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743|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卡史诗系列(2):风雨二十年——ATI显卡编年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4 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避免枪手嫌疑,迅速补上一篇ATI的编年史,全文摘自itfensi,原作者不详——先鄙视下itfensi抄文章不署名的行为  2006年7月24日,AMD正式宣布收购ATI。诞生于1985年8月20日的ATI公司,在这二十余年给大家带来不少优秀的产品和惊喜,写下了一段骄傲的历史。下面就让我们来重温ATI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回忆ATI所经历的光辉岁月。
         1、回首遥远的2D时代:

        很多朋友接触到ATI,是因为它的3D显卡。其实早在1987年,ATI就推出了2D显卡……

        1987年
        第一代产品EGA/VGA Wonder
        ATI原先是一间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例如IBM,制造显示芯片。但从1987年开始,ATI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不再为他人做嫁衣制造2D图像芯片,开始销售自己的EGA Wonder和VGA Wonder系列显卡。EGA Wonder系列显卡共有6种型号,均搭配256KB显存;高端一点的VGA Wonder显卡共有5种型号共选择,搭配了512KB~1MB显存,以应付对显卡要求不高的2D图像显示。这些显卡性能都比IBM的显示系统好,为传统个人电脑提供了更好的图像,由此引起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和用户的重视!
ATI 18800芯片
ATI 28800芯片
元老级的EGA Wonder显卡
VGA Wonder XL显卡
1991年
        第二代产品 Mach8系列芯片
        1991年5月,ATI推出Mach8芯片及相应的板卡产品。Mach8是ATI发布的第一款为微软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优化的显卡产品。事实上,Mach8并不是一颗独立的显卡芯片,它只是一颗协处理芯片,所以在VGA Wonder GT、Graphics Vantage和Graphics Ultra显卡上就可以看到上一代显卡芯片ATI 28800-6的身影。这三种类型的显卡,有两个芯片一起工作,大大增强了绘图能力,让CPU不再需要运算画面资料,也大大降低了CPU的负担。
Mach8芯片
双芯片的Graphics ULTRA显卡
1992年
        第三代产品 Mach32系列芯片
        1992年4月,ATI发布集成图形控制器和图形加速器于一体的Mach32系列显卡。Mach32也是一款双芯片显卡,由于ATI参与制定了VESA总线标准,所以Mach32系列显卡拥有多种接口规格,如VLB(VESA Local Bus)、ISA和PCI接口,部分显卡兼容不同规格的各种总线,型号十分复杂。由于当时的制作工艺还不够成熟,不能将RAMDAC(Random Access Memory Digital/Analog Converter,随机存取内存数字/模拟转换器,将显存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显示器能够显示出来的模拟信号,转换速率以MHz表示)做到一个芯片内,所以采用独立的RAMDAC芯片。

        由于Mach32系列显卡已经能够很好的支持32位色图像,支持Windows和正在起步中的Linux图形显示,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
        知识加油站
        什么是VESA总线?

        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 Association)总线是1992年由60家附件卡制造商联合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简称为VL(VESA Local Bus)总线。它的推出为微机系统总线体系结构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该总线系统考虑到CPU与主存和Cache的直接相连,通常把这部分总线称为CPU总线或主总线,其他设备通过VL总线与CPU总线相连,所以VL总线被称为局部总线。它定义了32位数据线,且可通过扩展槽扩展到64位,使用33MHz时钟频率,最大传输率达132MB/s,可与CPU同步工作,是一种高速、高效的局部总线。
Mach32芯片
Graphics Ultra Pro显卡
1994年
        第四代产品 Mach64系列芯片
        1994年8月,ATI发布Mach64芯片及一系列新的板卡产品,在业界率先提供了对动态视频进行加速功能。Mach64芯片也是第一款被大众广为认可的多媒体显示芯片。Mach64芯片硬件支持YUV/RGB的颜色转换以及硬件缩放功能。有了Mach64系列显卡,个人电脑不需要安装昂贵的专用硬件解码器,基本上能应付AVI和MPEG-Ⅰ格式文件的播放。1996年发布的,Mach64-VT芯片又从CPU“手中”接过逐行扫描的工作。此后,Mach64系列显卡还支持800×600像素的VGA/TV编码。
初入3D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电脑技术的发展,2D图形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3D图形技术的越来越强烈需求,从1996年开始,ATI公司推出了第一块3D显卡,从此走进了3D的世界……
        1996年
        第五代产品 3D RAGE系列芯片

