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击黑手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它和每个厂商都切肤相关,将是一场全行业的战争
在中关村上班的张帆回想起不久前的手机采购经历至今还耿耿于怀。当时他正考虑购买手机,一个很好的朋友介绍说有认识海关的人,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拿到截获走私的水货手机,虽然在三包上没法和出身名门的品牌机相比,但至少价格上有很大的优惠。
几经考虑,他最终选择了一款价格中意的水货手机。“走私的水货虽说没有售后服务,但是价格低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也正是因为抓住了千万个像张先生这样贪图价格便宜的用户的心理,近年来,“黑手机”一度占到全国手机销量的1/3,大大挤占了国产手机厂商和国外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
“黑手机”乱象
2005年6月,因为“黑手机”的泛滥已冲击到国产手机市场份额,波导、TCL等国产手机厂商首次联名曝光国内手机产业黑幕。
据知情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的“黑手机”大多通过非法渠道和途径进入销售领域的水货手机,也有不少是翻新手机、组装手机及贴牌手机。在不少地方,“黑手机”已经堂而“惶”之地上了柜台,在部分地区甚至形成了专销“黑手机”的市场,与正规品牌公开竞争。
“这些手机多数没有企业LOGO,没有入网证,但比正规的手机要便宜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分析师表示:“目前中国市场走私手机的数量逐年增加,甚至超过了某些国产手机生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
有商家表示,黑手机由于价格低廉,销量大多很大;卖一台正品手机,利润还不到水货机、贴牌机的1/5,甚至1/4,“这才是黑手机能够登堂入室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2005年,黑手机的销量达到了1500万部,几乎吞噬了中国三分之一的手机市场。如此巨量的黑手机流入市场,其直接表现就是“挤出效应”。不少分析师表示,在黑手机的冲击下,各大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甚至不少国产手机厂商已经停止生产的机型,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手机在销售。今年11月,CECT “打假工作组” 在协同各地工商等相关部门在全国手机市场进行打假工作时,竟然发现手机市场上和部分网上交易平台(如网上商城、C2C网站等)上出现了冒充CECT品牌的8380、S500等多种型号产品,而这两款手机产品已于2003年停产。
“市场上五花八门盗用CECT品牌的仿冒机、套牌机,CECT从中并没有获得任何收益,却要背负品牌受伤害的巨大代价,这是不公平的。”CECT“打假工作组”人士表示。
上下齐动
为遏制黑手机的繁衍势头,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旨在取缔“黑手机”的市场整治行动。
到今年11月,信息产业部更联合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手机售后服务市场专项检查,其中假冒手机、黑手机及走私手机依然是打击的重点。
2006年11月15日,由苏宁电器发起,CECT、夏新、联想、海尔等国产手机厂商参与的“反黑行动”,正式展开。
“信产部的重点还是打击‘黑手机’。”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对《财经时报》表示,消除黑手机根本上要消灭它的渠道。他建议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海关、税务、质检、工商、信产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打击“黑手机”的力度。
电信专家陈育平表示,黑手机对自身品牌造成的冲击或伤害也让更多的国产手机厂商奋起而批之,这也是信息产业部“打黑”、苏宁电器“反黑”都能迅速得到国产手机厂商的热烈呼应之因。
好在经过一年多的反黑行动,国产手机份额终于停止了下跌的趋势,逐渐回暖。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最新的数据显示,国产手机波导、联想有不俗表现,其中在GSM市场波导以6%的份额超过索爱位居第五,中电通信(CECT)GSM市场排名则稳定在第八位置上,远远超过了飞利浦及其它国产品牌。
“反黑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它和我们每个厂商都切肤相关。”CECT董事长吴志阳表示,这将是一场全行业的战争。
黑手机
主要是指走私手机、假贴牌机、组装机及翻新机等。“黑手机”是个新的名词,但不是新现象。黑手机是指在国内没有合法身份的手机。走私水货、杂牌假冒(贴牌)和非法拼装的手机都称为黑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