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kke 于 2010-7-18 23:11 编辑
从ZOL看到一篇文章,在讲到FERMI的时候的介绍,有人问怎么有GTX285比GTX460强的说法,我想大概是从这里推论了。但是我们看测评和介绍的时候很少有这样的详细介绍。老实说,我对里面的说法也是半懂不懂,所以发来给大家讨论下。我一直是A饭(自认为,从来买显卡都是先看A卡的),但是却阴差阳错的买了8500GT,8800GT,GTX260+ ,世事难料哇
以下是文章的节选部分:
------------------------------------------------
其次是Fermi架构的TMU资源发生了变化,这导致Fermi架构GTX470/480的纹理填充率低下,甚至还不如曾今的王者GTX285高,更别提和HD5870相提并论了。有两种观点来解释NVIDIA此次的设计,第一种认为NVIDIA已经没有足够的晶体管来做TMU部分了,所以Fermi是64个TA + 256个TF的1:4非对称设计,这种设计在G80上曾今出现过,当时比例为1:2,但是在G92又被改为1:1,因为非对称的TA/TF资源在运行大部分图形运算时,会对GPU全局速度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另一种观点认为DirectX10引入了一种叫直接像素纹理的技术,如果未来的图形编程能遵循这项技术,则输出的像素直接构成材质,没有纹理和混合等概念了,这样GPU中的TMU和ROP等单元都将消失,Shader承担绝大部分图形运算,Fermi很可能是在下这个赌注,因为Fermi的Shader运算性能很强劲。
导致Fermi难产和功耗较大的另一个因素是芯片的栅氧层漏电情况加剧。RV870的内部互联极为密集,采用CMP可以更好的保障层间以及层面上的应力稳定性和可加工性。虽然NVIDIA的线密度和布局决定无需借助CMP进行处理,但也因为这些,NVIDIA不得不面对比ATI更加严重的接触性热电跃迁。
RV870系列多为重复单元,互联级别和走线长度都很大,这样层上的应力负担就会很大。这时候使用CMP可以减小层上以及层间的应力负担。NVIDIA没这问题,但是NVIDIA的布线触点很多,触电部分是最容易受热电子迁移导致的物质迁移影响的部分,所以必须想办法减少这部分所带来的影响。
简单来说栅氧层越薄,晶体管也会有更高的性能。按规律MOS管的栅氧层每一代都要变得略薄,90nm阶段,栅氧层厚度发展到了小于2nm。2nm以上的栅氧层可以看作理想的绝缘层,但是2nm以下就会出现明显的穿通泄漏现象,这个泄漏也是按指数形式增加的。栅氧层漏电的情况AMD和NVIDIA都在忍受,但是RV870的21亿个晶体管规模明显小于Fermi架构GF100的32亿个晶体管,所以宏观上漏电导致的发热也就更低。
----------------------------------------------------------------------
文章在中关村,有兴趣的兄弟可以去看看
其实应该说,世上没有完美的产品,总有那么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下个产品的改进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