        ATI第一款3D显示芯片——3D RAGE于1996年1月发布。3D RAGE芯片采用了0.5微米工艺制造,具备1条像素管线和1个顶点着色单元,提供了对光源的处理能力,不过由于兼容性较差,销售状况并不太好。
针对这个问题,ATI于1997年2月发布了3D RAGE芯片的升级版本3D RAGE II和3D RAGE II+DVD芯片。3D RAGE II和3D RAGE II+DVD芯片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3D芯片,它支持双线性过滤、三线性过滤、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质混和模式,让ATI真正进入了3D世界。此外,3D RAGE II+DVD芯片还是地一块提供了硬件运动补偿的图形芯片。它把CPU从软件播放DVD的繁重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使ATI成为DVD加速领域的先行者。从此刻开始,ATI已经奠定了在图形多媒体方面的优势。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3D RAGE II+DVD芯片
        为了应对3Dfx公司的Voodoo显卡的凶猛攻势,ATI公司在3月发布了改进的RAGE Pro芯片。RAGE Pro芯片支持矢量纹理压缩,其像素填充率几乎赶上了Voodoo显卡,为45MPixels/s,每秒可生成120万个三角形,并支持单周期的三线性过滤。由于驱动程序的原因,RAGE Pro芯片的OpenGL性能比较差劲,但DirectX性能不错,再加上不错的视觉效果,采用RAGE Pro芯片的XPERT@系列卡还是很受欢迎。同年4月,ATI开始采用了当时业界领先的AGP总线。不幸的是,当时是3Dfx年代,人人谈论的都是Voodoo。
        进入了1999年后,此时各厂商的3D显卡之争非常激烈。包括NVIDIA、3Dfx、Matrox、S3等厂商都纷纷推出了当时各家的旗舰显示芯片。ATI也在当时推出了RAGE 128芯片,该芯片的扩展型号非常多,包括RAGE 128 VR、RAGE 128 GL、RAGE 128 GL、RAGE 128 Pro等,这些芯片均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只是核心频率有所不同。ATI的RAGE 128 Pro芯片和TNT2芯片的性能相当,采用双芯片的RAGE Fury MAXX显卡则和TNT2 Ultra芯片的性能相当。RAGE 128芯片的性能在当时并不是最顶尖的,不过RAGE 128胜在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平均。此外,RAGE 128芯片在DVD动态插值补偿方面依然占据优势,还支持VIVO功能,在当时看来,已算是功能非常强大的多媒体显卡!唯一的遗憾就是ATI的产品上市时间均晚于NVIDIA,失去了占领市场的大好机会。
采用RAGE 128芯片的显卡
表:3D RAGE系列显卡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3:21 | 只看该作者
2、开启“镭”时代

        2000年,ATI公司推出了“Radeon(镭)”这一品牌。凭借“RADEON”系列显卡的强大实力,ATI公司坐上市场领导席位,在3D显卡的世界开启“镭”时代……


        2000年
        第六代产品 RADEON系列芯片
        2000年,由于3Dfx公司错误的市场策略,其市场占有率大大下降。NVIDIA和ATI两家公司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当时的桌面图形市场基本上已经演变成两家公司的表演。
        面对有首款GPU之称的GeForce 256的强劲攻势,ATI于2000年中旬发布了RADEON(镭)显示核心。RADEON芯片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拥有3千万颗晶体管,具有2条着色管线,每个着色管线具有3个光栅处理器。除了同样拥有T&L外,该芯片首次支持DirectX 7以及DirectX 8的部分特性,具备当时先进的硬件几何变形,光照效果和图像剪切等功能,并可以搭配DDR显存,使ATI RADEON在性能上完全可以与NVIDIA的旗舰产品一决高下。从此ATI和NVIDIA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也演化为RADEON和GeForce两大品牌的对决!

