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1345|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字强贴! DVD入门到精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5 1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VD最强一帖 (白衣沥血九章):DVD入门到精通
) W" d( T# f$ x0 Q4 G8 v8 O" I5 Q0 f! @7 c5 }* N5 c$ W" f% |, ]
首先说明是转载的,实在很佩服作者,太牛了。也实在想把本文推荐到这里,推荐给所有喜欢DVD的朋友 不看,绝对是一种损失。全看,绝对受不了。挑你有用的看,不用全看。
4 B( y0 F& O% d% w9 z2 j(比如DVD发展史,那是给发烧友看的。比如关于器材,那是给准备买家庭影院的朋友看的。比如各种版本的定义,那是给藏碟的碟友看的。)
% x( I: a* g( |2 I目录, ^: D8 V! ]& S5 j$ r3 q3 G* M
第一章 缘起
) N* C! x6 f- l; H2 W  A) j    第一节 DVD前传
8 C# E) W. h9 z4 L6 N, n    第二节 谁是幕后真正的“黑手”6 h9 G  D  u+ [: d3 ?
    第三节 “意外怀孕”:VCD& z4 A$ I" {- f8 ^1 w& r9 H
    第四节 DVD——让你拥有自己的电影院
: r& ?& h: f, z( ~4 n( `# o4 J$ Q第二章 身怀绝技的DVD
: y% H! {9 L. ]- Y( e) @$ g% r% [: R    第一节 DVD的光盘结构& d6 [- O  b% j" H- [9 K4 ?' ~
    第二节 DVD的种类
- l3 y. m4 g1 B7 A4 |2 ~( c& Q    第三节 容量是个啥东东( j. [" D! w5 M& r, j) c! q9 Y
    第四节 说到最重要的了——DVD VIDEO的内容
1 i0 ]: f& R/ ~& K$ @$ O    第五节 DVD的目录结构
; m: ^5 Y* @+ E2 h    第六节 DVD的拿手好戏——数据压缩
, G3 ?. B5 Q9 o8 j    第七节 速度里面有玄机——播放速度
1 V! u) x6 [. A9 d7 ]% U* U; O    第八节 声音不是小事情——AC3与DTS
3 [- W$ j: j- F# E第三章 为电影而生% ]# Y4 ]! D$ l* T' H& p6 M
    第一节 从电影分级制度说起
2 i2 O5 M; C/ M3 [5 i5 N9 @7 m    第二节 只有DVD能把家变成电影院, ^7 h0 i5 q9 Q: ^
    第三节 麻烦来了——版权成了问题
9 Q5 [* {: i7 P( g) w. F  x第四章 DVD与电影的不了情
4 g( E1 N# D! ^$ |/ z/ k" v8 h    第一节 DVD与电影的画面比例" x' E& a+ I0 {$ z% G
    第二节 DVD如何兼容电影, c/ K9 z* U. b; I/ W  K* i
    第三节 找到了变通的办法0 o/ m4 K: B9 C; g7 r; l) h
第五章 拿什么来看DVD?7 B$ L# U! Q, _; X( U0 e- S
    第一节 音响/ u. p9 o0 L4 t5 {/ y
    第二节 显示设备4 ?( X4 l2 V0 g1 C
    第三节 该说DVD播放机了) O: n7 F; S( F4 }9 h2 M
第六章 终于该说DVD光盘了$ g0 v& O8 [: s/ h5 I, b! ^
    第一节 画质的要素5 V# U, Z# l+ C& @0 q. X
    第二节 画质的评判% B$ ^: {, M: C( ]; l
    第三节 画质的等级. _) e  k! w7 k) G" c6 a3 R& u
    第四节 认清DVD盘上的各种标志
- p8 s7 v- X  i: J4 @第七章 不可不知:正版与盗版
6 W9 R5 Y" Y) y( u. E    第一节 正版DVD的定义4 e4 G; }  j( S# }( u! `( o
    第二节 DVD的片源, E/ N1 n  T! N" X) B
    第三节 片源的数字化. R. q8 R. u) h
    第四节 你手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烂碟
) n" }! U. k. c3 j- m6 p    第五节 向“D版”致敬
2 e5 j! _) M4 Y6 \* z7 y- V# |第八章 DVD是个大玩具 $ X) p  E0 g* A/ h5 ^8 T! ?" Y
    第一节 多音轨2 ]( z! e  L- L9 J. U/ C. I6 A
    第二节 多字幕
2 E3 C5 B) j8 U! v    第三节 多角度8 [. Z, q( X; ^5 g/ M
    第四节 变形宽银幕
% n0 T0 u: G8 ]0 C# d3 j4 X, Q* R    第五节 随机菜单7 `4 d) ~: `' _4 R
    第六节 无缝分支; X& r7 w6 h; s9 \
    第七节 小白兔* M7 D4 {: B& B( V- B/ K
    第八节 增强播放方式
7 g3 `' M- R) b2 r  i5 b% d    第九节 花絮
' G" h# ~7 n8 g. W( U+ O* b    第十节 彩蛋
/ i1 j# K& h/ O3 d( ?2 A第九章 几个基本概念,简单而实用( Y7 r  ~- z4 P
    第一组概念:按版权划分
$ E/ b$ O; F* R8 q- p3 D2 @8 f7 I    第二组概念:按盗版方式划分
5 M2 k) r% h6 d1 H7 b/ T    第三组概念:按片源划分
1 j0 o2 S7 L  u/ U8 m2 x7 |    第四组概念:按内容划分
" A7 G; w% g) D% W7 s    第五组概念:按技术划分9 X. i7 \( ~; K, y" u
    第六组概念:按营销手段划分0 f6 z! k, ^' k: ^3 k/ k0 X) M4 E
跋:最不幸和最幸运的事
! A7 a8 F  q  E  \4 s
" V. \; S; R; t) d' D# nDVD从入门到精通/ I7 E3 X4 `# n& c% B8 ?" L
  " p' T' a+ n# z: t
  第一章 缘起: w8 {: i: g. F/ t7 I; A1 [
  
' @. z! d* v& C- m, L  那片直径120mm的小小的塑料片,闪耀着一种迷幻般的光泽。一束绚丽的激光照射在这小小的塑料圆片上,成千上万比特的数据3 B( Q; p+ o' M, R+ |  j% o/ m
流沿着一根细细的光纤从DVD影机输送到AV功率放大器,在那里,经过杜比逻辑解码器无声而神奇的工作,无边无际的光影弥漫开来" q, a# Z, U" x$ e2 |8 p- V2 H
,在客厅幽暗的灯光下,我们的灵魂仿佛在片刻间从世俗生活中抽离,进入一个由声画构成的幻想国度……无数个夜晚,我们就在灯
, }3 X% j5 b: C# {4 [5 v5 S光明灭之间,一次次地穿梭于真实与梦幻之间,流泪和欢笑,偷窥和遗忘。
7 x9 {0 @0 t2 ^' {6 w5 S- l  这就是我们个人意义上的DVD!
3 j; J0 w; e0 n, s  当然,技术意义上的DVD远远没有这么浪漫和简单。尽管对我们这些终端消费者来说,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学会制造一片DVD,但
: U% _  A3 \# r# t3 ^了解一点关于DVD技术的基本知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购买、收藏和欣赏以DVD为载体的影音文化和艺术。所以,我们从DVD的常识3 e% {! H: E0 q6 @- q/ T6 e4 f
说起吧!! P# C! q2 N7 Q  f1 W" [2 N: p
  
7 a8 ^3 y! @5 N8 x2 c" e* @0 D  第一节 DVD前传
9 e1 \2 \5 t+ k+ n, k3 e  5 _% ^) W# h2 E" O0 y
  20世纪70年代末,磁记录技术(比如录音带,录像带)已经熟透,激光存贮(简称光贮)技术开始被研究,结果这个桃子被荷兰
' ~/ I" o8 v7 _6 G: I  G. I著名的PHILIPS(飞利浦)公司摘得,他们推出了LD(Laser Disk)激光视盘,当时它仍然是模拟信号的产品,而且体积庞大,外形" R, ]9 y  U( E! B
笨重,但400线的画质使录像带望尘莫及。从LD那张一尺见方的激光盘到我们今天手中的小小的DVD,当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
' Z0 @3 \+ @# [,一个可以凭借光贮技术来建立个人电影博物馆的时代,已经由此拉开了帷幕。8 t# n" s2 t+ s7 L, Z
  SONY敏感地意识到了PHILIPS在光贮领域的过人之处,于是二者开始密谋合作。1982年,在LD的基础上,SONY不失时机地与
  @) E9 P/ R4 J$ M) j4 e4 nPHILIPS确立了CD唱片的标准,就是现在的CD音乐盘,这个小小的光盘显然比LD要成功得多,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还在被广泛使用。
$ [2 o* L- g+ `2 C. v5 eSONY与PHILIPS成为业界的两大巨头,牢牢控制住了消费类电子娱乐市场,世界上每台CD唱机或与之兼容的机器都要给这两大巨头上, h/ X. q# c7 ^. G: J1 g, X" v
供(专利费),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CD机、DVD机、每张正版的CD盘、DVD盘,其价格中, n: O$ B- |  j: S: R' k
都已包含了几百项专利费,其总额约占您花费的约20%!
, R' F! k; b% _- q. C! m9 b' A5 g  索尼与菲利浦也被称为了索飞联盟,强大得令同行只能望其项背。虽然LD只是昙花一现,但正是它系紧了二者的联盟,也算不辱
' _: C' }* J( K使命。继而不久,电脑业使用的CD-ROM标准也被他们括入囊中,从此财源滚滚而来。同样,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则,事实上,山9 Q5 l4 I- q# d0 s/ |7 T+ \
楂树的朋友们家里的每台电脑的光驱、每张正版软件或正版游戏的光盘,其价格中也包含了无数项飞利浦和索尼的专利费!0 {9 N- G$ L& H# [# `2 H
  商场上有句名言: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标准制定者。可是先机已失的其
& W7 {& y% ]8 T( U; ]  T; c( \; _它几大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看着CD光盘先机已失,松下、东芝、日立、先锋、NEC等,都暗暗卯足了劲,要与索飞联盟一争长短。
+ f$ g. z% D4 h% [0 \此时,有识之士都已明白,磁贮之争或许走到了尽头,光贮才是未来必争之路。CD这趟车算是赶不上了,于是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投
  ~; q6 L5 S8 s在了下一代产品上,DVD即将横空出世了!
9 w! t5 Y( v" R4 Y2 m2 `  1994年底,SONY与老伙伴PHILIPS率先推出了大容量的下一代光贮产品MMCD(Multi Media CD),其容量已经达到数G,并与2 S) P4 x* u- p9 Q& H
PHILIPS欲立其为数字影音的新标准。一直以来,技术与材料的科技革新,一直主导着媒体的发展。你可以不会摄影,但如果你发明
3 ?1 o: y$ R: D了照像机,那么摄影的天下就是你的,你可以不会编新闻,但如果你发明了电视机,那么整个电视网络都是你的。SONY在CD唱盘、
3 f4 `) |3 z& J5 {% t0 E1 kCD-ROM领域让唱片公司与电脑公司的臣服,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但这一次,两大光贮巨人的联手,依然受到了强劲的挑战,技术革新$ {* u) d9 i0 N4 I
媒体的定律这一次被颠覆。
! g7 n( L! @1 H7 Z4 b! F* V  这就要从“八大影业”说起了。
# q- Y% Q( q6 ?& y  
) p9 u: ~2 r8 q' A9 J3 m2 M1 C  y9 e  第二节 谁是幕后真正的“黑手”
8 {( M# P$ d$ J  & k$ t* J9 F/ d2 ~
  美国的好莱坞,是全球影业的霸主,其中有几家历史悠久而庞大的公司主宰着全世界70%以上的电影市场,俗称它们为八大影业, ^2 }! N+ Q5 i* H* _; C+ c' I
公司,简称八大影业。八大影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佼佼者,基本代表着当时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优秀作品最多的电影公司。
0 J- |) l' I( |( O( a, C  老牌的八大影业,前七名是如雷灌耳的:时代华纳(Time warner),米高梅(MGM),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
! ]2 B5 k! V) t  \$ b% H斯尼(Disney),环球(Universal),哥伦比亚(Columbia),派拉蒙(Paramount)。第八位一直有争议,比如曾出品过《公民凯
5 F' _' V' e/ ]( ]7 l7 p) g7 ?, T恩》的RKO,现在已经难见踪影,还有新生代如新线(New Line)、米拉麦克斯(MiraMax),梦工厂(Dream Works)等,可惜它们
4 r1 ]8 Y, d) Q: ~/ y$ D7 P) I+ ^都有七大影业的背景,不是它们的子公司便是他们的衍生物,最具实力争夺第八位的是博伟(Buena Vista),也有译成“远景”的+ c6 T/ c8 B+ `+ |; i" B
。它的资本运作相当出色,控股很多电影公司,如果你是个电影迷但对博伟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提起试金石(Touch Stone)和米7 u) l% p: c& R/ _9 `6 T' Q: n
拉麦克斯(MiraMax)的名号应该有所耳闻,还有一个与好莱坞同名的公司Hollywood,甚至是DISNEY也有大量博伟的股份。当然作为
$ d5 O. y6 N- t6 O- S一个真正的影业霸主,博伟比起前七家来还差些。所以也有人将八大影业称为七大影业。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余下的天3 b, G. U* T3 ^: Y6 j! E
下文人共分之。这第八个名额也可以由其它电影公司共分之,称为八大影业也不为过。
6 x% b. y1 L8 r% x+ J  n  q: _  八大影业到底有多大势力,实在难以估计。不能简单地从AOL当年的1900亿美元并购华纳来估算。我们看这样一个数字,2003年. g$ _8 g+ h* ^  A/ O
的统计,好莱坞在当年新产大片的平均制作费用每部是八千万美元。这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一部一两小时的电影足以顶上一个比较
" i" J5 ^9 D" n  j$ B( u成功的中型以上企业的投资。相比之下,电影之乡欧洲,还有数量之王印度和香港,再加上日韩这些东南亚盛产电影的国家,全世界
0 h0 Z, a+ u  `1 v+ H- k电影绑在一起也无法与好莱坞抗衡。电影界有一部权威的列奥纳德·马尔丁(Leonard Maltin)电影指南,收录了20000部电影的简) A8 x  u  u0 G1 a' Q7 L
单目录,其中有18900部是好莱坞的作品,而其版权完全被七大影业瓜分占据。所以日资流进美国时,最大的突破口便在影业上,
7 }" Q2 v; ^) [SONY与松下都曾斥天文数字的巨资对哥伦比亚和环球下手收购,但是好莱坞水深莫测,两大巨头都先后吃尽了苦头。7 l0 c+ B- ~4 L
  这些影业巨头最可怕的财富,不是片厂等不动产,而是电影版权和拷贝,俗称片库。也许某部电影不是该公司制作的,但他会在
& ]; P8 l' g7 }合适的时候购买过来,或者是趁对手不如意时落井下石抵债过来的。每换一次版权,便会在电影的片头打上自己的烙印,就好象我国
2 C: R. ^2 u5 c! U2 C% R# V古代的字画收藏一样,每换一位藏主都会盖上一方藏印,弄得收藏品跟花瓜似的。在好莱坞的过气电影片头中便会出现有趣的现象,4 S! `+ J% M% [1 e1 a% C: v: X
一个接一个的不同版权公司的标志片断和版权声明。+ l7 y# r3 V5 r* x0 E) C1 K
  好莱坞是个玩弄电影工业的地方,一部电影不是只有在档期的票房才体现它的价值,其周边产品还有很多,玩具、形象标志、唱( `$ `" b9 f5 T( Z7 k' z
片、电子游戏,2003年的统计,票房收入只占成功电影的14%。在这其中,有一项非常诱人的收入使八大影业流连往返,那便是每一
5 w% O5 Q. G; t$ h项新的视频技术诞生后,它们便会将许多老电影从片库箱底翻出来,重新用新技术制作翻新,然后卖个好价钱。录像带、LD、VCD时; \; n* L8 v3 m5 N  `+ n
代皆是如此,有时候他们还会重复翻新老电影,几部弄个合集,甚至加点花絮,美其名曰特别版。这一点是电影无可比拟优势,你不
* M. T5 @& i/ i" `* K3 j3 ^; |! I会去看60年代的电视节目,不会去听40年代的歌曲,但你一定有兴趣看看30年代的电影。从技术厂家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最好永远能- ]* d) |! Z# }$ V: M
替他们赚钱下去,直到他们认为有必要再开发下一代技术(比如竞争对手的危胁)。但这与八大影业的利益是冲突的,他们会有等不
. r" C; w- A4 X4 \' ~! a' n) H5 h及的时候,也只有他们会主动对新技术实行催生。
0 n5 X6 N; F! i0 {! w+ _7 h  好了,书归正传。现在,八大影业要用他们在这个地球上对电影工业和娱乐消费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来催生DVD这个数字时代的
. a) D+ ]# P* a5 M5 j! o1 T5 Q$ J. y新宠儿了。4 g4 d( ?' j+ b# K* i' C
  7 j8 _" f/ g6 h: O: C0 z, |" z
  
