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652|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个以前看过比较详细PC电源认识和选择的文章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
发表于 2008-10-22 17: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小节:认识输出接口  为了给电脑设备供电,电源提供了不同的供电接口。电源版本的不同,电源接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1.3版到2.0版再到2.2版,变化非常大。这些接口主要有:
(1)20pin、24pin主板电源接口
    早期1.3版的电源电源多使用20pin主板电源接口,在今天,市场绝大部分电源已经变成20/24pin可互换接口,这种接口就是在原20pin主板电源接口加上了一个小的4pin接口,既可以用在老主板上,又可以用在新平台上。
(2)大4pin IDE设备接口
    大4pin IDE设备接口在ATX诞生时就有了,它既有+5V,又有+12V,主要给硬盘光驱、部分显卡、风扇等设备供电。
(3)小4Pin软驱供电接口
    小4Pin软驱供电接口主要是给软驱供电用的,在今天软驱已经走向没落,这种接口虽然还标配在电源中,但实际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4)6pin PCIE显卡辅助供电接口
    在早期显卡的供电都是用大4pin,但随着PCIE显卡的功耗的增加,1组+12V已经不能满足高端显卡的需要了,于是,带有两组+12V输出的PCIE显卡辅助供电接口也就诞生了。
(5)4/8 pin CPU供电接口
    进入“奔腾四”时代后,CPU的供电需求增加起来,+3.3V无法满足主板+CPU的“动力”需要,于是,Intel便在电源上定义出了一组+12V输出,专门来个CPU供电。对于有些更高端的CPU来说,一组+12V仍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带有两组+12V输出的8 pinCPU供电接口也逐渐诞生,这种接口最初主要是满足服务器平台的需要,在今天,不少主板给高端CPU都设计了这样的接口。
(6)5pin SATA电源接口
   随着SATA接口标准的诞生,SATA电源接口开始得到普及,SATA接口比大4pin IDE设备接口插拔容易,使用方便了很多。从Intel ATX 12V 2.0版本开始,电源开始增加SATA电源接口,有的电源SATA接口甚至增加到6个,以满足多SATA设备需要的用户。
小技巧:电源输出线粗细:小于18号细的千万别买!
    一般来说消费者都不会对电线的粗细注意,但这确实是购买电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不同粗细的电线对电流有不同的承载力,我们使用的电源通常不能比AWG18号细(数字越小代表线直径越粗)。如果使用不符合标准的过细电线,轻则发热,重则影响供电甚至烧毁,一定不能忽视!
比较一下普通250W电源输出线和300W电源输出线
    此外,ATX电缆的长度适中就好,过长不但会增加电阻,缠绕在机箱内还会影响散热气流。对于Intel ATX 12V 1.3版的电源来说,其12V不能超过18A,原因就在于电线的粗细,因为AWG18最大承受能力就?8A。不过,有的电源通过使用更高规格的电线,从而达到超过18A的限制。对于电线小于AWG18的电源,大家千万不要购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0-22 17:30 | 只看该作者
此贴必火{closedeyes:] {closedey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小节:了解各路输出的作用     电压的输出就是电脑升级的风向标,这是因为电脑的每一次“进化”都与电源有关,而每一次电源的变革也都体现在各路电压的输出上。随着P4EE以及NVIDIA的6800 Ultra的诞生,电源的标准开始全面进入ATX 12V 2.03规范,那么未来的电源会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源的各组输出,或许你会从这些输出的发展变化中找到规律……
● +3.3V——ATX标准的诞生
    386、486电脑使用的都是AT结构,其最低电压为+5V,从PII开始CPU运算速度开始大幅度提高,此时如果再使用+5V的电压已经不能控制主板的发热量,为了降低新平台中主板的发热量和节省能源,Intel在新的ATX规范中增加了+3.3V的电压,专门用来给主板的供电。+3.3V的线材使用的是橙色,一般通过主板变换后驱动芯片、内存、CUP及PCI等电路或设备。
● -5V——逐渐被淡化的记忆
    -5V电压是直接供给主板使用的。最初的AT结构-5V的电压是给ISA插槽或软驱控制器使用的,通常输出电流小于1A,但是随着ISA插槽的淘汰,-5V电压已无用武之地。从Intel ATX 12V 1.3版的规范中已经正式取消了这个电压的供给,所以在一些较为新型的电源中已经没有这个电压的输出。
