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 下面六个图表是电源12V,5V,3.3V在负载从10%-110%下的电压变化,完美情况应该是不论负载大小,电压都应该死死保持在12V、5V、3.3V,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一般规律是随着负载加重,电压下降。
Intel在ATX12V电源规范中对输出电压有限制,12V输出的电压应该在12.6-11.4V之间;3.3V输出应该在3.14-3.47V之间;5V输出应该在4.75-5.25V之间。
12V输出电压变化幅度1.08% 12V输出是目前占电源总功率最大的部分,这部分的稳定性好坏关系到显卡和CPU超频的稳定性。这款电源的12V从75瓦到750瓦的负载中,只变化了1.08%,比较不错。 5V输出电压变化幅度1.6% 3.3V输出电压变化幅度0.91% 5V的输出变化略大,达到1.6%,3.3V稳定性非常好,只有0.91%。总的来说这款电源的电压稳定性比较不错,但说不上优异。 第8页 因为是开关电源,电能在储能元件中少不了存入与泵出的过程,所以输出的电流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这也就是输出的纹波产生的原因。此外噪音的来源很多,比如开关管导通与截止状态转变时产生的噪音,外界干扰的。我们通过示波器观察纹波电压的峰峰值。这个数值越小越好,在Intel ATX电源规范中12V的纹波电压应该小于120mV,3.3V和5V应该小于50mV。 12V输出纹波变化 先说总体,12V纹波抑制非常出色!连规范的三分之一都没达到。任何溢美之词来形容它都不为过。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关注20%的负载点,这一点上纹波突然增大到33mV,而且从波形上看也和其他负载点上的纹波有很大区别,难道是PWM方式在这个功率附近会切换到FM方式么? 5V输出纹波变化 3.3V输出纹波变化 出色的纹波抑制在5V和3.3V上延续依旧,最高的纹波也不到规范的三分之一。而且12V在20%出现的一个纹波的徒增也被DC-DC的子板滤波完全滤掉了,一点都看不出来。纹波抑制上的表现简直太出色了! 第9页 图中每个点代表一种功率分配方式,前面的数字是12V的输出功率,后面的数字是3.3V和5V的联合输出功率。这款电源的功率虽然仍在EPS标准内,但因为电源标签上标注的3.3V和5V的联合最大输出为125W,而EPS中这个瓦数的电源应该为170W,所以我们把EPS中交叉负载的一些参数做了适当调整:175W改为125W。虽然减小了,但实际应用中,以12V称霸天下的硬件功耗中,125W分给3.3V和5V是完全足够的。 由于这款电源在二次侧采用了DC-DC的设计,所以电压的调节部分应该会非常不错,来看一下结果吧。 交叉负载测试 我们测过的电源在3.3V/5V上的处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磁放大结构,一类采用DC-DC结构,凡是磁放大结构的电源都需要对图中左边两个红点特别关注,因为他们有可能在这两点上无法开机,或者电压不正常。 但使用DC-DC结构的电源只要设计上没有问题,不论什么点,几乎都没有什么异常。这款电源使用的DC-DC结构,在左边两个红点处12V的输出均为12.27V,3.3V和5V在下面的红点处为3.39V和5.05V,上面的红点为3.38V和5.02V,这和他们在均衡负载下的电压几乎一致,也就是说采用了DC-DC的设计后,12V、5V、3.3V三路的电压变化几乎只和自身负载轻重有关,互相之间没有影响。 右边的红点常常用来查看电源12V的最大输出能力,这款电源完全没问题,一下通过,12V电压为12.11V。 第10页 这款电源采用了主动式PFC+CM6901X控制的LLC半桥电路+12V同步整流,3.3V和5V DC-DC的设计。这些名词都比较少见,我们之后一一来看。 电源内部结构 电源一级EMI滤波 电源的一级EMI使用了一颗永鹏电子的整合式EMI滤波输入插座,并在零线和火线上套了磁环,可以滤掉超高频的杂波。 整合式EMI滤波插座内部 在这个铝壳插座内部使用了两枚差模电感,一对Y电容和一个X电容,在很多电源的一级EMI滤波中都不会设置这样丰富的元件。 电源二级EMI滤波 二级EMI电路中的继电器 电源的二级EMI滤波由一差模电感,一个共模电感,一个X电容,一对儿Y电容,一个浪涌吸收器(黑色热缩管包裹),一个保险管(黑色热缩管包裹)和一个继电器组成。继电器的应用可以防止浪涌保护器的失效。(电源运行一段时间后关闭,再马上开启时浪涌保护器的温度来不及恢复) 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EMI滤波电路,各种保护做的也非常到位,也是我们拆解过程中见到的最好的一颗。 [img=500,367]http://i1.sinaimg.cn/IT/cr/2009/1118/237448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