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668|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PU为什么不并改串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30 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PU为什么不少一些引脚呢
我觉得CPU最应该并改串,引脚太多了,Intel的都775针啦,为什么不把100多根线的AGTL+总线改成类似PCI-E串行的PCI-Express x16呢?那可以做到64根线,节省一半。而且PCI-E还非常容易提高频率,似乎现有技术下一个lane可以做到15GHz。可以节省好多PCB成本呀。
那个占6个脚的Vid,完全可以用占1个脚的串行PWM信号来做呀,增加几十个晶体管而已。难道不比出6个引脚省成本?
还有不少的,根本没必要占一个引脚的,都可以改串。
yuuto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发表于 2007-6-30 23: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7-1 00:05 | 只看该作者
INREL应该请你去做工程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7-1 00:0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并行不是提高频率的瓶颈啊,发热才是。所以不可能改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7-1 00:22 | 只看该作者
CPU的引脚数量变更和硬盘并改串的针脚数量变化还不一样

我想主要的问题第一在于我们现在的IA32是CISC体系,第二是高针脚数的解码器比较昂贵(比几个针脚贵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7-1 0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anknet 于 2007-6-30 23:04 发表
CPU为什么不少一些引脚呢
我觉得CPU最应该并改串,引脚太多了,Intel的都775针啦,为什么不把100多根线的AGTL+总线改成类似PCI-E串行的PCI-Express x16呢?那可以做到64根线,节省一半。而且PCI-E还非常容易提 ...


现在不是要改CSI么,但是首先要IMC阿
我觉得减少阵脚倒是其次,如果技术不成熟的话,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延迟
毕竟内存是并行的,CPU内部也是并行的,并行-串行-并行,是不是可能引起内存延迟的增加?
而且在P4的四泵式总线出来之前,貌似PC的串行总线只有USB,Intel的这个应该也是EV6总线的升级版,高性能的串行总线应该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吧
在478转向775的时候,为了不改变处理器的逻辑结构,对总线没有进行修改也是正常的
即使在现在,CPU-HTT-MC-RAM的模式也是不太可取的吧。如果Op没有本地内存,需要通过HTT访问内存的话,内存性能可能还不如Xeon
但是如果IMC的话,针脚不是更多~

以上个人观点,抛砖引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7-1 02: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FB-DIMM就是并改串的一个尝试
CSI是串行这个也已经是没什么不能说的了。
至于VID之类的也改串行,似乎没什么必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7-1 07:09 | 只看该作者
我就喜欢脚多的,越多就越觉得有技术含量: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7-1 08:33 | 只看该作者
很多角是vdd和gnd,36A以上的电流,你还指望两个电源pin解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7-1 08:53 | 只看该作者
安徽合肥-中国裤子大学
:fun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7-1 09:24 | 只看该作者
370--423--478--775 --1XXXw00t)
462--754--939--940--1XXXw00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09:26 | 只看该作者
1. VID做成一根线的PWM信号非常有利于主板设计,可以直接控制主板电源部分MOS管占空比,不需要控制芯片再做转换。相反,8位二进制数要转换成电压值还需要查表。

而且CPU的频率如此之高,占空比调节可以非常细腻。不知道Intel工程师是怎么考虑的?感觉8个引脚的VID是Intel的一大败笔。

2. 我觉得VCC和GND应该做两个大脚,和主板上对应的压片接触上,不是比一个一个的分立脚好吗

3. Test引脚是边界检查用的,不能撤销。

4.串并转换依靠的是移位寄存器,高频的移位寄存器.不是编解码器。

5.HTT比AGTL+快很多。HTT可以作为并行总线来设计,本身没有串行的特征。

6.感觉SATA也是个败笔。
应该在USB2.0的基础上改进。USB2.0支持到480Mbps,用双通道的USB2.0就可以达到1Gbps,和SATA1相同。那才6根线而已。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提高USB的时钟频率,支持到1Gbps并不是太难。
这样可保证和老机器兼容,因为主板上都有USB2.0嘛。不像过去的几年内转换那么痛苦。
关于USB2.0的速度,参照
http://benyouhui.it168.com/thread-477722-1-1.html

[ 本帖最后由 Tanknet 于 2007-7-1 09:3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7-1 09:50 | 只看该作者
万年一遇的技术贴~~~~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7-1 12: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anknet 于 2007-7-1 09:26 发表


1. VID做成一根线的PWM信号非常有利于主板设计,可以直接控制主板电源部分MOS管占空比,不需要控制芯片再做转换。相反,8位二进制数要转换成电压值还需要查表。
而且CPU的频率如此之高,占空比调节可以非常细腻。不知道Intel工程师是怎么考虑的?感觉8个引脚的VID是Intel的一大败笔

VID的部分引脚好像是直接在处理器的PCB版上边通过铜桥连通的
如果采用您所说的只用一个引脚,那么在给处理器加电之前怎么获得应该加多少电压?如果没办法获得,那么怎么加电阿?