● +5VSB——永不消失的电波
    +5VSB是和+3.3V一起出现在ATX标准上的,其作用是能够实现远程启动、网络唤醒等功能。以往AT电源都是开关来开机、关机,从ATX标准开始改淞苏庵肿龇ǎ?尤肓?5VSB这路电压输出,这样,只要有+5VSB电压存在,电脑就能够实现远程启动或网络唤醒功能。所以+5VSB电压是一种待机电压,也就是说系统在关闭后(没有切断电源的情况下)还存在这种+5V的电压。+5 VSB使用的是白色的线材,3C认证中,规定了+5 VSB不得小于2A。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有两点:第一是在有些系统在待机时无法唤醒,或者待机时硬件莫名烧毁,往往就是电源+5 VSB不过关造成的,所以大家在购买电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不要去选购那些非常差的电源。第二是在没有切断主机电源的时候,千万不要插拔内存的PC设备。因为即便是在关机状态下,由于+5VSB仍然对主板供电,如果此时您插拔内存等PC设备,就容易烧毁这些设备。
● +5V——仍然必不可少
    AT结构向ATX结构转型使得+5V的作用大大减小,目前主要使用在一些没有机械动作和集成度也不是特别高的芯片,不过它也和+12V的输出一起出现,共同来负担磁盘、光盘驱动器马达以及其它的大部分电路,常见的就是D型接口。+5V采用的是红色的线材。
● -12V——默默无闻
    -12V使用的线材为蓝色,一般用于某些对电流要求不高的串口放大电路,通常-12V输出电流小于1A。
● +12V——成了重中之重
    +12V在AT结构和ATX结构中做占的地位都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较高的电压动力比较强一些。+12V使用黄色的线材,主要用于驱动各种驱动器的电机、散热风扇、主板连接设备等。电脑中各个配件功耗的增加使得+12V成了重中之重。
    这期间主要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P4出现的时候,为了满足P4功耗上的需要,Intel将ATX 2.03规范升级到ATX 12V 1.0规范,设置了针对CPU独立供电的两组+12V输出,从而来满足CPU动力上的需要。第二次变革出现在P4的进一步发展,电源其它配件对12V输出需求也开始大增,特别是显卡,功耗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Intel推出了新的ATX 12V 1.3规范,旨在加强了12V的输出,将单路12V的输出从以前的10A-12A提高到14A-18A。
    第三次变革在Intel新的P4EE和NVIDIA的6800 Ultra出现的时候,这两个耗电大户加起来功耗接近250W,也就是说ATX 12V 1.3规范中12V输出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平台需要,所以Intel推出了双路12V输出的ATX 12V 2.0规范,通过双路12V的输出来满足新平台对12V的需求。
    从电源的输出和发展上来看,电源一直在走两个“极端”,一方面为了减小芯片、CPU以及主板的发热量和功耗而增加更低的电压输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的加强电源在+12V的输出。有没有想过,突然有一天+12V满足不了未来的平台的需要会出现什么情况?使用了电压更高的+18V或+24V?没准真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0-22 17:31 | 只看该作者
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电源的原理与构造    说起电源的原理,无非就是把较高的交流电压(AC)转换为PC电脑工作所需要的较低的直流电压(DC),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并不专业,但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我们在购买电源的时候,只需要了解一下电源的基本原理就可以,从中知道我们该如何去选购电源
    电源工作的流程:当市电进入电源后,先经过扼流线圈和电容滤波去除高频杂波和干扰信号,然后经过整流和滤波得到高压直流电。接着通过开关电路把直流电转为高频脉动直流电,再送高频开关变压器降压。然后滤除高频交流部分,这样最后输出供电脑使用相对纯净的低压直流电。下面我们分解一下这个流程,让您看得更清楚一些。
    简要地说,ATX电源的内部结构可以分成几部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EMI滤波电路以及PFC功率因素矫正电路。
    1、EMI滤波电路以及PFC功率因素矫正电路
    首先是在最前级的EMI滤波电路以及PFC功率因素矫正电路,这两部分的电路都是3C认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电路,是不允许在国内销售的,一般劣制电源为了省东西,经常会将这两部分电路省掉,下面我们分别来解释一下这两部分的电路。

