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Klipsch,其实是有许多资源可以提供了解和查询的,比如网络、音响杂志或者一些专业书籍……既然-渔-先生提出能介绍一下,不妨就在这里再次回顾一下关于这个老资格音箱品牌的故事,或者历史吧。
2 G' J- W9 l4 X3 j; H( m+ f# `+ i z, _' E
Klipsch这个名字,本身就源于它的创始人Pual W·Klipsch,这位Pual先生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他就是美国音响行业的先驱人物。Pual生于1904年,22岁的时候大学毕业就去了美国电子行业最著名的GE(通用电气)工作。几年后,Pual再次进修深造,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机电硕士学位。( y; x% x8 m' V, U3 T6 V& x7 P
' C4 `( J9 F# s) ^ 上个世纪的40年代,电子管放大技术刚刚起步,功率一直得不到很大的提高,大家今天熟知的45、300B、2A3等电子管都是那个时候最主要的音频放大器产品,300B的前身还有300A。而这些都是今天以小功率音色美著称的管子。当功率无法提高的时候,如何提高音箱的效率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40年Pual开发出了低音号角X-1的模型,因为这个贡献,Pual还得到了一枚银质奖章。关于这款低音号角的技术文章被当时的技术人员大量查阅,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份文献。
$ d5 E1 W. `! U/ K" c9 p" \$ X& l0 j: z8 W+ F
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经验,就是当我们呼唤远处的朋友的时候,喜欢把两只手拢在嘴巴的周围,因为这样会让声音传的更远,这一点让Paul得到的启发是在一个喇叭单元加装号角,他发现这样是使单元的整个效率提高了很多,而且在同样的音量下,加装号角的扬声器所需要的功率仅仅是不加装号角扬声器的几十分之一。这样就解决了当时无法制造大功率放大器的问题。而且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并不需要扬声器在满功率下工作,只要稍微给一点推力,声压级就足够的条件下,扬声器还能保持较小的失真,这样音色会更美一些。' I& B. m% [( y* Q; f
9 o' K* D; _3 C; V e
这样,当时的电影院里,就是只用8W的300B放大器,也能提供足够的声压和响度。
# l7 m) K/ N' D5 q! n& i4 ]7 U _* P4 K4 U3 b
这里还需要解释一个技术问题,号角低音的频率下潜深度和号角的开口面积以及长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号角的长度越长,低频的下潜就会越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超级发烧友在自己制作号角音响的时候,甚至把自己家的整个房间都拆了重新改造,来把足够长的号角装在里面。一只号角音箱几米长,并不奇怪。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实现的,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这样太不现实,Pual W·Klipsch为此设计出了折叠式号角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把长长的低音号角的管道折叠在一个较小一些的箱子里,这样即缩小了体积,又保证了需要的长度。也因为正是和开口面积有关系,所以,你在看到下面这张照片的时候,就会明白为什么这种箱子总是有那么大的开口了,而且象个大衣柜了。
2 J4 s1 l* E& ~
# y8 g+ r" U" L/ z& a 就这样到了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了,Pual W·Klipsch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用Klipsch来命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杰士(中文译名)。而且在前几年,Pual W·Klipsch就为自己的产品制订了自己的特色——高效率、宽阔的动态范围、低失真、平滑的频率响应曲线以及充沛的低频能量。时至今日,Klipsch仍然遵循着这个原则。
* n1 Y/ R0 @4 m. ?1 i) i& A* X0 b' k- k' r* V, c3 P" [
也正是在创建工厂的这一年,Pual设计了自己的第一款成熟的号角音箱,他用自己的名字的缩写来命名——PWK Horn。你可以留意,今天这个PWK作为Klipsch注册商标仍然在继续使用。9 f& Y9 W1 P& y8 q4 _
! L$ ]( `1 [1 l+ ^0 Z/ y: _* ~* j
/ ]& | I0 a1 v6 _
折叠式低音号角的Klipschorn
2 @# y' g# S5 p g, w! ]" C0 x" ~% H' x `: g" L8 _
1949年,Klipsch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LP唱机。& c1 w% O( _: Y: V
1957年,Klipsch推出了第二款经典之作Heresy,这款箱子后来的改进型号叫New Heresy II和New Heresy III至今仍然在继续生产。$ g( ], b& j' S3 k1 D) ~
![]()
$ v" t+ t2 q: W0 Z) m7 FNew Heresy III
4 ?; C$ _6 Z7 U6 y1 R
) g- e1 c2 ?( e! z 1963年,Klipsch推出了La Scalla。后来还有根据这款音箱重新设计的Belle Klipsch,效率高的惊人——104dB,用在一些专业场合。
( O. w: A# h) [3 R/ {; u* }! i6 B- ? ]
![]()
7 C, U: N. I& p7 [La Scalla0 R( v0 J9 \- r h! x
" q9 G8 m0 C* L; C! p
. |6 D' G. ~- k6 h5 x; l
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全号角设计的,所谓全号角,就是高低音全部的采用号角的设计方式。. W; h* s z, n& C! C A3 [
/ {+ \! S; h5 d9 z 1982年,Kg2发表,它后来成为了Kg系列号角音箱的始祖。* w! d: \3 m5 Q X# ~
这时,Pual为了缩小音箱体积,把低音和中音号角改良成由一个中高音短号角和传统锥盆低音组成的混合设计,终于使号角音箱小型化进入到普通家庭中。此后的绝大多数家用号角音箱都采取了这种方式。而且,一如既往的保持了Klipsch高效率的特点。
8 j% \: P7 x' H; M; q( Z, U, r" F/ i7 ^( J" f$ H( h
90年代以后,Klipsch生产的音箱品种逐渐增多,中间的型号变迁我也一时说不完整,你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有关的资料。特别要提到的是,97年前后和老关先生认识,特别是在用他的2A3以后,因为2A3只提供2.5W的输出功率,所以高效率的扬声器成了我一直追寻的目标,首先感谢的是把法国的JMLab(劲浪)带到中原的新天地的岑先生,一贯在90dB灵敏度的JMLab,用小功率晶体管机器不见得能推好,但用小功率的2A3却推得相当出色。这个时候追求更高灵敏度的愿望产生了,查了很多资料,把目标放在了Klipsch身上,当时就贸然给Klipsch在中国的代理升和打了个电话,接线员小姐听了大概意思之后,把电话交给了当时在升和的王家楷先生,一直都很感谢王先生,他当时就给我介绍了Klipsch的KLF30这款箱子,虽然后来一直没有把它买回来,但每次去广州或者上海、北京的音响展,都能见到王先生,得以仔细听了这款箱子,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不过两万多的售价,让当时的我望而却步。, \$ e% t7 [& b9 r' I; U, A, [
+ G( [1 @4 I4 Q, S ^' b1 V 今天我自己用的几对箱子里,有两对都是效率比较高的,一个是LOWTHER+AER,另一个就是JBL,但Klipsch的经典名箱却一直还在心里。所幸他的New Heresy III还在生产,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或许就能收藏下来。, m4 O# P4 s/ i7 R7 m9 ^
/ ]) a0 R# [6 K* _! D# n
刚才看到你回了一个一年多前的帖子,这个朋友的RB3早已经拿回来了,还在俱乐部里试听过的,当时就是用的是老关的2A3,声底确如Klipsch一贯的音色,体积稍小,效率也比以往的低一点,虽然不是Klipsch的经典系列,但声音我还是很有印象的,这个朋友拿这对箱子,我觉得也蛮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