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uanyuhan4266 于 2012-12-12 12:34 编辑
b]前言&显卡体质、测试平台介绍
在这篇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1:显卡电压跳线的详细设置图表、各个电压下的大致功率与温度。
2:超频GPU/显存 1330MHz/5500MHz,稳定使用,3D mark 11跑分提升40%左右。
3:超频GPU/显存 1450/5800MHz完成3D MARK 11测试。
4:BIOS存在功耗限制的推断材料——核心超频1510MHz运行Furmark的录像。
之所以这篇文章发布很晚,是因为需要确保本文中可以长期稳定使用的频率比较严谨,毕竟镭风/七彩虹主打超频的产品总会被网友强烈质疑,为了准备应对各个角度的质疑与批判,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张卡的频率跑在了GPU 1330MHz,显存5500MHz的状态下,并且经过了一周左右的使用,各种满载、实际游戏验证,以确保这一频率绝对保守,可以使用其他个体可以被反复实践。
那么首先解决经常被网友质疑的媒体送测卡一般都是特挑这个问题。
当然也是因为我拿到的这张卡体质并不是太好,所以我才会进行超频测试,以免出现更夸张的结果引来批判。
下面是GPU-z的ASIC Quality截图,数据是77.8%,这是很一般的体质:
设为封片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测试平台的变化,因为这一个章节所有内容全部都是折腾相关,所以平台的CPU会更换为i5 2500K,温度测试、长期可以使用的高频部分将会把2500K的频率设定在4.5GHz上,极限摸索部分将会超频到5.1GHz进行。
这些改变与设定目的都是为大家尽可能地提供可参考性。
设为封片
▲测试平台的其他配件搭配情况如图。
电压调节方法&不同电压下的温度、功耗测试
让7850XT有意义的关键设计就是电压开关,目前A卡在电压调节上让玩家很头痛,原因是因为软件调节幅度非常有限,硬改风险较大,而且会失去售后,所以我们很少看到跑在高频下的HD7850。
设为封片
▲可以插拔的供电模块旁边就是这组电压开关(跳线),玩家可以直接通过在关机时拨动跳线实现稳定、准确的电压调节。
实际测试的时候发现这款产品PCB上印制的电压设定表格并不是非常详细,经过摸索总结了更详细的开关设定表格,在这里把这个表格提供给大家:
设为封片
▲务必注意不要在开机状态下拨动开关。
电压是显卡在满载状态下,利用测压点搭配万用表实际测量的数值。
可以发现这张卡每一级电压调节幅度在0.05V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电压实际上不止1.57V,还可以更高,但是因为BIOS中存在功耗限制,加上1.57V基本是风冷能运行的安全电压极值,所以表格只提供到1.57V。
各个电压下的Furmark功耗(显卡核心在进行这项测试时跑在860MHz的默认频率上):
设为封片
▲需要注意因为pci-e接口部分还有一组12V与3.3V输入,但是之前的测试工具已经损坏,暂时找不到替代品,所以这篇测试只能提供pci-e辅助供电的功耗给大家侧面参考。
一旦开始加压,功耗就会以夸张的幅度提升,所以如果你打算通过加压让产品长期运行在高频下,就有必要进行功耗、温度与电压的取舍,毕竟高压+高温对于CPU和GPU来说会增加电子迁移的几率,电子迁移会导致芯片部分线路损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缩肛。
没有贸然在加压状态下超到高频满载也是出于防止超频之前GPU就缩掉这方面的考虑,建议大家自己摸索显卡体质的时候也这样做没有条件可以间接依靠温度进行参考。。
下面来考验一下显卡的散热方案是否能压制高压下的GPU,附上部分测试截图(测试时室温25℃):
默认电压:
设为封片
▲最高温度稳定在60℃。 加压到1.34V:
设为封片
▲风扇转速提升到1800转,温度最后稳定在64℃。
继续加压到1.5V:
设为封片
▲温度继续提升了2℃。
1.57V:
设为封片
▲风扇转速提高到1900转以上,噪音很大,温度也突破了70摄氏度。
功耗提升幅度很大的情况下温度提高并不大,这张卡的散热器是可以经受高温高压考验的。
通过以上测试可以大致得出结论,1.57V建议只用在冲击极限频率上,实际使用会有缩肛、散热器噪音过大的问题。
可以长期运行的频率摸索方法&性能提升测试 由于摸索过程过于单调乏味,这里暂时省略,详细的摸索方法我会单独发扫盲文章教大家。
这里只为大家提供一个快速摸索可以稳定使用频率的方法:
这个方法可以简单记忆为中间值法,具体的实行方式是(拿这片HD7850举例):
- 在某一个电压下,首先调节一个比较保守的频率保底,比如1200MHz,使用满载工具验证这个频率下是否可以稳定。
- 然后直接冲击自己心里的理想频率,比如1400MHz,进行稳定性测试,假设这个时候稳定性测试没有通过。
- 那么直接将频率调节为1200MHz与1400MHz的中间值1300MHz,测试稳定性,假设通过。
- 于是取1300Mhz与1400Mhz的中间值1350MHz,测试稳定性,假设不通过。
- 然后取1300MHz与1350MHz的中间值1325MHz,测试稳定性。
从实践角度来说,风冷散热状态下使用这个方法探明体质是最好的捷径,使用其他方法过于依赖RP,同时具有浪费时间、多次稳定性测试失败导致GPU体质下降的隐患。