2#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意外怀孕”:VCD
! C3 O  ^- Z: x$ H$ G/ _+ N2 S# d, s  
) r) n$ K! p; W  V  激光存贮技术在音乐市场的成功,使得八大影业希望将其电影数字化保存。他们交给了当时光盘存贮的盟主SONY与PHILIPS一项& \" p' ^+ \8 |/ r1 h7 |' j
任务,要在光盘上存放两小时左右的电影节目,以供家庭电视播放。这当然需要很好的压缩算法,于是两大厂商将目光锁定在动态影
2 M$ y' t& N% ~: c1 i) u像压缩算法标准组织MPEG身上。) F/ \0 [* B) A; O! y+ s5 ~
  MPEG是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的缩写,意为动态图像输出组织。MPEG当时制定了两套标准,MPEG1和MPEG2。MPEG1的解析% ~0 s7 h. Y' [6 b1 W
度是320×240(N制),是标准的4:3电视规格,一小时的节目可以压缩到600M左右;MPEG2的解析度是720×480(N制),支持16:9
" k+ M1 F! ^! r& S* B2 ?3 h: w的电视规格,一小时的节目需要占用3000M以上的容量。当时的民用光盘容量只有600M左右,索尼摸了摸口袋,只翻出这一枚硬币,% c. u7 a- J9 y0 S, @, A
受技术所限,只得选择了MPEG1作为压缩标准,这就是VCD(Video CD)的诞生。很显然,MPEG2对于MPEG1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们是
, R' M7 r1 s3 j1 E9 S4 ~  `几乎同时制定的。虽然MPEG2在参数上出色的不是一个量级,但用户不可能接受一部电影占用七张光盘的体积,使用MPEG1的VCD便成
7 T3 |+ n) S" A% \9 K2 L为了折衷方案。, ^2 {1 \4 i: M
  VCD采用了双张普通CD盘来制作,这样可以存放两小时以内的电影,这一思路是延续了PHILIPS在推行LD时的做法,DiskA & ! B& O9 w0 h% k- p" }' T& c7 k
DiskB。SONY拉拢了包括先锋在内的几家大厂商一起来组建VCD联盟以推广VCD。因为它的解析度太低,只有电视扫描线的一半,比最# [: h& f! O7 V% P) k
传统的VHS录像带还略有不及,八大影业对这份答卷显得有些失望,反应冷淡。VCD联盟只得以日本为中心在亚洲推行这项技术,没想. S+ ?" E' `# G7 g) R/ Y
到竟然获得了成功。于是形成了亚洲国家VCD风行,而在消费者十分幼稚的中国,VCD取得了全世界音像界不可理喻的成功——它取代
8 b; ^+ D2 v0 j/ o了录像带!而对影音标准要求更高的欧美消费者却依然固我,以消费录像带为主。
3 X" U* U  h1 u7 W. ?: ?  八大影业对VCD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VCD标准在防盗版技术上几乎无任何障碍可言,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
9 S$ F: t) d& d) c9 i% M复制。这一点是令八大影业最不满意的地方,VCD片源便得不到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只拿一些老旧影片出来充数。于是大量的从录像* W$ @- A0 G  i' U' j, u. N- G  r
带上翻制的和从电影院中偷拍的盗版VCD面市,市场一片混乱。索飞联盟只得将VCD技术暂时用于电脑上解压观看,没想到被中国人搅
( |6 @, c) Q  X/ v" {- D4 a& f了局。中国安徽的万燕推出了用于电视上直接观看的VCD机,类似于录像单放机。这一举动引发了VCD机的大战,中国各个厂家纷纷仿
9 I$ ]& ?) A/ x; M) v3 M- H效。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的提倡者SONY与内容的创造者八大影业,都没有在VCD一战中受益。而VCD机生产商与碟片盗版商竟然成了受: r9 l2 m8 K. F7 f
益者。当然还有两位隐藏更深的受益者,一个是电视业,一个是PHILIPS。VCD本是为电影业发布的标准,为摆脱电视业赖以生存的录, O$ |: g2 ~/ n8 S1 \8 W
像带而进行数字化革新,结果竟然最终被电视业所采纳。拿我国来说,大量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都在以VCD形式被二次发行。而所有
! ]. O! m  P& G) R2 h的VCD机中,几乎都要用到PHILIPS的解码芯片。这样的输赢局面,实在令人意外。好在DVD后来如日中天,VCD作为市场过渡产品不再/ _/ O- r% Y1 T7 T& X
被苛刻地对待,反而得到了与DVD同步发行的优待,可惜此时的VCD已气息奄奄,为时晚矣,这是后话。, J1 P: a4 _0 h1 w
  ) v5 W0 M3 r8 G+ X8 d* D; W
  第四节 DVD——让你拥有自己的电影院
- R7 P; G3 f& d% a: X  2 p  d9 f$ l, ^: c
  当时不但八大影业打算放弃VCD,连索飞联盟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研发下一代的光贮产品。VCD这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产物,  ~5 n( h7 Q' H# f6 G
在我国曾如此兴盛过一阵,以至于VCD机生产商居然成了央视广告的标王,真是出乎意料。在VCD时代收藏了N多录像带版或者枪版级  x! S* f3 u: ?- C: Y' ]
电影的爱好者,算是技术时差的牺牲品。白衣收藏过2000多部VCD,每部一般是两张盘,平均每部约13元,投资也相当大了。到了DVD$ E* o) y: j% s8 L5 D* B
时代,白衣真是欲哭无泪!!!只留了几张心爱的盘,其余的全部送人和丢弃!!!
8 e0 t3 U3 E2 ]$ ~; m/ m9 A! w4 W  在过去,一项新的技术诞生后,至少要十年到二十年左右去更新和淘汰它,因为商家还没有赚取足够的钱。前文提到,碍于当时# o9 n0 ^+ D( `# b6 Y6 W0 P: C( [1 k( @
的技术,MPEG1是无奈的选择。但这一次索飞联盟与八大影业的不欢而散,为下一代产品的降生加快了速度。VCD上市不到一年,DVD
* e% A( e* C# w) X, d就已在欧洲露面。因为VCD兼容旧式光盘系统,价格相对低廉,所以仍然存活了几年。如今几乎完全退缩在电视领域了,谁还在拿VCD2 [1 S. B8 b; O9 \
看电影的话,白衣也只能对他深表同情了。+ ^% n8 r; ]' Y3 [- f
  1994年底SONY发布了MMCD后,东芝在1995年初发布了SD,这都是下一代的光贮产品,MMCD的容量可以到3.7G,而SD达到了5G。对) j6 g7 ~! G; ^( H% T6 F: ^- w+ S  ~0 \
这一技术感兴趣的,除了八大影业外还有计算机业的巨头,比如IBM,Microsoft等。对这两种标准,他们只想支持一种。SONY更倾向% H8 }2 s. [( g7 m" d) Y
于计算机业,因为他们在CD-ROM的合作中非常成功,于是SONY承诺MMCD肯定会用来支持大容量数据写入与刻录,而这正是八大影业头
+ _  ]9 L' s' l9 K. |; V4 C疼的问题,这便使得东芝看到了希望。想要游说八大影业支持自己,比起索飞联盟来东芝自认份量不够,于是他找到了消费电子的另- @7 T/ ^1 z* u' |3 a. `; Y; k
一巨头松下。最终,东芝说服了松下在光贮产品上与之联合。其实松下也早已不满在CD时代SONY的耀武扬威了,于是新的东松联盟成( ~7 {+ D$ b6 [# \" L/ U4 s
立,这样说服八大影业就容易得多了,更何况东松联盟开出了一个让好 莱坞无法拒绝的条件,承诺它的技术只用作电影内容的播放9 \" j/ [( F- d
,不向用户提供可以写入与刻录的设备。这个条件简直是一针兴奋剂,于是以华纳为首的影业公司,开始网罗各大娱乐公司加盟到这6 ]6 y' l4 {, w- U. i
个新的视频阵线中,其中包括米高梅(MGM)和百代唱片(EMI)等,而以东芝为首的技术厂家,其阵营也不断扩大,先锋等大厂家都
' d3 T; F1 x7 ^3 j/ V" i& t相继加盟。最终,八大影业同意了东芝与华纳推行的新一代光贮计划,取名为Digital Video Disk——DVD瓜熟蒂落了。
+ f% M$ v& b# B4 Y9 ^3 `  对于索飞联盟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计算机业发展还不够快,民用电脑硬盘也只有几个G的容量,软件业没有体积太可怕的
& T+ W6 \/ o0 u# t  P东西需要DVD如此大容量的光盘系统,除了用来备份数据不知道要做什么用,所以他们依然青睐着CD-ROM。看到大势已去,SONY痛定, P  O- N8 P4 t- X3 ?
思痛,于是收起架式,假意奉迎,与东芝和解认怂。最终DVD被统一成为4.7G的标准容量。大部分标准还是采用了东芝的技术,只在1 e3 C' m" u- u6 A
一些边角技术上象征性地安慰了SONY一下。这为后来SONY的报复埋下了伏笔。2 E! p9 e. k* G/ w
  鉴于这样特殊的经历,为防各加盟厂商心怀鬼胎,东芝提仪成立了DVD Forum,也就是现在的DVD论坛组织。加盟厂商多达220余6 R7 y1 R9 A1 w8 v% T; R
家,唯DVD论坛马首是瞻,东芝自任主席,成立了11个庞大的分支机构,并得到八大影业的支持,使得DVD在国际家用影视领域一统江! I. c; Z) Y& z  m3 ~, [/ e
湖,东芝终于实现了武林盟主的梦想。SONY向来在尴尬之后,兼容产品做得也很欢。它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生产解码芯片板,为
* D4 t; j- G7 ^' Z! T: [' rDVD机提供核心动力。继而中国人也不甘落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VD PLAYER生产国,可惜卖产品的终究拼不过卖标准的,每生产一
3 p- i$ [" J6 h2 W! |9 B: ~7 _台DVD机,厂家需要向DVD论坛支付总计12美元的各种专利费,而DVD机的平均售价还不到100美元,其中核心成本便是SONY的主板。& _, @* h+ c' l1 Y8 r
  自此,以MPEG2为压缩标准的DVD诞生了。它是为电影而诞生的,也是电影爱好者的福音。这个原本单纯的目的,到后来产品多元
! y9 M, t+ Y6 m# d- S6 o化后,又上演了一些恩恩怨怨。我们现在先关心眼前的现实,这个被八大影业力捧,被DVD论坛的认可的统一DVD-Video标志铺天盖地
) O5 \/ {" W* B# z0 I' n4 h3 S4 ?而来,真正的家庭影院时代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身怀绝技的DVD" A, f% B; e1 O3 }$ U
  2 Q& u4 ^/ J( f1 Y5 L2 A/ d- g* P
  DVD从诞生开始,就是为娱乐业服务的,八大影业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影业公司外,EMI等唱片公司也难耐寂寞,8 ?- }# m* j' b, ^' S8 K
要求DVD支持他们的节目,所以就出现了DVD-AUDIO光盘,它与DVD-VIDEO是DVD的两个主要用途,所以DVD也被称为Digital 2 _/ a, G+ t/ }- p  O( d4 l% u
Versatile Disk,数字多用途光盘。虽然DVD有两个名字,而且以第二个名字传播最为广泛,但千万不要忘记DVD的诞生初衷:
. P% d( a! N0 ]  k6 e9 A( d& B: XDigital Video Disk。0 P, `* V* G7 Z! m: |2 c
  以东芝为首的厂家联盟――DVD论坛,自然屈就于八大影业,与他们合伙制定了与广大消费者为敌的各种防盗技术标准,从DVD介
9 w/ Z' p5 I. q) g; v质、内容以及播放器上都做了手脚。为了能继续下去我们的话题,先介绍点围绕DVD光盘介质的基本知识。+ {/ z% c0 \0 L
  2 L6 x9 z! j* Y# u5 I; @
  第一节 DVD的光盘结构( l" q+ w7 m+ `% L
  + Q0 t+ T1 n) Z
  光存贮的原理就是用激光在介质上烧出有规律的小坑,形成光盘轨道,类似“蚊香圈”结构。如果将光盘比作农田的话,阡陌交. }9 e" j4 r' s$ f& H6 t& |- M4 D2 r
错,行列纵横,那么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代表1,在同一列中,萝卜与萝卜之间的地方代表0,一列萝卜叫沟(Groove),列与列之
* Y, ?- J, ~, z! @间的田埂叫岸(Land)。DVD所使用的激光波长比CD要短,前者是635/650nm,后者是780nm。波长缩短,在光盘上形成的光斑也就随
) [) a, E' e+ Y之缩小,密度增加,每张DVD的容量从CD盘的680M提高到了4.7G。
% J& x- b/ T0 a3 t& @- ^1 A  DVD成品光盘的外型与CD一样,直径都是12cm(5.25英寸),厚度都是1.2mm,这是为了使人们更习惯于它的大小,并使得模具生' O% o/ u3 N. c5 ^
产厂家不至于更换全部的生产线,当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使DVD机同时能兼容原来的CD盘片。而实际上,DVD的工艺已经比CD要精细很多
4 _( `4 S4 s. u1 I$ O6 M了,每片DVD的数据盘只有0.6mm的厚度。为了达到标准的1.2mm厚度,DVD盘都是“两片东西粘在一起”形成的。如果你细心地看一看0 w. T7 b+ J  s- s4 N9 J' |
DVD的侧面,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再拿张CD来对比,就明白了它们的不同。廉价厂家的DVD盘,在侧面还会看到有胶痕。
# N2 _6 l5 h. l3 ^/ Q0 ?. [; c  9 Q7 J+ z) x7 G0 H, |: L
  第二节 DVD的种类& {- h! U. H% ]& E$ F" O
  # A% \7 x8 J8 N# b: l8 _8 [" B
  顺着上面的话题,很容易就聊到那个常被新手问到的问题,什么是DVD5和DVD9?它们有什么区别?6 l8 ~( Y4 U& I% M" ^
  前文提到,每片DVD盘基只有0.6mm厚,基本存贮容量为4.7G,通过不同的组合,便产生出了不同的DVD规格。  V8 Y8 y9 ^/ H; j2 n
  DVD5:如果在0.6mm的DVD盘背上再加一层0.6mm的透明保护层,那么这种单面单层的DVD便是DVD5,简称D5,它具有标准的DVD容" T# s# [7 q1 s5 G$ d$ {
量4.7G,一般为银白色盘面。D5的盘片容易保存,如果将数据内容层比作躺在床上的人,那么他不但盖着一床“被子”,同时还铺了
3 m+ h  U8 {2 S4 o3 k一床“褥子”。9 F8 S4 e4 E' ?( v/ Z% ?
  DVD10:如果将两张DVD盘基“背靠背”地粘在一起,便成了双面单层的DVD10,它的容量是4.7G的两倍,有9.4G之多。但是想用
1 y' f0 K" Y; t& h2 t/ W+ b- ?! K另外一面,必须退出盘仓来翻面。而且因为两面都有内容,所以无法印刷详细和印美的图案,只能在内圈小缝上写一点小小的字迹。* @8 b5 E, y' C% r0 X
这些缺陷导致了它无法被广泛应用。虽然“被窝”里出现了两个人,但因为“背靠背”的关系,保存度还算适中。0 q) v3 g  p% u3 ]
  DVD9:如果将两张DVD盘基“面靠背”地粘在一起,便形成了单面双层的DVD9,简称D9。第一层很容易读到,资料写在透明的盘: @# V5 j, x+ ^  I2 Z  x
基上,和D5一样,但第二层就需要激光头重新聚焦,透过第一层的片基,利用特殊的反射层,去“看到”下面一层的内容。这样的好$ o6 m* m& N- D1 l1 \9 L# M
处是读第二层不必翻面,坏处是因为由反射层来间接读取,有些地方只得损失掉,不可能完全读取第二层,所以利用率下降,使得4 D) P$ d6 \5 ^) y  j. _, I1 G% |# g
DVD9的容量无法达到4.7G的两倍9.4G,而最多只能有8.5G。因为需要重新聚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DVD机都能读取D9光盘”,一些
5 j' X6 g7 g4 ^+ T' o老式机器没有这个功能。其实D9与D5的标准几乎在同时(1996年左右)被制定,但八大影业一直用D5发布电影,直到1999年后才开始
, t( o( x' A4 N* L" \  v$ J广泛采用D9。因为它的特殊反射层结构,所以大部分工艺做出的的D9光盘,盘面看上去泛出金黄色。要注意,D9的“被窝”中,最下
6 |2 T8 a' a: R& j0 D! y" f( e& _4 r面的那位直接背对着“床板”而没有铺“褥子”,所以需要像保护正面一样,细心保护背面(即印有图案的那面)。; t6 q! I: b6 K, D
  DVD18:这是一个奇怪的标准,虽然被称为双面双层,而且容量恰好是DVD9的两倍即17G,需要翻面,似乎它与D9的关系就好象2 p6 X0 h! s$ j1 c; P
D10与D5一样,是两张D9背靠背粘贴而成。白衣猜想,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否则D18的厚度应该有2.4mm了。D18应该只是利用了D9的原' [- w  e8 [* X3 y1 F
理,但两片粘贴的盘绝不是简单的D9,它由特殊的工艺制成,可以说是只有0.6mm的超薄D9。所以许多DVD加工厂商声称能能做D5、
$ A5 D0 L+ X5 v& rD10、D9、但鲜有提及D18者。而且因为与D10一样的原因,它也没有被八大影业广泛采用为电影载体,只能说是DVD技术的一种延伸。" V  V, u1 d7 x, |; @
  小结一下,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三点推论——
8 c1 p- w* E* \& S" L  第一点:DVD是由两片东东粘在一起形成的,不同的组合出现不同的标准。D9的容量比D5的两倍要少将近1G,所以理论上来说,
7 ?% n0 C" y$ A( F# V双张D5会比单张D9放更多的东西。但D9的价格比D5高出一倍不止。  ?& w" k5 X( {& u9 m
  第二点:D9的特殊反射层结构以及激光头重新聚焦的原理,使得它不用翻面就可以读到另一层,为未来大容量光贮产品提供了思% L% Y1 v  H& k5 }! `! O. B0 P
路。D9只有两层,现在实验室技术已经推出了数十层反射,容量上百G的光盘实验品。
4 A; ]  `/ @- L8 _) x  第三点:由于D9的特殊结构,它需要小心的保护,因为它的背面很脆弱。如果有D商给你的D9盘面是银色而不是金黄色的话,你# m" p' |5 A/ N1 l" }" G7 B3 a9 ]7 e
要小心了,有可能是用D5冒充的。
8 p# R, Z9 B6 `6 |8 u+ u#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0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容量是个啥东东) U( @8 U- |& o2 I
  
# x+ Q  a8 }! P* F+ p  D5盘标称为4.7G,但是电脑界与家电界对1K的定义不同。家电界的1K=1000,电脑界1K=2的10次方=1024,1M=1024K,1G=/ |* k4 o( M- i: p+ q( n" D
1024M,所以DVD在电脑上的标称容量是4.38G。把它还原一下,4.38×1024×1024×1024=4702989189.12,也就是4.7G。
; I! T+ F& ?& X. ID9的8.5G也是如此,相当于电脑上的7.9G,7.9×1024×1024×1024=8482560409.6,约等于家电界的8.5G。* F2 m/ u% o9 {1 |5 r+ ]$ s: v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后面会遇到,就是每秒的数据流量BPS,电脑界数据一般都以bytes(字节)% M8 }/ I8 k  Z- V. g& h. Y2 |
为单位,1byte=8bits(二进制位),但在说到bps时(bits per second)却用了bits为单位,除以8才是平时说惯的了字节单位。- P! p1 r. e. w! ^& Z& Y6 \
比如56k的MODEM,是指56kbps,每秒的峰值流量只有56/8=7,也就是说它在下载时最大速度不会超过7kbytes/s。  v+ H! {5 J# K( e' F; k" Y& j- d
  ' S* l+ c3 l; y; d3 Y
  第四节 说到最重要的了——DVD VIDEO的内容/ Q" a* A) s5 T5 A3 b* s9 s
  
1 q& x+ q/ g! L& {: d5 Y  DVD VIDEO的光盘标准,包含了许多功能,除了版权保护措施外,它支持最多达32个字幕通道(channel),8个声音通道和15个3 e  i9 M( h% }/ b
角度通道。当然这些只是通道而已,并不是说一张DVD就需要有32种字幕,它们就好象高速路的车道,一辆都没有或者只有一辆,甚+ \1 y  x$ [8 _: o$ a! a5 e
或32条车道同时都跑着夏利也是可以的,并不是非要跑上不同的车。所以有些DVD盘,你在切换语言时,会发现它里面有同种语言字
6 {9 J/ R! u; \0 ^3 `( r: x幕,比如两个中文字幕和一个英文字幕,算起来也是三种字幕了,占用了三条车道,但只是两辆夏利和一辆宝马而已。角度画面也是
* a" d; w* t- @) ^- _如此,大部分电影都不提供角度变化,因为不同的角度实际上被看作是不同的视频而已,只是恰巧它们与某组画面内容有关联。声道
$ u6 A1 P9 v  ~. Z; t1 Z2 Y大同小异,下面会谈到两种不同的标准AC3和DTS。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是,这么多东西都要放在D5或者D9这样有限的空间当中,如何
, U8 w  N4 J$ s+ I放得下?" p7 {. c% w1 J
  是啊,肯定放不下。如果这些花哨的功能太多,必然会使制作者减少真正的画面内容空间。电影画面的空间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 l/ {! U) n8 v0 ~* U看下一节——1 F7 C+ L3 [7 ~; m7 O7 Z
  # o- @; r9 d4 A  }9 [* A9 Q" ^
  第五节 DVD的目录结构  y% ?9 T% f3 L1 n' B5 l
  % ]* a2 p- j6 J1 C* B/ q% O
  一张DVD VIDEO的光盘包含着Audio_TS和Video_TS两个目录,Audio_TS是留给DVD Audio的,在电影盘上它一般都是空的,不在我
7 v) q9 V2 l( ]3 R! h们讨论之列。
9 |# p* ~+ B( Z  R6 X: @) ^# E  c  在Vudio_TS目录中,会有一堆文件,它们的扩展名有三种,BUP、IFO和VOB,IFO是一些段落(chapter)标记等,BUP有部分IFO
& |  e  ]4 _' F的备份,它们占用极小空间,可忽略不计,真正的影音内容放在VOB文件中。
  Z; e" h5 w7 W8 A) V- `  VOB文件分为以下三种:3 w* ^9 b9 T8 R/ b, e0 h
  第一部分:VIDEO_TS.VOB
* W6 c: x9 g" W; r/ b3 W& r  第二部分:VTS_01_0.VOB, VTS_01_1.VOB,一直到VTS_01_N.VOB
, x: G6 Y; [1 d& X' J  第三部分:VTS_02_1.VOB一直到VTS_N_1.VOB" Z7 o/ p( N& Y5 J6 `4 ?
  第一部分一般是版权声明。
( x6 ?% y# o  \/ L. \1 G' W  第二部分的第一个以0结束的文件是DVD的菜单片头(menu)动画,从VTS_01_1.VOB这个文件开始才是真正的电影内容,这个文件
" ~3 m" k, ?' V" s! h. ~5 z被称为文件1。因为技术上的历史原因,DVD制作时的最大文件只支持到1G,所以一部电影内容会被分成若干个0.99G的文件,依次从
# ?4 h& U; l3 [8 y, ^8 P) P文件1开始命名,一直到VTS_01_N.VOB的文件N结束。
& N2 Z) ?( D% v  第三部分放的是拍摄花絮或者 special features,有的还会放些电影预告(previews)。这些长度都有限,不会超过1G而需要5 S) R  P% M1 {! F
用到第二个文件。, N$ K# \4 t6 {" \6 I& |
  由此可见,第二部分从文件1开始的内容越多,则电影正文相关的内容就越多。受光盘空间的限制,即便任何乱七八糟的东东都
# \" I+ L& y2 _5 d& [不放,只放电影正片,一张D5最多也只会有五个这样的VOB文件,而D9最多会有八个。在后面介绍DVD盘收藏时还会详细讲解这一部分
$ \/ g% G6 ]) f, }7 h,以便深入了解DVD的画质与压缩的关系,以及D5与D9的比较。目前先做些准备工作,了解一下DVD的画面压缩标准MPEG2罢。
) b2 y# K6 x/ r- `! b% m  J' B& C$ Y  
1 P1 v. L3 g& A+ I  第六节 DVD的拿手好戏——数据压缩; u; y6 Y; U6 Q& b
  
$ @+ I  E8 ~- O2 g4 t1 n  DVD Video因为源于八大影业的推动,所以其表现出来的性能都在为电影服务。它采用了MPEG2标准(ISO/IEC13818)来压缩画面
( `  `- Z9 w* l1 s" ],这个标准有如下两个显著的参数:
% W2 K; ~5 a1 e6 H+ l3 V* s8 x  画面分辨率为720×480,码率达到1M至10Mbps。
3 s5 `/ R0 x9 j( M  MPEG2比VCD的MPEG1的320×240分辨率提高了四倍多,数据量当然也增大了很多,加之音效质量也有所提高,达到了24bit/96kHz
4 Z' f  R: e" z" F的标准,并支持外挂的字幕和声道,以及多角度欣赏等数码控制功能,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播出的数据流量大增。原来的VCD数据流量
2 c. a) K3 `+ |% Z2 x4 I- h只有150Kbytes/s,大约是1.15Mbps,现在的DVD则最高峰值达到了10Mbps。
2 M1 ?% B/ N0 S7 f; M, Z  之所以说峰值,并给出1至10mbps的范围,是因为MPEG2是动态压缩的,它可以依据不同的画面变化采用不同的压缩率。它的压缩5 k' q) r5 p! C/ ~: z# Q3 V9 \8 o
总原则是,尽量用小压缩率来保证平稳的或者安静的画面质量,在动态画面或者画面变化剧烈时采用大的压缩率。这样会使运动画面
/ d4 `0 c% x' M8 s$ m$ v) u/ l的质量下降,但在每秒30帧的动态画面下,人眼是有一定的错觉的,顾不及太多的细节损失。
# L4 k9 z$ g, z, i. U  一部电影下来,画面变化是很频繁的,刚才还花前月下,这会儿可能已拳脚相加,所以压缩率也一直在变化。为了跟踪这种变化
' @' D2 `% P- p# b' d& [,引入了码率(Bit Rate)的概念(更准确的译法应该叫“码速”,但中国学理工的人一般来说中文都很蠢,现在我们只能叫“码率
7 Q0 g7 F1 x& ~. S8 f5 u”了),即每秒播放出来的二进制数,是以bps(bits per second)为单位的。电影的播放时间是固定的,所以每秒通过的数据流越
# L9 `: V- p4 J大,也就是这一时间段码率越大,间接说明其对原始影片的压缩率越小,从而达到更接近原始清晰度的效果。
' d! s8 _; I! S2 J5 E5 O/ w  早期的MPEG曾用过固定码率算法(CBR),后来在MPEG2中采用了动态码率(VBR),所以MPEG2实际压缩率比MPEG1还要高,因为5 B7 O8 U& Z( X3 m1 l
画面大了数倍所以显得更加清晰些。SONY还曾推出过超大码率(Super Bit),被称为超比特压缩,因介质容量问题,没能广泛采用& V3 i, u* R$ Y. r  P) }1 t" ]
/ s8 T/ S" o8 N/ o7 A
  现在在数码影像界流行的M-JPEG,可以看作是将无数的JPEG画面每秒30帧地播放而形成的连贯视频,用这个思路也有助于我们了# x$ j6 t3 W& i! O) g) h
解MPEG2的动态压缩过程。
& B6 @4 y' h" O" U$ L! G3 b1 k  我们知道JPEG是静态图像压缩标准,如果用PHTOSHOP存贮一张JPEG图片,当压缩率设得很大时,失真率随之增大,画面会模糊不
. d( V4 A$ Q; k7 {清,但文件占用空间会很小,选到最小压缩率也就是最好画质时,画面几乎没有失真,但二者存出的文件体积有可能相差10倍以上。
: }2 d% K5 c; s7 w* `4 q! F我们可以想象一部90分钟长的电影(每秒30幅图像),是由90×60×30=24300幅图像组成的。如果有剧烈的运动,那么相邻画面便1 r! b" ?- O+ ^/ C" F
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较大的压缩率,使这一段视频所占空间变小,对于相对静止些的画面,我们采用最小压缩、最
3 Z! }7 I2 a, W) H/ W" F+ P" _好画质,这样便成功骗过了我们的眼睛,到静止画面时捕捉到的细节,会告诉大脑画面刚才也是这么清晰。这就是为什么MPEG2的码& D  X# p" p# o5 ~+ T
率可以从1M到10M之间变化。这实在是一种既不损失播放质量,又能适当减小体积的好方法,但它只适用于动态画面。如果静态画面( \. J$ x* p9 b" X, M6 }
的码率不够大,失真就会严重,因此从侧面了解一部电影的清晰度,平均码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W4 ]7 G4 Y6 F1 B1 C4 g
  除了动态画面影响压缩率外,画面构图的复杂程度比如色彩数目与物体大小等同样影响压缩结果,蓝天草地的画面会比舞会场面# Y# q- I3 V% O0 ?# O1 h6 M
要节省空间得多,这与JPEG是一致的。如果物体众多,颜色复杂,为了保持效果,MPEG2会自动减小压缩率,所以色彩简单的动画片
4 I- l) }- `' [" e% U& m5 y的体积一定比普通电影要小,或者说同样在体积不足时动画片会更清楚。因此画面的复杂程度也是一个参考因素,这在后面DVD盘收, \/ ^& P. {, j- X
藏时我们会详细讨论。$ C5 S% q6 o, E* c; S3 }8 f
  小结一下,决定一部DVD电影是否清晰的关键,一是被压缩前片源的清晰程度,二是MPEG2在压缩时采用了多大的平均码率,虽然
( E4 c+ P# U7 }0 I* s7 {) _) \) [MPEG2在压缩时都是自动进行,但压缩前可以人为进行一些压缩码率的宏观设定。当然,我们希望最大的码率10Mbps能贯穿始终,那; z. A$ F( `$ c4 c2 |
样画质会是最清晰无比的。一张D5可以放五十分钟左右这样纯净的画面,但它是不包括声音数据的,更不用说片头和花絮了,所以D5
4 t* r8 Z9 g5 T# u% ?3 I的码率一般在5M左右就算不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0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节 速度里面有玄机——播放速度# Q0 M2 }+ j0 L
  
