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22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ENERMAX 冰核85+ 模块高效1250W应该不错吧?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9-9-21 22:4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ZOL上看见镰刀的金牌1000W电源,考虑那个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51 | 只看该作者
3# andrewjh
Scythe 1000W什么时候能买到?我感觉银欣SST-ST1500也就那么回事,都差不多.我找的冰核85拆解资料挺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3:04 | 只看该作者

开始拆解!
我们打开外壳,首先观察到了风扇的型号和规格。风扇型号RL4Z B1352512LB-3M,是Globe Fan生产的135mm风扇,采用双滚珠轴承,9片透明扇叶,额定电压/电流指标为DC12V 0.28A。它有四根引出线,不过既不是四线PWM调速风扇,也不是四线双电源电压调速风扇。其实它仍然是传统的两针电压控速风扇,多出来的一黑一白两根是接到PC主板上测速用的。
这是接到主板上的测速线,另一头直接接着风扇。
接着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电源的PCB连同模组接线/VRM的PCB一起从壳子里拿了出来。现在电源外壳上还剩下AC开关和集成一级EMI滤波器的AC插座。
冰核85+的EMI滤波电路一共有三级,第一级使用了带金属屏蔽壳的EMI滤波器,其内部有共模电感、一对Y电容、一颗X电容以及安规电阻,屏蔽壳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插座后面又加焊了一颗X电容和一对Y电容。输入插座细节处理比较到位,因为加焊电容的关系,插座根部焊点处无法套管绝缘,但X电容引脚和Y电容外皮都做了套管处理。从插座和主PCB到AC开关的接头处并未焊死,而是使用可插拔接头,包了L形透明绝缘套。这是我头一次不需要动烙铁就可以把PCB整个拿下来,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是拆出来的主PCB和模组接线/VRM的PCB,右上角还能看到连接到AC开关的可插拔接头以及显示故障状态的LED。
主PCB采用双面覆铜的FR-4板材,十分传统的两条散热片布局。先讲一下基本布局,从下方到上方依次是:APFC电路、APFC及一次侧功率元件散热片、主变压器、二次侧同步整流管散热片、12V输出储能滤波电感与滤波电容阵列及监控保护电路。左侧的PCB一半空间是模组化接线接口,另一半是由+12V变换为+3.3V和+5V的DC-to-DC VRM。

82/8<12345678>

EMI与APFC
PCB最右边一溜是后面两级EMI滤波电路,我们靠近点看看。
PCB上的两级EMI电路包括一颗差模电感、两颗共模电感和一颗X电容。因为冰核设计为100~240V通用式,千瓦电源在100V输入电压下输入电流可能超过12A,电感用了很粗的铜线双股并绕,用热缩管包裹绝缘。差模电感的右边有一颗黄色的MOV,套热缩管保护,平放的防爆式输入保险丝没有套管绝缘。PCB上两级加上AC插座上一级,就是Enermax所说的三重AC滤波。为了让这个大家伙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Enermax确实用足了料,值得赞赏。抑制输入浪涌电流的NTC电阻藏在PFC大电容的后面。
转过来我们看整流桥和APFC电路。桥式整流电路使用两颗BU2006 20A 600V整流桥并联并加了散热片。不过第二颗整流桥的金属散热面并没有接触散热片,这对整流桥的散热有所影响,可能会影响到两颗整流桥的均流。
APFC电路将整流后的市电提升为380V直流送给后面的正激变换器。画面从右向左依次是整流桥、平滑电容、PFC Boost电感、PFC/PWM控制小卡以及三颗PFC输出电容。电容左下角还有两颗Y电容可能是作EMI滤波用。PFC电感磁芯呈灰白色,可能是MPP或者High Flux磁芯。并联的三颗大电容是Nippon Chemi-con的SMQ系列85℃ 400V 220uF电容,总容量660uF,规格不算高。PFC MOS用了四颗FQA24N50并联,这就是Enermax宣称的“四重PF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3:05 | 只看该作者
PWM与低压侧

