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装入了Spedo机箱,原来我的Spedo采用CPU/GPU水冷串联方式散热,现在拿掉了CPU上的喜热冷块,水冷系统单独为HD4870显卡来散热了.相对原来小小的CPU吸热块而言,SpinQ大了很多,一下子显得Spedo上面充实了很多.在显卡的前端支架上安装了Thermaltake的Lightx Fan12风扇,光映射到镀镍的SpinQ十分好看,整体看上去效果十分不错,Spedo配SpinQ不单单光YY好看,而从风道上理解了这样配合的好处.![]()
![]()
![]()
![]()
![]()
![]()
![]()
水冷CPU/GPU串联 室温待机20分钟温度
![]()
SpinQ 低速室温 待机20分钟温度
![]()
水冷CPU/GPU串联 室温StressPrime2004 CPU测试10分钟温度
![]()
SpinQ 低速室温 室温StressPrime2004 CPU测试10分钟温度
近来一直在玩"汤姆克兰西的鹰击长空"这款游戏,也留意了一下两者散热效果的读数,但由于水冷采用了CPU/GPU串联所以,两者对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这里就不比较了。
Thermaltake的产品从来不缺乏时尚与创新,这次带来的SpinQ就是那样,大胆的改变了固有对称式与塔式散热器前进后出的散热风道模式,采用了前后进风,由两侧率出散热模式,这样做不单单图前卫好看,圆筒结构方便热量的排放,且在有限的体积下加大了有效的散热面积,量身定制的涡轮风扇即便在低速下使用也能提供良好的散热性,这种滚筒式的风扇一般也只见于高端散热器上。
SpinQ在Spedo上的安装,因为在Spedo的设计隔板分区散热,显卡处有隔板,来单独创建风道散热,这样SpinQ由侧面排出的热风并没有直接打到显卡上,也就不会造成显卡散热加剧的问题,上面可散热空间也很大,并在顶部装有23cm风扇散热,这样也为SpinQ提供了良好的散热风道,变相的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Spedo与SpinQ绝对是天生一对.呵!虽然这样的散热也可以辅助周边散热,幸福了北桥与CPU供电MOS部分,但还是不如BigTyp14Pro照顾得更为全面,SpinQ丢掉了内存的散热DDR3内存的热量也不低,呵有时鱼和熊掌还是不能兼得。
在测试前我在网上浏览看到有些朋友担心清理问题,我觉得对SpinQ而言并不是问题,从安装拆卸角度看是最方便的,只要将风扇分离就可以用水来冲洗,表面镀镍也提高了抗氧化的性能,倒是另外一件事令人优先担心,在包装上标注了风扇的寿命为五万小时,理论上的寿命在5年上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扇的逐渐老化,出现杂音噪音在所难免,而这样一个规格的风扇,要想找来一个替换应该不容易,虽然Thermaltake提供了两年的,但对于玩家而言在中途更换风扇还是比较普遍的,但SpinQ风扇的通用性就有些不足了,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散热同样也有弊与其的更换的通用性.
我在PD时代开始使用水冷来为CPU散热,原因还主要出于静音的考虑,当时95W的PD发热量不可小视,当逐渐的转换到45nm酷睿核心后随着功耗的降低,发热量也在降低,对于CPU风冷散热而言进入了静音的时代.我所采用的CPU/GPU串联散热模式在CPU上的散热还是有缺憾的,现在的显卡基本都是电脑中发热的大户,串联在一齐直接影响到了CPU的散热,在上面的StressPrime2004 着重CPU测试中并未体现,但在游戏时由于显卡的散热需要将水温拉升,同时也提升了串联在一齐的CPU温度,这也是在游戏后串联水冷与独立风冷无可比性的一点.在采用SpinQ单独为CPU散热时,明显拉开了差距,且噪音相当.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在安装时发现3pin线缆偏短,在插入CPU风扇插座时线缆偏紧,这样也不利于线缆的合理布线,线缆约短2cm左右。在Thermaltake高端散热器产品常见VR无级调速器,在玩家裸奔超频时方便对散热器风扇转速的调整提高散热的效率,但对家庭用户使用而言装入机箱后的散热器调控起来并非十分方便,其实Thermaltake VR调速器设计时就已经采用了插座的设计,预留了扩展升级的空间,如果在Thermaltake机箱产品线前置IO位置上增加散热器调速器装置并与散热器调速部分接口相连,方便家庭用户对散热器转速的调整,已更好的提升人性化的使用。
经过2天的简单测试SpinQ比原来系统上的水冷还要想对安静,众所周知水冷散热排上也需要风扇,一般都在2只以上即便转速控制到最低的900转,2只12cm风扇噪音也就与SpinQ风扇在低速时相当,且水冷还有是不是得水流声问题。SpinQ达到我对静音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