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温 (color temperature)是一个源自物理学的概念,它通过温度来描述发光物体的色彩。发光物体的光谱主要频率可以用一定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光谱来描述,这个温度就称为这个发光物体的色温。显示器的色温是指在纯白色状态下的结果,常见的色温有5000k、6500k、9300k等。色温越高,颜色越偏蓝(冷),而色温越低,颜色偏红(暖)。选择什么样的色温不仅和个人喜好有关,还同人的生理特点息息相关。比如,白种人往往要选择低一些的色温设置以平衡他们本身偏蓝色、绿色的视觉,而黄种人通常选择较高的色温,否则会感觉颜色太红。
其实色温因人而异,这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物和景色有观。据说生活在赤道上,
的色温早晨在8000K,中午到18000K的色温。而中国的平均的色温是在8000K
到9500K之间 。欧美 之间和我们的色温有一定的差异,据说是6000K到
6500K的色温,来拍的。6500K的色温给我们(东亚人)带来的感觉 是偏红,偏暖。
---------------------------------------
不同人种之间的色温差别,根本原因在于瞳孔的色素沉淀不同,亚洲人合适的色温在9300K,白种人在6500K. 显示器和电视的色温调节可以参照此来调节
一般来说色温越低颜色会越偏黄色;色温越高颜色会越偏蓝色;也就是说,一个色温偏高的显示器在显示图片的时候,整个画面看起来色调就会偏蓝。
由于人种的不同,白种人的眼睛对色彩的感受和黄种人不同,同看一种东西,白种人感受的色温要比黄种人要高,所以欧洲人设计的镜头拍出来的彩色片给亚洲人看色温要低,偏暧,亚洲人设计的镜头拍出来的彩色给欧洲人看则偏冷。
东亚黄种人确实习惯高色温,而欧美白种人人习惯低色温。有研究表明这其实和不同肤色人种的瞳孔颜色深浅有关,黄色人种瞳孔色深所以喜欢低色温高亮度,色彩艳丽的画面,而白色人种瞳孔色浅因此更喜欢低色温,色彩不那么艳的画面。当然这是个整体倾向,个体当然会有所不同。
-----------------
色温
光线进入眼睛,就感觉到有光源发光呈现出来的颜色,不同的发光体就有不同的光色。光源辐射的颜色与黑体热辐射光的颜色相同时,此黑体的温度称为光源的色温,单位用绝对温标“K”表示;它是电光源发光颜色差异的表征值。荧光灯的色温有6500K的日光色(RR);5000K的中性白色(RZ);4000K的冷白色(RL);3500K的白色(RB);3000K的暖白色(RN);2700K的白炽灯色(RD)。
光源色温的选择决定于环境气温、使用场合、光色温爱好。高色温(≥5000K)的光源属于冷色调,其内含有较多的蓝色光,使人得到沉着、冷静的心理感觉,主要用于严肃的场合,如生产车间、会议室等。低色温(≤3000K)的光源属于暖色调,含有较多红色光,给人一种活泼、温馨、愉快的心理感觉,一般用于幼儿园、家居、宾馆照明等。中色温光介于高、低色温光之间,红、绿、蓝三色成份较丰富,可用于商场、快餐店、超市等。高色温光对眼睛刺激较大,使人易醒觉,心理感觉亮度较高,眼睛易疲劳。低色温光较为柔和,让人一种舒适感觉,光对眼睛的刺激小,分辨本领稍低,心理感觉较轻松。
位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气温较高,人们喜欢用高色温的灯,构成一个清静凉爽的环境;处于寒冷或温带地区的气温较低,可以选用低色温或中色温灯光,增强温暖气氛。有时在夏天选用高色温灯光,冬天选用低色温灯光。
在教室内受光照的对象是书本和人脸,高色温的白光照射到书本上,使人有纯白的感觉,但是从纸面上反射出来的白光进入眼睛易引起疲劳。皮肤颜色不同的人种,往往喜欢不同颜色的光色,白种人喜欢低色温的光源,如欧洲、北美地区;深色人种却喜爱白色光,如非洲、东南亚、南美地区。
据说亚洲人比较喜欢偏蓝色的白色,欧洲人比较喜欢偏黄色的白色,所以在日本卖的CRT电视机色温内定值可以高到9300K甚至12000K,在欧洲卖的色温就内定在6500K左右,台湾则是与日本情况一样。你不喜欢偏蓝的白色也没有关系,CRT的色温可以让使用者很容易地去调整,但LCD就有困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