为什么不说显存?因为显存超频的风险很大,不建议一次一次地跑高频,又一次一次地稳定性测试失败,如果你不是冲击极限而且时间紧迫,显存的频率确定建议使用小幅度保守提升频率设置,多次稳定性测试的方案,测试的时候需要注意,一旦显存的瓶颈问题解决就不建议继续提升显存频率,判断是否解决瓶颈的方法——显存频率提升后,Furmark的帧数并没有明显提升。
摸清各个电压下的稳定频率,并且再测试一遍功耗和温度,结合性能回报比例取舍电压尽量低,效能回报尽量高的组合,于是这里就有了通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组合——电压1.42V,核心1330MHz,显存5500MHz。
满载测试:
设为封片
▲满载温度77℃,顺利通过Furmark10分钟的满载,由于超频和完全的稳定不可兼得,而且实践证明大部分情况下超频后长时间跑满载会导致缩肛,所以务必把稳定性测试时间缩短,温度稳定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剩下的全部结合自己日常的应用进行稳定性测试,这就是我进行了一周摸索的原因。
设为封片
▲供电模块的温度也务必要注意,这样的组合下扩展模块散热片的表面温度66℃,这种温度下可以考虑拆掉这个模块使用默认的8相供电,从而避免很多网友担心的接口氧化、寄生电容等问题。
当然这样的温度表现依据经验也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扩展模块在更极限情况下的必要性。
PS:补充红外测温仪的特性,随着测试距离的加大,测试面积会增加,可以拿手电筒类比,测试结果是测试面的平均值,并且只能测试第一个表面的温度。
文中让红外测温仪距离扩展模块的散热片比较近,可以确保只测到散热片的一个平均温度,这种情况下不使用接触式测温工具是为了防止误差出现。
下面是这个组合下3D MARK11的测试结果(驱动12.11):
P模式:
设为封片
X模式:
设为封片
为了对性能提升幅度进行对比,附上默认频率下的测试结果:
P模式:
设为封片
▲P模式性能提升幅度34%。
X模式:
设为封片
▲X模式性能提升幅度42%。
X模式更依赖GPU效能,实际游戏的提升大家可以大致以P模式和X模式提升幅度的中间值确定。
可以说这是非常可观的提升幅度。
极限挖掘 这里开始之前同样给大家一些经验上的建议,那就是风冷状态挖掘极限的时候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尽量为配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比如更暴力的散热,更低的环境温度。
更低的温度能换来更高的电压,也能提高配件的稳定性。
哈尔滨的夜间目前有-20℃左右,所以我的方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直接把平台搬到室外进行调节,这样环境温度可以降低到-20摄氏度以下,实际测试的时候发现待机状态下软件温度侦测已经读不到数据,估计是因为传感器并没有为0℃以下定义数值。。。。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管AMD还是NVIDIA,都会对自己的产品设置功耗限制,有硬件方面的措施也有BIOS里面的措施,硬件限制直接mod一下就可以解决,但是BIOS的比较难办,尤其是A卡,所有A卡的修改BIOS目前都需要上传AMD的服务器添加签名后才能正常使用,当然这些限制作为玩家一定要去尝试突破,目前这款显卡的BIOS功耗限制正在破解中,有了新的消息我会告诉大家。
当然也是考虑到要表现产品默认状态下具有的潜力,所以极限部分也是带着功耗限制来完成的。
经过调节,测试环境下这片卡能达成的设置是电压1.57V,核心1450MHz,显存5800MHz。
这个状态下的3D MARK11跑分如下:
P模式,认证链接:http://www.3dmark.com/3dm11/5042691
设为封片
考虑到网络环境因素,这里将认证页面截图:
设为封片
X模式,认证链接:http://www.3dmark.com/3dm11/5039310
设为封片
认证网页截图:
设为封片
为什么这部分我很确定是因为功耗限制导致了显卡冲击更高频率受阻?
因为在进行了上述测试后,我又将GPU核心频率调整到1510MHz,结果发现这样夸张的频率下竟然可以跑Furmark,于是果断录制了视频上传。
当然考虑到有些网友会质疑视频的真实性,这里给出几个重点:
1:视频录制是从开机启动开始一直录制到跑满载,作假的可能性相当低
2:视频里有GPU-z的各种细节拍摄,包括显卡的品牌、频率
3:视频有拍摄GPU频率监控部分,没有出现降频问题,频率始终保持1510MHz满载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90997163_1251297990_P0zgRyttB2LK+l1lHz2stqkP7KQNt6nki2+1uVujLAdZQ0/XM5GQYtQO5yjQA9kEqDhATZg2fPkn0R4/s.swf
官方逼死同人系列 镭风 HD7850XT赏析
http://www.pc426.com/thread-47018-1-1.html
效能测试部分见:
http://www.pc426.com/thread-47129-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