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inger85 于 2009-8-25 09:36 编辑
关于超频3南海5散热器的一些简介可以参考这里。对于散热器的测试我们相当谨慎,不会为了抢时间贸然发布可靠性不高的数据。因为测试中不稳定的因素太多,有时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我们的测试数据都需要通过验证的,也就是说以下的成绩是在多次测试验证后得到的。
![]()
HDT(热管直触)作为超频3的专利技术继续在南海5上得以采用,热管与发热端直接接触,能减少两层热阻,可以提高传热效率。这次南海5散热器热管数量增加到了5根,比南海3要多1根。
看看几种CPU与南海5底部的接触部位:
![]()
英特尔Core i5的HIS金属盖表面大小为28.5*28.5mm,Core i7-920金属盖表面大小为32*34.5mm,Core 2 QX9650金属盖表面大小为29.5*29.5mm,理论上这几款CPU与南海5底部的接触部位如上图所示,Core i7-920顶盖并非正方形,旋转90度安装可以让热管与CPU表面接触更大些,不过大多数那样安装会影响 机箱内风道。
可以看到,真正与CPU表面接触的只有中间的三根热管,而旁边的两根热管基本架空,失去了HDT的意义,虽然部分热量还是可以通过底座传给它。四根热管的南海3在这方面就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但是旁边两根热管也是不能完全与CPU表面接触。
![]()
当然这样的状况对散热性能有什么影响还难以判断,测试或许能有结果。
另一方面南海5散热鳍片为46片,散热面积约7000cm2,整个散热器厚度上要比南海3薄8mm左右,南海3的鳍片达到55片,总散热面积也要高出不少,约7500cm2。
![]()
![]()
测试选用了Core 2 QX9650和Core i7-920作为测试CPU,对比散热器为南海3和Thermalright U120E,测试时搭配的风扇全部采用为南海5附送的风扇,转速控制在1500RPM,我们认为这样转速下噪音才能基本达到要求。测试在封闭机箱内完成,室温25℃。
通过ORTHOS模拟CPU满载运行,使用EVEREST记录CPU内核温度,为了更直观对比散热器性能,我们采用其内核峰值温度的平均值。
![]()
满载时,南海5是不敌Thermalright U120E的,尤其是在Core 2 QX9650超频状态下更是要高11℃之多,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更出乎意外的是,南海5在Core 2平台上连自家的南海3也大不如,这可能是它的散热面积不如南海3的缘故,在Core i7平台下,南海5表现稍好于南海3,和在Core 2上的表现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中间是什么原因还不太清楚,唯一的理由是前面所说的散热器底部与CPU表面的接触面积,不过这理由还不够充分。
![]()
待机时各散热器的表现趋势与满载一样。
这样的测试结果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经过反复多次在两个平台上验证,完全可以排除安装等引起的误差,南海5在做工上比以前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散热性能上反而退步了?
或许这只是个体原因,我们将会对新的样品作跟踪测试。
更新:底座实际覆盖效果图
i7 920
![]()
![]()
=================
QX9650
![]()
![]()
=========================
i5 750
![]()
![]()
===========================
AM2
![]()
![]()
==============================================
以下是个人看后感想:
这个结果仅仅针对我,是在意料之中。
关于超频三的HDT技术,我早已觉得发展潜力不大。去年5热管的黑海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感到很奇怪:这散热器是GT200显卡专用??那么宽的底座,怎么覆盖小的核心?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入手了黑海+双9CM风扇,用来搭配他的GF9800GTX+,我用的爱琴海加强版,搭配OC到核心700的G92 8800GTS。结果是,我的显卡待机温度仅仅比他高1~2度,满载仅仅高出4度。相关的评测也表明,黑海用在GT200显卡上,效果比G92显卡要好很多。
然而超频三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把5热管HDT用在了南海5。这一次更是5根8MM热管,于是乎连面积巨大的i7也没法完全用到完整的5根热管了,更别说小巧的酷睿2了。挑战U120E,以目前的效能,很显然成了一句空话。
不否认南海5在做工上的进步,但399元的定价却相当尴尬。散热性能基本与南海5持平的南海3,目前最低售价为299元。同样拥有南海5接近95%效能的冰刃至尊版售价仅仅250元。
而在高端,性能强于南海5的U-120E售价为400元+风扇,镰刀Mugen2和变形金刚Megahalems的售价均为450元。
我实在想不出购买南海5的理由………………或许,我们得继续期待南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