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IVB高温传言已成网络焦点 纳米技术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容易清洗的纳米衣服、抵抗细菌的纳米餐具、拥有更高强度的纳米工程材料,这些都是纳米技术所带来的优势。说回我们的DIY硬件,我们的处理器早已进入了纳米制程时代,不断提高的工艺让处理器的面积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这对于处理器的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处理器来说,随着新品的推出,其制程工艺也不断在改进。从65nm、45nm、32nm,再到现在22nm制程工艺的Ivy Bridge处理器,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带来了更低的功耗,同时还赋予了处理器更低的发热量。更高的性能功耗比让Ivy Bridge所向披靡。
不过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个说法,那就是“IVB处理器高温说”。许多玩家反映购买的IVB处理器发热量相当惊人,尤其是在超频过程中传统风冷散热器根本无法对付IVB处理器的热量。这个问题笔者也是在网上轻松就可以搜索到相关信息。Intel更新22nm制程,为的就是给大家一个更为低温高效的处理器产品。另外,IVB处理器最新加入的3D晶体管也是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新的工艺以及技术对于IVB处理器来说到底是福是祸,本文笔者将用实际测试来为大家证明。
网上关于IVB处理器高温的问题众说纷纭(搜索结果来自于百度) 本文测试过程中,笔者将会通过默频默认电压温度测试、默频低压测试、无风扇温度测试以及无散热器测试等,每项测试可以说都很有看点。笔者也会就IVB处理器发热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各位也能够分享自己对于IVB处理器发热问题或者其他方面的看法。
测试平台介绍 其实在Z77主板的首发测试中,笔者已经就IVB处理器发热以及工作电压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介绍,详细请看:《后SNB时代完美蜕变 Z77芯片级全国首测》中第17页至第21页,大家可以在看本文之前先大体了解一下IVB处理器以及7系列主板的一些特性,这对于了解本文内容还是有所帮助的。
第2页:默电默频下IVB发热量表现及格
本文无论做什么样的测试,笔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终结“IVB处理器高温流言 ”。笔者也会在测试中随时为大家介绍测试的要点以及玩家朋友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让大家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使用IVB处理器出现问题的根源。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进行测试。
首先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IVB处理器的默认电压,目前笔者接触到的IVB处理器默认电压普遍在1v左右 ,如果打开睿频功能的话主板会把电压自动增加至1.1v-1.15v左右。看上去相比SNB处理器来说的确要低一些,但笔者个人认为Intel设定的IVB处理器默认电压仍略显保守,新制程工艺的威力远不止如此。即使这样,笔者还是先来测试一下在默认频率和默认电压状态下手里这颗IVB处理器(Core i5-3570K)的温度。
开启睿频后默认电压下处理器温度(点击可放大)
测试成绩汇总 从测试结果上看,默频默电状态下的IVB处理器的温度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距,与前几代产品基本上保持一致。这里笔者想说的是,至少在全默认情况下IVB处理器没有出现温度过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实IVB处理器温度控制还是比较理想的。
第3页:超低电压运行让IVB改头换面 笔者前面说到22nm制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所以知道了默认电压下的温度情况,笔者开始尝试调低处理器的工作电压。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处理器的低电压运行能力,笔者将处理器的Turbo Core功能以及EIST功能全部关闭,让处理器保持一个恒定的频率运行,这样也防止频率的突变造成的稳定性问题。
影响处理器稳定性以及发热的电压参数主要由两项决定,那就是PLL(锁相环)电压以及Vcore(核心)电压。较低的电压能够有效减少处理器的发热量,但是相对的会影响到系统稳定性。那么在保证稳定性的情况下,默认频率的i5-3570K能够正常工作的最低电压到底是多少,让我们拭目以待。
核心电压以及PLL电压调节说明
i5-3570K低压拷机温度测试 经过笔者的耐心调试,这颗i5-3570K最终稳定在0.86v的核心电压下,这样的电压可以说是非常低了,而就是这样的低电压环境下,这套平台完全可以通过拷机测试。足以看出新制程工艺为IVB处理器带来的优越性。
第4页:全被动散热满足IVB发热需求 有人可能会问,笔者这颗处理器能够运行在低电压环境下是不是跟处理器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大家看了Z77首测文章的话,可以发现当时测试的i7-3770K处理器也是可以工作在0.85v这样的电压环境下。所以笔者认为IVB处理器的低电压运行能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既然常规的散热设备已经无法对IVB处理器造成任何威胁了,那么笔者增大测试难度,尝试将处理器散热器的风扇停掉,让散热器完全处于被动散热状态。由于没有散热风扇的辅助,散热器的鳍片与环境热交换的效率将会大幅下降。如果处理器发热量过高的话,散热器的整体温度将会大幅上升,从而大大降低散热效果。大家想知道测试的具体结果么?那么请看以下实拍演示视频。
IVB处理器被动散热环境演示 我们从测试中不难看到,虽然风扇停掉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器的温度的上升幅度非常有限。在进行拷机测试中,散热器整体处于微热状态,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满足IVB处理器的散热需求。试想一下,全静音的高性能平台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个更加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工作,这样的感觉一定非常不错。