        与NVIDIA GeForce 2系列显示芯片的一样,ATI也将RADEON系列显卡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划分为多个版本,包括RADEON标准板、RADEON VE(双头显示,精简Chrisma引擎和硬件T&L,只具有一条着色管线)以及RADEON LE(精简了Hyper-Z电路)。可以说RADEON是ATI跨入DirectX 7.0时代后最成功的一款显示芯片,同时今后的ATI产品也延用“RADEON”来命名。
RADEON VE芯片
RADEON VE显卡
        RADEON系列芯片获得成功之后,ATI开始系统地划分自己的产品线,开始以四位数字命名显卡,大家熟知的ATI的显卡是从RADEON 7200/7000系列起跳。RADEON 7000系列总共有两款芯片,高端的R100(7200)和低端的RV100(7000)都使用了0.18微米工艺制造,拥有三千万晶体管,支持DirectX 7以及DirectX 8的部分特性。从表中可以看到,新发布的R100和RV100在性能上改进很小,只可看作ATI公司为统一芯片命名规范而发布的第六代产品的改进型,不能算作第七代产品。从这一代芯片开始,以R代表高端产品,以RV代表低端产品核心代码的编号方法被沿用至今。
RADEON 7500
RADEON 7500显卡使用的RV200芯片
        在第六代产品中,最值得一提,最特别就是采用了核心代号为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显卡。RV200芯片和ATI下一代R200芯片同时发布,采用更先进的0.15微米的制造工艺,但RV200芯片仅支持DirectX 7。使用RV200芯片的RADEON 7500显卡,具有290MHz的核心频率,搭配230MHz的128bit DDR显存,加上增强显存带宽利用效率的Hyper-Z技术和一项出众的DVD回放质量,是NVIDIA GeForce2 Ti的强劲对手。
        RADEON 7000系列显卡除了2D和视频方面的优势之外,支持多显示器显示和DVI、TV输出也是一大卖点,这是当时大多数同类显卡所不具备的!
表1:RADEON系列和RADEON 7000系列显卡
2001年
        第七代产品 RADEON 8500系列芯片
        在2001年8月ATI发布的RADEON 8500(核心代号R200)向NVIDIA发起了挑战,让NVIDIA感到无比的压力。RADEON 8500芯片的工作频率为275MHz,具有4条着色管线,每个着色管线具有2个光栅处理器,具备新一代的Charisma Engine Ⅱ、Pixel Tapestry Ⅱ、SmoothVision等技术,并在硬件上完全支持DirectX 8.1。
RADEON 8500(核心代号R200)显示芯片
RADEON 8500显卡
        在当时无论是论性能、做工的优秀程度还是画面的显示质量,RADEON 8500都比GeForce3出色,成为业界公认的性能最出色的显卡。ATI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RADEON 8500不但超越了GeForce2 GTS,还把NVIDIA的旗舰产品GeForce3抛在身后。尽管NVIDIA随后发布了GeForce 3 Ti系列显卡,高端型号的GeForce 3 Ti 500在速度上要比RADEON 8500更胜一筹,不过凭借价格方面的优势,RADEON 8500仍然是当时最畅销的高端显卡,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ATI的雄厚实力。
        其后的几个月,ATI把眼光瞄向了移动市场,工作站市场,家庭剧院市场,移动工作站市场,高端/低端OEM市场。尤其是ATI推出的ALL-IN-WONDER(简称AIW) RADEON 8500DV显卡,成为当时的明星。
        虽然ATI的8500系列显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这个系列只有两款产品(不算AIW显卡):8500和8500LE(128MB和64MB两个版本),而且这两款显卡只存在频率上的差别。

