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你和我的发烧
, k7 v7 z; D1 |: O: D转自《音响世界》杂志 N+ a5 b3 A/ W* R' a/ _# ?+ f7 ] q
9 f7 E6 M0 x& V, c( p0 T1 i; i6 O3 o8 ^$ {% B0 {
作者:李宇凡( p/ g" x7 w8 M1 H
; R" }& q0 N* A6 ?从朦胧到成熟 $ e% ]4 r6 W) x! j* M' K" b2 }
! k! x& j9 t# ]6 J! ~“什么时候开始对音响感兴趣?”——许多朋友都曾经这样问过我。
/ E2 v& j4 x- \+ V& E' u' [" t1 ]$ \8 C2 B8 p+ u+ w F0 z" y% M: L0 q
对此我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我对音响的兴趣是建立在对声音和无线电好奇的基础上的,从1980年到1984年这段时间,我也许只能算是一名小无线电爱好者吧。虽然只读小学四年级,但却已把舅舅那几本厚厚的《无线电》合订本装模作样似懂非懂地翻了一遍。如此的日子终于在1984年秋后的一个下午结束……原来,隔壁的蔡叔叔要移民香港了,他给我留下了一台“电子管柜式音响”, 为什么叫电子管柜式音响呢?因为外形参照老式收音机的做法——下层是一台由12英寸低音和号角高音组成的音箱,上面则连着一台电子管功放。我在第一时间用两根电线把家里那台“美多”收音机的信号输过去,然后放上谭泳麟的原版录音带……“呜呜”的交流声挺烦的,但随即被甜美的声音掩盖,噢,天哪!这是我当时听过最漂亮的声音,相比之下收音机的音质是那么的粗糙、虚伪!可以说,这台“土炮中的土炮”点燃了我对音响的热爱。于是脑海便冒出一连串问题:如何还能挖掘出更“新鲜、好玩”的声音?这些“小灯泡”咋能出声?那个大低音一拙一拙的究竟是干啥呢?还有,如何去掉那讨厌的“呜呜”声……无奈音响方面的书籍当时极为缺乏,上述问题总让我百思不得其解。9 V# [: }! P- X
2 c8 A( J$ L; v, b. w
好不容易“熬”到1987年的冬季,某一天我忽然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帮对音响充满着追求的人们!那年刺骨的严寒和发现知音的喜悦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赶紧把它在一个下午“连汤带汁”地吞下,那是怎样的满足感啊:Goldmund、YAMAHA、Technics、JBL、Tannoy等名器无不弥漫着高贵的气息,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不过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自己做做白日梦也好;平衡传输、桥接、负反馈这些概念得费些功夫才能理解,但为获得自己的每一次顿悟而用心钻研,功放、音箱的设计原理倒是越看越有滋味,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弄出个成品来……
* v4 C2 {4 y! V- Y6 T8 \. ?2 H5 b! h" }: ~/ w, e
很自然地音响进入到我的业余生活中来了。下课后我的休息方式除了踢球外,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 |- B. ^) n: m( f4 u, |# J& D1 A
2 t* K2 u D- `+ H8 s( x1.到图书馆借阅有关电子、电声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大图书馆这类书刊几乎被我看了个遍。. I3 R( M, V* x$ W1 @( A: G" ^8 p
2 |6 c; s' g0 s& _8 }4 {
2.有空就收集各种产品的资料。由于那时的进口器材对我来说无疑是“天上的星星”,于是就拿着797、银笛、湖山等国营大厂的产品目录,看着那些器材的照片和技术参数,我竟然也能够得到满足?!! q3 j2 l; `4 I, \
. q7 }* q- P& [( g5 Z
3.到处“揩音响油”,以丰富聆听经验。那时在广州还没有像“海印”、“西场”这样大型的电器城,我只有每逢一、三、五便到散布在北京路、中山六路、人民中路、解放南路等地的音响店,有事无事地呆在那儿“揩一会音响油”,甚至连锗管功放组合音响也听得津津有味呢,而真正助我建立聆听标准的就是位于北京路“佳能维修中心”的那套系统,记得那套器材是:瑞士的Studer 730激光唱机、美国MCINTOSH(麦景图)扩音机、英国Tannoy(天朗)GRF音箱,这套系统即使在今天仍称得上是挺棒的,可想而知在80年代末它无疑更是“鹤立鸡群”了!这套系统让我真正地明白了音场、定位、音色、动态、低频等Hi-Fi元素的概念,也让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感染力的精髓所在……很幸运,在自己刚踏入音响大门的时候,我的耳朵并没有被误导!7 ^2 X) y* F6 Q% z: j! m
6 m, F& J; D( k
四项忠告 / H6 D8 S' l+ Q1 |" U7 e5 t& y7 ]
. k, Y) w2 L% g: v自从在音响上玩出点名堂后,便常有些朋友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深深体会到一般发烧友的困惑。由于没有树立起明确的音响价值观,加上玩机经验不足,许多朋友在购买器材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诸如“搭配失调”、“难以找到合适器材”、“系统声音差强人意”等问题。