p, e) E, p1 U$ X* ~3 @2 T5 t. b3 ~$ t U, U, Q+ P
真空管前级的巅峰之作,多年前Audio Research的SP-11以及最近热门的Sonic Frontiers Line 3。Sonic Frontiers喜欢使用精密的半导体稳压,配合真空管放大,声音兼具晶体机的透明度与管机的厚度。2 y& m( l" B" \, r
8 G/ `9 P. U8 ^8 {3 K7 {7 m混血真空管前级1 n/ c; g* B+ |: a {
/ t- c$ O! N4 W5 ~; D' d0 a混血前级曾经流行过一阵子,最早Luxman推出了以真空管及晶体管电路的Hybrid线路。混血前级的发展,主要目的在于截长补短,将半导体以及真空管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号召设计。" v8 d6 I5 q1 S
0 T9 ]( q4 G% A2 u- i2 b当半导体组件成熟的运用于音响电路中时,真空管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没有人对于体积庞大的真空管提起兴趣,音响器材不断标榜着全半导体、全晶体管的设计。但早期的半导体在制造以及线路的构成上,很难避免的会让声音变硬、变冷、甚至于变吵。于是开始有音响迷回头重新寻找管味,原来,音响迷需要的不仅仅是优异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回放声音的音乐性。
, J! o) x9 s. J; C m
" t% V+ K' W$ E3 V5 Z真空管比较有音乐性吗?. v& t( @8 Q6 T' r$ T! M, F
% D" t, n, _$ [
这当然无法论定,但对于当时而言确是不争的事实。Luxman率先把真空管摆入晶体管线路当中,让真空管负责一级的放大,藉由真空管的独特音色,「感化」晶体管的声音。Audio Research在推出了半导体前级不获好评之后,也重新回头检讨真空管受欢迎的原因。声音,其实才是音响迷注重的焦点;技术,不过是附属的噱头罢了。! e) Q* H, |% h' f0 v$ b/ z [
7 B/ M" U. `( Z6 B0 |# O* {, l2 }
Audio Research想到,FET与真空管同属于高输入阻抗组件,但FET却拥有真空管难以企及的频宽,但早期的FET声音偏冷,而真空管却洋溢着温暖的气息,何不将两者的长处融合,于是Audio Research使用FET输入,在输出段加入一支6922真空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LS-2胆石混血前级。
2 Y. N0 |% v U( q
7 r6 j) g) v8 i+ r% N7 G* yLS-2的成功推出,确实为混血前级设计开出一条成功的道路,目前市面上仍有许多混血前级,它们同时拥有高频宽的特性,S/N比与晶体机无异,用家还能自行换管调声,反正只要声音好,殊途也同归。. F# N% ?- I5 e
2 a& `7 E3 n J1 n6 L3 ?
Audio Research喜欢使用半导体与真空管的混血设计,打开内部之后可以发现真空管与晶体管、IC供列于电路板上。
& e+ W7 G! E* [6 ]; |1 B2 v# ]5 _9 ?& I# M; |
晶体管前级
1 @+ O+ A) b% T }! d# B+ Y
, Q0 L% B' h' K晶体管前级当然不限于场效应晶体管(FET)或双极性晶体管(BJT),晶体管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规格而来的,因此当晶体管制造技术逐渐成熟时,音响的用料也朝向全晶体管的方向发展。晶体管与真空管的线路架构虽然类似,但却大不相同。晶体管体积小,可以在有限空间的电路板中大量使用,因此可以将线路设计得更严谨、更精密,不同的晶体管拥有不同的特性,适度的搭配便可以创造极佳的效果。
" u3 a9 s2 ]9 O( Q9 D2 H( w% t+ ~; B
晶体管线路的发展仍然来自于真空管架构,差动是最长使用的放大方式,单差动、双差动、电流源、达灵顿、串迭等等电路技巧,可以依照设计者的喜好像拼图一般逐步建构,最简单的晶体管放大电路为单端放大,以一颗或以两颗晶体管直接放大;也可以利用复杂的架构,缜密且严谨的盖出高塔。Mark Levinson、Cello Encore、Palette以及Krell、Thershold等公司,是最喜好使用大量晶体管制造器材的公司。他们使用晶体管有几个特色:1 I1 @! Q$ x( L
0 O. O+ Q, K8 K; w" q
一、数量其多无比,可以使用两颗的绝对不会以一颗解决。
$ Q: j/ J/ W" a4 P二、偏好双极性晶体管,虽然在特性上FET拥有较佳的性能,但也许是习惯加上喜好,一部前级从头到尾几乎全是双极性晶体管。
- B2 ~9 ^% @& \三、对于电源供应相当讲究,以晶体管为主的稳压线路,其实就可以达到相当优秀的性能,使用低杂音零件所制造出来的直流电源,杂音特性足以与电池相比。但完美之外还要更完美,Mark Levinson、Cello等设计师,嗜好以多层次稳压,电源从变压器输出之后,以二极管整流,再以电容进行稳压,好戏从这里才开始,利用精密的晶体管稳压电路,稳压之后再稳压,一连两三次的串联稳压,让电源涟波完全没有发生的机会。
$ G# X+ I9 Z& g. `; k2 h6 e2 |# z8 ]( P
近代这几家嗜好以晶体管设计前级扩大机的厂家,也开始尝试加入FET以及IC的设计,电路架构依旧复杂无比,但声音却拥有极高度的透明感与分辨率,细节多到吓人的地步,却不见古早晶体管生涩的表情。可见,空凭电路架构与材料种类,并无法推断其声音的绝对表现,过去总有人说:FET的声音较清亮,MOSFET的声音具有真空管味,晶体管生涩没弹性,现在这些说法已经完全不正确了。2 i( N" P/ P# A/ A( ^, L# n
1 c! X+ ]; g q2 vMark Levinson、Krell以及Cello等厂商,酷爱使用大量晶体管堆砌线路,打开机箱一看,尽是满满的电阻与晶体管。
& P6 ]8 H: {* M# O. G
$ ?1 v: _& i$ l(日,一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