第5页:无散热器运行破解IVB高温传言 关于IVB发热问题网上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次IVB处理器的顶盖与核心之间的导热介质采用了普通的导热硅脂而不是传统的软钎焊工艺的金属材料
,从而降低了核心与顶盖之间的导热效率。甚至已经有非常大胆的同学将处理器顶盖拆除进行测试。笔者并没有那样强悍的动手能力,所以采用一种对处理相对安全的测试方法:无散热器运行测试。
顾名思义,笔者尝试在平台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摘除处理器的散热器,让处理器完全“裸奔”运行,而在一段时间后笔者再将散热器装回,来看一下处理器的温度变化。
IVB处理器无散热器运行演示
经过这样非常暴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两个关键点:
首先,当笔者把散热器从处理器上拆下时,IVB处理器并没有出现温度急速升高的情况,温度的提升相对缓慢。虽然在无散热器的条件下我们不能让处理器有太多的负载,长时间运行也不太现实,但是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核心的发热量的确很低。
其次:当笔者将散热器装回的瞬间,处理器核心以及顶盖的温度同时快速下降。这说明顶盖与核心的导热效率还是非常高的。如果顶盖与核心的导热效率较低的话,核心的温度不能快速传到顶盖,笔者装回散热器之后核心温度也不可能快速下降。事实证明,顶盖与核心的接触方式并没有造成散热效率低下,所以IVB处理器散热过高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这个方面。
第6页:对比测试揭露IVB发热问题根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IVB处理器发热量过大呢?网上也是众说纷纭,笔者则认为电压是决定IVB处理器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电压会使IVB处理器的温度快速上升,从而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而大家对于IVB处理器的电压也有着许多的误解。下面笔者来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可能是SNB处理器的超频能力让大家感到非常惊讶,所以在SNB时代有许多玩家都会对处理器进行超频。而一提到超频,相信也会有很多人尝试过手动给处理器调节电压。SNB处理器默认电压在1.15v-1.2v左右,而Intel为处理器保留的相对安全的电压余量在20%左右,也就是说SNB处理器超频时电压可以保持在1.3v-1.4v甚至更高一些,这也是许多玩家对SNB处理器超频时经常使用的电压范围。
在默认频率下1.0v至1.3v不同电压下的处理器温度情况(点击可放大) 而到了IVB处理器,由于工艺的提高使得IVB处理器的默认电压也随之降低至1v左右,这样如果按照20%的安全电压余量来看,IVB处理器超频时的电压值应该比SNB处理器要低很多。
也许是主板BIOS默认电压设置较高,也有可能是大家按照超频SNB处理器的电压调节方法去调节IVB处理器,这就导致了IVB处理器温度过高的情况。
笔者也是通过一个测试给大家呈现一个IVB处理器温度电压关系表。笔者在保持处理器为默认频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核心电压并对拷机问题进行采样。最终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默频状态下IVB处理器电压调节至1.3v,温度表现就已经不能让人满意了。如果处理器主频进一步提升的话,温度还会大幅增加,这样的发热量对于传统风冷散热来说的确有点吃不消。
这里笔者建议大家在对IVB处理器进行电压调节时千万不能按照SNB处理器的标准,过高的电压不但会让处理器温度大幅提高,同时也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更有甚者可能会伤害到你宝贵的处理器。
SNB处理器“高压出奇迹”的想法在IVB处理器时代并不可取。
第7页:换个角度看问题 IVB从此变美好 上面说了这么多,也做了这么多的测试,或许大家已经能够明白IVB高温的原因。正如Intel介绍的那样,IVB处理器拥有更好的性能以及更低的功耗,22nm制程工艺以及3D晶体管技术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通过测试也可以证明IVB处理器的确可以在很低的电压环境下运行。单从这一点来看IVB处理器无疑是成功的。
有人说到IVB处理器的超频能力不如SNB处理器,并且把原因归结到22nm制程以及3D晶体管技术。笔者手里只有ES版的IVB处理器,所以对于IVB处理器超频能力持保留意见。但是就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反过来看,或许能够有不同的观点。
3D晶体管让IVB处理器能效比大幅提升 当22nm制程与3D晶体管技术提出的时候,这些技术的初衷就是让处理器在更低的功耗下更有效率的运行,所以低功耗才是3D晶体管用于IVB处理器的最重要的目的。3D晶体管拥有更低的漏电率,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IVB处理器对于电压会非常敏感。
对于IVB处理器来说超频真的不用加高压(超频成绩来自Z77首测) 至于超频能力方面,IVB处理器受到了很大的争议。笔者在Z77首测以及本文测试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IVB处理器超频时“点亮容易稳定难”。笔者测试的这颗ES版i5-3570K在1.18v就能够成功进入系统,但是即使电压增加到1.3v时也不能通过拷机测试。笔者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普遍,但是如果是以降低超频能力为代价来换取更低运行功耗的话,那笔者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更低的功耗。
IVB处理器是Intel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也是尝到了新技术的甜头。凡事没有十全十美的,新的工艺技术帮助Intel走在了行业的前头,但是新技术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Intel也还有很多路要走。比起不断抱怨新产品的众多瑕疵,我们倒不如转换心情享受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新体验,或许我们能够在IVB处理器中找到更多的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