EMI电路对于国家电网的意义比较大
    EMI电路的作用是滤除由电网进来的各种干扰信号,防止电源开关电路形成的高频扰窜电网,而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即“功率因数校正”,主要用来表征电子产品对电能的利用效率。功率因数越高,说明电能的利用效率越高(通过CCC认证的电脑电源,都必须增加PFC电路)。PFC电路位置在第二层滤波之后,全桥整流电路之前。

结构复杂,份量轻,在400W以上电源中比较普及
    对于PFC电路,需要做一些说明,PFC有两种,一种是无源PFC(也称被动式PFC),一种是有源PFC(也称主动式PFC)。主动PFC电路由高频电感、开关管、电容以及控制IC等元件构成,可简单的归纳为升压型开关电源电路,这种电路的特点是构造复杂,但优点很多:功率因数高达0.99、低损耗和高可靠、输入电压可以从90V到270V(宽幅输入)等,由于输出DC电压纹波很小,因此采用主动式PFC的电源不需要采用很大容量的滤波电容。

结构简单,稳定性上表现好,比较适合中低端电源
    被动式PFC通常为一块体积较大的电感,其内部由多块硅钢片外部缠绕铜线而组成,它的原理是采用电感补偿方法通过使交流输入的基波电流与电压之间相位差减小来提高功率因数,被动式PFC的功率因数不是很高,只能达到0.7~0.8,因此其效率也比较低,发热量也比较大。被动式PFC也并非一无是处,其结构简单,稳定性上表现好,比较适合中低端电源
    主动PFC也不是没有缺点,由于设计比较复杂,也经常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频杂音、稳定性表现不好等故障。在以往主动PFC的成本远高于被动PFC,不过,随着近两年原材料的涨价(主要是铜),主动PFC和被动PFC之间的差距已经变得比较小了,对于300W以上的电源来说,选择稳定的主动PFC对消费者更有意义。


    EMI滤波电路以及PFC功率因素矫正电路做假特别多,有的电源完全没有EMI、PFC电路,有的虽然有EMI电路,但电路是饶开EMI电路的,根本就通电,有的PFC电路里面加了些铁块、水泥,做假的水平很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3 | 只看该作者
高压整流滤波电路
    经过以上电路的处理,就能得到较为平整的正弦波交流电,送入前级整流电路进行整流,这个过程我们一般称为高压整流滤波电路,也就是将220V交流市电转换成300V直流电。通常此部分工作都由全桥式整流二极管和两个高压电解电容组成,经过全桥式整流二级管整流后,电压波形呈以下的形状:
    由图可见,整流后的电压全部变成正相电压。不过此时得到的电压仍然存在较大的起伏,这就必须使用高压滤波电容进行初步稳压,将波形修正为起伏较小的波形。

高压整流滤波电路
    全桥就是封装在一起的四个二极管,有的电源干脆就安装了4个分立的二极管,作用相同。高压电解电容的作用是将脉动的直流电滤除交流成分而输出比较平稳的直流电,容量大的高压电解电容能减小电源的纹波干扰,提高电源的电流输出质量。
    高压电解电容一般有两个(部分电源采用主动PFC电路也可能只有1个),由于其耐压值特别高,所以体积非常大。按容量分,高压电解电容一般有330uf、470uf、680uf、820uf、1000uf、1200uf等,耐压值一般是200V,耐温85度。