% C" ~/ _- \' }  因为MPEG2的数据流量大,所以播放速度比MPEG1要求高。因此在制定标准流量速度时,VCD的标准1×(1速)只有150k/s,而DVD
/ r0 t: E5 c9 Y% |0 s! L6 @7 }# Y5 X, m; }* h的1×达到了1380 K/s,是VCD的9.2倍。所以,这里顺便就澄清了一个概念,52×的CD-ROM并不比16×的DVD-ROM速度快。16×的DVD
( ~- i+ Q8 F- C" w! P/ R-ROM相当于147.2×的CD-ROM,比52×的CD-ROM要快出1.4倍,但因为DVD-ROM的容量是CD-ROM的近七倍,所以理论上读完一张4.38G的& H& ?1 `+ @) X7 s8 ?( A
DVD所需时间只有650M的CD-ROM的2.4倍。但受限于操作系统的时滞等原因,这个数字在读盘时并不准确,真正能体现精确速度的是刻  l1 S) w/ S- n: U0 B+ E+ ^. x
录光盘。一张700M的CD-ROM刻录时间最高速40×约为五分钟,用4×的DVD刻录机只需14分钟。
/ K1 I3 m% w! [7 D5 |# ~1 g  3 G3 E2 }$ u4 L: G; H
  第八节 声音不是小事情——AC3与DTS% F0 S  n- O, [1 q
  9 w2 |( w; @6 V" C9 q0 |
  说起DVD电影的声音标准,一般都会提到这两个名词:AC3和DTS。老式DVD不提供AC3与DTS的解码,这个任务由特殊的功放来完成4 y6 u, [0 }+ O
,因此老DVD机放现在的片子可能会没有声音。现在电器商店销售的DVD机上,都会写着“双解码”字样,指的就是AC3和DTS两种声音0 c# L: L# i* T
编码的解码。
) k7 a' N8 Z& ^1 H% s  AC3是DOLBY实验室推出的传统音响标准,它是专为电影院而设计的。过去的电影伴音都录在胶片的齿孔之间,AC3也不例外。但
$ D9 r$ W6 B* a' b# ]5 z那一点地方实在不够用,所以AC3采取了压缩的算法。后来先锋与DOLBY合作,改进了AC3的标准,使其能支持到5.1声道。AC3的数据
1 w. G; y  z* B; ~8 t- `7 ?3 l% z流量(也就是音频码率)标准的是384kbps,它还兼容两声道的立体声和单声道等,AC3两声道码率只有128kbps,这其实就是MP3的声
/ ~2 i; \" n9 F( o* m' b2 I5 x# z2 A1 G音数据码率。最高细节的AC3标准,码率在448kbps,因其压缩合理,体积不大,所以被DVD广泛采用作为电影音频的存贮标准。
& x/ \# S  v' I, ^* s. V, m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环球电影公司与DTS公司联合推出的,它巧妙地回避了用胶片存声音的问题,改用CD光盘来
" _8 ~2 {8 u( Y9 [. Y" w9 O单独存放,在播放电影画面时同步播放声音,也支持5.1声道。当然声音数据也要有一定的压缩,但毕竟慷慨得多,其码率分为全码
' n- ^7 \- B9 N1 ?1 G/ W率1509kbps 和半码率754kbps两种,就算是754K的半码率,也比AC3的最高标准高出近一倍。这样使得声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
7 `2 I3 ?2 v/ c- ]# i如果是全码率的DTS数据,我们简单算一下,以90分钟标准电影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数据空间,为避免过多占用图像的空
  U9 J6 a4 W# d& I  `8 e间,所以DTS在D5中采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电影使用。7 \* |& Z8 g  T7 {" _8 [0 a9 ^
  人们对声音的敏感度相对图像来说比较差,从医学上来说,听觉系统没有视觉系统那么复杂,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二的功能是用来
; U# N9 l5 c! O, W4 I. [% l! i, z识别图像的。如果没有合适的设备和直接的对比,那么制作精良的AC3与DTS听起来差别不大。
; h1 x1 U/ [$ x( L  录制在DVD影片中的Dolby Digital音效,存在许多可能。它可以是最简化的单声道,也可以是众所周知的5.1声道,当然也有介( |! H9 t8 {; M
于两者之间的Dolby Digital Stereo、Dolby Digital 4.0、Dolby Digital 5.0……等方式。 0 a- P2 Z9 I* C
  在此必须补充一提的,是DVD中的声音储存方式,除了Dolby Digital外,也可以是DTS数码环绕音效、欧洲的MPEG 2、SONY发展1 [5 d9 A) E9 W
的SDDS,或以高音质立体声为诉求的PCM数码格式等,但目前DVD主要还是利用Dolby Digital来记录声音,营造丰富的环绕效果。
7 [& g0 q- w& q% q/ E% b/ d' e  下面就是几种可能在DVD上出现的Dolby Digital格式,让我们一一解说:
3 P% X0 n! d1 G- f) `  一、Dolby Digital Mono
# X# l% U% K5 e8 D/ |% w  杜比数码单声道音效。- i# P1 ?; E9 W9 n( |' x" S
  只有单声道的效果,并不足以构成立体声,多半出现在较为古老的影片中。在影片制作时,会将单声道的声音储存为AC-3格式,' j2 s  W" I1 s9 @4 p9 O1 C" a; q
因此当以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只有中间声道发声。这样的音质表现,无疑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因为连基本的立体感都十分欠缺
, o$ n2 ~1 x# \! l1 `5 w5 p, M,更遑论环绕效果。7 L! X& `' Z, d( x7 X+ f1 k( \1 y4 {
  二、Dolby Digital Stereo
; g2 w5 ^3 t4 e3 y1 Q# K& u+ H  杜比数码双声道音效。
' U# {7 v6 b% ]! z2 R' L" g" O1 R  将双声道的立体讯号储存为AC-3格式,因此当以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可以从主声道的左右声道喇叭发声。这其实与我们常3 R2 }. [/ w! q6 @/ k
见的两声道系统(一般音响都是如此)有相当程度的趋近,可以建构立体的音场感,只不过Dolby Digital的声音是经过压缩处理的
' K7 u1 V  A6 f; W% N# V,多少对音质有些影响,而CD唱片则未经过压缩,拥有高音质的潜力。* B3 H* k, m. a& g7 P- W$ n
  三、Dobly Digital Surround
0 z. q/ t0 c  N2 S# c/ ?" v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
3 x% `! t) d) Y2 Z2 Z2 |  利用矩阵编码的技术,将主声道、中央声道与后方的环绕声道挤压到两个声道中,并以AC-3格式储存。当以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
  D4 Z2 m9 P+ {* K放时,可以聆听到完整的五声道,不过环绕声道为单声音效,而非立体声。 / j& j2 V4 g0 p
  不是只有四个喇叭,怎么会是五个声道发声呢?那是因为一般家庭剧院系统后方的环绕声道都是双声道,这里就是以双声道来呈
+ r' S1 c$ W- Z: n现单声到,也就是让两个喇叭发出一模一样的声音。
! v1 b8 t& e7 V% Y" p/ u  四、Dolby Digital 4.04 o! V4 f. [7 v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4.0。4 g4 s! m, a" J5 k
  把独立的四个声道,包括主声道、中央声道与环绕声道编码成AC-3格式储存至DVD影片中,因此透过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
8 _* p2 p8 c# A& T# [. e( @可以听到完整的五声道。此时环绕声道为独立的单声道录音。 * U- v4 `; K1 T
  乍看之下,Dolby Digital Surround与Dolby Digital 4.0似乎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严格说来,Dolby Digital Surround是利
) N( j/ f# e# i4 `用两个声道来储存资料,中间声道与环绕声道都是从这两个声道推演、计算出来的;不过Dolby Digital 4.0却是扎扎实实的使用四7 W# I# ~4 c6 G$ }7 j
个声道来储存主声道、中央声道与环绕声道,还是有些不同。: ]( @( z. G) S+ b7 D
  五、Dolby Digital 5.0. u" g9 b, y1 g# |3 A5 N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5.0。. r+ t  o$ Z1 l
  把独立的五个声道,包括主声道、中央声道与后声道编码成AC-3格式储存到DVD影片中,当透过杜比数码系统解码播放时,可以2 U9 r) F4 s( g) }1 r& K' |+ Q! g
还原完整的五声道。此时后方的环绕声道开始走独立双声道路线,提供更精确的定位感与音场包围感。
* O' X4 ~% `( v; c8 ~  六、Dolby Digital 5.1
' G" U5 V; ?- j* W  杜比数码环绕音效5.1。
: M) Q! L2 w. k$ _  除了主声道、中央声道与后声道外,另外加上一个超低音声道,然后将这个六个声道编码成AC-3格式储存。因此以杜比数码系统+ s2 O" g" s' t& K" q, `- c* Z0 ?
解码播放时,可以聆听到五个声道再加上一个超低音声道。
8 ]6 c) |, D* R- |1 g: f  由于这个低音声道只涵盖低频范围,并不是完整的频率范围,所以以0.1视之。提醒读者一点,并不是所有的DVD影片都提供低音
# s9 G$ r3 s) c9 v$ [3 m声道音效,因此,如果您的主声道喇叭的低频够沈,其实也可以发挥延伸低频的效果,不见得非要加上这个超低音不可。
% n1 I- O2 Z& ^2 w0 A' q  虽然Dolby Digital有多种可能性,也包含多寡不同的输出声道,但一般而言,我们都简单的以Dolby Digital来表示Dolby
# M: W( E& O7 J2 DDigital 5.1,也就是5.1声道的Dolby Digital或AC-3。至于两声道的Dolby Digital 2.0,多半会以2 Channel Dolby Digital来称
! T; s; l& X# ?5 w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09 | 只看该作者
七、PCM
$ b6 m/ F1 [# D, I  h  高音质数码音效。
4 j5 B( _7 `# Y% @  相较于前述几种利用AC-3编码技术来压缩资料量的作法,DVD也可以利用PCM格式储存未经压缩的双声道讯号,由于没有经过任何& c; m- f7 @) P0 o9 o8 x
压缩损失的处理程序,因此可以获得最佳的音质表现。 2 q+ F8 @9 p8 X2 ^5 V
  其实这种PCM录音格式跟CD唱片是一样的,但由于DVD具有庞大的空间与速度优势,可以大胆使用更高的取样率与解析度,因此可
7 e# B! ~7 \; E( m. v0 u+ |以提供远高于传统CD的表现。
& z- F$ s. {6 i; k  K9 ~" U  八、DTS! c$ A6 f  S0 b) n5 r6 V/ y
  数码环绕音效。
  U' ?  t1 G& ^7 \( X$ x7 I: y+ [8 W  同样属于5.1声道的环绕效果,DTS采用与AC-3不同的压缩技术将环绕音效储存至DVD。播放时必须采用具有dts解码能力的系统,
2 ^5 P) j+ ]1 _7 p- \. n$ D才能将隐藏在DVD中的5.1声道释放出来。
0 U# T# v' e# l, X2 q2 W' L) R  同样是5.1声道,DTS跟Dolby Digital 5.1有何差异?最大的差别,在于两者使用不同的‘演算法’,也就是使用不同的方式来
; ?, s7 }( P+ U- o压缩5.1个声道的声音。Dolby Digital 5.1可以将相同的资料压得更少,占用最小的空间。反过来讲,由于DTS不刻意追求最强悍的
/ S' x8 M$ K' S+ m; \压缩能力,因此也有机会保存更多的资讯,如果处理得当,确实可以提供很优越的表现。
# x+ i! x9 Y$ Q2 X" M2 E" ]
6 M$ a1 x1 A; |8 V# D第三章 为电影而生
# Y6 h" v" G9 g  + R3 w+ Z$ t4 H+ N: J+ R( T# {
  第一节 从电影分级制度说起  [* H6 |2 c: C& R  K* _$ h
  
+ C$ S! g& F+ F7 i5 [! o0 B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产业,如果电影市场没有强行的规范,影业公司才不会主动去遵从什么社会道德,肯定是怎么
( [3 W: W2 e! k! T, _赚钱怎么来。
& V! `  s% L  G$ J. c2 e  早在默片时代,电影里就出现了一些女人赤裸的镜头,在当时看来已经算是比较论坛严禁话题,请勿再谈,我们会保留追究的权利之举了,这引起保守派如天主教等的极大不
& w1 X& y' G5 E5 [, e3 I' x3 I满。所以探讨性爱话题的电影还来不及在美国的银幕上出现时,当时的邮政大臣Will Hays便尝试制定了一套初步的电影拍摄指南
4 M# \3 {7 a- c(Production Code’s guidelines),作为规范电影市场的参考,告诉影业公司哪些是被禁止的,被称为Hays code,它被制定于2 z9 S  {9 p! L6 S% z
1930年,并且得到了美国电影协会MPAA(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认可。Hays认为电影具有教化民众的公用,- H2 k& q! s9 w' ^5 |9 M
不可随意为之。可是欲盖弥彰,这一举动反而引起了人们对性题材电影的关注,好奇心使得“禁止什么流行什么”。影业公司为了市7 C/ i$ Z9 y! u+ V! ~+ ?, G/ B
场需要根本不买Hays的帐,不断有一些暴露镜头出现。后来一位保守的天主教徒Joseph Breen意识到问题的结症所在,他煽动天主教
# \" C! h( p- S! b会的参与。教会公然告诫教徒,不要去电影院那种有伤风化的地方。迫于教会的压力,终于在1934年,这个比较模糊的标准被强制执
# X& d1 z' @. ]% o行了,由电影协会与影院协会再加上教会负责监管。影业公司的电影需要通过审查才能在影院联盟所属影院上影,否则将被禁演。真
+ u. ~( X/ g. b9 e6 V" G6 b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影业公司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种审查制度。一些不能被通过的电影只得进入了地下小影院或者午夜场,不能堂而
* q+ d# ^1 T; G- r皇之的大范围公映。Hays code不够清晰的标准和较差的可操作性,反而使得电影公司缩手缩脚,不知在哪里就会被禁。在20世纪40
4 a; p5 r! B& ~年代,电影中甚至不能有女主角的乳沟出现,接吻也不能出现嘴部,这种审查角度居然对我国的现代影视还在产生影响。  v* M* j6 w# ^3 Y
  比起欧洲电影来,美国电影的敏感镜头在Hays code的监管下更是难望项背。欧洲是个奇怪的大陆,很少把性当作忌讳的东西,
) c3 w8 b/ _8 g在艺术中更是大胆,一些大胆电影进入美国时,惊掉了老美的下巴磕。不要以为美国是性开放的大本营,其实美国人比起欧洲人来相
; @+ J: T& |  K! t当保守,尤其是在电影艺术中,曾有过三十多年的禁欲生涯。其性开放的潮流是20世纪70年代才兴起的,泛滥了一阵后到20世纪90年
8 X0 f! C7 w$ l代又向保守回归,就算到了现在,比之欧洲仍有不及。所以,探索情感与两性关系话题的最好的电影,都不是好莱坞的作品,而多是- _' Y( w4 h' m. D, a1 Y# _
欧洲甚至日韩的电影作品。+ R8 a6 N+ e2 Q
  因为欧洲电影的冲击以及越战等背景,美国影业公司极力要求行业协会的松绑,呼吁建立合理的电影分级制度,特定电影可以为
5 q% @! j8 j# d: l2 |; E$ }0 y9 d特定人群服务,不要一棒子打死一大片。但是这个建议一直没有被采纳,直到一部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的电影
  |3 `. f) z# X, k出现。这部电影中,制作者极尽能事,全片没有一个镜头是直接与性有关的,但导演通过双关的对白,挑逗的共舞等,无时无刻不在
0 u3 O. u8 b( q! T宣扬着一种性的诱惑,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被人们称为code death之作,向旧的电影审查制度挑战。. @9 M7 W) x$ V+ \. M
  看来光靠阻止画面是挡不住电影文化发展的。终于在1968年,一套真正易于操作的电影分级制度诞生:, w5 B8 x4 R: D+ o; H5 z% x3 f- d
  G级:任何人均可观看2 L1 m( n* w/ i! d! f. G
  M级:含有部分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
; M7 ^( }" I3 |6 t1 R! M7 K% U  R级:17 岁以下儿童必须有家长陪同
! |6 e/ m8 ]. c  X级:17 岁以下儿童不得观看
, {! m: e: Q# Z5 _" p$ W) w  这套制度也影响了香港电影,只不过他们将M级称为IIA,R级称为IIB,X级称为III级,也就是论坛严禁话题,请勿再谈,我们会保留追究的权利。X级不单是有直露性镜头4 J2 o8 R: L$ X
的,还有血腥、暴力的,严重犯罪之类。- f8 C, W* x0 o9 B6 I% _  U, W
  终于,在这套分级制度下,我们看到了极具争义的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片《毕业生》,如果说这部片子只是一种性冲动的话,
% R8 ?; t; @2 ~7 V! ~那么20世纪70年代的一部X级经典片可以说是性解放的前奏,它就是至今仍为男人们津津乐道的《深喉》(Deep throat)。从此,美6 A8 K( u! g' k; j. C; V& y
国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性解放运动。; E( Y" p! }- S$ D3 K5 Q
  这套制度几经修订,到了1990年,为了加强电影对孩子的保护影响,电影协会又推出了新的分级版本:
! [6 a+ t: i# H$ j  G:所有人都可观看, s4 n1 U4 s6 m! I& _  m
  PG: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由家长决定孩子是否可以观看4 m$ U1 w# g2 k& r8 V
  PG-13:13岁以上青少年由家长陪同观看,13岁以下孩子不适合观看) r5 P2 I% o/ H1 D) w
  R:17岁以下青少年需父母陪伴观看
/ R7 Z+ Q! A% B% j# k  NC-17:17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观看
! a! s2 `, S4 q  这个标准现在仍在执行,我们在购买来自美国的DVD电影光盘时,很容易地会在封套的版权区找到这些分级指示。
0 E$ P" x7 m3 z$ c  可以看出,NC-17便是X级影片,中间三级都是涉及儿童的部分。这一版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电影的分级不再由电影协会说了算,
8 U2 o8 I8 k0 @3 ~# Z. t4 ?! X  T而是成立了专门的评级部CARA,其成员如同陪审团一样是普通百姓,由他们从普通父母的眼光来判断一部电影适合多大儿童观看,以
7 j1 r  K7 ]& b# r5 ]3 f决定它的等级。这样的评定当然有时候会有失偏颇。比如著名的《指环王》,虽然拍得美仑美奂,也没有丝毫论坛严禁话题,请勿再谈,我们会保留追究的权利内容,却被归入了5 H9 ~" u! r# }- N* z' P
PG-13,可能只是由于杀伐场面过多,也可能是当时的评级部里的家长对魔幻艺术有些偏见。
4 Q; |) @4 b) ]# }, b' M8 A* o7 A  一个矛盾很明显地摆在影业公司面前,理论上来说G级影片的市场最大,票房最多,但是好莱坞真正的商业套路是为人熟知的,$ m) H' S# n! a+ t
枪战、爆炸、飚车再加上香艳,这才是保证票房的捷径,拍一部既有票房又干净的G级电影谈何容易?令人不甘的是,放弃可观的青
" ]- G, `" p) w( x9 w) e少年市场等于又放弃了四分之一的票房,所以大部分影片都争取打着擦边球,明明是NC-17非要挤入R级,多提高一级就会多一部分票, S: `6 Q8 C& q! R
房,当然条件是原先的商业套路要尽量保留。通常在此时他们会请一位富有经验的剪辑师,凭借他神奇之手,在不损原味儿的情况下  A; W$ i+ e: x# n. ]
,为影片迎得更高的评级。但不可避免的,一些精彩的镜头会被剪去。
' E! m. R0 R7 J: u  其实电影不单是内容受限,如果想要在全国电影院公映,电影的长度、音响效果等都有所要求,这也是出于影院协会自身的利益
8 ^9 C1 Y( n/ Y8 b# [考虑。很明显,像《指环王》这样的三个多小时的超长电影,占用了平时两部90分钟电影的资源,而票价却无法卖到普通电影的两倍
0 }$ T6 @! d+ E$ m1 G,无疑是影院的损失。6 ^* b( B2 a6 x$ n%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只有DVD能把家变成电影院2 ^9 W; `) W0 d6 {
  
6 P8 z) t) E4 i) C# I$ G, L, P( t  上文说了这么多,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八大影业多年来的是多么渴望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早就期望拥有一套属于自
& L3 k7 f9 g" \0 P己的电影公映网络,DVD无疑正是带着这个使命诞生,并逐渐深入到千家万户中去的。所以我在开始一章中就说过,DVD是为电影而生
7 E8 m/ b. Q2 n! O% d6 x5 a的,便是此意。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家用视频技术,它是真真正正的家庭影院。
3 i3 r, b: B; X9 e% v3 I: P# B7 q  为了配合这个新的“电影院”网络,八大影业在制作DVD时是相当认真的。他们不但对于片库中的老电影进行数字化的修饰,以8 D+ s. c0 M4 z! z2 a" L" L
期保留最美完的效果(这在后文DVD的制作时会谈到),还会加入一些额外的资料,使其更具有收藏意义,比如拍摄花絮、特殊功能# D! |  I+ H1 n! ~: i5 w
、背景资料、未剪过的片断,甚至一些不许在影院中播放的镜头。因此一些特有的词汇出现在DVD中,比如英文的Unrated,中文的“
/ e/ f5 n8 q  w. i; z一刀未剪”,日语的“未修正”等。有的导演还会为DVD重新剪一个他自己满意的版本,俗称“导演版”。因为没有时间的限制,所
- ~' ]2 y9 J9 q, s' a0 ]4 a$ ^; S以这些DVD版本一般都比影院版要长一些。更值得一提的是,从DVD诞生以后,也就是1995年后,大部分八大影业的新拍电影,在拍摄9 `* P; F7 z' T+ b1 }6 D/ U. D$ f# k
的同时就在考虑影院与DVD两个版本的筹划。像《指环王》的导演彼特·杰克逊,特意为DVD斥资600万美元,单独制作了一些镜头加
% u' }  }9 Z* A4 Y$ o9 k" B' X9 P$ w入其中,每一集都长出约半小时左右,是在电影院中看不到的。更有甚者,像《星河舰队2》推出后,并没有在影院中放映,而是直- [( @0 w) {1 X# h9 N4 k7 B2 m
接利用DVD渠道推出家庭影院版。另外,诸如加长版、增强版、特别版、纪念版等,都与影院中所见不尽相同,有的增加画面,有的. i% E. H6 ]$ K7 N2 G5 o, R* s8 j
修饰声音,有的收集花絮,有的设计小游戏,DVD不再是电影档期过后的补充品,它已经成为特殊公映形式的“另一种影院”,与电
( N* j& W6 U5 ?/ @9 d. f影院并驾齐驱的家庭影院,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电影文化市场,DVD也就成为了电影收藏的最佳选择。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观赏
7 `3 }9 R- [( B8 V# G: k效果,以及收藏价值,录像带、LD、VCD等都无法与DVD相提并论。如果你是一位电影爱好者,关心电影,是不能不关心DVD的发展的+ |% ^; c4 D8 V$ K7 W- Q

