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管散热的原理
热管技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工作流体的蒸发与冷凝来传递热量。
将铜管内部抽真空后充入工作流体,流体以蒸发--冷凝的相变过程在内部反复循环,
不断将热端的热量传至冷却端,从而形成将热量从管子的一端传至另一端的传热过程。
典型的热管是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将管内抽到的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
使紧贴管内壁的吸液芯毛细多孔材料中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管的一端为蒸发段(加热段),
另一端为冷凝段(冷却段),根据需要可以在两段中间布置绝热段。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
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 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
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已,热量由热管的一端传至另一端。
热管散热技术解析
采用热管的散热器比起传统的风冷散热器有成倍的效能提升,打破了风冷极限。
热管还可以让散热器设计成任何形状,不必再担心与其他配件发生干涉。热管在
热传递上的高效能,也让设计者不必大量采用价格昂贵的铜材,只需轻薄的铝片帖合
热管外壁,既能达到理想散热性能。
一根热管的基本结构由容器、毛细结构和动作流体三部分组成。很多人都对热管中装的
东西很好奇。那么,热管中装载的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热管中的动作流体需要根据
热管所工作的温度区间进行选择。对于PC散热,考虑到成本因素,厂商们一般选择的是
纯水和部分添加剂。
那么,一般热管要装进多少动作流体呢?动作流体装入量太少,会导致流体无法将
毛细结构孔隙填充,造成热管蒸发端局部干燥。而动作流体装入过多,则会引发液体阻塞现象,
导致冷凝端无法正常工作。因此,热管的直径、毛细结构孔隙率、热管长度都会直接影响到
动作液体的填入量。一般来说,最常用的5mm外口径,3.6mm内径,长度为150mm的
铜热管动作液体装填量为0.4毫升。
液体冷凝的过程会采用到毛细原理,因此毛细结构是一根合格热管产品的核心。
它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提供冷凝端液体回流蒸发端的通道,二是提供内壁与液 体/蒸气
进行热传导的通道,三是提供液气产生毛细压力所必须的孔隙。
毛细结构是一根合格热管产品的核心。它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提供冷凝端液体
回流蒸发端的通道,二是提供内壁与液体/蒸气进行热传导的通道,三是提供液气产生毛细压力所必须的孔隙。
一般而言,热管的毛细结构分为四种:丝网、沟槽、粉末烧结与纤维四种,
我们在PC散热领域常见的毛细热管主要有两种结构:沟槽式和烧结式。
沟槽式热管是热管毛细结构中比较制造简单的一种,采用整体成型工艺制造,
成本是一般烧结式热管的2/3。沟槽式热管生产方便,但缺点十分明显。
沟槽式热管对沟槽深度和宽度要求很高,而且其方向性很强。当热管出现大弯折的时候,
沟槽式方向性的特性就成了致命缺点,导致导热性能大幅度下跌。而烧结式热管则生产工艺相对比较复杂,
成本也比较高。热管烧结对铜粉质量、纯度,单铜粉颗粒直径、烧结温度、烧结均匀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制造一根优异的烧结式热管并非容易的事情。不同工艺和成本制造的烧结热管,热传导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最后,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热管直径和导热量、热阻之间的关系。以热管长度均为150mm计算,
经过台湾有关权威机构测试,直径为3mm的热管其热阻值为 0.33(测试物体温度变化区间60~90度)。
而直径为5mm的时候,热阻立刻降到了0.11,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场合对导热的要求了。
而当热管直径 扩大到8mm的时候,热阻竟然达到了0.0625,这是大部分金属材质散热器难以企及的热阻。
那么,不同直径的热管,最大导热量区别有多大呢?台湾某研究所给出了一组参考数值。
直径为3mm的正品热管,2.8个标准热传递周期中只能传递15W(15焦耳/s)的热量。
而直径为5mm的热管,在1.8 个热传递周期最大热量传递达到了45W,是3mm热管的3倍!
而8mm的热管产品只需0.6个周期就可以传递高达80W的热量。如此高的传热量,
如果没有良好的散热片设计和风扇配合,很容易导致热量无法正常发散。而华硕狮子王正是
采用了8mm直径热管设计,能够有效提升30%的散热效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