当然,如果按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一份器材名单是可以解其燃眉之急,但这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般的发烧友今天或许解决了问题,但明天又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还有,音响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因此在口味方面我可能“误导”了你,最后,我所接触的朋友毕竟只占“亟待解惑”发烧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苦苦摸索,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发烧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聆听标准。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拟通过一些发烧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个人对声音的看法,来阐述自己对音响的理解,希望藉此对提高发烧友的玩机技巧和树立正确的聆听标准有所帮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i+ |- v) |3 i/ _
& N+ s- i7 N3 U: O(一)你需要一副好耳机5 |9 ]7 b; e8 X- g; q# F$ |* J" e
4 t1 ?1 g9 J9 q' v; r相当一部分朋友在没有积累足够聆听经验之前,便迫不及待地购买器材,自己动手组合系统,但由于功力不足,出现摆位困难、音色偏差等问题的机会非常大,而且常常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是房间的声学条件不好,还是器材之间的个性不合?又或者线材的选择不对口味?……这一大堆问题缠绕着你,无论你是否换机,都将在精神、金钱上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况且换机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甚至会把你带入“死胡同”!
: A/ y; r: d0 T% G( i2 n6 J B1 b8 n4 H- G
面对上述困扰,笔者的意见是:先明确大方向,次要的问题可以暂缓。能带给你较正确声音的捷径便是耳机,它可以在让你少交学费的基础上,较快地领悟到什么是乐器的质感,什么是“正常”的高频和低频,什么是动态范围,什么叫没有音染的重播效果……频响宽、失真小、瞬态好、灵敏度高是耳机的四大优点,在1000元级的耳机中,虽然音色各异,但毕竟比经过节目源、扩音机和音箱三个环节的系统的音色要公正得多。这样,你就根本毋须考虑摆位、搭配音染等一大堆烦人的问题,买回一副优质的耳机加上一台超值的激光唱机即可,AKG、Grado、SENNHEISER、Audio Technics等品牌均有很好的型号可供选择,在耳机的帮助下,将有利于较快地建立较正确的聆听标准,在发烧生涯中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在评鉴器材、唱片方面也能助你一臂之力。5 E( ^4 F! o6 I5 m4 { l
+ r: t5 \8 d t) Q(二)要做好房间的声学处理 {3 B- _% H, i1 y( ~
. V5 R) y5 T, ?1 |/ h9 S8 h& t* M2 m/ R关于声学处理的重要性,笔者在《音响之道在乎平衡》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我只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换器材根本不能解决因声学问题造成的‘衰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设计合理的器材均是追求平直的频响,假设你的房间有一个3dB的63Hz的峰,断不可要求器材恰在63Hz处有个3dB的谷。两者正好相抵!所以,无论你怎样换器材,即使是级数很高,改变的也只是音色,对根治“衰声”毫无作用,所以当你发现系统的声音存在某些缺陷时,绝不能凭一时冲动换机,升级以求“一劳永逸”,而应仔细分析房间“衰声”的根源所在,并作相应的声学处理,这才是治本之道!二是“摆位只是微调,声学处理才是大方向”。某些发烧友明知房间声学条件不理想,却懒得动手处理,以为问题只凭自己的摆位“技巧”便可迎刃而解,还有些发烧友不顾房间声学特性的实际情况,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某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摆位法则上”,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完全本末倒置!只凭些许雕虫小技,便想把复杂的声学问题处理好,可说是很不现实的。正确的理解是:先把房间处理作为努力的大方向,而摆位工作仅属锦上添花而已,绝非什么灵丹妙药。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方法,既要照顾到声音效果,又要考虑到室内的美观。因此,我的意见是不主张发烧友的家中弄得像试音室那样摆满吸音棉、扩散板的,最好是外表与一般的客厅无异,但内部已做了校声处理,做声学处理最好与房间的装修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处理的重点主要是房间的六个面,而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则为音箱的后墙以及音箱面对着的那面墙(即聆听者背后的墙)。房间的声学特性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室内声场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为某些频率能量太集中,而某些频率的能量又特别弱。轰隆作响的低频驻波同样属于这种情况,但也许你想不到“系统无低频”的现象亦同样是由声学特性不良造成的,某些发烧友的音箱低频出不来,就抱怨是不是房间吸音吸得过份啦,其实不是吸得过量,而是吸得不够——低频在房间有强烈的反射,与入射低频相互叠加,就很有可能出现在房间的某些区域某个频率的低频不足的情况!