8 k* Y2 Y6 ]2 ?8 u8 i  
; T, B) p  m% _7 L  第三节 麻烦来了——版权成了问题% y( P. `5 T# z5 ~6 `. v
    V& s) |  S3 [. w& l% ^
  DVD成了不是电影院的电影院,成了个人的电影院。那么,监督数十亿个家庭电影院的难度显然比监督几千座公共电影院的难度: V) y; z& P7 ?- q  K
大多了。这个难度,主要就是版权保护。
0 w: S) O; |. T, O& u/ Y+ ~7 B! E" e  为了维护这个精心培育的新电影市场,八大影业对于防止盗版可是煞费苦心。DVD有两项独具特色的版权保护措施,一项是CSS编: h* Q2 Y4 @6 d! x$ \3 Q; o  D- E+ A
码技术,一项是区码限制。
# H  M8 O6 `! r% C  在2000年以前,对于D商(盗版商)来说最头疼的是CSS编码。八大影业除了禁止DVD论坛成员向用户提供用于复制或者写入DVD的- r, ^+ R1 C  _+ _
设备之外,还在DVD影片制作时进行了特殊的CSS编码,被称为乱码技术,使得用户无法正常复制甚至无法在非指定设备上读取该光盘0 I$ s1 \* O3 ~
。现在的D版DVD可以自由地在DVD-ROM上读取,但在几年前还不行,所以我们到今天还会看到一些“DVD复制”软件,提供将DVD文件
9 h- Y0 J: ~$ z1 O4 A" b从DVD盘上COPY到硬盘的功能。这一招乱码防拷在那时还是相当有效的,逼得D商们只得拿出录像带时期的老办法,一边用DVD机播放9 S; B  N2 [/ [
一边用视频采集卡采入电脑,然后再重新编码制作,这就是所谓的模拟翻录版,其画质损失很明显。并且,八大影业也要求DVD论坛
4 i6 h' [% F1 u6 u0 C4 e对翻录的漏洞进行填补,一些厂家在DVD机的的模拟输出口上(Video Out)做手脚,与美国的一些防盗录像机原理类似,当我们试图
) P0 P( Z3 `7 V) ~9 Y采集或者录下这种DVD机的输出时,除了固有的模拟画质损失外,还会额外得到忽明忽暗的效果。' o6 T! @1 z/ q% d; {0 t8 W
  为不使DVD抢占了自家的电影票房,一般DVD的发行要比电影档期推后三个月到一年。八大影业的电影市场是全球性的,影片在全; ?# Q2 k8 p& m$ U# z( E: x
世界的档期都不同,比如在美国春季上映的电影,到日本秋季才公映,而此时这部电影的DVD已开始在美国发行,为防止这种DVD提前# }1 i9 Q0 `# z* `& F7 J
流入到不同档期的市场中扰乱放映秩序,DVD设立了区码限制。他们把全世界划分为六个区,每个区销售的DVD机只能观看专为该区制2 ^$ {& A7 _& \6 W4 ?2 o/ u
做的DVD光盘。" c/ W! {" `- h$ ], T$ i! h. v0 X, b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份比平时看到的六区内容要详细的划分表,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势。; S- l' C1 x9 P8 E, R. [7 b
  1区 美国、加拿大、东太平洋岛屿
$ \; _  s  o# K1 K+ N3 w; T( m( X- _  2区 日本、西欧、北欧、埃及、南非和中东8 S, d# _# |' ~" j
  3区 东南亚国家(包括香港,韩国,台湾,泰国,新加坡等)& ]2 X- t; K3 {7 d5 w
  4区 澳洲、新西兰、南太平洋群岛、中美、南美、墨西哥
0 L' x, T/ I8 X$ M$ P" V  5区 俄罗斯、东欧、印度(包括印度半岛)、中亚、北朝鲜、蒙古、北非8 U. F9 ?" _& ~! n3 x2 d. E
  6区 中国大陆
4 r4 I8 ^' o- x5 {$ l  7区 保留
$ M4 f; O2 E7 q4 n  8区 特殊地点(如飞机上播放的DVD电影)
/ I' m2 k/ d' ^6 G& w1 ~& _  9区 这是一个在区码限制表上不存在的区,却又是全世界DVD资源最丰富、最廉价的地区,是我们中国影迷最热爱的区,任何一, i6 H9 I* C$ Q. i5 @: e3 D2 v
个生活在美丽的中国、并且拥有1000张以上DVD的朋友,其中90%以上的碟片肯定都来自9区。但为了像索南达杰保护可可西里一样保
  T. |6 T! B; ^2 n: m' |+ b卫这块美丽的土地,白衣打死也不会告诉你哪里是9区!% H8 M; s; F% R* w: J) r% w
  好,白衣继续。
. ^6 W0 p4 y! ^; {& ?3 ~  从排列顺序可以看出,越往后的区越穷。我国经济实力现在还算不错,被单独列在了第六区,看来八大影业对我们美丽的中国很
" z+ `1 L/ l- b0 F是头疼!!!为配合区码战略,片商在制作DVD时连字幕种类都会考虑在内,1区的DVD不会有6区的中文字幕,理论上要看中文只能去
  Y# D; \9 O' r% j* x% Z  e* t$ ]找6区的光盘。但是中国大陆的DVD代理商真的让人泄气,这个问题以后再详细讨论。所幸3区的香港、台湾等地也使用中文,我们居! {5 i9 @% s% t/ J( y! a" G; j& F
然要跟着同胞去沾同种文字的光,够汗。因此大量繁体字幕的DVD在6区泛滥开来。2 f" J, r3 Y" v2 n! Q
  在DVD刚流行的时候,区码限制只针对了DVD机(DVD Player),到后来,在电脑上使用的DVD-ROM也不幸落马。DVD-ROM的限制相- v: l6 F1 p. ^0 u% \
对宽松一些,因为难以控制它的销售流向,所以规定每部DVD-ROM可以有五次更改区码的机会,以防止跨区盗版。如果你是3区的用户
* ~& e) U: }% L,最好自觉地去看3区的影片。如果第一次你看了一部1区的电影,第二次又看了3区的,这就算更改区码一次,第三次如果又看回1区) j2 R  }" J4 [) w1 I* U
或者其它区,则算更改两次,直到最后第五次时,区码被锁死在该区上。传说经销商还会给予五次RESET重置的机会,乘在一起也不$ I; ?. J) b, o0 `& G8 }- W/ r
过25次而已,而且到现在我也没见谁去经销商那里重置过。
# e, z! [. i, d* ~8 U4 l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m2 O1 i! V' M/ o* w3 d5 [
  各地高手纷纷都在做区码破解工作,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了一起!$ d+ R, p6 O' F9 _  O, b; |. R" D
  只要将内置的控制软件(Firmware)更换即可,就好象升级电脑主板的BIOS一样。所以一些DVD厂家婉转地打出“智能升级”的2 U8 p) K+ t2 o
牌子,其唯一的用途便是这样一句潜台词:“我的DVD机可以去掉区码限制”!) |6 U! _& b7 S# ?1 c
  在我国,许多厂商明里暗里都向销售商提供去掉区码限制的方法,或者直接提供无限制的机器,这一点羡煞老外!
( v: `+ a( E2 N! B3 T  八大影业在排区码的时候,肯定没料到中国会是DVD机出口的第一大国,居然敢把中国大陆单独排在最后,公然与中国人民为敌( N5 l, _+ I% Z2 |) b8 B6 `1 A
,真是找死!!!
- B0 w" N/ h" Q. s# J  更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好莱坞才出品电影,其它地区如欧洲、香港等电影大户并不遵从八大影业的号令,他们出品
2 p7 \, x3 Y3 m! m的DVD大多是自由区域码(Free Region Code)或者叫全区的,简单理解为,他们的DVD没有区码限制!1 w* g& u9 B# k& G; V/ ~
  值得警惕的是,八大影业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居然将黑手伸向了未来的高清电视。目前他们正与高清电视厂商联盟讨论,是否3 f- z3 y5 L( v) B
要将电视中内置加密芯片来防止盗版碟的播放!!!——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的话,DVD将面临从碟片、碟机到电视的海陆空三管齐/ E9 V1 P: y4 b! D4 N/ F& v
下的防盗,D迷们也将受到空前的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DVD与电影的不了情
- O& r+ _' N1 |' {" y- Q+ k  2 k5 P- a+ p# \9 @; ]/ z7 X. W
  电影一直带动着视频技术的发展,同样也在DVD上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B0 v" ^% t" Y- u! Y" Z
  5 z; m; ?! ]; d6 x
  第一节 DVD与电影的画面比例
2 G. n8 W! z  M  
3 }& q# ?" {; R; i9 v  要深入了解DVD与电影的关系,一些诸如4:3、16:9这样听滥了的名词是需要知道的。4 c+ Z9 l3 ~) c  I9 Y5 z1 d9 A) V
  第一种,4:3# {8 T; M* {; [, J, q- Y+ P
  电影的画面比例根据时代的不同一直在发展变化,最具传统色彩的是4:3(1.33:1)的比例,这在默片时代就已确立了其主流
, ]' F1 _/ H. o. k  Y, _地位,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个比例太“方”了。人眼是一边一只横着长的,看宽扁的东西会更舒服一些,接受的信息量
) F% P9 \% d+ \' K; q也大些。书本早已将竖排改为横排,就是这个道理。电影的比例也该顺应潮流。之所以4:3比例直到现在还红旗不倒,一是因为传统& i& n1 h$ M9 c! h0 W( @8 v7 _
电视选择并继承了它,二是因为这个比例与传统电影胶片的比例一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4:3比例是电影界的黄金比率(Gold
0 ?' d, z/ ]  L" _Rate),它被称为经典标准,也叫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电影被如实地记录在1.37:1的胶片上,后来还出现过3:2(1.5  N7 Y/ N& \* @- o  w. s
:1)的改良比例,在静态图像如相片摄影中用得比较普遍。2 d' y/ E. D9 X
  胶片分为正片、负片、反转片,正片是原色彩片,适用于电影的播放,但感光力差,不适于拍摄;负片感光力好,但不能直接放
( R# S8 B( }% M, s# Z% r映。所以一部电影用负片拍完后,要经过两到三次冲印和转换,变成正片拷贝才能放映。在这些冲印过程中,影像质量会一再受损。
, V# B) c: m: Y# Z- O7 A而这样辛苦得来的电影拷贝,在电影档期结束后为防盗版,按照八大影业惯例是要被销毁的,真是可惜。反转片感光极为夸张,色彩
! l8 D( A6 O; w  @6 ^( I0 L" m浓艳违反常规,多用于艺术和广告的拍摄。这一段是题外话,为后文D版片源作些铺垫。2 I+ V+ T) a8 x9 N$ y4 u3 ?8 R
  第二种,1.85:1$ x8 r. O3 G# k! _( \
  20世纪50年代后,宽银幕电影出现了。标准的宽银幕是1.85:1的,被称为学院宽银幕(Academy Flat)。我们过去通常指的宽& e+ y2 y. o  F. G, k' `9 u* q3 }
银幕电影便是这一类,它也被称为“遮幅宽银幕”,为了配合这个比例,它没有充分利用胶片的高度,在拍摄和放映时胶片上下都会; ]+ d) x% l! p3 e# S. w! `
有遮挡物来屏蔽一部分,使画面形成比较宽扁的一条,放映时调整画面投射大小,便可以呈现宽银幕效果。学院宽银幕很是流行了一  N6 X' N$ u4 h4 X
阵,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彩色宽银幕电影”便是延用的这个标准。虽然遮幅宽银幕有许多不同的比例,但总有浪费胶片有效
8 {( F6 q5 c4 L5 T% s4 w空间的嫌疑,
5 Q( B2 S+ w. Z  第三种,2.35:1
: o& P8 W1 W. g; _: b; i  20世纪70年代后,超宽的宽银幕电影成为主流,它的比例达到了2.35:1,甚至是2.39:1,有人称这种比例为2.4:1,按照惯例
  R) n8 u3 q: _; b$ p( x,我们依然延称它为2.35:1,它还有个学名叫作“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Scope)。这是最符合人眼观看习惯的,而且能展现
5 X' Q; L, A9 E9 o* K. Y. m, a的场景也壮观,毕竟现实中人眼都是扁形横长的,像赵薇那样奇形异状的大眼儿妹妹终是少数。试想,如果《指环王》的千军万马不5 x# i/ U, R8 k8 g! A" M
用变形宽银幕来展现,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
7 M' ]3 S! V- X& ~8 x! R0 F* T  虽然是超宽银幕电影,但胶片仍然还是传统的1.37:1。它利用特殊光学镜头将画面摄录成瘦高比例,放映时再利用特殊的装置
. N) Q0 p- j. P) Q+ h还原,就成为宽银幕了,这也是称其为“变形”的原因。它的优点是没有浪费胶片的有效空间,比起遮幅宽银幕来说优势是很明显的
+ x& d) a5 U, r4 `. @,所以这种技术也运用在1.85:1的电影上。缺点是放映时需要特殊的还原装置,否则就会看到胶片原形的瘦高比例,人一个个跟竹4 E) {+ D6 n% |" A' n
竿儿似的。早年间我国在放映港台电影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用了人家的宽银幕电影拷贝而没有配套的放映设备所致。' L+ O- e  {, `" l9 S* {" x
  在后来的电影拍摄中,遮幅与变形技术在两种不同比例中都在使用,还产生了一种二者相结合的办法,这在好莱坞很流行。导演2 u2 R5 D7 k6 ?; H
会将电影拍在4:3的胶片上,然后用2.35:1或者1.85:1比例来裁掉多余的画面,产生宽屏效果。这就需要在4:3的构图时就要考虑6 S: X' ^' k. f
被裁掉的部分以及被裁后画面的信息完整性。这是导演后加的“遮幅”,如果使用不善,会出现画面“穿帮”的现象。比如发行4:3
2 o0 M" X4 V3 v版本的DVD时,被遮部分被还原结果出现话筒或者片场道具;或者按4:3构图合适,但是一裁剪后信息明显不完整(比如人剩下半个
6 @0 i# S9 E: r# ?: V脑袋)之类。
  ?. @: K, u% a& R0 `* ?! t  总之电影在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上,有许多种屏幕比例,比如1.25:1,1.5:1,1.66:1,1.78:1,2.0:1等。其中1.5:1也就是3:2& q" |: ]9 Y, d. M
的画面比例为DVD所采用。9 _3 A# M) @" u; o1 Z# S
  第四种,16:9
4 c4 {* S9 i# B: b# l  16:9(1.78:1)是电视业模仿电影宽银幕而采用的一种宽屏比例,16:9的电影没有1.85:1的流行,没想到却在电视业占了一
. t  A% u7 Y& \# z& x- c! l席之地。人们经常将1.85:1与16:9(1.78:1)混淆,久而久之在DVD领域,16:9居然成了1.85:1的代名词。虽然二者很接近,但. l2 j" r9 T* J) b* y
一个是电视比例,一个是电影比例,不宜混为一谈。有些DVD包装背后的“16:9”比例字样是指适合于16:9电视播放,实际上画面7 _* j* \: k' w' D9 I
内容是1.85:1的。因此本文仍然坚持用1.85:1这个古怪的字眼,而不用流行的16:9来代称。早先受到CRT电子枪扫描技术的限制以7 U) Y# ]& e/ n
及习惯的约束,16:9这个比例难以有所突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听说2.35:1的超宽电视也在研发之中,当然显像主体肯定不会是' \8 n/ `9 t& b% v" z
CRT(阴极射线管),应该是一些不受面积限制的新生代技术,比如等离子或者液晶。! U) r5 W* L) X$ [- F+ C8 v
  以上比例虽然很多,但具体到家庭影院中,最常用的电影比例只有三种,4:3,1.85:1和2.35:1,常用的电视比例是4:3和16:9- J4 w3 ?" Q3 c
,而DVD的MPEG2标准要求画面内容为720×480(NTSC制),这是3:2的经典比例。为了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成功地在电视上兼容
8 E/ ^  i) \( ?; ~播放,DVD论坛煞费周张地由DVD盘与DVD机相配合,提供了三种播放技术。' p: B4 r: u2 e2 m7 b: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DVD如何兼容电影
1 r# r# E5 k6 U6 U2 x0 `: v  
/ H4 ^* H, x2 e6 ?  第一种,Pan&scan模式
+ L% Z3 t: m. ^1 `* U  这个模式在DVD机中被称为全景模式。我们将上下方向称为纵向,左右方向称为横向。有些发烧友在介绍DVD画面取舍时说得过于* S. f, X4 L* X6 n/ V! e2 b
云山雾罩,其实就是以纵向为主还是以横向为主的问题。全景模式是以照顾纵向画面为主的,为了让宽银幕电影在4:3的电视上满屏
5 F7 n. v3 h- }$ ~) c& J显示,会裁掉画面左右一些信息。学院宽银幕1.85:1的比例会被裁掉约28%左右,如果说这个结果还能接受的话,那么变形宽银幕会
. h8 R7 ^. d+ L+ x" u5 a9 C# z有43%的损失,也就是原画面将近一半的横向内容没有被显示出来,这对影迷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我们知道电影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 V. d1 U/ o% f
表达的一种艺术,导演与摄影在构图时会力求其表意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关系时,如果我们看到一部DVD电影,其人物面, V3 J& T: j7 a9 T0 z4 L8 }, I
部不全或者对话关系混乱,大部分都是这种裁剪造成的。在录像带时代,这种裁剪是经常看到的,而且还被堂而皇之的显示在屏幕上4 Z7 d+ O1 c& [4 A* v0 ^! E4 b5 E
,诸如“在制作录像带时会裁剪原画面”云云,在电视中看电影频道等节目时也会出现裁剪现象,那时候基本都以保留影片纵向画面
9 a! w7 |9 U# Y% Z% L" v0 O. _而牺牲部分横向画面为主。0 X1 {( b! ^, }4 a
  第二种,Letter Box模式' x. a+ G+ k1 Z) g" b7 a# g" Q
  这个模式被称为信箱模式,它以照顾横向画面为主,不管电影是怎样的比例,都是大于等于电视的4:3比例,所以只要照顾横向6 ]& V; d3 P8 a4 w$ R" s$ g/ J+ X
画面让它显示完整,那么纵向的也一定是完整的。信箱模式的不足是很明显的,画面在纵向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DVD机会自动用黑
  W8 b  [( W" r! f! n色空扫描线填充。普通宽银幕还可以忍受,上下的黑条并不多,甚至看久了还有些习惯。但是变形宽银幕的比例是2.35:1,在普通4
* j" s. N  o  q5 h) A; t:3电视上有44%也就是接近一半的纵向画面都是黑色,守着34寸的大电视只能看到不足19寸电视高的一小条画面,实在是一种浪费。3 T: y0 R' C+ }9 C" X9 ^* J
毕竟看得全总比看不全好,所以这种折衷的模式是目前DVD光盘在制作时广为采用的。5 |6 _7 s; X7 r" w9 K7 @
  这样我们容易得到两个结论,一个是,因为好莱坞这些年的影片都以2.35:1为主流,所以4:3比例的DVD其画面一定经过了裁剪
* C- ~0 k7 b8 ^5 u, M% V0 B,是不全面的;另一个结论是,只要是2.35:1的DVD,其画面一定是全面再现了原貌的。基于这两种想法,一些DVD藏家建立了一个
$ l9 }3 h; q/ \2 Z9 m$ T* ^简单的收藏法则:除了老式经典电影外,近些年的电影非2.35:1的宽银幕不藏。1 N% l2 A9 v! h. _2 @0 S3 J2 k
  但是,事情不是绝对的。有的导演就喜欢用全屏方式用整个胶卷画面不加变形地纪录电影,比如大名鼎鼎的史丹利·库布里克(- ?  P4 E: K: ]( b, \. o
Stanley Kubrick),他的代表作有《大开眼戒》,《全金属外壳》等,作为资深老导演,他一直迷恋着4:3的全屏拍摄,还有的喜- F8 P8 `; ^) H, g
欢用普通宽银幕比例,所以第一条结论会有例外。另外,一些DVD片商为了迎合超宽银幕的风潮,又为了保证合理的画面比例,所以
2 S2 U  Y2 @4 B+ U在制作DVD时会将上下有画面的信息生生裁掉,强行变成了2.35:1,具体到电视上的效果,就是上下用两块黑色将原本有内容的地方- I4 `. c7 P1 R) l
给盖住了。这使得人物经常出现半个头或者画面不完整的情况。所以不是2.35:1就一定是全面的,第二条结论也不尽然,这是习自
2 ?$ A! V2 R2 A  i电影的遮幅思路。造成这个结果,有的是片商所为,大部分情况是D商为迎合超宽追捧派所种的恶果。因为导演在裁剪时会考虑到构
4 ^6 V; |1 X" s- L  c4 N( g图合理性,D商可不会。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影院版的裁剪不大合理,那么出DVD时片商会用4:3版本来弥补,所以我们的DVD版本经
8 B/ N  `# H: [1 i  v5 i常会优于影院版。
/ ^) ~! f0 s/ y6 k6 u  J; C1 d  第三种,可变16:9) t/ O+ s* v, t3 n/ V
  这个模式被称为宽银幕模式,也叫可变形宽银幕。它可以根据电视的不同调节画面比例,无论是16:9还是4:3都可以全屏播放! g+ r3 Y- \/ s$ W: ]4 k3 j
,只是后者的比例上有些瘦高失调,这与电影宽银幕的原理类似。这种DVD盘主要还是照顾16:9的电视用户,D版盘很少采用,但我
7 B8 i! Q" {  h- a5 U+ S国六区的正版盘中采用的较多。请注意光盘包装的背面,这样的格式会写有“可变形16:9”或者“可变形宽银幕”的字样。; u8 e* p8 T0 o7 x$ ?' S$ f& L
  我们打开DVD机的通用设定,可以看到上述三种播放模式,但各自都有弱点。/ r: ]( A/ A( z: R% S
  & V# C9 ~* U. O1 D, ]2 z
  第三节 找到了变通的办法 1 H  g3 w' i. A1 U0 v
  
- w+ T2 l2 a7 n8 {  用信箱模式存贮的电影最主要的比例有两种,一种是1.85:1的普通宽银幕,一种是2.35:1的超宽银幕。0 o/ v+ J' ~; c, C4 U
  DVD的画面受限于MPEG2的标准,720×480是不变的(N制情况),这个比例比电视宽,比电影窄,更接近于普通宽银幕,也接近/ V" N7 b5 K. O# S7 a/ L
于16:9的电视比例。但是八大影业的电影以2.35:1为主,裁剪成4:3时损失过多,所以通常在制作时采取了变通的办法,将超宽银
0 B. T; \1 B! ~& d5 y幕进行适当的裁剪成1.85:1。这是信箱模式与全景模式的结合产物,既不会像全景模式那样横向画面裁剪过多(可保留原片80%左右, V/ k: \+ d" e! H. v
内容),又不会只集中在屏幕中央一小条范围,在播放时,上下只需留出少许黑边即可。这个思路延续自录像带,在DVD时代仍然很) P3 v* ^( A9 Z/ S) z7 N7 d
流行。当然,1.85:1的比例仍然大于720×480的1.5:1,所以画面在DVD上存贮时会在纵向充满的同时在横向上进行细微的变瘦压缩
+ c' h" E0 `3 L( H8 ],播放时DVD机会自动纠正成正确比例,并在4:3的电视上填充一些黑边以使内容居中。这种光盘在包装背面会有1.85:1的字样,可8 Q/ @1 r6 x! |, |+ Y
算是4:3电视用户比较理想的比例。
7 h- ~& R2 o; E# l/ A# r  如果需要保留2.35:1电影的全部画面,则只好忍耐一小条的效果了。值得注意的一点细节是,由于2.35:1比1.85:1还要夸张
+ I9 s2 U" V; `( v3 t! i2 v! O,所以在720×480的DVD上存贮时,单纯横向变瘦会致使画面变形过大而失真,因此在制作时会强行将纵向内容也做一定的压扁压缩
  S# q$ J$ M3 N,在上下留有一定的黑边。在电视上播放时DVD机会自动纠正成正常比例,不够的地方会由DVD再填补一些黑边。注意,这两种黑边是
1 Y( _" F* p' _4 b不同的,一种是制作方填加好的,由画面直接带来的,另一种是DVD机生成的。这两种不同的黑边加在一起,就形成了2.35:1在4:3
7 r& Y% A, j) W' }; B! i* i电视上的总体黑边,黑边的总量会占到画面的44%。; R3 {: q" `5 `7 C( y
  不管用哪种方式来播放,DVD中存放的影片都尽量满足720×480(NTSC制)的比例。在DVD光盘中有一个画面比例标志DAR% k" Z# K8 b  a' Y
(Display Aspect Ratio),在出厂时会被制作者按适合画面的模式设置,用户的DVD机会根据它来调整自己到底用全景、信箱、16
- Y9 [2 \; y9 g5 f1 F; J9 E4 }0 _7 L:9中的哪种方式播出。) r3 [0 I. m+ B4 b
  看到DVD的画面为兼容电视这样的大费周张,电视剧迷们应该值得欣慰。因为大部分电视剧都是直接用4:3比例摄录的,少数用% R  ^9 z" V* X9 K0 t# f
16:9时,上下黑边也只是一小条。
& r5 Y& q, N: G  有关更多的DVD机与电视机的细节,我们将在下一篇讨论。  m, l6 D0 w) I  R/ h  v
  总结与推论0 ?- o' L6 n1 _0 o3 z( W3 b. n4 I, A: j
  1、美国电影相比欧洲来说是保守的。
. n: t5 T* a% y2 k  m  2、DVD与录像带、LD、VCD不同,它不再是电影档期后的附属品,而是全新的电影发行渠道。它拥有比影院版更丰富的内容,是
' \6 D0 J0 ^+ g6 _6 r" M  n2 B电影收藏的最佳选择。' G0 F4 p4 b+ e# e7 a
  3、电影的画面比例与电视4:3和16:9不同,DVD在播放时会有些变通,以纵向画面为主的是pan&scan全景模式,缺点是左右画
+ {& A  N, ]& h/ ^# @面损失;以横向画面为主的是Letterbox信箱模式,缺点是画面缩在电视中央一条;以照顾16:9为主的被称为宽银幕模式,在4:3下+ e4 ^1 @" Y7 l( _3 k& I* f
比例会失调,但却是唯一可以充满屏幕而不损失信息的方法。在D版中,信箱模式运用最为普遍,并且大部分在出厂时已设好,不可( ?- N  X3 t, ^8 c
更改。也就是说,大部分D版盘是不需要设置播放模式的,它只会依照信箱模式的原理出现画面。: {5 W  }. m& P% _
  4、不管是4:3,1.85:1,2.35:1还是16:9,在DVD上都是1.5:1存贮的(N制是720×480),需要经过变形处理才能存贮,比
8 z" S: |+ K" C0 S如左右的拍扁或者拉长,上下的满屏或者填充黑边,播放时由DVD机来还原。在DVD盘上会有标志位告诉它需要怎样的还原。4 ?, T( \! @. [( U& ]+ A- o6 }
  5、 尽量选购2.35:1或者1.85:1的DVD光盘,老式经典电影除外,新电影中也有少数情况例外。并且要知道2.35:1也有裁剪的! N* a5 L, i6 j0 [" ~; |- S
猫腻存在。1.85:1的DVD更适合4:3的电视观看,2.35:1适合16:9的电视。有的片商会出2.35:1与4:3两个版本,孰优孰劣要视8 c0 f7 m4 ]8 x2 L+ [' K* \$ G
情况而定。有时4:3左右被裁,有时2.35:1上下被裁,利用构图完整性的假设可以有初步判断。5 x8 e& R' u4 r# N4 s
  6、请正确区分电影与电视剧的画面比例,认清你的DVD内容到底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如果是电影的话,大部分情况应该是1.85:2 q; G* S' L* |' c3 ~8 |: s" X7 x/ P
1或者2.35:1,如果是4:3的,极有可能是通过录像带或者电视节目翻制的,画质难以清晰。也存在例外情况,不过是少数,比如《' R0 P7 O) U# u% ~
猫狗大战》和《大话王》等,虽然是4:3的,但画质极佳。因为美国有一些导演愿意制作4:3的电影。不要指望《老友记》2 e9 \: Z. H4 z4 j. v) R4 Y
(Friends)这类电视剧有优质如DVD的画面表现。8 A: L2 m) r$ k1 K& l
  其实上述三种播放模式都只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的兼容还是在DVD制作时,尽可能地考虑不同比例而制作不同的版本,2.35:1,
7 V4 T& [0 S' f- ^  h$ {1.85:1甚至4:3,它们都应该在正确的比例下尽量兼顾画面内容,为此,整个画面场景、物体位置都需要经过电脑不同的设计。动
4 Y: Y; {3 i, a) c# H6 ~画片《虫虫特工队》(Bug’s Life)等便重新设计了两种不同比例版本,而不是简单地裁剪或者压缩,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影业公: h# p, y3 Z% ~  e! ]( |% A
司对于DVD的重视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拿什么来看DVD?
/ K% }: `4 }/ X% k( n" }  2 }( Q7 R- R6 I, w1 n5 ]
  前文探讨了DVD光盘片的相关常识,本章聊一聊DVD的周边设备。/ w! j5 i+ M+ Q4 w% W
  DVD的周边设备无外乎音频设备(声音)和视频设备(显示)。这章内容涉及很多,从音响到电视到DVD机,凡是与DVD周边设备
* l# K7 s* T; S' ?有关的都带了出来,以求得到全面而确实的概念,以助于理解下一章要谈的千变万化的D版DVD画质。, Z( I& U" s, X! ]3 N
  