        不过当ATI在发布第八代产品R300系列芯片后,也对原来的R200系列产品做出了调整,将其作为低端产品,推出大家熟悉的RADEON 9000/9100/9200/9250芯片,以及集成在主板上的9000 IGP和9100 IGP芯片。RADEON 9100其实就是R200核心的RADEON 8500,而RADEON 9000和RADEON 9000 Pro采用了简化版的RV250核心,9200系列和9250则是RV280核心(在RV250核心基础上多了一个顶点渲染处理器)。但这些低端图形处理芯片不能像R300系列核心一样支持DirectX 9.0,而仅仅支持DirectX 8.1,所以这些低端图形处理芯片仍然算作第六代产品。
表2:RADEON 8500/9000系列显卡
2002年
        第八代产品 RADEON 9700系列芯片
        2002年7月,ATI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块支持DirectX 9.0的显卡——RADEON 9700,该显卡采用R300核心。由于NVIDIA错误地估计了DirectX 8的寿命,新推出的GeForce 4 Ti显卡依然只支持DirectX 8,这使得完美支持DirectX 9.0的RADEON 9700大出风头,给NVIDIA带来的是长达一年的噩梦!
RADEON 9700 Pro/9700/9500 Pro/9500显卡均采用R300核心
RADEON 9700 Pro显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3:30 | 只看该作者
R300核心让ATI感到无比自豪,他们开始用一个新的名词:VPU(视觉处理器),来区别于NVIDIA的GPU(图形处理器)。R300核心采用0.15微米制造工艺,集成了1.07亿个晶体管,工作频率最高可达325Mhz,有8条并行处理着色管线。在同等工作频率下,在[email=1600×1200@32bit]1600×1200@32bit]1600×1200@32bit]1600×1200@32bit[/email]下,R300核心比NV25核心快约20%,当打开抗锯齿或各异性过滤后,R300核心比NV25核心快一倍以上。即使NVIDIA屡次延期推出的GeForce FX 5800也难以撼动RADEON 9700的地位。
        同样采用了R300显示核心的RADEON 9500,也因容易改造而声名显赫。RADEON 9500的显示核心的只有4条着色管线,但可以通过特殊方法,打开被屏蔽掉的其他4条着色管线,从而大幅提高显卡性能。正因如此,比RADEON 9500高档的RADEON 9500 Pro(具有8条着色管线)反而被遗忘了。
        2003年3月,ATI公司推出了RADEON 9800显卡(核心代号R350)。虽然RADEON 9800芯片在架构上并没有太多的改进,制造工艺依然维持0.15微米,但频率的提高让它的性能比RADEON 9700更上一层楼。NVIDIA为了挽回GeForce FX 5800的败局,推出了改进核心架构的GeForce FX 5900显卡。虽然GeForce FX 5900搭配的显存位宽升级到256bit,性能提高不少,但核心架构的缺陷让它无法抵挡高频率RADEON 9800系列产品的攻势。
RADEON 9800 Pro/9800/9800 SE显卡采用的R350核心
        作为在RADEON 9600SE、9600、9600 Pro以及9600 XT发布后推出的一款芯片,RADEON 9550(核心代号RV350)在2004年4月发布后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RV350核心具备4条着色管线,跟RADEON 9800级别显卡一样,支持的DirectX 9.0。在RV350核心推出后,ATI又推出了RV360核心。这两款核心在功能上没有任何区别,但由于RV360采用更先进0.13微米Low-K制造工艺,比起RV350核心更容易稳定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此外,RADEON 9550发布时,ATI公司没有对它所搭配显存的类型做太多限制。因此,各种非公版、超频版RADEON 9550席卷中低端市场,掀起了一股超频之风,赋予了RADEON 9550强大的生命力。