1 p5 S }3 H6 ~. ~4 k, S+ \0 C0 n* ?+ l6 T' z
根据个人经验,音箱背后的那面墙毋需作太多吸音处理,以获得深远的音场,如果觉得高频反射太强,可挂一张1.4m×0.8m的挂毯加以改善,而音箱面对的那面墙则作强吸音处理,并且以吸收低频为主,措施是把整面墙做成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可在离墙5~10cm处作一排直到天花的“龙骨”,然后在龙骨方形的框架内全部填厚度5cm以上的超细玻璃棉,最后把9mm厚的夹板固定在龙骨上,并覆盖整个墙面直至天花,在夹板贴上透声的薄墙纸会更加美观,切忌在夹板上涂乳胶漆。侧墙分上下两部分处理,下面做约1m高的墙裙,方法与上述的薄板共振吸音装置相似,同样是与侧墙留下5cm以上的距离,在此距离构筑龙骨,以和侧墙形成空腔,并在龙骨的方形框架内塞满玻璃棉,然后覆盖9mm厚的夹板,上面可在墙裙顶部钉上龙骨直至天花,并在龙骨的间隙填满超细玻璃棉,外面直接包裹透声的天然织物即可,经过这样处理后,侧墙对高低频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天花方面可通过龙骨、超细玻璃棉,夹板做一个平面吊顶,同样成为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至于地板,取其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作用,铺复合木地板即可。地板上可铺一张尽量大的厚地毯,也许有的朋友对完成上述吸音工作有一定困难,这时低频的吸收可通过在音箱面对的那墙做一排木质的大衣柜或大书柜来实现。内部应塞满棉被或唱片、书籍等物品,记住千万别用玻璃柜门噢。
; a6 }5 i( Z) Q' ]- c) q
. u) W7 j# t( z. o8 x5 N0 a(三)在搭配时的一些细节不容忽视
4 e# @8 E3 x+ Y" ]) ^7 F3 E0 {7 x" {
首先是对低频的看法,强劲、深沉的低频是许多发烧友的至爱,但对于音箱来说,低频的再现是相对困难一些的,特别对于箱体及单元口径较小的书架式音箱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一般平价的中小型音箱来说,要企求它们能播浑厚有力的低频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的,但某些对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想出大价钱,却非要音箱有良好的低频表现,而且往往以此作为衡量音箱的最主要标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就会步入误区,某些不良厂家就利用发烧友的这种心理,刻意提升低频中段的某些频率,虽然实际上其产品低频的延伸性及平直性并不好,但在人耳较为敏感的频率上一提升,它的音箱就给人以量足、有力的印象,发烧友不明就理,即极易上钩。在某次音响展上,笔者就曾经见过一对售价仅2000多元,使用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国产书架箱的“量感”竟比一对18000元,使用8英寸单元的英国落地箱还足,你说夸张不夸张!另一种情况就是摆位时欠合理,以为那种驻波造成的浑浊、起哄就是“低频”好的表现,而对低频的瞬态、质感以及其它频段的平衡性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低频的正确态度应是“宁缺勿溢”,那种夸张的低频实际是与高保真的原意背道而弛的,完全可以扭曲你的聆听标准,对于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笔者建议你多到演奏现场听听,或许你会发现鼓、钢琴、大提琴的声音与你的想像完全是两回事!你要记住:强劲、深沉的低频完全不是5000元以下音箱所应承担的义务,在高保真的前提下,要实现你对低频的梦想,请寻找更贵、更大型的音箱。否则,就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以笔者个人喜好,那些低频量感虽少一些,但瞬态、质感、平衡度较佳的产品反而更加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