- [- ]& n  S, T4 R( ]- k( H9 ]  第一节 音响
8 o% y1 q8 j. e6 X/ p0 H  
5 \* p3 }' V# A" h9 d0 I, ]  前文提到,DVD的音频标准支持AC3和DTS,在家庭影院系统中它们都是以5.1声道为基础的,所以要欣赏DVD最好用5.1声道以上的: N% q5 m! E% m; D/ p7 v4 z
音响系统。
  R, _! Y+ j6 D7 g: n, ~  在DVD上,5.1声道是这样安排的:
" z4 k! ~4 I" e4 A: k  左右两个前置音箱负责主要音乐与音响;
7 A5 V0 i$ D  W* v. A0 T+ j  中置音箱负责语音对话;" I- t6 T$ R' ^" i- j' _- h; x5 a
  后置两个环绕音箱负责背景声和方位声(比如海浪声、子弹落地声等)。1 X8 @4 n$ j  I# c* `/ }
  除了这五个音箱之外,还有一个低音音箱用来表现低频声音(比如恐龙的脚步、鼓点等),俗称“低音炮”,这就是5.1的“.18 X  Z" U7 [4 z& Q) W: p
”。9 k9 x& u  |8 O! m. F1 [
  这六个音箱每个都由一个独立声道来控制,各有各的用处,在AC3中用6CH(Channel)来表示,所以5.1声道也被称为六声道。  g9 I3 W5 e1 ]
  DVD机的背后都有这些声道的插孔——“左右主声道,左右环绕,中置,低音”,将DVD中的各声音分离开,并送到各声道去,这3 m3 ]: Y) M$ a: A+ ~1 O
个过程被称为音频的“解码”。
4 Z$ m! c. T7 d6 G  一般影业公司出品的DVD碟片,至少有一个语言声道是AC3 6CH,其它的如翻译声道(比如中文配音)或者导演声道(评论声道)9 r8 [" k- f5 \( U2 v
,这些附加语言声道一般做成AC3 2CH,也就是普通的立体声,这样可以节省空间。  s$ \$ H0 E5 ?' r  ~
  好的碟片另配有DTS的6CH。
( h: ]! u$ O6 C9 D% @! t: o  一些劣质碟片原声道也只有2CH,效果自然不理想。! Q9 d* \9 ~% U; R1 X/ Q
  不要说枪版碟片,就是所谓的清晰版绝大部分也是2CH,这在DVD上播放时选择“语言”来切换声道便很容易看出。
9 T" b6 t$ q* M  请注意“语言声道”的“声道”与5.1声道的“声道”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包含着后者。简单地说,我们在以前提过DVD支持八个
8 b( C9 i; k/ t语言声道,每个语言声道可能是AC3的6CH(六声道),也可能是AC3的2CH(双声道立体声),也可能是DTS 5.1声道。由于空间限制8 L- Q1 O  J/ f+ W# u5 |1 `
,不可能同时放很多语言声道,所以在D版中最常见的只是一个AC3 6CH(原声)和一个AC3 2CH(翻译或者导演品评),俗称6+2。在
7 L0 U7 D- E* S4 h0 uD9中,有可能会有一条或以上的DTS。
( J+ R7 ~5 L' Q  顺便说一下,白衣曾碰见过啼笑皆非的事——朋友说他的碟片是比DTS更“高级”的THX。这是把不同范畴的概念弄混了。 杜比
; K( U9 K  q9 i0 IAC-3或5.1或DTS都是指音频的技术格式,而THX(Tomlinson Holman)并非一种音频格式,它是一种质量控制程序,可以应用在音响
$ e7 V, v, R9 e, `系统、影院心理声学、家庭设备和数字控制处理领域,简单地说,可以说是一种质量认证标准。$ E# c# k. l  c" ?
  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成本, 所以长了脑袋的厂商为了控制产品质量, 就要弄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厂商要验证自4 y! O4 R& [  @& I
己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对产品质量管用,并能使其让客户接受,是一个耗时耗钱的事。最经济的做法就是找一权威,给自己证明一下
  a- G% j/ z0 p% P。这就是认证。质量体系是一个大工程,小的厂家根本搞不了,所以ISO给出一个标准的质量体系ISO9000族(9001,9002,9003,
) L9 S) T0 n8 K: o9 r9004)。但各行业间仍嫌不够,又给出行业的标准的质量体系。如汽车行业的QS9000,VDA认证。3 d; ~0 f4 @8 D+ |  X6 N+ n( O- [
  卢卡斯影片公司的THX认证开始是针对商业电影院制订的。其目的是要让电影院画面的亮度,均匀性,反差等级,和声音的声压4 M& q* }4 r% M5 [
、声频响应、声道平衡度、房间混响时间、隔音要求等等给出各种具体的规定。后来公司的服务又发展到音响设备的THX认证上,如$ v2 n0 X  C! z! Y# \4 F: t7 j: L
果设备能达到THX声场对某种设备的要求,就可认证为THX设备。这样就有了THX碟片(包括游戏),THX功放和THX音箱等等。 它主要3 l/ z: p5 I0 k1 a
关心视频质量、音频质量和可靠性。DVD碟片的THX 认证, 主要也是对DVD碟片内容的影音质量的认证,它能保证的是所有THX认证过7 V! w  O/ {* d
的DVD碟片能在所有THX认证过的DVD回放设备上完全一致地展现出来。经过THX认证的音响硬件和软件,意味着其品质达到了一个极高
4 _; v7 n, h! ]的水准。如果是有THX认证的话,影片中必然会有一些THX的测试项目,包括对视频系统和音频系统的。这个也是判断是否是THX认证
8 T3 b8 h3 w) R/ {# q7 A的一个方法。
$ D& Y- @' h, d1 r) ~' }  好,言归正传。+ y. O- `' P% K# ^: j
  有些喜欢在电脑上看DVD的朋友,只注意了故事的内容,忽略了音频和视频的效果。在这里我还是奉劝一句,尽量配上外接的5.11 c# S1 P2 D$ \. ^7 L( l# C2 W6 i& L
音箱,然后将DVD的“语言”调到5.1原声道上,你才会知道在2.1音箱中丢掉了什么。如果我们的预算不够,可以买那种组合式免功' z2 s7 a8 R, C) f/ R5 v
放的有源音箱。3 \* j& A: ?7 J6 `  G% e
  在个人家庭影院和电脑多媒体系统中,以5.1声道为基础,又出现了6.1、7.1甚至更多的音箱,其本质不过是在加减环绕或者中8 v9 q' s& P& q0 `" Q2 I4 v& X& A
置等音箱数量而已,比如6.1声道是加了一个环绕中置,7.1声道将先置中置音箱增为左右两个声道,配上功放特殊的解析,以达到更- r. t# ~. ?3 O; f; i& w/ l+ J
细腻的表现效果。这个前题是你的DVD盘中有6CH的声道,如果是2CH的,用什么音响系统也白搭。& }2 c/ ~1 z9 P& Y
  这里还有个让人头疼的情况,在D版中不是所有6CH都是真正的5.1声道,有些劣质的6CH不过是声道的简单复制,并不能达到前面
7 P& {" M7 D* ^2 r6 a! S* v说的各声道管理各音箱的效果。1 x8 m- W2 _7 U% z3 D
  我们对于音频讨论就点到为止吧,其实以上简单常识对D版盘中的音频可以凑合应付,但要原汁原味的欣赏电影艺术为我们创造8 J1 {+ m5 {' u4 B9 A0 I; O
的声画幻境,音响的重要性一点都不逊色于画画的重要性,如果仅从投资上来说,音响设备的投资甚至大于画面设备的投资,好在,* C" ^" a4 u) n* f% p- d3 @
音响的投资除了看电影,还可以听音乐,所以,白衣认为是值得的。
1 p/ X* x9 g- K$ t1 F  * g! \; u. p* P5 O; C; j9 ^9 H
  第二节 显示设备
# O3 P- K, j! f8 q$ y  . L: S$ G0 f" B2 m* f4 X7 [
  DVD的显示设备有很多,只要有信号源能呈像的设备几乎都被DVD机支持,比如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投影仪等。
  L, f9 P; X  L  v+ `' H4 \5 U& ^  电脑显示器在显示设备中可以算是最清晰的,但是一来它的画面太小,二来亮度不够,三来微小的点距使得光点间没有辉度过度
& l- O) U. j( o& R/ T' n,画面过于精确没有模拟感,不符合自然的视觉习惯,用来欣赏电影不是最佳之选。4 P- x: L% c( r4 T1 D
  投影仪普及率太低,反射光的亮度更加不够,对周边光线有要求,也不是上佳之选。+ m' n% m# m' x& T. N* m# V+ K
  所以电视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普通家庭影院的显示设备,尤其是在大画面的高清电视普及之后。因此电视机的显示好坏对. l6 u2 U: O6 d, j: k$ C* O
DVD这种特殊的家庭影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1 | 只看该作者
一、那就先说电视机: b3 H+ i* I1 a& I
  
* l7 I/ t' R/ T8 }# Z6 \; B  传统的电视系统分为NTSC制和PAL制两套不同的标准,前者多用于美国、日本等地,后者多用于我国和欧洲等地。DVD在NTSC制的, S& |# D9 Q* c) T1 l8 c( [2 Q6 r
分辨率为720×480,每秒30帧(29.97fps),在PAL制的分辨率为720×576,每秒25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和传统电视的
7 t  l. `4 |9 r/ ?+ v7 D3 E成像原理有关。
4 E& Z; w& O0 c3 ^5 P- r  1、扫描方式
, Q" R0 ~  r( t0 @6 \0 t5 l! _$ M  白衣是那种一听见专业名词就头疼的人,但简单说一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DVD的成像。, @  ^8 j) n6 f/ N; n* v! n) U
  传统电视机是由电子枪显像管(CRT)显像的,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将电子流打在荧光屏上会出现一个亮点,电子枪以屏幕的左上
* D: R/ H0 Y( b8 m' j' O' m% d角为原点,自左往右打一遍就会有一条横线的内容被显示出来(专业词汇叫电子束的水平偏转,听着就让俺头皮发紧),自上往下的
8 E  ~4 X) G1 v将这动作重复(垂直偏转),一屏幕的内容就出现了,这就是其成像原理。1 T$ [1 ^5 l% _( M8 k
  但是被电子束激亮的荧光点在屏幕上不可能长时间亮着,很快就会消失(衰减),为保持画面的完整和亮度,电子枪需要不断重& K. C& D! Q1 ]
复地打亮这些点,这个动作被称为扫描(scan),整屏幕的扫描被称为刷新。就好象杂技中一个转盘子的节目,在长长的桌子上摆上5 e+ H4 X# K+ g" X& K
几十个盘子,演员从第一个开始转起,到最后一个时第一个盘子已经快停下来了,于是又从头到尾来一遍。0 M  M# B1 D) v' w
  单就打点的过程很类似于针式或者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只不过一页结束时又回到了页首。于是就出现了两个较别扭的名词,水平) n, z/ h/ v! g* {; N/ |
扫描频率(Horizontal frequency)和垂直扫描频率(Vertical frequency),水平频率就是一秒能扫多少行,也被称为行频,垂直
5 `; [0 Y' b- h4 q: ~频率是一秒能扫多少屏,被称为场频。用场频乘以一屏的行数,自然就是行频。可是在过去,一秒扫多少屏并不如想象的简单。* J, A) e: |) j& ~8 h6 R
  2、隔行扫描
$ v0 [) S$ A- e& e0 T  我们知道电影用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使我们的人眼可以对物体有连续移动的错觉。电视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规格,NTSC(简称
0 J2 A+ l* o9 ]) A& h! fN制)的标准规定每秒需要30帧画面,每帧要有525行,在PAL制中规定每帧需要有625行,很明显PAL制比N制内容要多些,所以扫得速4 G+ P8 ]6 N8 i- ^
度也就慢些,每秒规定要25帧画面。; A8 |' E: y- G5 G9 ~' Z
  不管什么制式总要每秒能扫出大于24帧才算合格,这要求有很快的速度。但是传统技术使得电视机来不及一次将五六百行的内容: h/ q9 d; c/ j1 ^5 B0 \- j2 N* V
都刷新一遍,电子枪扫描到屏幕下面时,上面的内容已经衰减了。于是采用了奇偶行交替的补救办法。第一遍先刷新奇数行,第二遍
4 r$ [. z# v. ?+ ^7 V再刷新偶数行,第三遍在奇数行刚开始衰减时电子枪又杀回来了,重新刷新奇数行,如此反复。这种扫描方式被称为“隔行扫描”(
0 P9 B; {# S; b( p# H8 ]/ uInterlace scan)。
$ [' Y# U: H, w0 ^; d4 R( q( I! c' [$ O  隔行扫描一次虽然只能扫描一半屏幕,但毕竟不是上半部或者下半部,而是全屏,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会出现“行闪烁”,画面% O+ ]* x9 H3 p4 @: j- e) O2 b
横向上像栅栏一样有稀疏感。因为成本低,效果也不错,所以被电视台广泛采用为电视播出信号,我们看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 ?5 ?9 v% j7 p' L4 q) f0 G  隔行CRT统治了将近半个世纪,这个惯性一直延伸到电脑的显示器领域。八卦一下,据说IBM三个字的商标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当时
+ l# ^" ?2 ^5 _的隔行显示器,看一眼IBM的商标你就知道过去我们在看怎样的电视了——写到这里,白衣得意地低头看了看键盘,这是白衣拥有唯
7 ^+ ]) Q0 R$ W: [一的一件IBM设备。4 `& Q. s5 \, o
  电视机每扫描一遍被称为“一场”,N制每秒要有30帧内容,每帧要扫两场,那么每秒就是60场,所以N制的扫描频率是60HZ。标' H; u" F3 V# i/ o
准的扫描线要求有525行,水平频率是30×525=15750Hz=15.75MHz,DVD只要求N制标准有480行就够了,也就是说真正在电视上显示7 h4 a+ E" z- c# a$ O
出来的只有标准扫描线数的92%左右,于是画面就要经过一些计算和修饰,只要前者大于等于后者,显示起来绰绰有余。当然两个数
, h4 y- r" m8 [+ z0 \' x字越接近越不浪费扫描线,过去的VCD只要求有240线,为了配合4:3的比例,画面宽度只有320点,需要经过一些处理才能在电视上# ^3 X% b' \& j6 p5 W7 b2 v
“放大”满屏,这个过程使得画面损失了清晰度而变得模糊。3 b+ z; ~; ~0 E+ N- l
  3、逐行扫描
6 k( Z2 b8 K. a  顾名思义,逐行扫描(Progressive scan或者Non-interlace scan)一帧不再需要奇偶行两场扫,只需要一行接一行一次完成。
2 I) I0 p& |: a2 I) {其实逐行扫描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电视标准制定之初就有过讨论,但在同等成本下,电子枪逐行扫描有点“来不及”,扫描频
) R. r; N" ]  @* w( m  w) [率只有30HZ,闪烁严重,还不如隔行的效果。
/ h* K3 B5 @& B  随着技术的发展,逐行扫描的频率提高了一倍也达到了60HZ,虽然逐行扫描不新鲜,但是能扫这么快的逐行才是新技术。现在的: m6 z8 e! E+ f
逐行已非隔行可比,这样的速度如果扫描隔行图像,可以比普通隔行多扫一倍的密度,也就是多出一倍的扫描线,也可以在相同扫描4 \  e" `" y! q4 g# a
线密度下对画面进行逐行的两场扫描,使画面稳定不再闪烁。在密实与稳定之间,逐行可以任选其一。, I, K2 v- _# f" S& Y/ G
  逐行扫描在开始的生产成本很高,一直用在电脑领域,替代了以前的隔行显示器,字体的清晰度大大好转。不过电脑显示器的画
$ T4 ?( u  V4 x( _5 R面处理复杂程度远非电视可比,但是逐行扫描在电脑领域的成功还是刺激了电视制造商,他们尝试做出低成本的、简化的逐行电视机
# s9 t* D: H' M8 U- T(比如低扫描频率、低精度、高点距等)。我国逐行电脑显示器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普及,而逐行电视的普及则是2000年后的事
0 S$ O/ P8 Y2 i6 ?( D, b情。所以也可以说逐行扫描是从电脑显示器上衍生出来的电视标准。# V7 k; Z$ c7 x/ w$ i# M% {; ]( q
  逐行扫描的电视相对于隔行,内容更加清晰,如果保持60HZ的刷新频率,那么行频可以达到31.5Khz,N制的525条扫描线是一次
+ W4 K  G2 b) c% C7 y) N7 J完成的。当然这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逐行,如果信号源仍然是隔行信号(比如电视信号),那么就需要一个倍频转换器,实际效果等同& h7 `' o" M, v4 T1 w
于用隔行的方式模拟逐行,将同样的内容奇偶行复制,画面看起来密实了,但画面的真正细节并没有增加,从画质的角度来说,这种
% |& _$ l9 `4 l9 t4 R) i3 M逐行被称为假逐行。因此要配合逐行的电视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有逐行的信号源,比如逐行DVD机、电脑显示卡或者数字高清信号。4 G( h3 h  A' {
  所以,逐行扫描的电视机,是未来的消费方向,但在目前,很多周边设备不配套,电视台播出的普通电视节目也不配套,逐行电: ~4 N# P% O4 ?* N
视有些大马拉小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1 | 只看该作者
4、看看电视厂商的宣传——100HZ与变频; ]+ g# e* _- F+ I0 P
  这个名词在电视业非常流行,一问电视必是100HZ逐行。其实这是两个概念混用所致,很难注意到其中有N制与PAL制的区别。
% ^$ Z  g$ i+ I; e& H  对于逐行电视来说,“100HZ”与“逐行”这两种模式是不会同时出现的。- e! T/ y) A. z# L: a
  100HZ这个数字是来自于PAL制电视。前文说过现在的电视扫描技术提升了一倍,普通PAL制是50HZ的,一帧要扫两场,但是有“) i5 c: ^; D; V
行闪烁”,画面不稳定,如果将频率提高一倍成为100HZ,那么行闪烁现象就被有效地控制住了,画面非常稳定,但扫描线还是有稀
7 N+ y& z% Y  h. P疏感。换成N制的话,逐行技术使得扫描线加倍,而频率依然保持在60HZ。也就是说,100HZ是PAL制隔行时的频率,而逐行是N制下的
9 S+ u7 ]6 M* ~# z; v! x+ b显示效果。简单推论是,要逐行就到不了100HZ,要100HZ就到成不了逐行,因此,所谓的逐行电视在PAL下是不能逐行的,这实在不
% `  N. C5 H; {& v2 P% f为人所注意。
8 E5 Q, E9 e8 @8 V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流行的电视采用了“变频”的技术,不管是N制还是PAL制,都经过数字芯片的处理,转化成60HZ或者
1 L( r  o5 |/ l' E3 q" U! c75HZ的逐行。75HZ的逐行显示,其画面的密实度与稳定度已经很是可观,当然和显示器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为显示器的指标更高。" ~, H& S6 ^  J
  我们普通的电脑逐行显示器一般在1024×768下能达到85HZ(扫描频率在够用的情况下不会无缘无故的加大),电视的指标则远
+ o# y- |' D; \6 g% Q远低于此(一般逐行都是以60HZ在显示,部分电视有逻辑优化至75HZ)。分辨率越高,屏幕上的点就越多,扫描一遍就越吃力,衰减
1 Z% A' O" w% ^- m  B  ~也越厉害,所以要求有更高的扫描频率。当我们在用电脑显示器时,会看到最低分辨率640×480下,只有60HZ可以使用,这样低的分
4 [) j2 c' {9 m) d: P/ @+ r8 V0 `辨率不需要太快的刷新就可以应付。但如果调到800×600,就会出现72HZ、75HZ、85HZ之类的选择。如果再往高了调,只要你的显示% P* X0 Q/ V* N7 o# d" q9 Y
器和显示卡可以承受,理论上二者的值是一起上升的。好的显示卡可以提升至120Hz以上的刷新率,可惜普通的显示器无法承受。所
) b, P5 i1 w3 n" M( D, L- y" {以这些高的参数只有在液晶显示器里才能试试,因为液晶用的显象原理与CRT根本不同,它的刷新率不过是摆摆样子为了与CRT兼容,; E, Q. ?* W- l( q" n# t' n; \/ I6 V
实际上你选什么频率对它都没有作用。
- X2 J, C8 @9 v  在电脑显示器领域,如果让画面稳定不闪烁,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不闪频率,而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85HZ在1024×) [6 M2 e' v" N# b. `/ a
768下不闪,那么在1600×1200下就难说了。而且眼睛因人而异,起初800×600下60HZ被定为稳定不闪的标准,后来根据调查发现有! C" r8 L7 D' ?3 ~! Z- I
5%的人群对这一刷新频率仍然觉得闪烁,所以国际公认的不闪烁标准调整为800×600的模式下85HZ。' @* N% _3 O. A7 |
  电视的技术规格远远小于显示器,一些电视机的广告中称“不闪的才是健康的”这话倒是不假,但100HZ的不闪与逐行是鱼与熊2 M2 _$ E6 \) W- G* c% K/ m$ C4 h
掌的关系,目前电视机在逐行状态下最高只支持到75HZ。逐行电视现在都开始支持VGA接口,VGA的分辨率当然越高越好,如果有电视
3 t2 h: n$ _, q8 _" O总在强调不闪和高频,其价格又是主流的话,有可能它支持的分辨率很低。
( ^) [# F* I% F  5、再看看电视厂商的宣传——高清电视的P与I; G, [' L4 l3 S
  高清数字电视是新一代电视标准,这回的催生婆不是美国的电影大亨了,而是日本的电视网。$ L4 T% D: W: O/ |" ?. h4 v6 I
  高清电视的最佳收视效果需要电视台信号与电视机的共同工作,我国号称2005年试播,2010年普及,大大小小那么多电视台要更$ b: e' [' y* |% d- z
换设备,无数家庭要更换电视机,想想就头疼,真是浩大的工程。
' O" W4 l3 L- V) S  八大影业公司目前不会明确表态去支持一种电视规格,他们在观望下一代的光贮标准。虽然新一代DVD的战火已经燃起,但现在
% S9 l% v+ n/ t0 R的DVD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如五到十年)仍然会占据主流地位,这不是技术商的原因,而是内容商(影业公司)所致。如果你有
! U: S) I4 S! D耐心了解一下DVD的制作过程,你就会明白制作DVD是多少不易的一件事,影业公司不会轻易更换这套已经有成熟配套技术和优良市场
8 M) {, d5 h* x% T3 B0 |' q的摇钱树。但是下一代DVD的发展,甚至未来数码电影的发展,都会与高清电视标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就目前来说高清电视2 \0 d. R5 w3 r$ V9 d
机还属于超前消费,鉴于电视这种家电“大件”购买后是轻易不会更换的,这为提前选购高清提供了理由。* I7 N. q' C% l$ \
  高清电视技术最有意思之处,一个是它以16:9为标准,另一个是它的兼容性。它几乎兼容所有的分辨率,从高清电视信号1920! \$ q3 o- h5 f' z* L1 w" k
×1080,到1280×720,从电脑分辨率1600×1200到640×480。
! q" f8 Y9 E6 B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电视机的发展历史,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小体积到大画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事。CRT显像管电视由于受技术+ U, }. P# o" _; N" [! i/ d* ?
局限,最大只能做到34寸,SONY等少量厂家有38寸产品。所以在34寸走到尽头的时候,球形屏幕被柱形屏幕所取代成为新的技术增长
5 ^" P* Y5 v, W9 X7 N点,紧接着“超平”与“纯平”围绕屏幕形状又产生新的纷争。最终背投式彩电的出现打破了34寸的瓶颈,除了价格因素,其亮度和7 W3 ~) A1 }, e# a, U
画质的粗糙一时还不能动摇CRT的地位。此后逐行风暴来临,大有全面替代隔行之势。在逐行刚热乎的时候,高清数字电视标准便已! }8 p9 {! m- e# W& }/ M
出台,于是一些厂家纷纷将逐行产品向高清产品靠拢,出现了如100MHZ逐行一样似是而非的名词,还有1050线,1250线,720p,
% W! }+ F: \" @0 ]4 t. }* k1080i等。这都是逐渐向高清电视的最高标准靠近时的过渡产物。这些词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逐行的倍频概念,原来的N制是525: \/ ]$ n' _, |+ q1 n
线,PAL制是625线,将它们乘以2就是所谓的1050线和1250线,细微的区别是,商家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永远是用最大的支持峰值来
2 W6 S: {  L! O/ Q宣传的,号称1050线的电视只有在N制下才有逐行,1250线则在PAL下也支持了逐行。大部分用户不知道1050与1250间真正的区别,以* y: M* }  T7 E4 @/ m' v5 O" R
为是扫描线凭空多了两百线。
- _9 K4 O0 j% Y+ }4 g$ P  高清电视的标准分辨率支持到1280×720,最高分辨率为1920×1080,这是16:9的结果,同时还要兼顾电脑的4:3分辨率,所以" z' y# E" H* \- n8 S2 V
高清电视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显示高清电视信号的分辨率,一个是显示电脑VGA信号的分辨率。VGA对我们来说是个通用的概念,指电
+ X7 h; p; R2 J6 D) \0 z. Z$ f脑的VGA接口。在电视业中,640×480的分辨率才被称为VGA,800×600是SVGA,1024×768是XVGA,之后再大的分辨率如1024×1024
3 y9 H! |& A3 J: c( w被称为XGA,还有1280×768的XXGA以及增强的UXGA 1600×1200等。隔行的英文是Interlace,用I来表示,逐行是Progressive,用P
. l: F4 E5 O" x, X+ [4 q7 `来表示。在逐行推行的初期,有些电视曾号称支持1280×720i,这是指在隔行扫描下能支持到720线,将它除以2的话,支持逐行的电5 }  [: s( d  {* f7 F0 A
脑分辨率时,640×480都显得很吃力。因此“i”是有水份的,1920×1080i听上去有很高的分辨率,其实是隔行1080线,只能对付电8 `6 @$ p& J/ n4 v' ^+ w
脑逐行的800×600,经过一些修饰算法最多到1024×768,效果无法与同分辨率的显示器相比。1920×1080i的真正涵义是,就算有最& V$ W3 m+ q' H- C8 G( V
高分辨率的高清电视信号,它也能在隔行状态下支持,现在中低端的电视机都在宣传这个指标。真正逐行的标志是“P”,720×480P
5 `9 l, m: a- L" m  }( A3 D(简称480P,适用于DVD),1280×720P(简称720P),这才是货真价实的逐行扫描线数,一般1080i的电视可以支持到720P,并向下; ~" g0 B$ ~9 J* M1 q
兼容480P,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款高清数字电视参数有这样的写法“480P/720P/1080i”,而目前高清电视最高的分辨率是1920×1080p3 a1 t/ @) ~+ P8 |' h# I% |+ q% R  D: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HDTV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数字电影领域,由于放映面积的增大,其分辨率也会相应增加。更何况投影的技术对于图像放映有2 n9 [* p) Q9 f* H5 p7 {
先天的优势,它的光斑更大,从而产生更强的辉度,使画面看起来更融为一体。在未来,电影与电视的界限将由于数字高清技术的运
. o7 J) L1 s$ ^0 d0 c+ A- F用而越来越模糊,其分别仅限于大家集中看大屏还是一人坐家里看小屏。家里的小屏也可以达到1080P,这个分辨率已经能在数平方1 h4 F7 N* O, M
米大型银幕上清晰表现,在普通电视上的效果号称是“五倍观看距离等同于实物”。它到底有多细腻呢?用电影胶片来作比较,因为) s9 N0 a% b4 [2 s, H: q
是模拟信号所以在银幕播放时没有严格的分辨率规定,但电影一般都在4000线以上,那可是几十上百平米的银幕,在家用电视上若是4 Z) D9 u+ C' Y1 G. a
能达到1080P,则拥有了相当高的分辨率。当然1080P的电视价格不菲,如果我们只用来看DVD、玩游戏,或者简单应付高清信号的话2 c, D: U4 P* o! ?- V
,用720P兼容1080i就可以了(1080i/720p),这是现在家用电视的主流产品。
0 {* o6 w, L# B5 c/ i% H. C  6、你要追逐时尚吗——等离子与液晶
7 |% p6 Z1 H+ ~2 ^  常听见“银屏”两字,比如电视栏目《银屏连着我和你》,其实银屏也含着两件事物,银者为影,屏者为视。在电影屏幕中,有" `  M1 ~/ J+ m- e
一种反射度非常高的“银粉幕”,因表面涂有银粉而得名,后来用铝箔作替代品的降低成本,效果也很好,不过仍然像涂了银粉,因4 r8 t, _. n4 E) ~7 o/ z
此称为银幕;屏幕当然是指电视机硕大的电子枪前的那块大玻璃荧光屏。虽然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人们很容易将它们混淆1 z: t  U$ q$ ]9 }( ~& }5 R
: U) E# C" x3 x7 h& z
  有两款让人激动的电视产品出现,它们既不属银也不属屏——液晶与等离子。
+ _8 w; ]9 P6 ^9 c1 H. Z  液晶与等离子用最新的技术展示给人们一种积极的电视显像思维。由于是板式平面成像,所以它们的厚度不但很薄,而且体积可% n" s3 K+ z. e; c& v
以做到很大。目前厂家已经推出80英寸甚至更大的等离子电视。
. H, E2 T; s3 q; @* c" d( B4 N3 e% ]  液晶从技术上来说更成熟和先进,通过电流控制晶体的排列方向以改变光线,但由于点距过小、没有辉度、速度慢(慢的液晶屏6 z2 e  \1 F, k2 ]4 g, P8 j+ e
有拖尾现象)、亮度失真等特点,在现阶段,并不适宜用来作DVD电影的显示设备,用作电脑显示器倒是再合适不过了。7 Q1 `/ t: F1 Z$ q
  说起大屏幕电视,其实现在高清背投电视的性价比是相当好的,五六十寸的超大屏幕也够爽,但是“辉度”有点过份了,图像没8 T, J1 m& z/ K' {# }4 u
有了层次感,而且可视角度受限,亮度极差,包括比较新鲜的液晶背投也是如此(所谓液晶背投,究其实质还是背投,只是跟数码像
& b2 I( A, {5 G* @' G& U7 f机一样有了成像芯片的控制,亮度与色彩比普通背投要提高很多)。不过背投有个弥补的方法,就是“距离”,因为投射成像的原理
. ^# n1 o- c2 e7 `, }  v8 M3 Z,背投电视在与视者有足够的距离后会达到最佳效果,六十英寸的液晶背投要到五六米远的地方才能看出一些效果,其实是视觉忽略7 A9 K/ E# V4 n* k/ |+ m/ _
细节造成的,离得太近反而不行,连亮度都受影响,这正应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如果你家的客厅没有足够的径深,还是不选为, s; J# M8 i3 U0 b) E
妙,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电器商店里看中的背投,回家以后发现成像效果很差的原因。
6 o. e& u% R5 K8 t  当然,如果追求大屏幕又有足够预算的话,等离子是首选。它的辉度介乎于CRT与液晶之间,用来看DVD电影是绝佳选择。最初由% r1 E; c/ ^1 x
于技术的原因,等离子的分辨率都不高,而且等离子屏在用一段时间后(两三万小时)会出现烧蚀现象,使得影像残留在屏上不能消7 R+ C$ _7 N) e9 U' M, N; \
去,寿命缩短,更何况价格高得吓人。现在极品等离子屏幕高清信号支持到1920×1080P,VGA分辨率达到1600×1200,画面通透感、
8 c; F1 U1 }% `5 ?8 ?色彩还原以及亮度都有很大提高,甚至超出了CRT的逐行电视效果,看这种等离子电视给人以很爽的视觉享受。当我们有一天拥有了" Z  I& N( x0 B1 p* @
等离子,并拿出自己收藏的几千张DVD光盘来享受时,人生啊,还有什么要求呢?" x% S* r7 v1 }(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该说DVD播放机了
5 x2 T; J9 g0 n  : m, a4 H/ r* Y/ F+ G1 N/ R* x5 @
  讨论完显示设备,还要说一下DVD碟机。  q- z% i. e' F( J& f$ ~1 X4 u; x! f
  别看DVD的主控芯片只有少数厂家把持(索尼、松下),但是DVD被解码后的成像信号的修饰效果,各厂家有很大的不同。
' q9 G9 a9 F- y* c  j  DVD机目前市面上都是“逐行+双解码”的,如果一些名牌大厂的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在促销(比如三四百元),你一定要问一句是
& t9 o. O3 B' I1 z7 |0 P3 _不是逐行的,这太重要了,许多厂家在甩淘汰了的库存。宝马配好鞍,高清逐行当然要配逐行DVD,否则效果反不如普通隔行电视。
% e" c: y% g# L2 q  B+ s  不久前DVD厂家相继推出了可以放映“MPEG4”压缩格式的DVD机,使得MPEG4跨出了电脑平台,向家电挺进。这种DVD机得到了像# l0 ~  w4 H9 N8 F3 G
微软这样的巨头支持,可以播放AVI和WMV格式。
8 Y+ r/ f6 L1 F% m  有人看到MPEG2比MPEG1强大很多,所以从简单的序号关系认为MPEG4比MPEG2更优秀,许多商家也在这样宣传。MPEG4的正经名称- Z2 a0 g  {0 @) X/ k$ p, x$ |; n2 r+ p
是ISO/IEC 14496,在图像质量与压缩码率成为鱼与熊掌之势时,MPEG4舍鱼而取了熊掌,所以MPEG4的图像质量不如MPEG2,但是体积3 m* K. X  N0 Y# i. R8 N5 `
要小得多。虽然二者都是720×480分辨率,但就算用MPEG4的最大码率(4Mbps)来压缩,依然无法与MPEG2的高码率相比。但是MPEG2( f+ S" f4 @9 ]6 q- {" A, i
在码率低于3M后画质便开始急剧下降甚至惨不忍睹,而MPEG4在1M以下仍然表现适中,与2M时区别不大,在500K还能对付着看,效果5 s0 t6 n! Q4 F: w( y' f. B1 u" p" q
与VCD不相上下。这就是MPEG4的本质,为低码率而存在。并非一些兜售压缩DVD的商家所言,MPEG4碟一张盘放五部电影,画质可媲美8 K: T" i1 d! ]4 D/ F
DVD,现在许多新标准都是这个路数。过去人们总习惯于用扫描线的多少来评价画质,这个时代在DVD到来时应该终结了。MPEG4与DVD) W8 L' R# v; C! s* F$ p
同为480线,但总体画面质量差了很多。这就好象现在CPU只拼主频是没用的,AMD 64比同主频的INTEL要快很多,整体质量的考量才" O6 A. [$ B$ l0 O' \
是根本。3 w! z  N' d% m( E7 O* d
  8、那就说说MPEG4的故事
. t6 {: `2 e$ l' t8 N- Q  其实MPEG4在MPEG组织公布之初就被微软看中,把它做在了WINDOWS里,支持AVI文件,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一开始MPEG4
4 E, W4 D9 a# j2 {6 \2 J" p; z2 K3 Z" x$ J的V1与V2版效果并不好,经过微软V3版的改进后大有改观,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标准。但是微软的老毛病又犯了,将V3版只用来支持+ Y! b. L1 J2 E
ASF媒本流格式,并将代码封闭,专而利之。一直与微软战斗的资源共享派当然不干了,一些高手成立了DXN公司(DivX Networks)% O+ |  A) G: k/ ~6 w
,将V3的内核成功破出,独立开发了全新的MPEG4编解码器并免费流传,成为MPEG4的新一代利器,这便是DivX 3.11,它的来势汹汹
1 j5 r$ k! z2 W  D6 Y,势头很快盖过了微软的MPEG4 V3。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微软要追究DIVX的责任,使得DXN公司不得不抛弃一些技术,尽最大的可; S6 z1 `, T# ^$ {
能保留一些关键自主技术并申请了合法化。之后,为了弥补所抛弃的部分,DXN展开了一项OpenDivxCodec软件协作活动,完全开放的
) ~- l0 _3 S$ G) V& T) Q代码如同UNIX一样吸引了各地许多高手参与改进,终于有了Encore2版,DIVX完全摆脱了微软的阴影。此时的DIVX已经在MPEG4领域红
9 n  C! Z7 {/ I透了半边天,DXN公司成名大振,盟主地位已现,就在桃子熟透时,DXN一抹脸儿突然改变初衷,像微软当年一样封闭了源代码,并信  q6 N7 ~4 e6 i1 ]
誓旦旦地拿出了当年的开放式软件条款,开放式软件有两种条款,GPL和LGPL协议,前者是完全开放的,后者是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化: Y+ [( i1 ~$ R0 c
为私有的,DXN恰是使用了后者。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早就留下的陷井,各路软件高手大呼上当。紧接着DXN在Encore2的基础上开发
  N2 ^  d7 p$ K$ _# X, ~6 W了Divx 4系列,等到DivX 5出台时,已经要求严格的付款注册了。于是攻守之势再易,转瞬间“几度夕阳红”,新的对抗DIVX的组织
/ q* d: m/ V5 T7 ?& v成立,名字恰好相反,取名为XVID,誓与DIVX作战到底。在原来OpenDivxcodec的基础上,高手们不久便开发出了XVID,其性能与
8 g) J  Q: E6 x8 z. ?: W/ d" w) n  K, vDIVX5不相上下,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但是不唯利是图的话,这样的红旗又能打多久呢?
8 I8 h0 P% E# ?# j& I, [  不管怎么说,作为DVD厂家,MPEG4这三家谁也得罪不起,它们都有一定的用户群,所以只好来个“全兼容”。这应该感谢为DVD
2 B* f0 n" r2 k' C2 M机写MPEG4支持的OS厂家。可以告诉大家,虽然支持MPEG4的DVD机有许多种,但其OS只有两种。如果我们以界面形式为界定的话,一
7 m% V, m" h4 F/ i3 l4 q+ C1 v种是在屏幕左面列文件名的,代表DVD厂家是新科、厦新、金正等,一种则是在右边列出文件名,代表厂家是Philips、万利达和现代2 C- t  p. h# W4 F) P  O! h. v! @
。左列式的图像色彩好,并且支持画面的缩小与放大四倍,但因为MPEG4的格式太多,极个别的不能支持;右列式的图像偏亮,画面
. g% b/ Y) H: `) p3 f4 i不能缩小只能放大两倍,但兼容性极高,几乎支持所有的MPEG4格式(AVI,WMV)。
3 A/ d- Z+ @' L* Q! P; H; D  DVD厂家们将支持MPEG4的这些AVI影视文件称为“网际电影”。其实网上最多的是RM文件,体积更小,可惜还没有这样的DVD机。
- C  E  N  Y3 Z. {9 Q但DVD机播放MPEG4的这一功能实用性并不高,一个原因是DVD机在播放AVI文件时会有范围误差,内容超出电视屏幕,如果字幕行位置
" s8 m4 I' Z6 M太低,有可能被侵吞掉一部分。另一个MPEG4不适用播放DVD的最致命原因是,目前支持MPEG4的DVD机只能按4:3的比例播放AVI,而" N. l5 K0 m3 U1 a) Y
电影大部分都是宽银幕,这会造成画面不匹配,横向丢失严重,放大失真等连锁反映。所以MPEG4画质媲美DVD是无稽之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2 | 只看该作者
9、DVD机的选购
" F% R9 _5 T+ e! z4 s  如果不兼顾MPEG4功能,只需要选购名牌大厂的产品即可,它们对色彩还原等细节上把握比较好。国产DVD机中有九大厂家值得一
+ u5 R# a+ S, W' q提(它们的联盟在折腾EVD产品):上广电(sva)、新科(shinco)、厦新(amoi)、金正(nintaus)、步步高、万利达(malata
0 d0 L5 S. I* e3 W* A" L)、金裕兴、创维(skyworth)、长虹(changhong)。另外还有宏图(hiteker)不错。最大的DVD厂家是新科,上广电也是请它做
1 i1 O6 o3 J7 }的OEM。
: s5 j! S0 @( K  Y, D9 f  顺便提一下EVD吧,不然的话,再过几年,说到EVD都没有知道了。所谓EVD,是中国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光贮技术,应该$ A- t- F4 j1 H1 m; c) C  t( W2 N5 u% V
说,在现阶段,EVD是比DVD更先进的技术,但是,现在请回想一下,白衣在本组文章最开始提到的DVD的前世今生,您就会明白,如
" H( Y# D5 ?8 L* p  ^果没有八大影业公司的支持,如果没有索尼、飞利浦、松下、东芝这些行业霸王的点头,一个最终以文化消费和娱乐消费为目的的电
# H+ g6 i! {* _, O& f9 g/ S7 |子产品,是不会有真正的商业前景的。说白了吧——八大影业公司不给你片源,家用电子业巨头们不接受也不兼容你的产品标准,那1 B) i  o: a5 f  }5 o
么,谁会买一台无碟可播的影碟机呢?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当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界上处于劣势之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9 c$ C) Q# l; A2 U