没有标注的劣制品
    一般劣制电源也经常在这里偷工减料,经常采用比较小规格的高压电解电容,在工作时候容易爆浆而导致电源损坏,更恶劣的是有的里面居然全是纸、是水泥,完全的假高压电解电容来欺骗消费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4 | 只看该作者
开关电路和降压    接下来的过程是将高压整流滤波电路产生的高压直流电变成高频脉冲直流电,送到主变压器降压,变成低频脉冲直流电。这个过程是由开关电路和变压器完成的。开关电路的原理是由开关管和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芯片构成,振荡电路,产生高频脉冲。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过程:
    经过高压滤波电容初步稳压的“电”兵分两路,一路送往5VSB电压生成电路,另一路则送往我们熟悉的12V、5V、3.3V电压生成电路。由于前者电压为常电,而后者为只有开机才能供电,因此这两部分电压被分成两路分别生成。
    下面我们进入开关电源的核心部分。此部分的原理是通过PWM控制芯片或简单的自激振荡电路通过变压器耦合的方式来精密控制负责功率生成部分的开关电路,再由开关电路通过变压器耦合的方式将功率传递给后级的整流、滤波电路。
    由于此部分电路电流的数值和变化频率很大,因此关键部件发热量极大,必须使用散热片。通常前端的散热片上固定开关电路的开关管;而后端的散热片上则固定后级整流电路中的整流管。

    两块散热片中间则分别是体积较大的负责耦合主开关电路与后级整流电路的开关变压器;体积较小的负责耦合副开关电路与后级整流稳压电路的开关变压器以及负责耦合PWM控制芯片与主开关电路的互感线圈。这就是我们在电源中常见的两块散热片以及三个变压器的来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5 | 只看该作者
低压滤波输出部分和温控电路

    最后,低频脉冲直流电经过二极管整流后,再由电解电容滤波,这样,输出的就是不同电压的稳定的电流了。由于这里电压已经很低了,所以尽管电容容量很大,通常有1000uf、2200uf等,但由于不需要很高的耐压值,所以电容体积很小。到最后,稳压模块将最后的直流电压调整为所需要的各种电压,供给各种不同的电脑部件使用。

    另外还有不少电源为了更大程度的降低噪音,还设计了专门的温控电路。温控电路主要是通过热敏电阻实现的。比如说,当电源开始工作时,风扇供电电压为7V,当电源内温度升高,热敏电阻阻值减小,电压逐渐增加,风扇转速也提高,这样就可以保持机壳内温度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负载很轻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静音效果,而负载很大时,能保证散热的需要(由于一般用户电脑绝大部分工作时的负载都比较低,因此基本上保障噪音比较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6 | 只看该作者
电源规范的发展历程    在新的形式下,电源的发展主要以静音、节能为主,下面我们通过目前市售中的三个电源的版本来告诉您应该购买哪种版本的产品。
    ATX规范是1995年Intel公司制定的新的主机板结构标准,是英文(AT Extend)的缩写,可以翻译为AT扩展标准,而ATX电源就是根据这一规格设计的电源。与AT电源相比,ATX电源外形尺寸并没有多大变化,其与AT电源最显著的区别是,前者取消了传统的市电开关,依靠+5VSB、PS-ON控制信号的组合来实现电源的开启和关闭。ATX类电源总共有六路输出,分别是+5V、-5V、+12V、-12V、+3.3V及+5Vsb。
    ATX 12V 1.0标准(2000年2月)
    ATX 12V 1.1标准(2000年8月)
    ATX 12V 1.2标准(2002年2月)
    ATX 12V 1.3标准(2003年4月)
    ATX 12V 2.0标准(2004年4月)
    ATX 12V 2.2标准(2005年3月)
    在我们目前的市面,主要有三种版本的电源,既Intel ATX 12V 1.3版、Intel ATX 12V 2.0版和Intel ATX 12V 2.2版,它们的变化是根据主流平台的发展而演变出来的。
●  ATX 12V 1.3标准