RADEON 9550显卡
表2:RADEON 9800/9700/9600/9500系列显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3:35 | 只看该作者
3、“X”计划:


        2004年,继RADEON 9700系列芯片赢得一片喝彩后,ATI公司发布新一代图形处理芯片——RADEON X800系列芯片。从此,ATI开始执行宏伟的“X”计划。
        2004年
        第九代产品 RADEON X800系列芯片
        也许是RADEON 9700/9800/9550显卡取得的巨大荣耀让ATI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2004年推出的RADEON X800 XT显卡采用了构架并没有太大变化的核心代号R430核心。R430芯片采用了更先进的0.11微米low-K制造工艺,具备原生的PCI-E接口,拥有1.6亿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400MHz,像素着色管线提升至16条(部分产品使用的芯片为12条),定点着色管线为6条,性能较上一代产品很大提升。

        然而令ATI始料未及的是NVIDIA在经历GeForce FX系列产品的失利之后,卧薪尝胆推出了规格先进的GeForce 6800系列产品。GeForce 6800与X800系列性能相近,但GeForce 6系列完全按照DirectX 9.0c SM3.0的标准设计,而X800系列仅支持DirectX 9.0b SM2.0b。虽然当时并没有多少游戏能够支持SM3.0和HDR效果,但这已经让X800系列失去了上代9700的王者风范!

        X800和GeForce 6800芯片的时代正值显卡接口朝换代时期(不少主板都具备PCI-E接口,并开始出现替代AGP接口的趋势)。NVIDIA合理地通过使用桥接芯片兼顾了AGP/PCI-E接口,而ATI坚持“有路何必搭桥”的市场策略,使得研发成本增加不少,也导致X800一代ATI的显示芯片规格特别乱。

        在R430核心推出之前,ATI还推出了原生AGP接口的R420核心。R420核心采用0.13微米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样拥有1.6亿个晶体管,并具有16条像素着色管线。需要注意的是X800 XT PE和X800 XT显卡的显示核心,默认就打开了16条像素着色管线,而X800 Pro和X800 GTO显卡虽然也采用R420核心,但指具备12条像素着色管线。不过,由于核心硬件规格是16管线,所以当年的X800 Pro和如今活跃在低端市场的X800 GTO AGP显卡都具备改造16管线的可能。之后,ATI推出了R420核心的升级版:R423。R423核心依旧采用0.13微机制造工艺,除了具备原生的PCI-E接口外,规格痛R420核心完全相同。使用R423核心的显卡有PCI-E版的X800 XT PE和X800 XT,还有少数的X800 GTO显卡也使用了R423核心。

具有原生AGP接口的R420核心
具备原生PCI-E接口的R423核心
X800和X800 XL显卡均采用R430核心

  为了对抗GeForce  6800GT,ATI推出了频率更高的X850系列显卡,占领高端市场。X850系列显卡使用代号为R480和R481的显示核心。难以理解的是,ATI没有在高频显卡上使用更先进的0.11微米制造工艺,而走保守路线,采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艺。R480核心具有原生的PCI-E接口和R481核心则具备原生的AGP接口,其他技术规格则一模一样。
        由于ATI坚持走原生路线,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需要为显卡开发两款GPU,而且要分别预估AGP和PCI-E显卡的出货量。原生GPU在方案技术上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并没有给ATI带来太多好处,反而是NVIDIA的桥接方案更加灵活。最终ATI还是转向了桥接路线,开发了自己的桥接芯片,放弃了AGP版本的GPU研发,所以后期有相当一部分X850 XT AGP显卡采用了原生PCI-E接口的R480核心搭配桥接芯片的方案,R481提前停产。此外,由于R423、R430(采用0.11微米制造工艺)和R480核心(采用0.13微米制造工艺)的性能十分接近,厂商可以任意选择一款来制造X800 GTO、X800 XL、X800 XT甚至X850 XT显卡。
R480核心(核心上具有PCI-E标志)


