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暂时没有导热硅脂可用,可临时使用牙膏代替,但请尽快换上导热硅脂(48小时内)。牙膏在长时间的烘烤后,随着水份等的蒸发,其导热能力会突降,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使用,会对你的散热器有腐蚀作用,这个要有心理准备。 ◆ 关于钻石导热硅脂 钻石又称金刚钻,矿物名称为金刚石,英文为Diamond,钻石的硬度是自然存在物质中最高的,同时它的导热能力非常出色,是铜的几倍之多,导热系数达到了1000-2000W/m·℃,正因为如此,一些商家推出了所谓的“钻石导热硅脂”。 ![]()
IC Diamond 7 Carat钻石硅脂
实际上,天然的钻石是由金刚石经过琢磨后才能称之谓“钻石”。天然的钻石是非常稀少的,用于宝石的金刚石一般最小不能小于0.1克拉。所谓的“钻石导热硅脂”应该是用的工业级金刚石微粒。正如添加银粉的含银硅脂一样,钻石硅脂是在硅脂中添加工业级的金刚石细小颗粒,增强导热能力。 不过很遗憾,本次测试中的IC Diamond 7 Carat钻石硅脂出现异常情况,最终未能完成测试(具体情况请参见《当钻石硅脂归于尘土》),我们联系厂家得到的答复是正在调整混合剂配方,稍后会提供样品给我们重新测试。
![]()
IC Diamond 7 Caratd在放置一个月后变成固体了……
◆ 关于纳米导热硅脂 纳米(Nano)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略等于四十五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 ![]()
倍能事达纳米硅脂G-751
现在市面上有一些“纳米导热硅脂”,声称引入最新的纳米科技,实际上是添加填料采用的纳米尺寸大小的颗粒,比如50nm,细微的颗料能让硅脂更好地渗透到散热器表面和CPU/GPU表面细小的缝隙之中,可以加强散热效果。 ![]()
示意图,左为纳米硅脂,右为普通硅脂
在今年,IBM称开发出一种新的散热技术,能多带走电脑芯片40%的发热量,这种技术提升了电脑芯片和散热器之间导热硅脂的性能,在硅脂当中添加纳米级的金属颗粒和陶瓷颗粒,这种混合颗粒在电脑芯片和散热器当中充当弥补散热硅脂缺陷的桥梁。可见,IBM的这种新技术其实也是纳米导热硅脂技术。
◆ 关于液态金属导热贴
由于导热硅脂的导热系数远低于金属材料,因此在两三年前,国外的Coollaboratory便研发出了使用液态金属(Liquid metal)的导热介质。它完全由100%液体金属所组成,不包含任何非金属添加物质,也不包含其他固态物质,特殊设计使其流动性不大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可以很好的利用液态金属的高导热性。
![]()
针管注射式的Liquid metal
但这种液态金属也有不小的副作用,比如不容易保存,很难涂匀,更麻烦的是对铝材质的散热器有严重的腐蚀作用。所以不久后,Coollaboratory推出了升级产品,简单易用的液态金属导热贴(Liquid MetalPad)。
![]()
![]()
Liquid MetalPad看起来就和一张锡箔差不多,不知道Coollaboratory用什么技术把“不导电无毒的”液态金属制作成了这张“固体形态”的液态金属导热贴,这种金属贴的使用比起以前的“针管注射器”Liquid Pro要强多了。 据称Liquid MetalPad的导热系数达到82W/m·K,是导热硅脂的十数倍。不过很遗憾,这次测试中,我们未能收集到Liquid MetalPad,有机会将会补上对Liquid MetalPad的测试。 ◆ 关于arctic silver系列硅脂的break-in问题 arctic silver系列导热硅脂在国内口碑很好,是高端发烧友最喜爱的硅脂之一,目前有三种型号,即高档的arctic silver 5,中档的Ceramique(北极雪)和arctic Alumina(北极铝)。 在arctic silver的官网产品介绍中,都有一个特别强调:
![]()
arctic silver关于北极铝介绍的截图
这是arctic Alumina介绍中的文字,大意是说,在涂抹好arctic Alumina并装上散热器后,需要经过至少36小时的磨合期,让细小的颗粒完全填满散热积表面和CPU表面空隙,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官方称这个磨合期为break-in,并说,在经过磨合期后,能让CPU的温度再降低1-2℃。