    Intel ATX 12V 1.3版主要是为了满足最初Intel的“奔腾四”平台,它旨在加强12V供电,同时增加了对SATA硬盘的供电接口,提高了电源的转换效率。
●  ATX 12V 2.0标准
  与ATX12V 1.3版本相比,ATX12V 2.0版本最是明显的改进就是+12V增加了一路单独的输出,即采用了双路输出,其中一路+12V(称为+12V1)专门为CPU供电,而另一路+12V2则为其它设备供电。
  一个计算机的开关电源,+12VDC的输出如果是22A的话,这在安全方面是不允许的,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计算机电源的任何一路直流电压输出不允许超过240VA,而Intel希望的+12VDC输出要求达到22A,这已经超出了FCC对安全的要求,已经可以达到+12V×22A=264VA,已经远远大于了240VA的要求。这在安全方面是不允许的。
    在这种技术背景下,Intel将ATX12V2.0版的+12VDC分成了+12V1DC和+12V2DC。+12V1DC通过电源的主接口(12×2)给主板及PCI-E显卡供电,以满足PCI Express X16和DDR2内存的需要;而+12V2DC通过(2×2)的接口专门为CPU供电。
    通过这样设计,就可以将240VA安全的问题科学解决。在实际上,主板上的+12V1DC和+12V2DC在布线上也是完全分开的(通过验证电源是否是双路12V可以区分1.3版和2.0版的区别)。
●  ATX 12V 2.2标准

    最新的ATX12V 2.2规范依然沿用了2.0规范中的双路12V输出设计,只不过是在部分指标上有了进一步提高。主要改变有:增加了最新规格的输出规范并且给出负载交叉图、加强了3.3V与5V的输出能力、削弱了12V的持续供电能力等。这些改变属于对2.0规范的一种优化:一方面,新规范制定了更高的功率,使电源能够满足大功率平台的需要;另一方面,新规范对于节能和环保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规范制定了更高的功率
2.2版中450W负载交叉图
    为了满足新一代大功耗配件的需要,2.2规范中加入了450W的输出规范。在负载交叉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新版本的450W电源,双路12V最大联合输出功率可以达到400W。
节能很重要
  节能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与老版本相比,2.2版电源在效率要求上提高很多。衡量一款电源是否节能,一方面要看电源的转换效率如何,另一方面,电源的待机功耗也很有意义。
2.0版规范与2.2版规范中的效率对比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TX 12V 2.2规范中改变最大当属电源在轻载时候的转换效率,而典型负载和满载情况下改变却是较少,这也说明,增加典型负载和满载情况下的效率比较困难。
   误区:新规范真的是提高了12V输出吗?
    为了更好地优化电源的输出,使电源更加节能,新2.2版电源降低了12V的输出(有部分厂商宣传新规范电源提高了+12V的输出)。
同为350W下2.0版与2.2版的输出对比
  通过对比图中大家可以看到,相对于老款规范2.2版本规范并没有将12V输出电流提高,反而是有所降低并且在3.3V与5V上有所提高。事实正是这样,在ATX 12V 2.2规范中Intel并没有将12V持续输出电流提高,反而提升了3.3V与5V持与输出能力。之所以会这样,这与未来SATA存储设备大面积普及以及CPU&GPU功耗降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说明那些宣称2.2规范是将12V电压提高的电源厂家是在欺骗消费者呢?