1 K( C" D5 I; `1 M  好了,接着说DVD吧。- h2 j3 S5 n/ }
  10、DVD机的视频输出方式
+ J$ M* }! v6 W- c9 k  逐行DVD可以包括五种视频输出方式,普通的AV视频输出、S端子输出、隔行分量输出、逐行分量输出和VGA输出。前三种已经是6 J# E+ P$ ^* U. n7 E4 }
隔行时代的产物了,后两种输出对于DVD的画质很重要。' B/ |! V) B: U4 t# d) {& Y* n
  色差分量输出是指将视频信号以蓝(B)、红(R)以及色差值(Y)输出到电视上,所以它包括三个输出头,是普通的AV“莲花- e3 w: Y' E" ?8 [. [
头”,在隔行时是Y/Cb/Cr,逐行时是Y/Pb/Pr。有的DVD机将逐行分量与隔行分量分别输出,这在老机器中常见,效果最好。现在为7 x5 [2 a7 h' d$ r. }
了降低成本合二为一了。逐行分量的特点是清晰度高,亮度高,色彩真实,缺点是会有少许的信号偏差,看文字时有扭曲感,看画面
6 V* X) e$ `0 d) d时很“锐”(sharp),这个缺点却恰恰成为看DVD电影时的优点,人物的通透感极强。
! l( I8 @5 S4 Z) R8 `5 {! p, ]) D  VGA是电脑的显示标准,它是以RGB三原色来传输,接头为15针梯型口,从原理上来说它的信号最保真,看文字等信号时非常平滑
: P" m, T( P3 e. n,逐点柔和,但也由于太过精细,使得画面整体偏柔,对比度差,与逐行色差分量相比,看电影时缺乏层次感。  _7 @6 L. `+ Z
  以上两种输出是DVD画质最好的输出。一些DVD机偏偏在这两种输出时出现问题,有的是在逐行分量输出时对比度异常,不但色彩8 I  S0 ?8 u# T: x+ h9 l! x% b
不饱和而且亮度超高,下调也无济于事,这种现象最常见,有的在VGA方式时色彩过于浓艳、亮度低,甚至出现套红不准或者白平衡
" X' i; Z. D" A  [+ G" B" H失调的现象。在众多的DVD机中同时两种输出都表现出色的几乎没有,这又成了鱼与熊掌的问题了。所以要强调大厂名牌,像新科、
: U5 Y- k- o3 V- z! M宏图等国产品牌,二者的协调上比较适中,尤其是逐行分量表现出现,很适于播放DVD电影。
" u4 a- O" q% g; {( \  在普通的家电商店中,展示DVD都用的是AV或者S端子,这些端口在色彩、亮度和对比度上都不会有问题,但画质较差,所以在选7 u- p- _% Z9 P$ H, i8 D; R9 ^. {
购DVD机时,一定要让商家试试VGA或者逐行分量的效果。可惜这些是针对逐行电视的,商家一般展示DVD机都在用隔行电视,连个接
1 B3 U" ]9 r& H1 I- ~6 U线头都没有,回家一定要好好试试才行。
! z% ]( e- g& x+ l9 O4 {- M  既然说到了接口,顺例提一下未来比较流行的高保真接口DVI。适用于高分辨率多色彩的纯数字传输,也兼容模拟接口,带宽可
( E: [$ R0 [' L) X* e# w达1.65Gbps,用于高清分辨率输入(1920×1080)完全没有问题。电脑高端显卡都配有此接口,虽然大部分用户都没有DVI的显示设
# l+ Q' k& A* g- o备,只有部分高档高清电视才支持这个接口,但它确实给VGA带来了冲击。不过这和我们讨论的重点没有关系,因为目前的DVD不需要  K( J/ \. ?6 A& m
用到这么高的带宽。
4 w& o) k  x$ k9 n  11、DVD图像的最佳播放组合  Y/ T: H0 U' Q1 }2 W0 c
  在图像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是个头儿越小越“清晰”,这是由于人眼的精度限制以及对细节的错觉造成的。在电脑上也是: J" P5 m$ C: d* k
如此,一张较模糊的照片,如果在PHOTOSHOP中缩小到50%甚至更多,看上去会比原来要“清楚”。同样的,小屏幕比大屏幕显得清楚9 {( @( {1 P# F
,也就是说小屏幕使人忽略掉的细节更多,容易藏污纳垢,使人无法真正判断一张DVD的画质。
1 l0 P/ s! ]2 Z8 O9 N  朋友们知道白衣碟藏尚算丰富,就经常问白衣借一些最新的电影,白衣说没有,有的朋友就热情地说,我买到了,你看看吧,很
$ B# l# H) |, j; q不错的。白衣说要等好版出来再看,朋友就急了,这就是好版啊,真的很清楚的。但只需要看一两眼白衣就已知道这是下载版或清晰
/ X4 z  e2 F' `% D) }版了,比枪版好点有限,用RM翻成MPEG2后做的DVD,这如何能接受?
# q. Q. z$ x+ @第六章 终于该说DVD光盘了
5 Q3 y: ?. G9 G  U  5 A5 M4 _+ Z% Z' L
  市场上的DVD光盘有很多,正版、盗版,碟版、清晰版,各种版本让人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前面进行了大量的预备知识铺垫,一切都是为了选购高品质的DVD光盘服务的!- B! D* `6 w& J0 z$ x% l5 i6 I% F
  白衣呕心沥血写了这么多,您现在终于明白一二了吧?如果你没有耐心看到这里,损失的不是白衣,而是没有坚持读到这里的您* m9 V- B, w: y; K3 k
4 L1 K* M( l* f9 x2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DVD画质的四个要素& R) a6 Z- m. h1 q9 E  |
  
