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upperliu 于 2014-2-27 22:15 编辑
百变狸猫 发表于 2014-2-25 23:56 ![]()
本质是什么你搞清楚了?你确定你所看到的BD片源都是真正没有压缩的?呵呵。
什么时候不叫杜比,不叫 ...
大轮廓是正确的,但还是有几点错误:
BD蓝光并不是把DVD的分辨率提高变成的,而是直接从胶片转换成1920x1080的数字信号,然后再经过压缩灌进BD碟。这里边跟灌DVD工序是一样的,但差别有两个:
1,胶片转DVD时分辨率是720x480,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DVD的清晰度比BD差太多,像素的清晰度只有BD的1/6(这个你可以自己算算,我也是刚算的);
2,同样是压缩灌装,但从数字信号灌装DVD时用的是老旧的mpeg2编码方式,而灌装BD时用的是最新的mpeg4编码方式,这个差距有多大,你这老烧应该也知道吧,同码率下比比老旧的mpeg2和X264的清晰度就知道了。
再说音轨:
DVD时代就有全码DTS音轨,也就是1536kbps的DTS,但这个东西不叫DTS-HDMA,关于DTS-HDMA的具体解释,您可以百度百科。这里先给你说说电影音频存储的发展过程吧。
在最早拍电影时,音频信号时直接存储在胶片上的(貌似是直接在胶片空间处打孔存储音频),但这样做受到诸多限制,音频和视频信号都受影响,而且还不利于保存,在最初单声道甚至部分立体声时代还可以,到后来多声道时代,就没办法这么干了,所以后来拍电影都是在拍的同时,也同时单独录制一份音频,因为音频信号不需要容量太大,所以这个基本上就没有存储限制,所以后来5.1、7.1、11.1……的就出来了。
说到这里,你说的问题就出来了:首先,后期音轨转录时,声道数并非你说的想做几声道就做几声道,早起老电影拍摄时只有立体声而没有环绕声,所以后期制作最多也就是制作成立体声,无法弄成多声道,弄成多声道也没意义。所以你现在从网上下载到的30年前的老电影,多半都还是立体声,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多声道。就是10几年前冯小刚的《不见不散》都还是立体声的,也没见他出蓝光把原来的立体声弄成5.1,对吧!后期有环绕声的电影,原则上是想制作几声道就制作几声道,但前面说了,在电影上映时,这份音轨也是随影片的数字拷贝是一起的,所以音轨是几声道基本上也是确定的,现在蓝光碟中带的DTS-HDMA基本上就是在这份数字拷贝的音轨上做的无损压缩,所以就可以看做是“无损”吧!
现在就说说这个DTS-HDMA,这个跟DTS还真的有区别的。拍电影时录的音轨,转成最原始的数字信号应该是LPCM,如果把原始LPCM看成无损的话,那么DTS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有损编码压缩,而DTS-HDMA却是无损压缩。类似于玩无损音乐时碰到的立体声全码wav文件,一个是有损压缩成320K的mp3,一个却是无损压缩成flac,dts跟dts-hdma的区别就是mp3和flac的区别。
因为蓝光存储容量大,所以现在很多蓝光碟带的音轨直接就是DTS-HDMA,所以,这个还真的就叫“无损音轨”,跟DTS区别还是挺大的,虽然我们在家里播放是听不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