同为350W下2.0版与2.2版的电流峰值输出对比
  通过对比规范中,350W下的负载交叉图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相比2.0版本虽然2.2版规范中将12V输出在最大输出电流上降低了不少,但在瞬间输出电流上确有很大提高达到了16.5A(12V2),之所以会有如此提高主要是考虑到IntelAMD未来主流——多核心处理器
● 总结
    从总的来看,ATX 12V 1.3版的电源虽然各方面的要求已经不能满足主流平台的需要,但它由于价格较便宜,对于追求性价比的低端的平台来说,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了。ATX 12V 2.0版的电源有两组+12V输出,在+12V的输出上要比ATX 12V 1.3版的电源有优势很多,能够满足大功率平台的需要,不过它在节能方面表现不如新ATX 12V 2.2版电源。ATX 12V 2.2版在节能方面表现非常好,对于主流平台来说,优化也是最好的,建议用户选择这类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37 | 只看该作者
菜鸟电源选购指南    对于菜鸟电源来说,您可能缺乏对电源的认识,我们这里教您一套从外观选购电源的方法。
● 品牌知名度 —— 不是名牌咱不选!
    小编将“品牌”列为第一位是因为这确实是选购电源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首先,知名的厂商为了维持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绝对不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节省一些小钱而损失了商誉,而且大厂的资源较雄厚,比较愿意以采用高品质的元器件,当然相对售价也会较高,就看消费者的预算。
    其次,负责任的厂商其产品在量产前使用精密仪器测试,而且在出厂前,会经过严格的环境做烧机测试。还有就是一家知名厂商的优良形象,并不光是靠打广告及行销手法就可以塑造出来的,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流传下来的经验累积。
    最后是一个品牌既然拥有良好的口碑,它就没有价格竞争上的压力,也就不需要为了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除了品牌之外,优良经销商的建议也是可以才信的,因为它们会避免顾客买到不良商品,事后再回来退、换货的麻烦。
    综上所述,对于名气不够大的品牌,小编建议普通消费者不要购买!
●  对比重量:不到一公斤咱不要
    电源的重要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般来说,优质的电源手感沉重,而劣质手感很轻。假如您看过电源内部的构造之后,您可以了解到,散热片、电源外壳、变压器、被动PFC电路等等元器件如果用料实在的话,合在一起不可能重量轻。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主动PFC电路的电源要稍轻一些,大家在选购的时候要确认是主动PFC电路还是被动PFC电路。
重量很轻的劣质电源
  份量较重的优质电源
    当然我们不可能都带着磅秤去选购电源,不过大家可以多走几家,把各种电源都拿在手中感觉一下重量,相互比较之下应该不难分出轻重。根据小编的经验(当心别让奸商看见啊,他在里面放铁块怎么办?),一般250W的电源应该1.6kg以上,而劣质电源一般都不超过1kg。因此,对于比较轻的电源,大家要小心了!
●  电源外壳:咱挑最结实的!
    电源的外壳也一般不为大家所重视,虽然外壳的好坏与电源的性能无直接关系,但它确实也不可少,这毕竟影响到电磁波的隔绝和电源的散热性。
好坏之分当然是一目了然
好的电源就是不一样!