PFC控制器为ICE2PCS01,PWM控制器为UCC28220。主开关管为两套双管正激线路,一共四颗东芝TK20J60T MOS管,这就是所谓“四管正激”了。MOS管管脚上穿了磁珠起到抑制尖峰的作用。
每套双管正激配一个主变压器,一共两个主变压器。变压器由荣铨(Rong Chyuan)生产。
两颗主变压器右边是待机电源电路,待机及辅助电源的反激PWM控制芯片使用英飞凌ICE2A265,属于CoolSET F2系列,内部整合了一颗耐压650V的高压MOSFET,空载功耗小于1W,属于节能型芯片,85~265VAC和220VAC输入电压下,输出功率分别可达32W、52W,满足+5VSB 5A输出需求。
二次侧使用了同步整流提高效率,同步整流MOS管为IR的FB3307,每套正激变换器同步整流部分的正向导通管与续流管各使用两颗并联,两套总共是8颗,也就是所谓“八重同步整流”。FB3307的Rds(on)典型值为4.6毫欧,110℃下最大电流也有75A,理论上总共可以提供4*75=300A的输出电流,足足多出两倍的余量,靠并联整流器件来减小压降提高效率。两颗输出电感使用的是CSC的High Flux磁环,个头很大,四线并绕。两个输出电感的后面由一条粗导线并为一路,所有6路+12V都来自这一路输出。为这路+12V输出滤波的电容“阵列”总共有8颗Nippon Chemi-con KZE系列105℃ 16V 2200uF电解电容,总容量达到17600uF,用料很猛。
DC-DC VRM与监控

输出电感下方还可以看到几根并排的黑色导线,推测是与地线并联以增强导电能力。
+12V输出经过6个检流电阻连接到6路+12V的输出接口。输出接线根部有套管绝缘处理。
+12V通过DC-to-DC VRM转换为+5V和+3.3V。这一设计是目前中高端电源的发展趋势,相较更为常见的磁放大+肖特基整流而言,不但效率更好,由于两组VRM同时也是+12V输出的负载,电源对+12V最小负载的要求大大放宽了。比较特别的是,冰核85+的两组VRM不是做成常见的小卡,而是放在了模组化接线的PCB上。PCB左半边上方与下方分别是+5V、+3.3V的VRM元件,输出端也各有一颗检流电阻提供过流保护。输入与输出滤波电容均为固态电容。右侧红色接口为特殊的12pin模组化接口,CPU供电与PCI-E显卡供电通用,黑色接口为4pin大D口和SATA供电通用的模组化接口。模组化接口旁边有小电解电容进行滤波(PCB背面还并了陶瓷电容),加上主PCB上电容的一次滤波,这大概就是“两重DC滤波”的含义了。
监控小卡,我们只拍了背面,由正面的点晶PS238监控芯片配合LM339比较器等等实现多路的过流、过压、欠压、过温等保护功能。PCB上方的接口除左侧控制LED灯的接口外,其余是从各输出端返回信号的取样线,在24pin接口的+5V和+3.3V针脚都有电压取样,对减小掉压有帮助。
整个电源的用料相当值得称道,正面的元件布置也很整齐,没有出现某些品牌内部电容东倒西歪的情况。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电源内部我们看到固定胶用得很少,尚不清楚Enermax如此处理的原因。
AHD2解析及其它细节

