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65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80 spec in CUDA documen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 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件裡面有一段G80硬體spec的描述,相當有趣....不過目前是NDA。
總之可以說的是:512 threads per TCP,on-board 1GB。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00:24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回上述資料的意義。

1. G80總共有4096個thread,足足是R5x0的8倍。
2. 從分支性能看來,每個thread看來都是1D,所以相當於1024個4D thread。(!!)
3. shader的時脈和其他部分相差兩倍,所以延遲也大了一倍,讓與R520同等thread比例(128thread--4個4D,512thread--16個1D)的G80,實際上可以處理的branch size不得不加倍(4x4 become 4x4x2)。
也就是說,理論上G80的shader時脈可以非定比例拉高沒錯(AFAIK to 4GHz),但是延遲會跟著shader時脈比例增加,也就會和R580一樣遇上分支弱化的問題

[ 本帖最后由 Eji 于 2006-12-4 09: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2-4 12:12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分支效率下降,但是整体效率还是提升的嘛,也没什么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RacingPHT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6-12-6 12:5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不及思考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06-12-7 00: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21: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06-12-6 12:56 发表
Eji兄看得仔细啊.
文档来了我也没细看, 只是看到关于延迟问题, 未来的GPU应用还是倾向于在软件中增多thread数量。


話說這代表R5x0和G8x在thread量方面的確是同等的;
但是G8x追加了純量thread這個特性(連thread都以1D為單位,並有group機制、可以跨TCP[兩個為1組]作load balance等等),某種意義上其實只是在R5x0的起始點上,追加較適合於GPGPU的咦鳎℅PGPU下非常有可能出現一堆1D operation),來進一步最大化thread資源,或者說"讓實際上可哂玫膖hread數量增加"。

這其實也代表G8x並不是以1個1D ALU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RacingPHT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发表于 2007-1-14 19:1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07-1-14 19:11 发表
我并不是很明白倍频与分支劣化的关系, 因为NV已经说thread是以warp为单位调度, 而每个warp的大小则是32, 所以8x4的分支单位也是很自然的。

或者是因为某种pipeline的机制导致Warp size和倍频数有关?

well,我也只是從document去推測,實際上要驗證還是要有調Shader clock的工具出來、然後設計相關的benchmark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16 09:53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人讨论CUDA编程的问题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5-16 1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c.expert 于 2009-5-16 12:50 编辑
我并不是很明白倍频与分支劣化的关系, 因为NV已经说thread是以warp为单位调度, 而每个warp的大小则是32, 所以8x4的分支单位也是很自然的。

或者是因为某种pipeline的机制导致Warp size和倍频数有关? 因为倍频则导 ...
RacingPHT 发表于 2007-1-14 19:11


multicolock-domain和Branch Degradation没有联系……前者是IC Tech,后者是CS Tech。

Branch Degradation对于所有的General Purpose VM都是存在的,早在70年代这个问题一种没有解决。NV所谓的MIMD概念,我就不评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5-18 07:54 | 只看该作者
既然看了,就该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8-24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