    外壳有分不同厚度,甚至还有使用镀铬的材料。一般来说,处处偷工减料的厂商不会在外壳上用好料,这毕竟要增加很大的成本。而对于用料实在的厂商,也不太会使用劣质电源外壳来节省成本。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情形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有时候外壳做的很好电源不见得就代表内部用料实在,大家也只将其列为选购时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了。
●  偷窥【此言论被论坛屏蔽】 透过散热孔去发现秘密!
通过散热孔看
通过风扇看
通过进风口看
    这个方法一般都还是比较有效的,我们从电源的散热孔向内部看,可以看到一些元器件,比如变压器、电容器、散热片、PFC电路以及其它元器件,大家可以从这些内部的元器件大小、做工来判断这款电源用料是否足,从而来判断这款电源的质量。
    这种方法虽然并不能完全能看出电源质量到底如何,但至少在厂商不让打开电源的情况下能发现一些“马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40 | 只看该作者
中鸟电源选购指南    对于中鸟电源来说,您可能已经了解了一部分电源的认识,我们这里教您一套从内部选购电源的方法,您可以通过网上电源内部的图片来了解它是否符合要求。
●  看整体:优质与劣质电源的区别显著
    在讲从内部元器件上选购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下优质电源和劣质电源的内部有什么区别。
  优质电源的内部
劣质电源的内部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劣质电源为了减少成本,在内部元器件上大大缩水。这样的电源全部的重量能重吗?
内部器件用料很足
宽敞得可以让一窝蚂蚁来这里开舞会了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分辨电源的布局、做工、线路设计以及线路设计可能都不容易,毕竟我们没有更多的接触,因此我们这篇文章将教您如果了解电源的内部元器件是否缩水!这样,一旦您有机会打开电源,您看一下电源内部是否缩水。
用料很足
同一个位置差距太大!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劣质电源虽然在电路板上标出的电感线圈位置,但仅用一根导线直接搭接而成,电容位置上则根本没有任何元件。
    下面我们将从电源内部的元器件或使用的相关附件来告诉大家如何鉴别电源的优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40 | 只看该作者
EMI滤波:不是没有,就是没用!
没有EMI电路
    没有EMI电路的电源一方面泄漏的电磁干扰会影响到显示器和声卡、Modem、电视卡等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没有滤波电路的电源,其输出的电流质量较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够纯净),对CPU内存等配件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的时候会直接烧毁这些配件!
    从前面劣质电源中我们可以发现,劣质电源不是说EMI电路有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EMI电路!有网友曾经介绍了一种判断EMI滤波是否存在的简单方法:就是在电源空载时触摸其外壳,手指会有微麻的感觉,如果电源偷工减料没有安装滤波电路,则不会出现这种感生电压。
●  PFC电路 普通电源也硬说是“神五”专用
根本就没有PFC电路
傀儡!没有就没有连接电路!
    很简单,劣质电源根本就不用,或者用了,也只是一个傀儡!
    注意:对于一些小厂商生产的电源大家要注意了,即便是其外面的铭牌上标示有PFC电路大家也不要轻易相信,因为能将一个普通PC电源硬说是“神五”专用电源的事情并不鲜见……
●  高压滤波 缩水不缩水就看容量大小
    优质高压滤波电容和差的滤波电容之间的区别一方面在电容的质量上,一方面在电容的规格上,电容的质量上我们可能无法知道更多,但规格上还是比较容易的。
    
