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ic.expert 于 2009-5-16 19:11 编辑
这哥们要看中文版,但是CD都没翻译,所以让他选第三版,中文还多一点……
量化主要作为Master入门教材,各个领域还有各个领域不同的教材,比如流处理体系结构/数据流体系结构/超常指令字体系结构/TTA体系结构/集群体系结构/网格体系结构/向量体系结构/图形体系结构等等都有专门的教材讲解,甚至连存储器体系结构也有专门的教材。如果想进一步更深入可以阅读Paper。
而且真正研究技术的话一定要了解技术的历史,这些历史会解释为什么这个东西会这样?比如Thread这个概念,为什么会有Thread?Thread和图灵机有什么关系?Thread是怎么诞生的,最开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有能力更好的发现新的并行模型,或是某种合适粒度下的Thread模型,而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固有的TLP/ILP/DLP。所以,要有过去才有未来,技术从来就不分什么先进和落后,从1834年开始算起,基于ISA-baesd Architecture的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已经170多年了,而想Graphics Pipeline这种API-based的计算机最早可以追溯到1822年。如果了解这之间技术的演化,就会发现很多技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反复出现和消亡。其实说到底,技术不过是权衡的一种手段而已。而《量化》只是讲解原理,并且分析当前最典型的“案例”。一般来说,如果研究和学习体系结构,《量化》不读5遍以上,不足以说看过这本书。如果这些基本概念都掌握不好,更不要说什么分析GPU Architecture了。当然,我不是说陈先生的文章,陈先生主要从User的角度来看,出测评数据给广大显卡选购者看的,和科研目的不一样。我是说的是科研的态度大致大致如此。
我总能听到有人说GPU Inside的资料很难找,有人说这话的兄台甚至做了5年以上的D3D编程。在相关领域内,其实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CPU Architecture,另一种是写Game的。对于一个研究Graphics的人来说,是不可能说中这种话的。
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商业化的技术比起其学术领域的成果要落后很多年,无论是图形方面还是并行计算方面。图形上,目前的商业技术还主要集中在80年代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的。而并行计算方面,CUDA和Stream Processing在效率上的差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当然,CUDA好处是比Stream processing更通用一些。但是这并不是说CUDA更有前瞻性,只能说SM4“很不负责任的”提供了一个更通用的底层硬件,CUDA仅仅是用了这个硬件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