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71年創造全球首顆微處理器4004、在1978年8086被選為IBM PC的處理器而踏上半導體大廠之路...
以製造為出發點,極度重視成本及效益
自1971年創造全球首顆微處理器4004、在1978年8086被選為IBM PC的處理器而踏上半導體大廠之路,至今英特爾已經穩坐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在IT產業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就以半導體產業而言,英特爾甚至早已遠邁藍色巨人IBM。
不過,在英特爾的歷史上,充滿了諸多備受產業界及學術界爭議的架構及產品設計,除了已經在教科書上遺臭萬年的x86/x87指令集、命徒多舛的i432、「Cray on a chip」的i860、和i432貌同實異的i960、市場尚未成熟就已進入「指令集設計錯誤示範觀察名單」的IA-64等等,不少微處理機的微架構更成為眾矢之的,在當時承受了排山倒海般的批判。這些被視為「毫無道理可循」的決策,究竟是基於何種特殊的想法?為何這家公司還能這麼成功?我們現在就從英特爾的歷史,來幫助讀者了解英特爾的思維模式,這也有助於理解這家公司的獨到之處。極度著重成本與效益的觀念
近年來熟悉半導體及微處理器業界的人,應該都會記得英特爾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從1996年的Pentium MMX(P55C)及1997年的Pentium II(Klamath)開始,英特爾放棄從Pentium開始已經投入數年的BiCMOS(雙極性CMOS)製程,轉回傳統的CMOS。當初英特爾之所以會導入BiCMOS,主因在於希望可以達成最好的時脈速率,但是基於降低耗電及晶粒面積的考量,後來放棄了,再也沒有回頭。外界普遍將其視為英特爾策略上的重大轉折,從此走上高度追求成本效益的路線。換言之,採用昂貴的特殊製程,不如竭盡所能的進行成熟製程的縮小化。
另一個例子,則是數年前以IBM為首的眾多處理器廠商,競相投入銅導線製程,英特爾卻依然堅守鋁導線,所以創造了「沒有銅的銅礦」(Pentium 3 180nm製程核心的代號為Coppermine)。當時英特爾認為,銅導線製程尚未成熟,鋁導線依然有相當大的應用潛力。後來,英特爾是直到130nm製程的Northwood才導入銅導線,遠落後於其它廠商。但是,英特爾並沒有因此吃虧,依然維持對競爭對手處理器產品效能及時脈上的優勢。目前英特爾對SOI晶圓的保守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但是,這並不代表英特爾的製程研發就只會拾人牙慧、跟著別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