R481核心(核心上具有AGP标示)
当时的单卡之王X850 XT PE显卡


  除了通过屏蔽着色管线方式衍生出了一些12管线(X800 Pro和X800 GTO)和8管线的产品(X800 SE和X800 GT)外,X800系列显卡的核心大都拥有16条着色管线。而NVIDIA公司仅有GeForce 6800GT拥有16条着色管线。虽然ATI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出16管线的高端X800 XT或X850 XT,但是还是不敌NVIDIA公司的SLI技术。而NVIDIA公司采用的12条着色管线设计不及ATI的16条着色管线负责,使得良品率大大提高,从而在中端市场里占据很大优势,而NVIDIA公司针对高端市场推出的了下一代的7800系列产品更是让ATI措手不及!不过,X800系列显卡的性能与GeForce 6800系列显卡不相上下,并且在功耗控制方面ATI依然占据很大的优势。

        ATI将X800和X850系列显卡定位于高端市场,针对中端市场则推出了X700系列显卡(核心代号RV410)。RV410核心采用0.11微米的制造工艺,仅含有7500万个晶体管,拥有8条着色管线和多达6个顶点着色单元。相对于拥有8条着色管线和3个顶点着色单元的GeForce 6600显卡,多了一倍顶点着色单元的X700并没有明显优势。此外,还由于GeForce 6600支持SM3.0(即DirectX 9.0c中要求支持的特效之一),具有SLI和PureVideo等众多先进技术,吸引了众多中端用户。因此,GeForce 6600成为一带经典显卡,而X700显卡则显得普普通通。
X700系列显卡的RV410核心

X600/X550系列显卡采用的RV370核心

        对于低端市场,ATI公司则拿出了X600/X550和X300系列显卡来对抗NVIDIA公司的GeForce 6200显卡。X600/X550和X300系列显卡仅支持SM2.0,可以说是基于RADEON 9800架构的PCI-E接口产品。X600采用了0.13微米工艺制造的RV380核心,由于工艺较老很快就被0.11微米工艺的RV370核心所取代。X550和X300系列显卡就采用了RV370核心。PCI-E接口的X550显卡席卷了整个低端装机市场。虽然X550并没有RADEON 9550那么耀眼,但也算是一款经典的产品。

表1:RADEON X300/X600/X700/X800/X850系列显卡


(点击图片看大图)


2005年
        第十代产品 RADEON X1000系列芯片

        X800系列显卡在同NVIDIA的GeForce 6800系列显卡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X800系列显卡不支持SM3.0特效以及像SLI之类的双卡互连加速技术。为此,ATI公司在2005年10月推出了X1000系列的第一款产品RADEON X1800 XL显卡。RADEON X1800 XL显卡采用全新构架的显示核心(核心代号R520)。R520核心完美支持SM3.0特效,全面支持CrossFire双卡互联加速技术以及Avivo视频加速解决方案。此外,R520的硬件构架上ATI首次采用了Ultra Theareding Dispatch Processor动态流控制技术,提高了SM 3.0的执行效率,并支持HDR+AA技术,在构架上略领先于GeForce 7系列。
X 1800XT显卡的R520核心

        针对高端市场,ATI除了推出X1800 XL显卡,还有工作频率更高的X1800 XT以及X1800 CrossFire显卡来和NVIDIA争夺市场。三款显卡都采用90纳米制造工艺的R520显示核心,拥有16像素着色管线。
        不过,高频率的X1800XT与7800GTX勉强战平,性能优势并不明显。而早有准备的NVIDIA放出了高频版的7800GTX 512MB,这让X1800 XT再次陷入困境。
        为了在高端市场抵抗NVIDIA的冲击,ATI发布了具有48条像素着色单元的R580显示核心。当时的旗舰显卡X1900 XTX,便采用了R580核心。虽然R580核心还是采用了传统意义上的16条像素着色管线,但是它的像素着色单元比R520核心翻了三倍,达到了48个。48个PSU让X1900 XTX展现出了过人的优势,在很多新游戏中性能表现非常突出,强大的硬件规格让HDR+AA技术也能够在高分辨率下流畅运行!

