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电源的PFC电路是为了提高电源的功率因数而设,但是“功率因数”并不就等于“转换效率”,有人将主动式0.99的功率因数理解为能得到99%的电源转换效率,很显然这是不对的。虽然两个都是描述省电的概念,但对于电脑用户而言,两个概念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1.“功率因数”高是为国家省钱
公式:功率因数=输入电源的实际电量÷电网供给电源的电量
提高用电器的功率因数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减小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二是可以充分发挥电力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等)的潜力。在电网的负载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用户的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越大,那么电网的能量利用率和稳定性就越高。
由于功率因数所产生的损耗是由电力部门负担的,因此使用功率因数比较高的产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能提高电网的利用率。一般而言,主动PFC PC电源的功率因数可以到达0.99,而无源PFC PC电源的功率因数则大多在0.6~0.8之间,其他的家用电器大多在0.5~0.6之间,甚至更低。
提示:这里的“稳定”指的是电器对电网的干扰少,例如我们以往在开启大功率家电产品的一瞬间,电网电压都会被瞬间拉低(如灯会暗一下),加入PFC电路后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2.“转换效率”高是为用户省钱
公式:电源转换效率(即时)=电源为主机提供的(即时)输出功率/输入电源的(即时)功率×100%
电源在工作的时候,输入电源的电能并不会全部由交流电转换成电脑可用的低压直流电,总会有部分电能会在转换的过程中变成热能而损耗掉。所谓转换效率,就是电源的实际输出功率除以输入功率的百分比。比如说一款电源的转换效率为80%,那么通过该电源输出200W的直流电功率,则在输入端输入的交流电功率为“200W÷80%=250W”,这就说明有50W的功率是被浪费掉了,而浪费部分的费用也是由用户来承担的。
为什么要加上(即时)呢?因为电脑设备的负载并不是一直不变的,系统待机和满负荷工作的负载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电源转换效率也是要根据负载情况发生变化的。一个合格的电源,在标出转换效率的同时,也会写明该转换效率所对应的负载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