不同产品,这个磨合期时间不一样,如arctic silver 5需要200小时以上,Ceramique需要25小时以上,arctic Alumina需要36小时以上。磨合期从涂好硅脂开始算起,不特指开机使用时间,需要经过一定的开机关机、温度升高降低这样的循环过程,官方称如果散热器无风扇这时间会更长。
真的在经过磨合期后有效果吗?为此,我们使用arctic Alumina硅脂,作一个验证测试:
![]()
陪伴我们很久的arctic Alumina硅脂
测试开始时间:2007-8-1 12:06,室温27℃,使用EVEREST的System Stability Test来测试,CPU高负荷下稳定温度为62℃。
![]()
2007-8-1 12:06 CPU高负荷下稳定温度为62℃
在46小时后,也就是2007-8-3 9:54,室温同样为27℃,再进行同样测试,CPU高负荷下最高温度稳定为60℃:
![]()
2007-8-3 9:54 CPU高负荷下稳定温度为60℃
和刚装上时相比,温度真的降低了1-2℃。 为了排除测试误差,我们又重新涂抹了一次arctic Alumina,这相当于新装上时的情况,测试结果: 注意看时间,得到的CPU稳定温度为62℃,和两天前几乎一致。
![]()
作为一个验证性测试,我们认为arctic silver的重要提醒,还是很有可信性的。使用arctic silver硅脂的用户,在这个问题上要多加注意。
另外,很多媒体的硅脂测试中,对arctic silver系列硅脂的测试都未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或说明,似乎有失公平。在本次测试中,对于arctic silver系列硅脂的break-in问题作了充分考虑,都按要求给予它们足够的磨合时间。抱怨一下,因这个break-in,多花了我们十多天时间。
◆ 参测导热硅脂规格表
![]()
本次导热硅脂横横评,我们收集到了20多种型号的硅脂,基本上是在市面上能买得到的。考虑到倍能事达的一些产品差异性不大,我们最终挑选了16种进行了测试。
![]()
参测选手秀
导热硅脂在产品参数标称上,显得非常缺乏标准,很多连基本的非常重要的参数都没,如著名的Arctic Cooling MX-2就没有标注导热系数、热阻这些重要参数,最齐全的还是Arctic Silver系列的硅脂。
![]()
参测导热硅脂规格表,未填写部分表示未知
将上表分解成几个小表,直接查看:
![]()
![]()
![]()
![]()
每克价格最高的是倍能事达的纳米硅脂G-751,3g包装的120元,平均40元/g,单个包装最贵的是Arctic Silver 5,12g包装参考价为160元。最便宜的当属DIY市场上随处可见小罐装的STARS 350,一小罐至少20g,只要5元。
◆ 产品介绍:Arctic Cooling MX-2
![]()
在今年7月10日,瑞士散热解决方案厂商Arctic Cooling发布了旗舰硅脂产品MX-2,这款针对高端DIY玩家而推出的新品,适用于CPU/GPU/Chipset等芯片中使用。
MX-2采用4g的针管式包装,硅脂颜色为银灰,官方提供的参数非常少,但却是参测产品唯一提供了粘度参数的产品,MX-2的粘稠性非常好,很容易涂抹。
![]()
在官方的介绍,MX-2不含任何金属颗粒,绝对不会产生导电和电容效应等问题,而且MX-2在长期使用时不会变硬不会产生效能衰退,无需定期得新涂抹,超长的耐用时间长达8年之久。不过MX-2的主要添加填料是氧化铝,官方又称不含任何金属颗粒,让人有些迷糊。
![]()
在产品包装的背后,还有第三方媒体的测试数据,MX-2性能超越了倍受好评的Arctic Silver 5。
![]()
产品特色:
*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高导热性)
* Low Thermal Resistance (低热阻)
* Non-Electrical Conductive (不导电)
* Non-Electrical Capacitive (不产生电容效应)
* Non-Curing/Corrosive (无腐蚀性)
* No Compound Bleeding
* Odourless (无味)
![]()
AC MX-2的建议零售价为7.95美元或5.95欧元,目前国内市场还未见有售。我们测试的产品是从香港购买的,价格为50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