X1900 XTX显卡的R580核心

X1900 CrossFire让ATI重返3D性能之王
        为了避免前两代CrossFire产品上所犯下的错误,ATI将X1900 CrossFire迅速推向了市场,这使得X1900 CrossFire超越了7800GTX 512MB SLI成为性能最强的游戏配置!

  对于中端显卡市场,ATI则推出了X1600系列显卡(显示核心RV530),取代上一代X600和X700显卡。RV530是与R520同步推出的产品,不过它的架构与X1900 XT是完全相同的。X1600系列拥有12个像素着色单元和4个纹理单元,在新游戏中X1600拥有很强的性能,老游戏不能完全发挥X1600的性能。
        X1600 XT性能超越了GeForce 6600GT,而且性价比相当不错,这迫使NVIDIA推出了GeForce 6800GS来暂时抵抗X1600 XT。如今X1600 XT依然是ATI中端主力,其性能与7600GS互有胜负,随着价格战的进行性价比越来越出色。
抢占中端市场的RV530核心
定于低端市场的RV515核心

        X1300系列显卡则是X1000系列最低端的产品,采用RV515核心,用来替代上一代的X300/X600/X550显卡。X1300系列显卡采用了与X1800相同的架构,拥有4条着色管线、4纹理着色器和2顶点着色器,显存位宽为128Bit。X1300比同规格的7300GS系列拥有更强的性能,成为低端显卡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表2:RADEON X1300/X1600/X1800/X1900系列显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7-25 00:05 | 只看该作者
资料有误啊,ATI最早能“显示”东西的那小玩意儿叫做Small Wonder EGA,帖子里贴的第一张显卡名称应该是VGA Wond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00:0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勘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7-25 00:14 | 只看该作者
嗯,ATI年龄比我还大,年代悠久,早期的产品又多又乱,的确很难搞清楚的说,原作者搞不清楚有点小错也可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7-25 00:18 | 只看该作者
嗯,ATI年龄比我还大,年代悠久,早期的产品又多又乱,的确很难搞清楚的说,原作者搞不清楚有点小错也可以理解~
瞎猫 发表于 2009-7-25 00:14


瞎猫原来是85后?完全没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7-25 00:29 | 只看该作者
LS是哪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7-25 00:35 | 只看该作者
ls好年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7-25 00:43 | 只看该作者
就这么TJ了?可怜的AT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7-25 01:01 | 只看该作者
没了?
字数.ex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7-25 01:41 | 只看该作者
x1k系列就没了??后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7-25 08:44 | 只看该作者
时间太近的不好评价啊
这个帖子关于ATI的评价还是基本客观的
但是这里基本是NV一边倒的
即使是在R300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7-25 09:11 | 只看该作者
Radeon DDR那时候我还是穷学生一个,啥都用不起,P都不懂,就知道ATI整个就是高质高价。

9700那时候开始下放到品牌,也很YY,9800下放给华硕,还是很YY,9550那时候开始放给TD,呃。。。
Elwin 发表于 2009-7-25 01:25

Radeon VE就有迪兰和斯巴达克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ellwi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16#
发表于 2009-7-25 09:1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06 | 只看该作者
x1k系列就没了??后面呢?
Yao_water 发表于 2009-7-25 01:41


然后ATI非正常死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7-25 12:46 | 只看该作者
就是rage128让我记住了ati,现在都在吹3D性能很可笑,ati从来不是做3D的,多媒体显卡才是ati的标志,无限怀念all in wonder系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7-25 13:53 | 只看该作者
先顶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1:59 | 只看该作者
同样是回顾历史,为啥这篇帖子没人骂,英伟达那篇却好多人喷呢?纳闷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8-26 2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