- q; m. C+ @. g" q" e) c( D  1、清晰度
" M& I* w6 I4 ~7 v  画面清晰度很难用白话来描述,有人说是锐利度,有人说是细腻度,总之画面看上去不够清晰甚至稍有模糊都是不正确的,DVD
+ O) o- y9 t2 W! B. _不同于VCD和录像带,它的清晰度在逐行条件下很接近自然实物。要想准确地表述清晰度的概念,需要借助摄影中的名词“聚焦”,! i8 A4 b, @) o3 s! z* C
清晰的画面一定是聚焦正确的画面,相反,不清楚的画面就好象照片聚焦不准一样,摄影中称为“失焦”。电影本身作为视觉艺术不- o" b8 y0 O7 S
会出现失焦这种低级错误,画面不清完全是由于片源不正和压缩算法不当造成的。清晰度是衡量DVD画质的第一要素,看不清楚的DVD
! |; C3 Z' Y, J1 X4 w+ ^5 f电影还不如不看。* N- s% q, u; {  S
  2、色彩
& Z# Q) X) }) }' t: d. N/ Z3 U5 B  色彩指标里至少包括三个要素,色彩还原准确、色彩饱和适当、曝光准确,抱歉一连串引用了三个摄影中的名词。通俗地讲,色2 i+ L, k+ \+ ?3 t# h$ `; b
彩还原准确就是指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红是红,绿是绿。这不废话吗?其实不然,有很多影片在制成DVD后都出现了色彩失4 u. f3 I, \/ D- C" ?( ]/ y% p' ~
真的现象,与影院中的效果大相径庭。% R# X8 D9 P) l: a
  色彩饱和适当是指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由于光照和器材等原因,成功的电影在拍摄后会出现比自然影像和景观更美好的画面。
# o* l7 Y. j2 t! x, @/ u9 _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个不怎么样的景区或者院落,经过拍摄在银幕上分外诱人,树更绿了,天更蓝了,优于自然视觉的色彩饱和在这里6 U- i  T( A; {1 [2 ]: x
起了重要的作用。6 f% D, f& l  r* O, A2 D+ b
  曝光正确当然是指电影制成DVD后的画面效果,拍摄时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这也是拜压缩过度所赐,当然片源不正(比如枪
& `- z4 u" }6 I版)更不用说了。压缩不合理会使DVD的图像看起来有如曝光不正确,有白花花的过曝或者灰暗得看不清的欠曝现象。7 h: ]- Y$ K  \: x
  除了以上三个要素,还有合适的对比度,亮度等因素,决定着一盘DVD的色彩质量。一个最低限度的标准来衡量,DVD的色彩各要' `+ q4 R' p# B# j! C1 m
素至少不应低于电视节目。这应该很容易对比出来吧?
8 m, ?. r  K( c% a9 v$ f  3、压缩度
2 D% L  M/ c! @0 I8 k2 b  我们首先来计算一下,一部90分钟的DVD在没有任何压缩的情况下应该占用多大容量呢?
8 u$ Q0 a3 B5 F. K$ L  720 (像素)×480(行)×3(RGB三原色)×10(bits)×24(帧)×60 (秒)×90(分钟)=1343692800000比特,要转换  h" w! a- l  f- ?
为字节再除以8,大约需要有170G的容量!如果加上声音信息和片头,DVD电影在不压缩的情况下200G总是需要的,更不用说一些长达8 Z5 k! Y6 K) A: I( b* X: M+ j+ \
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了。现在将这些信息存放在一张4.7G的D5或者8.5G的D9中,必须经过数十倍的有损压缩,画质损失在所难免。! A1 E0 o& S* n) d+ ?/ E+ @
MPEG2虽然是一种很优秀的压缩算法,它能尽量减少画质的损失,但我们早就介绍过,它是一种动态压缩算法,码率可高可低,多大/ q% C% Q* S" A3 m0 w, c
的码率或者说压缩率,可以使画面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最大限度的画质,是非常难以权衡的事情。每个DVD制作者对此都会有自己的
) O" e  L3 s( b. }9 {理解,谁权衡与实现得最好,在空间与画质上拿捏得最准,既不造成浪费又能保持清晰,谁才是真正的高手,这也是DVD制作者应有. m# l/ ]1 i: K
的态度。
' l7 M  F! \2 e% c0 M  在JPEG静态图像压缩算法中,对大面积同色调的画面(比如墙壁、天空)压缩率最大,压狠了会出现水渍般花纹效果,如尿坑一
! b/ J) X! [9 R+ ?般,常用PHOTOSHOP的人都会有体会。MPEG2处理大面积同色的原理大同小异,也是有损压缩,只是每帧画面的花纹位置不同,连续播
* I6 y' B6 X+ u, |放时就会出现“雪花”般的效果。注意观察雪花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一张盘画质的压缩度。) j& z( v; h# T* e
  4、拉丝现象
/ j# I) c. |; k$ g5 A  这又是一个难以描述的现象,因为它是一个动态中的效果。
" W/ ?, D5 T" O$ {2 n$ {( O8 i  拉丝现象经常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在隔行与逐行以及制式转换中,一种是在压缩制作中,其中后者占比例最大,尤其是在7 X$ [. F0 y7 |
翻版复制的二次制作中。MPEG2的压缩率除了体现在码率大小之外,有的压缩工具还提供几档压缩时间,最佳画质的压缩时间当然最" b# H0 E7 I8 P; t7 n# H
长,一般来说一张90分钟标准DVD被重新压缩编码成MPEG2的耗时需要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也就是说平均一天的工作量才能完成一* b& J. D9 `- s% |1 S
部DVD的压缩。某些D商为了加快制作DVD母盘的速度,在压缩时选用了普通甚至快速的压缩方法,在码率不变的情况下会牺牲画质,4 P0 u( R5 Y+ X; d) i  R
造成拉丝的后果。一般在连续播放下错觉会将拉丝效果掩饰起来,考察一张DVD盘是否用了快速压缩,可以用DVD机的SKIP跳节方式来
% G% I) s+ ^% a检查,注意观察节与节之间画面切换时的一瞬间是否出现短暂的拉丝现象。7 K8 G+ \7 o, I1 |/ ^2 R
  不同的DVD机在还原逐行时对拉丝效果有不同的反应,这是一个由电视机、DVD机和DVD盘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链,有的DVD机可以0 N! `: t+ Q7 W4 @( |$ n# d
避免因为逐行转换造成的这一现象,比如PHILIPS等,它可以兼容PAL制下的逐行,一般DVD机都只在N制下逐行,这就对DVD光盘的制
) [* t% g! [7 F; i作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5 L% t) i+ X- z9 t
  6 {$ B: p6 i  o, J
  第二节 画质的评判范围) A2 Q) h0 y- |* a1 `
  " G) H: y2 S7 M
  有了上面四大要素,我们可以来评测画质了。
! G% n5 P# D5 b. ^  评测画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象香水业的鼻子、音响业的耳朵、葡萄酒业的舌头一样,影像业中优秀的视觉辨察力是至关重
5 a5 Z- r" m) B1 h; Y4 q& S0 o" }要的,人们把这种特殊人才称为金眼睛(Golden eyes)。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DVD爱好者都有火眼金睛,任意几段画面便能辨出其中: _3 \/ i) l8 S! U  Q1 k3 ?
三味。因此我们基于一般视觉能力,找几处最容易分辨的地方,如果你想评判你的DVD,尽量挑选这些段落来观察。1 {' l1 h, n/ p) N
  1、人脸
& @. `: ?4 n) ?1 S9 F  有关科学统计,人类大脑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在存贮和识别其它同类的面部,也只有人类对其它同类的面部特征最为敏感。人的面
% @9 z7 C. T* c! b部不但长相不同,表情也不同,传达着无数的信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对人类面部的捕捉更为重视,可以说电影就是用不同的人脸
8 a1 K  \9 i2 T* ^# u2 j0 n0 o来讲故事。人的面部是有光泽和纹理的,经过镜头聚焦以及灯光照射,在电影中可以反应出最佳状态,其细腻程度大于我们的自然视* d8 r7 G& I! d$ `) J' n7 C
觉。相比观察景物或者静物,仔细观察人脸更容易捕捉画面清晰度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选择半身左右的人脸镜头,超大特写7 E4 t2 J* u% k7 L% _
画面容易迷惑我们的眼睛,掩盖了精度损失,让我们产生“还不错”的错觉。这也是许多彩色喷墨打印机展示样张时的高招,A4幅面
) b  w8 o( [" g& |. }9 w的特写照看上去一定比五寸的合影照要精细得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其实精度并没有提升。& L# R+ K8 v  S  n% Q4 l! ]  C
  注意观察DVD电影中角色的面部,还有助于我们判断画质的色彩饱和度,太冷偏暗的肤色是不正常的。另外,压缩过度的影片,; T4 |. F& a6 F6 P
人物还会出现阴阳脸效果,显得曝光不准。# p- P2 b( A5 q
  2、强光源
# g* F1 x+ _' K  一些强光源比如太阳、火焰等会产生光晕,在数字化压缩算法中,光晕的渐变过程是灰度等级的体现,压缩过重会使光晕过渡不$ ?- a- Z# |7 w
自然导致失真。在电影中,最常见的光源除了太阳与火焰,还有夜晚的霓红灯,它们应该具备自然和谐的光晕过渡。美国大片中最重( f% T( B4 l/ B, i- L: E. ]/ m  W/ F
要也是重常见的光源是汽车金属漆的反光,请在DVD中仔细观察,它的清亮与否是DVD画质压缩率的重要旁证。压缩失当的DVD会在强
; j$ q3 d1 `3 u4 V( b  A) O光下产生曝光过度的现象,甚至渐变失真,出现同心圆效果。) Z7 N1 k' J& O6 V" T
  3、天空和墙壁; X6 [( }" `# z9 F
  观察天空或者墙壁等镜头,实际是在观察大面积同色下的处理效果。经过MPEG2的压缩,墙壁、天空等地方是否有雪花现象,轻0 ~% ~0 E# O) f1 Y
重程度如何,这都关系着DVD的画质。因为大面积同色下出现雪花的概率要比其它场景大得多,这和MPEG2的压缩算法有关。如果雪花+ g7 n  R$ z0 S, |; A* N, K; V
轻微得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用肉眼难以察觉,这便是DVD的上佳之作。数字合成电影在这方面表现最抢眼,其DVD效果甚至超越影院效$ K9 e. T8 W; I3 m
果。+ ~, r1 \* S2 w- W! H3 v9 ?
  4、暗光
* J9 u; [5 g7 ]' o1 y  在电影中黑夜的镜头会使画面整体偏暗,MPEG2的动态压缩率会自动增大,这个特性与大面积同色不同,它是动态压缩的必然产
4 p) S# p# L5 y物。MPEG2的压缩特性有两点,一是重静轻动,静止画面压缩小,动态画面压缩大,二是重明轻暗,光线好的画面压缩小,暗光或者
% q/ C& Z, ^+ g3 ^  P. p黑色画面压缩大,包括大面积阴影部分,画质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有的影片在白天的画面表现几乎完美,可是一到夜晚画面就会出1 B+ u# v, I2 `. C  C
现许多雪花。评测一张DVD一定要尽量找些黑夜镜头来看,如果有的话。
3 s# h6 H" l- R2 Y* u  观察完四个要素在四种画面的表现之后,我们就其结果为一张DVD画质打分了。7 R( D; ]! p+ 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DVD的画质等级/ u- A0 {! g9 b. S( h2 X) l
  # |, P9 q) l* L
  第一级:最佳画质,无可挑剔7 |9 x6 q3 d& ?% e7 h* N
  要求图像清澈干净,色彩生动,各处细节包括人物面部清晰,反光表现突出,整部影片没有雪花现象,效果超过自然视觉。无论
; ~7 P( {1 q; I" S! L  T) R# O是D5还是D9,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都是收藏首选佳品。2 f4 w2 @/ n% |4 i, Y% N- K- f& r1 N
  在这一级上,D5与D9的画质是没有区别的,虽然D9的容量比D5大一些。当然,有的D9爱好者喜欢收藏盘中的彩蛋和花絮等,这个  z5 a* W1 d/ F) }: E3 |6 W0 p
另当别论。一般来说,符合第一级标准的DVD盘大部分是近年新片,也就是DVD标准发布(1995年)之后的影片,这部分影片大多采用! _5 w9 L! v) `
2.35:1的画面比例。这时候的电影商已经注重了影院与DVD的双渠道发行,所以在影片拍摄时就为DVD的制作做好了准备,DVD的画质7 y/ ?9 C/ z+ W! [) E5 Y5 F2 A
表现当然超强,比如《指环王》等。即便是电影本身画质极佳,但在制作DVD时想要达到一级的效果并不容易,对制作过程要求十分! f; t, v" @+ ^  D4 p$ z2 m7 N1 {
严格,大部分一级影片都是八大影业的产品,当然少数欧洲和亚洲DVD也有例外。
5 `' Z3 C& p- F  第一级的画质堪称DVD的典范,是现行家用视频中的极品,你可以尽情地紧盯着屏幕,用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最终你会发出“
6 y9 D$ L- ~: S& q* _9 B怎么会这样清楚”的感叹。一级影片不管你看没看过,不管你喜爱与否,就画质而言都值得收藏。看过这样的光盘你才会知道DVD强
6 r: I1 [; G$ b- K劲生命力之所在。
, A7 G& I9 y5 l4 U$ @1 Q! b# f" i  第二级:清晰画质,不够完美& g6 t7 r2 M$ \
  第二级画质的要求是要足够清晰,但允许有少量或者轻微的雪花。主观地说,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来看DVD,觉得大体不错但不7 w+ v, N+ y. j2 ~# y! x! P  R0 F
知为何稍有不满时,便可以归入第二级。具体来说,大部分画面清晰(聚焦准确)、色彩绚丽(色彩正确、饱和),人物面部反光细
- I( R/ a: N3 x/ h* P8 c9 y腻,但偶尔出现少量雪花,或者全程都有极轻微的雪花者,便可以归入第二级。再通俗些说,你一看就知道是DVD级的画质,但在雪& J/ \3 r+ o5 W2 n8 T5 }4 S
花和颜色等方面有些欠缺,这便是二级画质。
& c: Z- c) l+ }1 X# {% e  另外,还有三种情况可以归入第二级:- I. b: K5 d3 c  Y+ F/ O" C1 l
  第一、整张DVD或者大部分画面都有雪花,但极轻微。极轻微的标准是,在三倍于电视对角线长度的观看距离下不明显。这类影
8 [, v: `9 ]8 v+ }片一般出自大影业公司的近作,利用了后期数字技术合成,影片本身没问题,但由于在压缩制作DVD时以画质换取空间,产生了少许( P- v& J8 {5 J* I( K
遗憾。虽然不影响整体效果,但比起第一级来,明显少了清澈感,这种情况在D5与D9盘中都会发生。当然也有D商进行二次翻片时为4 D# r, P3 R; s6 \2 K; t
照顾D5的容量而强行使用高压缩率的情况,但这是少数。这类影片主要还是源自好莱坞,也包括部分欧洲、香港还有日韩。/ Y8 s* Y" d( w! t) U
  第二、色彩出众,画质没有明显雪花,但有轻微的失焦感觉(与第一级对比)。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大影业公司的经典老电影上
' N: S6 G# K& L8 H0 |/ k) |) h,老电影从陈年胶片中修复翻制,其效果焕然一新,色彩比原先的胶片还要出色,达到这样的质量实属难得,绝佳收藏。. q+ k* @$ H* J) j3 P- e
  第三、除了八大影业等庞大电影公司外,一些小影业公司或者独立制片人的电影,由于在DVD制作过程中设备与技术的欠缺,使
2 U5 K; h6 @; |; \2 Q5 C# i- B得画质较好莱坞产品稍逊,虽然无雪花而且色彩亮丽,画面稳定,但是人物面部反光迟钝,构图没有层次感,有失焦的感觉,只能达
: \+ j- Q  }4 C: b" {4 Z8 l0 s到录像带的广播级效果,还有绝大部分港产经典片。他们使用了比较落后的“胶转磁”技术制成,对胶片的修复性较差,画质的失焦
+ T8 `. g! r$ y' U6 ?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J' w5 n( {& ~; n+ c" ^
  除了以上三类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画面在室内和强光源下画质优秀,到室外后就出现雪花的情况;也有总体画质不错/ R: |( m- b, b7 X
,但人物面部出现轻微花斑等颜色失真情况,都可归入二级。! @- g# ]3 E, m% P' x
  第三级:画质勉强,内容出众) C2 A! A9 {! K/ D- h; B: W
  白衣称这一级为鸡肋级,从画质来说,第三级不推荐收藏,具体表现为清晰度明显不行,失焦严重,雪花过多,颜色有显著偏差
  w( w& _0 x3 h. P( B, }- v。虽然如此,但因为下列三种情况,有时也只得勉强接受:) f) P; ?1 X" u: X$ W, S
  1、非八大影业出品的电影。一般来讲,八大影业出品的DVD电影质量都能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如果拿到了画质不佳的好莱坞电影. j6 d0 h- `$ l- _
,则大部分情况是没有找对版本,应该等更好画质版本出现,不必急于收藏,尤其是半年之内的新片,更需要耐心等待DVD正片的发1 w, W0 N& Y2 L: C8 @; e* i- n2 T
行周期。
* a3 Z9 `5 N/ }  2、内容出众,久觅不得的电影。比如一些欧洲经典电影,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DVD产品画质不很考究,像法国禁演的最受争议% y! G2 x9 \3 B2 Q, p9 r4 K
的影片《强我》,雪花已经严重干扰观看,但版本难得,只得收下。! B7 a& ?. S+ w* U% b
  3、寻找不到画质更好的版本。比如前苏联的一些经典电影,电影胶片档案都已经面目全非,在我国只能找到当年作为译制片引
5 m) W; _1 m. {6 v% u进的录像带,用它们制作的DVD,不可能期望有多好的效果,比如《办公室的故事》,效果已经是家庭录像带的质量了,不但完全失4 u1 _- @- J4 n( M
焦模糊,而且也有过曝现象,PAL制4:3的电视版,本应该淘汰才对。可是除了俄国人,不会有人再对这部电影进行重新修复了,所, Y& E: C! i9 X# Q
以这样的版本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佳版了。有总比没有强,先收下再说。这些片子很难再找到二级以上画质的版本了,这和DVD的
" v/ s8 O% Y- P1 B1 q) b制作与片源有关。! z5 d: x9 E" a/ R2 \
  除了八大影业之外,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亚洲比如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及港台等地,他们出品的电影在制作DVD时技术都: G! Y2 G4 |+ J  X, W4 H+ E
比较传统,大部分画质逊于好莱坞电影。另外,独立制片人或者小制片商,他们没有实力对DVD版本精工细作,加之一些D商水平有限
1 ~& ]! I/ j( i* ?9 F6 I% ?8 [,这样的DVD在画质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所以我们对欧洲和亚洲电影的收藏尺度可以放宽一些,三级画质也可以收录。0 R6 c1 `' ~* N( E. S1 a
  第四级:垃圾画质,绝对淘汰
9 _+ a! q( g1 R  第四级根本不是DVD该有的画质,从一些光盘内容来看,连VCD级都达不到。这一级影片已经不需要什么辨察力,很容易看出来。! T* t7 d, E2 k$ S! P
单纯的技术原因无论再怎么差,压缩得再狠,只要片源清楚,绝不会出现第四级的画质,这一定是D商的片源不正造成,为求利润不3 h3 C7 n  j+ C" E, V+ p. `
择手段。有的D商甚至从网上下载RM格式的视频文件作为片源,这样的版本大多出现在新片中。网上电影大部分就来自于DVD,经过缩
  E2 W4 S& p2 m小和强烈压缩上传,下载后再制作DVD,相当于用照相机翻拍文件,缩小压缩后,再放大着用打印机打出来,其效果可想而知。更有
: F5 B/ ]( d6 b# m" O* C甚者抱着摄像机去影院偷拍,然后像录像结果翻制成DVD,这类版本被称为“枪版”,臭名昭著。不要小看小小的DVD光盘,其中门道" \0 l& R2 g1 |- x9 a+ x& ~
甚多,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一定要选对DVD片源。
8 i* D: \! _( y5 ~6 ?  说明:一些人振振有词的说,新版虽然没有好版,但是也能凑合看,至少先睹为快,把故事看完,然后再找合适的等好版。可是
+ h1 v$ {3 p( [  {1 r,你知道看差版时你损失了什么吗?让那么恶劣的画面污染你的眼睛,降低的是你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格!你是一个能忍受自己没有
9 Z; f: J$ k$ @& |基本的审美能力的人吗?能把白衣的帖子看到这里的,绝不会是那样的人!
$ L2 W+ ?. }* f' [* o  四级画质的DVD是不值得看的,除非不是电影,而是一些翻制的电视节目,或者一些非常古怪的内容,全这与我们谈的电影收藏
  O* H( f, ^+ ~, @+ E- W就不相干了。比如一些国内地下导演的作品,或者一些民间影像工作者拍摄的记录片,导演本身就是用普通DV拍摄而成,画质还不如% F4 ^1 B4 m1 R4 p
电视节目,但情况特殊,也就认了。再如一些电视连续剧或电视讲座,由于是电视版本,就不细究了。至于一看就是VCD级的,甚至6 Y  b+ z! t# o4 U5 y
像转录过N次的录像带的DVD画质,白衣每次看到都会痛苦地大骂一声,这样的出版商简直是对DVD的亵渎!!!——要知道DVD不是一; k" F; u/ R& E2 b: T- V+ P, |7 h, R
种简单的介质!DVD代表着一种影像的品质!消费什么样的DVD则代表着一个人的艺术欣赏水准和审美气质!比最最最令人发指的是:7 ?- w+ o( A: i9 }" y" ?& N! M
正规的国营音像出版单位发行的“正版DVD”,现在是全世界最烂的DVD!!!他们应该学习D版商高尚的商业道德和艺术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认清DVD盘上的各种标志
; R5 j. S6 ~8 |# @( b: q  l2 r  
/ c; h5 h2 z& x  购买DVD-Video影片并不像买VCD盘或是录像那么简单,因为每片DVD影音光盘上都有多种图标,说明各种不同的规格,若是糊里
+ U7 b4 u& y' W) D' a7 \# T3 p6 o糊涂就买下某部DVD影片,轻则可能没有中文字幕可看,重则根本不能播放,因此,作为消费者需要了解光盘片上有哪些常见的符号
& u' `6 Z' E0 F  一、DVD Video标志
1 ?, g: X4 q9 W% u8 ^8 j  标准DVD-Video激光视盘片 。在每个DVD激光视盘片的包装上,一定会看到这个标志,表示这张DVD盘片里面存储的是符合DVD-) y7 [& f2 P- p: m8 v
Video规范的影音资料,所有的功能均遵守规格书的定义。只要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确定它是一片“DVD-Video激光视盘片”,可以在! b  x6 g3 Z$ o
DVD影碟机上播映。+ `1 f+ B3 n. m& w. I8 J. |1 w
  二、DOLBY DIGITAL Dolby
1 f3 R5 _4 E3 ^$ V5 v  这个符号代表光盘内的声音信号已使用AC-3编码处理,您只要拥有AC-3解码设备就可以享受数数码声音效果。与之相类的,是
3 ]7 M$ z: C. G$ P. I" A5 d( YDTS、MPEG2等标识。4 Y7 n5 [& z1 v3 l' K
  三、NTSC OR PAL
3 x% ?4 B- z: m$ f, w4 O  视频系统标识。多数情况下,视频系统与区码限制通常都标示在一起,不过有些情况下会分开标示,一般视频系统的标识有两个6 Z3 u4 ]7 I( u% [( O. _' k6 C
,NTSC是美国所采用的视频输出系统,欧洲跟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PAL系统。另外,在旁边还标有相应的区码限制,All表示全区未锁6 J" |, Q9 u5 V& t" f
码,数字则表示可观赏该部影片的区域(相关内容请参阅上文)。
& S0 p# v/ q- E* }: J$ i( H7 |  四、Subtitle
2 u* Q! p) w% a% K  多字幕播放。若是您很喜欢欣赏国外影片,却又不熟悉英文的话,这个符号您一定要记得!这处图标表示此张光盘提供多种不同0 u% s) D! K. `* C* y
的字幕播出。其中的数字用来声明字幕的数量。不过有的DVD光盘并不采用此种字幕表示,所以需要留意外包装上文字,才能确定是
0 r6 m7 v, v; C& P/ a否有中文字幕可看。有关多种字幕的知识,白衣在后面的文章中还会有详细的说明。
( j) }& j2 N2 ~4 k4 m0 L. [) j  m  五、Aspect ratio
1 d9 E0 Q2 I$ }; Q& `7 I1 j, `  视频格式。如果标示为4:3视频画面,就说明影像画面已经外理为4:3的画面,适合在传统电视机上输出,若光盘包装上影片画
5 V0 w9 @1 @. q$ u% [/ g面比例为16:9,而您又在4:3的电视上放映时就必须以Letterbox域Pan&Scan模式观看,观赏质量多少会受影响。相关知识白衣在+ o5 |, I4 J5 s
本文的前后有关章节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8 C- u+ ?- y8 x' O6 a  六、RESTRICTED0 ?, Y% u1 q" T
  影片分级标示。原版DVD-Video的影片大多采用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将影片区分成G、PG、PG-13、R、NC-17几级。
. \' B$ {1 V7 [3 G! R" d3 m4 n  这些标识无疑是非常有用的,当然,在选购D版的碟时,你还要注意的是很多封面上的介绍真实,其实,盘片的内容和其翻录的
; y  ]3 N$ J$ R# R原盘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比如,有些DVD是采用VCD翻刻而成的,这当然就没有DVD的质量,但其外包装说明还是沿用正宗DVD产品的
! k+ v% S( _8 D( s  j包装。这些都是值得你注意的地方。
3 o6 }% F# ^4 g( \; s$ {/ M7 n+ t' h! S5 P6 l7 P& }
第七章 正版与盗版
% L" C8 w4 J$ V2 `& \  
* }+ e8 z0 e, N  这一章有两大问题的预备知识需要交待。( [8 m* p) ^, r+ c' U% C# s/ I% r
  第一大问题是最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本文无法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致命原因,对于DVD,我们应该收藏正版还是D版?0 m& |1 G5 D; t! z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收藏D版,要注意哪些问题。
/ Y& N3 c8 y# [; M( q6 u  谈到收藏,先要解释几个常用名词(第九章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 s* P# ~5 A( Z8 M( s4 a* b  D版:盗版,成为这个敏感词的代称。2 n/ e; r% n8 d& F/ {
  D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盗版商,也叫DS,二是泛指碟商。大同小异。
; a5 e7 t3 A; X$ \% `( D( E  洗盘:用好版将差版淘汰出收藏队伍。
! I2 I; o" A' a5 ~. v% U  片源:电影内容的来源。% W2 S  c  K6 q' A8 P4 U' X  v5 p
  如果将DVD盘进行最简单的分类的话,那么它只有两大类:正版盘与盗版盘。我们应该收藏哪种?在“支持正版”的口号响彻云
  @; X% J3 J6 W9 r天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别的答案,但白衣有不同的看法。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版盘。
4 a: ?/ I1 ^6 \1 F2 _9 _  * p; y5 ~" G( L6 k2 i
  第一节 正版DVD的定义( n- Q1 [; g  {1 Q# Z' s4 T
  # ^  V: |" E5 Q# ~3 ?' W- N6 e
  DVD的区码问题前几章已讲过,八大影业作为DVD的主要推动者,严格遵守的区码也是他们版权构成的一部分。他们将全世界DVD
& {1 q: V, B( J1 R8 r- Q的发行分成区域,制作质量最高的是北美一区,其次是欧洲日本二区和东南亚三区。中国属于六区,很遗憾,我国DVD制作水平最低
6 a& J) ]- O1 g; A" d) N, f。因此,对我国用户来说,正版DVD的三个要素是: - F$ I0 h# `  g: ~$ G8 {/ w
  1、正规音像出版单位
2 K& ^0 X  R1 r9 C8 n3 m" ]  2、出版内容正式被授权
5 f) N, ]4 G3 N0 P0 Q! A  3、八大影业产品要六区区码
% }( F# s  |4 |/ ~! l, e- r, a  不满足以上任何一个条件,都属于盗版。当然,非八大影业的电影,是不受区码限制的。那么我国满足这些条件的所谓正版音像& f' u) H/ i! I2 H- V2 [7 z
单位,他们制作的DVD质量如何呢?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四个字:令人发指。
6 S9 D2 Y& v: j9 b- b% D+ @2 X' Y  一般国内DVD的画质都在三级以下,极少数可以进入二级,一级画质的几乎没有。D版商不同,对于八大影业的影片,他们往往直0 u/ z" m, {) P
接取材于已发行的一区或三区的DVD,画质一般都不错,大部分在二级以上;对于国产影片或者港台等地自有版权电影,D商便直接翻8 W" i/ j% a& Y3 ~) n7 m# w, u
制于正版。人们常说,一些事情到了国内就走样,在DVD上又应验了,这个奇特的现象是,在我国,盗版DVD画质远远高于正版画质。
7 h0 i! s6 s. `, S  \为什么DVD的制作会使画质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我国正版商与盗版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还得先从DVD的制作技术谈起。( n% _9 @0 L. {% [% ^9 n2 E( b
  
