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分析一下,理想的耳塞外壳是怎么样的(简单说); L. { L. S. S* ?$ I: i& l, Y
& _3 R3 X; ]: t, X o
理想的外壳应该是等效无穷大障板,把振膜后表面的声音与前表面的声音完全隔离,防止它们的声音叠加而产生相位相消。% a$ ]- l$ D6 A& T! e" I G2 [
3 X$ N @! a* C) D8 U% v然后振膜前表面的声音传到耳朵的过程中,不应受到任何阻碍。 6 q0 h9 y9 S. l+ `; e. Z 4 s4 ?2 p; Q& x9 I( Y! `下面谈谈方法论(简单说)* m; Z! k% U% B4 u4 s* E
1 I l$ O) e0 I% U5 f' n( H
普通耳塞是开放式,振膜正后方就有很多通孔,不好。腔体是用隔音差的薄塑料壳,也不好。因为普通耳塞塞住时是有很多空隙的,并不像入耳式那么紧。振膜后表面的声音可以轻松衍射进耳朵,与前表面声波叠加,产生失真。. V* F/ q0 f4 S0 ^8 t
& a8 K. O& C$ e. p6 B1 m) q* G1 n
(入耳式结构最大好处就是能把振膜前后声波隔离) 0 g3 @! a: p! t# G( K p4 N9 k) R b2 A1 k+ }' L( _& p5 B
然后普通耳塞振膜正前方有一大片塑料挡着,钻几个小孔,这样很不好。低频还能通过小孔完美衍射出去,对中高频这块塑料就只能带来失真。 & q) g) w& o# Z) }: ? 8 f" K- |/ G/ n B. l2 e(当然,对厂家来说,创造更好音质远没创造更低返修率重要,毕竟音质可以吹出来。厂家首先考虑怎样保护振膜,而不是你听到什么声音)5 O6 K" x" N; Q) Y* M
/ n6 ^2 C( a7 w) I4 j n) S/ t, h% {
下面谈具体做法 m6 G( O; f# Q$ _1 q7 {
3 C! E/ z% D2 H; U6 i
实验,很遗憾,一只采用MX500公模的Tessm BE300惨遭蹂躏。在此一并感谢Tessm公司寄给我n只单元供我进行这个无味的实验。 1 N) E) W: t) M0 Z% b4 N; J1 ]* i# |/ B
外壳后腔改造:堵孔,振膜正后方的那几个。后腔内壁涂上薄薄一层沥青,外壁涂上2mm沥青,因为沥青是隔音的较好材料,而且可以买到沥青溶液,实验方便。这样以来振膜后表面的声波只能通过一根导管通到外界,较远离振膜前表面。类似音箱中的“导相箱体”。2 k( F% M! G) W, y
- {2 v8 L& T" s7 v7 S
少量棉花用于吸收中高音,防止中高音在腔体里乱反射。沥青只有隔音作用没有吸音作用。但不能放多,不然堵住导管可就成“密闭箱”了。# K! F& O+ s7 k/ E
' ^' e- m8 P7 o) I- u7 O外壳前盖改造:直接镂空,没话说。 7 ^/ }, A! ]" W) \: z ! M$ x& Z0 n y, h最终听感:1 Q+ x; a! b7 Y9 T
4 [5 y% V# `- {+ [7 V0 V+ V# n4 c5 c
外壳后腔的改造,全频段都有改善,基本满意。6 H' ]& n! u5 {' ~% h
; d7 |# R) v) c1 ~
外壳前盖的镂空,中高频提升惊人,出乎意料。& ^% _- ~9 C/ \: X5 [8 u/ l
# l6 g. B5 j9 s4 c8 \
就不神吹什么形容词了。不过我想说改造完的声音至少值200(上限我不知道)。各位看官可以相信我一次。 $ o( _* q) E, Z' q9 G 3 l. W n& H% B! P图片说明:第一张,左上分别是单元、镂空的前盖、后腔、最终成品;右下是三个尸体。其余图片介绍略 ' {( j' s$ c: @) L/ N 7 g( `0 S: U( M) U% U; M6 G, S$ B7 G* Y3 Y8 Q1 A- V" m5 s 1 Z7 P, a8 t) ]' i0 }7 J$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