靠近点看PFC/PWM控制小卡。左上方的16脚IC是Ti的UCC28220 PWM控制器,它右下方是一颗配套的UCC27324双通道MOS驱动芯片,右上方的芯片就是前面提到的PFC控制器,英飞凌ICE2PCS01。
“AHD2”的核心就是交错式正激拓扑。UCC28220是一颗电流模式的交错式双输出PWM控制器,由它输出两路相位相差180度的PWM信号,通过MOS驱动芯片UCC27324和驱动变压器,每相分别驱动一对东芝TK20J60T MOSFET,形成隔离并交错工作的两套双管正激变换器。
如图所示,交错开关的两对MOS管分别驱动一个主变压器,再经过各自的同步整流管和输出电感,由上方黄色的粗导线合并在一起。从主开关管起到输出电感为止,每相电路是一套完整的双管正激DC-DC变换器。我们知道主板、显卡上的多相buck电路,通过开关管的交错开关,可以实现每相输出强制均流。类似的原理也可以用在电源的PWM和PFC的部分,两相通过交错开关强制均流。无论输出高还是低,负载偏向哪个设备,负载都自动均衡分配到两相上。由此可以减小损耗提高效率,减少一路满载的机会也提高了可靠性。
另外和板卡上的多相buck类似,这里两相输出的纹波电流相消,总的输出电流纹波比每相的纹波还要小,从而减少了+12V输出电压的纹波。等效开关频率提升一倍,瞬态响应速度也有提高。从这些额外的好处看,交错式PWM设计是对两套正激并联的传统方案一个有新意的改进。
APFC电路由英飞凌ICE2PCS01控制,它是CCM模式的Boost PFC控制器,使用平均电流控制,具有外部电压/电流环路补偿,工作频率可在50~250KHz间设定。这里沿袭了Galaxy上面并联四颗PFC MOS的做法,因为MOS数量多,用到两颗MC33152 MOS驱动芯片(在主PCB背面)。PFC MOS是TO-3P封装的仙童FQA24N50,24A 500V 。并联多颗PFC MOS可能是从效率考虑,不过冰核的一份宣传材料强调多管并联是让功率因数最大化。
+5V和+3.3V的Buck VRM使用如今十分常见的台湾茂达APW7073方案,每路的MOS为三颗APM2510N,一上两下。为通过大电流,从主PCB连接到模组接线PCB的导线很粗,但是手焊的接点处理得不算好。VRM的一些焊点也有待改进。
PCB背面做工
背面的全貌。背面普遍使用了锡条加强导电和散热,而下半部分低压侧的大电流线路使用了大量手工补锡、金属丝用来增加锡条的厚度,另外输出接线焊点处也有手工堆锡起到加固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相比较Enermax冰核85+ 1050W之前在国外媒体评测的版本,我们拿到的国内零售版没有看到在背面通过飞线连接器件和补焊二极管的做法,这样做应该可以提升产品工作的可靠性。
靠近点我们可以看到,变压器副边到同步整流MOS管到输出电感的线路有很厚的补锡。地线上也覆盖了厚厚一条。一般情况下靠波峰焊留下的薄薄一层锡条就可满足要求,但由于PCB面积局限和布局等原因,从每个变压器出来的线路只有三五毫米宽,却要承受50A的电流,必须加大堆锡量。手焊功能上一般不存在问题,但工艺的一致性和观感上的爽度就不像机器焊那么好了。
接线根部的堆锡只是观感下降,但旁边元件的剪脚过长,可能碰到其它元件造成短路。整个PCB背面像这样不合适的剪脚有几处,希望Enermax能够重视这类小细节。
PFC/PWM和监控电路两张小卡的贴片元件焊点都比较干净。
平心而论,冰核85+的焊工一般,与一线大厂存在明显差距,但尚属可以接受的水平。以手工补锡保证可靠性和效率,仍然是以性能为先但付出更多成本且牺牲观感的做法,我们基本认同这一取向。然而,高端玩家重视产品用料与性能,但同样也很看重做工上的YY度。希望Enermax能够在重视产品用料和性能的同时,也能重视产品的做工,通过优化PCB设计或使用导流排来减少不清爽的手焊,推出更精细的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3:06 | 只看该作者
其中 每个图片和URL里的 禁止给他站打广告 是 i toc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9-21 23:25 | 只看该作者
ENERMAX 冰核85+ 模块  还是不错的,,值的购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发表于 2009-9-22 00: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9-22 01:03 | 只看该作者
买就买吧,性能是可以的。
买了拆开看正面也可以。
如果看背面,和航嘉磐石800去比锡面的话,冰核85+稳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9-22 01:54 | 只看该作者
帖子里有好专业的GUN...用这个钱买SIG850,你才不会后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9-22 09:25 | 只看该作者
我放弃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想评价这款电源..因为之前说了很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0:14 | 只看该作者
12# I7975
我这里没有任何限制,无论什么,请说吧,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0:15 | 只看该作者
11# sakine
我比较想要ANTEC TPQ 1000W,最好能告诉我ANTEC好在哪里?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4-6-29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