    一般来说,145W使用220μF的电容、200W/330μF的电容、250W至少要用470μF的电容,300W不得少于680μF,350W或400W要用到1000μF以上,450W就必须要用1200μF的容量才能够达到电源的基本需求。不过有些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较小的电容,甚至用“贴牌”的方式为电容“穿”上一层塑料膜,标上假的规格来欺骗消费者,这一点提醒用户特别注意。除此之外,好的电源还应包括输入端EMI滤波部分和后期低压滤波电路。
高压滤波电容爆浆的危险
    像其它电解液电容一样,如果负载较大、电容老化等请会出现爆浆现象,所以,质量好非常有必要,另外,电解电容的容量越大,其纹波系数越小,提供给后面的电流更平滑。
● 优质电源和劣质电源在变压器上的区别
这个变压器的高度也就2厘米高
变压器居然不到外壳高度的三分之一
    一台好的电源里面有很多变压器,而一般我们会去注意的,是指位于两片散热片中间,体积最大的那一颗而言,输出功率越大的电源,需要搭配越大的变压器,也就是说线圈缠绕的铁心宽度会越宽。一般来说,250W的电源其主变压器至少要大于28mm,300W的则不能小于35cm,350W的要使用39cm,再上去还有42mm、44mm等规格,有些变压器上面会标示规格,例如ERL35代表35mm。
● 低压滤波:满眼望去都是低“草丛”
满眼望去都是低“草丛”
也是只有一个线圈
    我们无法判断低压滤波输出电路优劣,但如果电源是缩水,那还是非常容易发现的,我们可以从图中看有的电源使用的扼流线圈非常小,甚至有的电源仅采用一个线圈!
● 散热片:绝对没有奸商的脸皮厚!
优质电源的散热片非常厚
    在电压转换过程中,因为效率的因素,输入的电能会有一部分浪费掉,而以热能的形式溢出,因此必须加装散热片扩大散热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但是在有限的空间之下,散热片无法做得很大,所以必须搭配风扇来帮助散热,有些大瓦特数的电源甚至安装两颗风扇。散热片当然是越大越好,不过基于成本考虑,厂商当然只要做“够用”就好,所以,“不够用”的情形是会存在的。
● 优质电源和劣质电源在散热片上的差别
一张纸那么厚的
两张纸那么厚的
    这种散热片就快要比纸薄了(绝对没有奸商的脸皮厚!),整个电源的重量怎么会超过1Kg?这样的电源将来怎么会不出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7:41 | 只看该作者
老鸟电源选购指南    对于老鸟来说,可能小编对电源的了解程度还不如您,小编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电源的选购误区,以便帮助多电源了解还不够朋友们。
误区1、好电源一定就重吗?
    不少编辑在介绍产品时(小编也经常这样),经常会用“用料很足”、“电源拿在手中份量很足”等等词语来描述电源的品质,这种说法只适用于中低端产品,通过用料和重量分析,您就可以判断这种电源是否存在使用规格较低的元器件、有没有做假,而对于450W以上的高端电源来说,这种说法并不是很确切,高端电源并非越重越好。为什么是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电源的功率越高,内部的元器件的规格相应也会增加很多,这就会使电源内部的空间越来越小,对于电源的散热来说,就越来越不流畅了,而随着电源内部温度的增加,电源的稳定性、热阻都会降低很多,因此,更多高端电源尽可能地采用集成电路、尽可能地使用贴片工艺,这样就可以节约出很多空间来方便电源内部的散热,从而增加电源的稳定性。
误区2、主动PFC电路比被动PFC电路好吗?
    和主动PFC电路相比,被动PFC电路的结构比较简单,虽然在功率因数和效率方面并不是很高,但这种简单的结构稳定性方面、成本方面比较有优势。
    但随着功率的增加,被动PFC电路的规格也需要增大很多,此时,主动PFC电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它不仅可以节约电源内部的空间,而且成本上并不比被动PFC小很多(近一两年来,铜的价格涨价很多,被动PFC的成本越来越接近主动PFC的价格)。目前400W以下的电源大多采用被动PFC电路,而400W以上的电源基本上都采用主动PFC电路。

误区3、大风扇就一定静音吗?
    通常我们经常告诉大家:大规格风扇在转速比较低情况下,可以产生更大的风量,像14cm风扇,在800转时就可以达到12cm风扇1800转的水平,因此可以在很低转速下就达到散热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说大风扇就一定静音!这是因为风扇静音不静音除了和风扇的大小的有关系,还主要和风扇的轴承、风阻、风扇的转速等多项指标有关。
    比如说风扇的轴承,有12cm风扇转速仅1500转噪音也很大,而有的8cm风扇由于轴承非常好,在4000转时也几乎听不噪音。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在选购电源时一定要现场试一下,或者在网上搜索一下使用过的用户,看他们对这款电源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0-22 17:43 | 只看该作者
:) 学习一下,呵呵!谢谢!: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10-22 17:48 | 只看该作者
LZ辛苦,帮忙直接贴个连接

http://www.pcpop.com/doc/0/184/184581_4.shtml

[ 本帖最后由 板砖猛给 于 2008-10-22 17: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10-22 20:20 | 只看该作者
{lol:] {lol:]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0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板砖猛给 的帖子

呵呵谢谢{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0-23 10:0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学习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10-23 10:2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LZ不一定是枪手

但文章一定是枪文!

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4-7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