" {; u' z& E( c  第二节 DVD的片源: w$ ?8 ?8 ~9 s/ B5 K
  ( T( a' E$ W  p% M" A7 Y7 @
  DVD的制作大概分为三大步:一、将片源数字化;二、字幕以及声音合成;三、按MPEG2编码压缩成DVD母盘。其中影响画质的是
( S: J6 y( D2 H- ~' Q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三步压缩不当会使画质受损,但效果不会太差,使得画质堕落到三四级水平的罪魁祸首是第一步,数字化片源的. `% f- I0 Z( E) A: m  C
过程。& K& Q4 t* m& k; C2 d$ t
  第一种:新兴的纯数码版。; L5 @& s; j  K2 {
  电影拷贝在过去都用胶片,在播放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失。2000年以后,纯数字技术利用大容量的硬盘、光盘甚至超宽网络
( N$ M" f# X3 \- C+ x为手段发行数码版的电影,色彩和清晰度最佳,有的还要供给IMAX影院播放。当然这样的影院还是少数,他们会同时发行胶片版的拷3 f" ~) i" K( X5 J% g- t. H0 N5 n1 l
贝。纯数字化电影与DVD是近亲,在制作光盘时效果最好,一般都是一级画质,可惜这类电影制作与发行成本高昂,品种屈指可数。
# |, i+ K: @" x0 t6 w2 u# s/ H& ?  第二种:传统胶片版。
% ^; x+ D9 j- y- H  电影作为一种成熟娱乐产品,制作成本不能不考虑,就算是财大气粗的八大影业,也不可能每部电影都采用纯数字技术来制作和9 M! g1 r* X" Z; X: l
发行,更何况还有过去浩翰的片库。所以绝大多数的影片还是用胶片保存。从电影胶片上将图像数字化,这个过程是导致画质差异的
! ^1 {( Y7 q. Y- v& w0 V5 J关键。
! s* D- l! T4 R* t5 c  要知道脆弱的胶片在保存前就几经折腾,大伤元气了:; @! q0 Q: d( C. }. N* K- d
  首先是胶片制作。电影胶片在拍摄和剪辑完成后,要经过冲印,从负片转成正片,还要复制拷贝以供多家影院播放,这中间会损+ y$ C' B" n  w9 @5 {0 n
失一些画质。- B/ q  J5 r- t8 L0 @  o; P
  其次是胶片质量。不同的胶片质量不同,其效果就不同,就像摄影时进口胶卷与国产胶卷的差别一样,色彩、清晰度都有差别,! D/ n  L& ]* y. M8 ]
因为电影屏幕很大且没有对比,一般人不会留意。八大影业可以说是最注重胶片质量而且也最不惜成本的,但是其它国家比如我国,
& Y$ E5 j2 c$ W- o: _# _1 R* r0 z6 }昂贵的胶片代表着巨大的拍摄成本,演员们都争取“一次过”,减少重拍的浪费,所以胶片不但在数量上慎用,在质量上也不敢奢求  R0 I4 z  `% |$ J- E
。因此同一时期美国电影与其它国家电影相比,其画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更何况还有好莱坞豪华的灯光和摄影器材助阵。
2 ?& B1 @' ?$ A' s  然后是保存。电影拷贝的保存非常重要。最近八大影业中历史最悠久的米高梅(MGM)打算卖掉旗下的电影公司,索尼与时代华
* Q+ C" J9 p/ l, H& U) J2 j7 Z纳争相出价50亿美元,他们看中的便是米高梅那丰富的宝藏——“片库”。电影拷贝的存放在好莱坞是一项专门的学问,从黑白默片
% _. B" p  {" \时代开始,对拷贝的保存就已经非常在意,诸如恒温恒湿,闭光除尘,防霉去菌,定期翻新之类。我国电影胶片的保存手段比较落后% A9 E  k) m! v! V
,拷贝损伤严重,直接表现出来的结果便是画质模糊,胶片变形造成播放时抖动严重,划痕过多造成下雨般的效果。在电脑图像特技
( J- U8 T% W' t9 P! K6 B中专门有一项模拟老电影画面,便是仿着胶片轻度划伤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影如卓别林时代的黑白片画面都还算清晰,而我5 y0 M" ]6 n* K+ {1 }
国五六十年代的拷贝画质就已经让人担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何尽快抢救电影片库,以数字化技术保存,是全人类面对电影9 _" l( L* A, o# `& _6 V' F
文化遗产的问题。
' C6 A' _& Z/ |' b/ i& X% m4 h7 m# j5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片源的数字化. a# L$ |* }$ E% |7 Q
  8 K1 J9 K$ i+ S/ x
  先说传统技术。/ l- N0 `* I' {2 S" T, A3 s1 z  N
  早在录像带时期,电影内容便从胶片中被移植到录像带上,这种传统技术被称为“胶转磁”(telecine)。制作者将图像从电影$ b  V! ?/ S* N
胶片中解读出来转换成电磁信号存贮在录像带上。由于是模拟技术,在复制和转换过程中损失严重,效果相比胶片当然不会好。广播
8 ^7 x+ c9 n; a7 [" Q级的设备为了尽可能在复制和编辑中减少画质损失是煞费苦心,效果较好的设备代价极其高昂。可是就算最清晰的录像带也只能达到9 Y; k4 r: I! f( m9 C
二级稍差的效果,供出售和租赁的家用录像带画质只有广播级的一半,四级稍强的水平。VCD的出现为胶转磁技术又加了一个步骤,
. }8 {. o* z2 n, b/ T3 [# K. k. b将录在录像带上的信号再进一步数字化,然后编码成VCD格式。其画质本就与录像带(VHS)接近,这个转换在当时问题不大。老实说# H2 f- o  |7 A( y, m
,VCD那320×240豆腐块大小的原始画面还是挺清楚的,可一旦放大成全屏幕或者在电视机上观看,画质就不行了,这如同在& V, Y/ O! [5 I9 d$ f
PHOTOSHOP中放大了200%以上的效果。: \6 f7 ]0 R, v; L$ I" k4 A7 E( e
  DVD出现后,出于惯性和技术限制,很自然地将制作VCD的一套照搬过来,只是最后编码时将MPEG1换成了MPEG2,虽然画面变大了0 {) l  o2 J7 u1 ]6 g2 T: ^4 Q
,但精度没有本质提高。经过胶转磁的损失,这类DVD看起来画面显得非常柔和,感觉有些轻微失焦。几乎所有的港片和国产片,还1 j9 g/ t2 U9 i  c" f8 K
有大部分欧洲片,都在使用这种传统的制作技术制作DVD,直到近一两年才有些改进。
0 R! B& V% V" p8 \+ T  至于我国的DVD发行商们,手段就更多一些,不管是胶转磁,还是从录像带、LD甚至VCD上翻制,由于DVD光盘的市场普及,利润: |8 K( l. d4 X: }" h3 Y2 I4 S
驱使着这些手法都涌向DVD行业,说好听了叫百川归海,难听点就是藏污纳垢。更可悲的是,胶转磁的设备也有好坏之分,昂贵的设
! g8 b+ f, k6 b8 m  \6 y备我国一般的出版单位都没有,如果把顶级设备比作CPU的P4 3.0的话,我国大部分还在使用P3 或者赛扬。所以我国出版的DVD质量9 K+ P( ?3 U3 L, W, {: ^' b
普遍不行,DVD作为一种画质的代表,在这方面却误导了新手,因为在收盘初期他们大多不问画质不问品牌,见到影片名称合适就收
1 C. c6 p* d& r,认为DVD画质一定清楚肯定没问题。所有藏家包括白衣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白衣曾回头检敛了一下收藏DVD初期所收的上千张盘,
; F; O& D7 j$ |3 j& C' E7 G0 ]5 D3 r一级的几乎没有。而几经洗牌,这样的盘仍占白衣收藏的五分之一,洗牌之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7 R% M, G& e/ e# @; x  再说新技术。8 X/ e2 U9 e9 v9 E1 n9 Q. s1 w
  既然中间环节如此不堪,不如索性甩掉,于是“胶片扫描”的影片数字化技术出现。
# M* k4 S5 \# u* g8 a6 b7 H  虽然扫描不算太新的技术,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针对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与之配套的是一套代价高昂
; w2 r/ o2 L( |; m. a8 k: J- x得可怕的设备,它包括扫描时的优化、扫描后的存贮、图像修复、技术合成以及最终编码等一系列流程。这样一台后期数字化设备不$ G2 G: M2 I+ B: Z$ E  f9 G  o1 B5 g2 D
包括编辑终端就已经价值数千万美元,只有拼命推动DVD市场的影业巨头才舍得这样投资,比如时代华纳拥有的Thomson Spectre系统5 c4 w( D8 V8 G' x2 N; }2 @
。之所以代价如此昂贵,是因为这样的系统所处理的对象是“完全没有压缩过的”电影图像。我们在前面讨论过,DVD画质的90分钟
9 b2 \, M$ @0 S电影如果不压缩,需要200G左右,为了满足数码影院、IMAX甚至数字高清电视(1920×1080)的播放需求,这种系统处理过的电影画
* Z( P: T, W( U4 x" f质可以达到4096×2048,单幅画面近九百万像素,甚至超过了现在高档的数码相机,比DVD清晰十几倍,其扫描后的影片体积可想而! }- e( I% e5 }" b/ U3 m  g
知。更何况一部电影扫入后不是短时间内能处理完成的,为了应付影业公司不断增长的DVD制作需求,时代华纳为这种系统配备了" d/ X1 D% m) K+ U1 ?
10TB(10000G)的硬盘库,饶是如此庞大的系统,也只能同时保存和处理三到四部电影而已。  C9 Y# t5 z7 m1 \
  高昂的代价还远没有结束,对电影的扫描结果进行逐帧的修复与合成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部90分钟的电影至少需要90×60×
; j2 G6 r; V' y  B24= 129600帧的处理工作,这需要造价高昂的软件来协助处理。加之后期出色的音响制作与合成,一部出色的DVD的制作投入是相当+ G1 g% x2 ]$ j) k. `
惊人的。当我们感叹一级画质的完美时,谁会想到其背后如此惊人资本与技术运作。白衣曾听说一家美国影业公司抢救修复我国早期# z/ S- ]' |0 Q% z! n5 ~8 `) [
珍贵的电影——阮玲玉主演的《神女》,胶片已霉变溃烂,经过修复之后,画质比中国目前正版的《无极》《夜宴》还要好。当然,
$ {( E, f* u3 U; D0 F% R$ i买的不如卖的精,推动八大影业如此投资的是市场回报。2004年,电影的DVD收入首次超过了其票房,成为电影工业新的利润增长支+ l$ E/ J4 g9 e
柱。同样在我国市场DVD也开始火爆,但我国音像出版商又是怎样制作DVD的呢?
+ [" ]3 e# p1 ~% ^& R3 P6 X* O  
6 m9 q! ^+ O* i+ G; y( \) \  第四节 你手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烂碟# B! M& G; b8 g; H$ I- O
  ( V3 p% I1 K  l4 e
  我国许多问题有市场经济转型等诸多巧妙理由来化解,但是整个社会形成的“向钱看”的风气是不争的事实。其具体表现最明显% K) u. U  n% `3 q9 @% }
的便是商家的急功近利,对用户不负责任,赚钱赚的都是短平快的小钱,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国营正规音像出版单位尤其如* q- I8 T! e. x$ C# B, N* m" G
此,反倒不如D版商更具有商业道德和艺术道德。
" g9 R; a+ B+ \4 {3 Z( G  正规的音像出版单位在制作外国影业公司的DVD时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已经取得某电影DVD总代理权的国外制作公司申请区域代
. n3 b% j/ l$ E& O* g  |1 B+ J理权,另一条便是直接向影业公司申请区域发行权。一般来说,国际代理公司会提前做好DVD母盘,只需要加入字幕或者配音等后期: S3 P1 h- I3 y5 A6 r
翻译工作,然后再合成编码,质量比较有保证,而且内容较新。但是好莱坞电影的总代理权拿价不菲,所以转嫁到国内区域代理商头
% i, C* R2 q3 R5 _( [0 Y上也很昂贵,更何况在市场销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惯走捷径的国内商家会选择更低成本的短平快路线,抛开国际代理商直接向影业4 l. p/ h+ q1 t3 ~5 K- b
公司购买发行权。可惜新影片的价格令他们却步,三年以上的“老片”和低成本制作的电影,由于其低廉的价格,成为国内音像出版
/ w. ^! n: W) M) A商的首选。但是紧接着迎来了两个问题:1,国内音像商大多在用胶转磁中较差的设备在转换母版,没有能力直接制作高清晰的DVD;4 ~9 _- e; ^) f+ f$ e3 }
2,电影母版有可能不是胶片形式获得。按照影业惯例,发行档期结束后影院要将拷贝归还原影业公司,大部分拷贝会被销毁,少数' Z; Q. e" W5 V
收存,另再做一个录像带版本以备用。所以小规模的发行申请,影业公司只提供录像带。我国很少有直接的DVD发行申请,一般都辗8 K5 n9 }- f/ S& }9 p8 U4 x/ \) d0 p
转由电视台经手,以电视播放为由作为译制片来引进,有的更是直接从N年前已经引进过的在电视台放烂了的译制片下手,理论上这
% B3 O/ W. C5 l3 N- f两个版权是不能混用的,当然进到我国来就由不得老外了。% P# N$ O0 x' P( ?: y8 _- H! d
  因此我国所谓正版DVD市场便出现这样的现象,无论是购买DVD机时的随机赠送,还是音像超市或者网上商店的正版销售,均是片
5 T6 n& B8 F/ Y9 _源稀少,佳片难觅,低成本的滥片当道,画质一看便是录像带的流毒产物。加之前几年VCD势头的惯性,许多DVD只是换汤不换药,竟' n/ c, l0 F7 g' w( M
然以VCD做母盘,清晰度与色彩远远谈不上了。这种惯性也从外国影片延伸到了国产与港片上,一些著名音像公司(比如中凯之流)  I# O6 {& c3 d: S- D5 g
代理的大部分DVD中文影片,比如《无间道》系列,画质极为不堪,不但失焦,而且色彩和对比度完全不对头,它居然还好意思在片1 }1 X7 ~& f+ w- \0 F
头写上防止盗版保护正版的声明,真是让人摇头。这样的正版如果予以保护,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侵害!!!
  |: k, T' h8 E) |  跟着这种正版DVD倒霉的是一些电视和DVD机厂商,因为在电器商店中公开播放的必须是正版音像产品,严格说来,如此在公共场/ B6 i1 E6 x! h: q% [% |
合播放还需要再次得到版权者的授权才可以呢。于是六区国产DVD盘在电器商场肆虐开来,内容是小成本滥制作,画质是三级录像带
7 I9 i3 X9 W2 S" Y,简直就不堪入目,自毁前程。! C' e0 O4 D( X% c" Q
  有人说D版有市场纯属价格原因,家电商巨无霸国美电器刮起正版音像风暴,当当网上书店也是超低DVD上市,其价格已经与盗版
' B8 F: @0 F) e+ x4 m/ j持平甚至还低。可是,这样的所谓六区正版DVD你敢买吗?8 \4 x3 p- n( |0 i+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17: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向“D版”致敬
& H6 T/ z3 ]9 ~; X  / p. V, _* U, ]& a# {! V1 p
  我想深谙此理的出版商也是痛苦的,看看所谓正版DVD有几人问津?一区DVD虽然画质好,但其十几到几十美元的价格非普通人所7 S3 V# D  k* p. i( v* e4 ~
能接受,而且严格说来,对于美国影业公司的DVD产品跨区购买也是一种盗版行为——比如说,被划为6区的中国大陆人,如果买了1
" E- a/ y* i: K9 i8 F3 _: m2 a区的正版碟拿回中国大陆在家里看,也是一种盗版行为!
8 d. U9 P# H+ l7 t2 u2 n  正版大旗的背后掩藏着无可奈何的制约,口袋只有人民币的国人难道就享受不到高画质的DVD吗?
$ m* f! t+ M1 p% S. \6 i  于是,一些出版商尝试翻制买不起版权的电影,走上了D版的梁山之路。
6 f) ~; u; x9 e/ H  事实的真相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著名D版是正版商在“两条腿走路”。当然,D版的生力军仍然是个体游击队。随着打击盗版的! {  Z, ^( V: ]* D2 j  Y
力度越来越打,一些过去比较知名的D版品牌,被抓的被抓,收手的收手,人间蒸发。许多正版D版双重身份的D商,终因近两年风声. {! A2 t5 W+ R) O, h/ o/ h) m  @
太紧而收手。所以近年的品牌越来越少,出货量也越来越少,碟友收盘越来越困难。也许真有一天,风险与利润达到一定比例后,D% e6 n" S$ Y, R! P* r
商们会消失殆尽。所以趁现在还可买到,能收就多收一点吧。
% _* X0 q3 l' @: L8 ~  与外国影片相比,国产影片的DVD效果更差(包括港片),许多出版商还在用录像带作为版权交接之载体。白衣在鄙视这种行为
* b( c) K# J$ T3 y的同时,只得对国产影片DVD在画质上采取宽容态度,差不离就收了,不可能像要求八大影业一样要求他们。难道国产影片没有可取1 S% J5 z, U& h
的了吗?也不尽然,近两年我国影片发行到国外时也学会捎带脚儿卖掉DVD版权(比如美国或者日本),人家做出DVD好版后再被我国
0 c4 L& t' g' I4 g  g8 B5 T! iD商盗回,真个出口转内销,这使许多国产电影再度清晰起来,焕发青春。比如著名的《霸王别姬》、《活着》、《鬼子来了》等,7 i6 T( Z1 s, g8 _0 i& l
盗过来果然画质清晰很多,当然要将老版坚决洗掉了——这里面,白衣手中的极品,是张艺谋的《英雄》,从韩国盗回来的DVD,D版
; M# b4 k: O, K" H$ _" k6 y尚要80元!八倍的价格,都让白衣有物有所值之感!5 E( Z. C5 R! n5 V5 F# ^

0 e2 Z' G- v3 |% K* {; a第八章 DVD是个大玩具1 X5 U1 y6 e# Q. g& t
  
2 g# _1 i9 T! q( N' |# Z  很多人只是把DVD当作高清晰度的影音播放机器来看待。实际上,DVD的交互性和可玩性大大超过VCD,一张制作精良的DVD远远不  h, \9 s, R% P+ l5 @
止让你看一部声画俱佳的电影那么简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DVD都能给我们提供些什么玩法。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讲起。   . E( n! E. P% d! }2 t. w
   9 }; {' w: t& B5 C. {
  第一节 多音轨# j. t, k, A9 u2 i, U$ ]3 p
  
; e) R, ]3 Y7 G" C( _  DVD格式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提供多条音轨(最多可以达到8条)。这个特性是很常用的,大部分DVD都会用到。在故事片中,一" w" g" T+ V( r; C
般会用这个特性来提供多种语言的配音。美国发行的1区DVD,除了英语以外经常还会有西班牙语或法语的配音,香港的故事片也会有$ B* c- `+ K) `- {6 w, T
国粤两种配音。DVD的多语言和VCD的双语言不同之处在于,VCD是利用立体声的两个声道播放两种语言,每种语言只有一个声道。而
0 x+ H8 {0 h% F5 \/ p$ M/ W2 LDVD则每种语言都可以有多声道。比如美亚的《花样年华》就有国语DD2.0、国语DD5.1、粤语DD2.0、粤语DD5.1四个多声道音轨。1 v' l% H. E/ C9 @, W+ q2 x+ A
  另外,这个特性还可以用来提供DTS、Dolby Digital、PCM等不同格式的音轨。有些制作精良的发烧音乐碟,比如老鹰乐队的《5 e7 ]% x% @1 D$ s
冰冻地狱》就同时具有DTS 5.1和PCM立体声音轨,这样不同的用户可以各取所需。注重音质的可以听PCM,注重环绕效果的可以听DTS
& O6 ?7 n9 u) q: Q7 I: z
- j0 E5 c' W6 a; S" t  多音轨的特性还可以衍生出一些特殊的应用。比较常见的有评论音轨和配乐音轨。评论音轨的英文是Audio Commentary,进行评
. d: z, M4 v' H3 B3 z: G, V论的通常是导演,但演员、特技人员或是专业顾问等都可能出现在评论音轨中。这些牵涉到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的人员在影片播放的
6 j: b) r$ W* m; o过程中会配合画面介绍影片的构思、拍摄时的花絮、有关情节的背景知识等等内容,有时候也会给点情节上的提示,帮助大家理解电- Y* o# C! ]# K0 Q
影的内容。在华纳、哥伦比亚、环球、标准等公司出品的DVD中,评论音轨是很常见的配置。0 {1 I9 X: i) j' E
  以前,观众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领会电影拍摄的意图和创作经过,但现在借助DVD的评论音轨,我们可以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直5 i/ |  H9 _8 L: K6 b) z
接从创作者口中了解到更多电影制作的幕后资讯。大多数的评论音轨都是导演挂帅,所以平时大家所指的评论音轨其实主要是导演评* J# u- o1 k7 `: `; a$ E! @
论音轨。目前大多数带有评论音轨的DVD都是以英文为主,不过越来越多的“D版”DVD都给评论音轨配上了中文字幕,因此,大大方5 g, ^# ^- B5 M3 i: f
便了我们观看。( M( {" S1 y1 P
  我们以《搏击会》特别版的四条评论音轨来举例看看:
% A3 Z$ H, Z/ F9 p: [4 Q# Z4 n7 r1 b  1、导演大卫·芬奇关于本片如何从一些意念、景象到最终制作成形的详细介绍;
) F' n- J1 f/ n' P; ?! p2 M- u) o  2、导演大卫·芬奇与片中一些演员重点在电影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所作的评论;5 _' ]" j. E4 X2 ~3 [) d% m  Z7 A4 A  E
  3、原著作者Chuck Palanhiuk和剧作者Jim Uhls对人物、角色行为动机方面的一些深入探讨;
. E- h5 l  l9 Q5 D. p  4、最后一条音轨收录的是其他的一些幕后人员包括摄影导演、服装设计师等关于制作方面的一些评论。
( w) O' W9 p" c$ `, p0 U( E  你看,这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电影,是多么有用啊!
" H) ~, d# R$ G  配乐音轨的英文一般称为Isolated Music Score或Music Only Track,通常是一个只有配乐、没有对话和音效的音轨,听着音乐; o) X; C$ Q$ C+ \  R
再来重温一遍电影画面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燃情岁月》(1区版),看着如诗如画的西部风光,感受着荡气回肠的亲情! P! M& T; G& G  q& L6 ]
爱情,再配上壮阔优美的音乐,完全是另外一种享受。配乐音轨相对评论音轨来说要少得多。评论音轨和配乐音轨也完全可以做到一
' W  ~" U; K+ P1 {起,有音乐的时候放音乐,没音乐的时候说评论。比如《黑客帝国》就有一条配乐/评论混合音轨。; V' G6 G# |$ u& E6 l2 m/ P, g
  多音轨特性还有些较为少见的应用。比如《玩具总动员》(1区三碟收藏版)中有一条只有音效、没有配乐和对话的音轨。《终( r( h$ M$ V7 b0 K) b
结者2》(1区99年普通版)中有一条情节描述音轨,就是由评论员在对话的间隙简略描述情节发展,据说这主要是给盲人用的。
0 h3 W# ^' k) X) ]3 Y: H) s8 N  
1 a1 x% K) w& r0 Z. i  b0 ~( U  第二节 多字幕4 C9 T- c" W- V
  # g; n# Z# `2 Q: K3 O/ m* D
  DVD是可以提供多种字幕的。这样能让不同国家的观众借助字幕看懂原始配音的电影。储存在DVD上的字幕并不是文本文件,而是
) v" D# J8 @+ r9 {" Q$ t7 Y, F图形文件,这样灵活性更大一点,也不会出现兼容性上的问题。绝大多数故事片的DVD都会提供一种以上的字幕供选择。从技术上来& l! H4 ]: i% o/ W3 r) h) F% j
说,DVD可以搭载多达32种不同的字幕,白衣听说过字幕最多的片子是《十诫》(4区版),居然有20种字幕之多!( o: i4 T/ v; t$ F
  除了翻译演员的对话以外,字幕也可以有其他的用途。比如《深渊》(1区特别版)就提供了一个文字评论字幕,对影片的内容
# Y, p9 O8 ^) p3 B( f: {+ f提供了种种注解。《世界末日》(6区版)也提供了一个解释性的字幕,用来在屏幕上出现英文提示的时候显示相应的中文。
0 p- L, ]4 h. Q  字幕的一个最有趣的用法是用来配合评论音轨提供动画,这种用法经常被称作MST3K——Mystery Science Theatre 3000(神秘" d# O* r4 `. H2 c+ n
科学影院3000)。在MST3K中,屏幕下方会显示评论员的轮廓(字幕是图形文件,所以既可以做成文字形状,也可以做成任何其他形- P: v+ F1 C, [9 V/ k. @' L  X; |7 Y) d; r
状),好像他们就坐在那里和你一起看电影一样。他们会随着情节的进展不断加以评论,还会配合所说的话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在' P. W! N7 b; |) q+ k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画面上还会出现白圈提醒你。在《黑超特警组》(1区限定版)中就有这样一条动画评论字幕。
0 \1 g6 x4 ?9 w% {. c  
0 z# o6 U+ R$ C% R% a% Z$ i  第三节 多角度# I! t1 ?) @. _% D8 Y0 q
  
* m% H) c, p' P/ w0 j, U. N  多角度也是一个DVD独有的特色。它是在同一段内容中设了几个“角度(Angle)”,可以让你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观看。不过
% o% p5 ?* X) g/ b其实多角度并不一定是同一段情节的不同角度,它完全可以是互不相干的几段画面放在一起,只是借用多角度的格式而已。这在影片
2 S6 {8 r0 b" |  ]) Y  E花絮中有不少例子。比如1区《深渊》的花絮碟中有一段“Pseudopod Multi-Angle”,这一段共有四个角度,角度1是最终完成画面2 l4 C# n: v  a( W
,角度2是故事串联图板,角度3是原始拍摄画面,角度4则是粗加工后的画面。
- M/ }2 w) K/ g/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9-9 0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