2. 我觉得VCC和GND应该做两个大脚,和主板上对应的压片接触上,不是比一个一个的分立脚好吗

脚大了之后好像不能保证脚的充分接触
况且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脚生产U和板上的插座都很麻烦


N1D"x~-g.?m

3. Test引脚是边界检查用的,不能撤销。

4.串并转换依靠的是移位寄存器,高频的移位寄存器.不是编解码器

现在的串行协议比较复杂,不光是把并行直接转成串行就可以了阿
还涉及到数据和地址、控制的分离,校验,流量控制,校验失败的处理,不仅是移位寄存器呢么简单啊

.5.HTT比AGTL+快很多。HTT可以作为并行总线来设计,本身没有串行的特征。

您是指通过差分实现高频么?我认为如果不是穿行,岂不是要更多的针脚?

0hd7|T^
6.感觉SATA也是个败笔。
应该在USB2.0的基础上改进。USB2.0支持到480Mbps,用双通道的USB2.0就可以达到1Gbps,和SATA1相同。那才6根线而已。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提高USB的时钟频率,支持到1Gbps并不是太难。$t`_!A4Jj y5eY
这样可保证和老机器兼容,因为主板上都有USB2.0嘛。不像过去的几年内转换那么痛苦。

SATA要兼容IDE的协议层,用USB恐怕是不行吧
另外,如果是提高USB的速度,那和老机器就不能兼容了
现在Win XP都不能再USB HD上启动,还是将SATA影射成PATA比较保险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7-1 12:51 | 只看该作者
电源供应方面如果不改变当前低电压电流越来越大的局面,电源引脚肯定还是要越来越多,多点接触比单个大面积接触要好的多,而且还要配合电路的需要,接地点肯定不会少。
至于其他方面的引脚,说不定会有一个从少到多然后再少的循环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7-1 13:11 | 只看该作者
Pentium4其实就是一个改串的尝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13:43 | 只看该作者
P4是顺序执行化的尝试,和我说的不一样。

PWM电压控制逻辑可以接受一个固定的驱动电压呀,没什么问题,它对电压不像CPU核心那么敏感。和CPU核心又不是同一部分电路,只是做在一个DIE上,可以受CPU核心控制罢了。
为什么没有“在CPU加电前,主板上的电源芯片哪来的供电”这样的问题呢?
它接受的就是恒定的供电电压。

多点接触比单个大面积接触要好的多
这适合于pin不适合于Land。Land肯定是单个大面积接触好。pin不一样,多pin的表面积比一个粗pin大。

兼容IDE协议层,USB明显能做到:USB硬盘盒就是例子。唯一需要的是BIOS和控制芯片的固件要支持。
USB硬盘盒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把IDE的控制字符串以USB来发送。
这点其实和SATA的做法是一样的。
和老机器能兼容,就像USB2.0设备可以插入USB1.1接口一样。
新的USB硬盘也应该能插入USB2.0接口,只是接口速度慢了点而已。
Winxp支持USB硬盘启动的。条件是:安装的时候就装在那个USB硬盘上。

IDE来自于哪里? 来自ISA(AT)总线。IBM-PC AT时期,硬盘是电路板和盘体分离,电路板插在ISA接口上,然后电路板再通过硬盘厂家专用的线接在盘体上。
然后就有了IDE,把电路板和盘体做在一起,早期IDE接口和ISA总线是信号兼容的,只是物理接口差异。后来PCI出现了以后,ISA淘汰,IDE却保留下来,并且从ISA的8MB/s不断提速到133MB/s。

ISA总线还衍生出16位PCMCIA,也是只转物理接口的
EISA总线衍生出32位的CardBu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7-1 15:09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意思是:
不是CPU通电之前PWM怎么通电的问题,而是PWM怎么知道给CPU供什么电压的问题。随便找了一段话:
对于P4处理器采用的VRM9.0标准来说,CPU底部有5个是专门用来传递CPU初始电压信号的管脚,它们分别叫做VID4、VID3、VID2、VID1和VID0,有些VID针脚在CPU内部与地(Vss)连接,有的则通过限位电阻与电源正极(Vcc)连接,这样在计算机启动时这5个针脚的电位就分别被设定在“0”和“1”电平上(其中“0”为接地、“1”为接电阻后接电源),PWM电路接收到这串数字信号后按VRM9.0的规格送出对应的电压。
  比如说,P35的主机板又要支持90nm、65nm、45nm的U,核心电压各不相同。只有通过直接导通的VID,才能在给处理器核心供电之前确定供电的电压值啊

  另外,现在的USB-〉ATA使用的是USB接口控制芯片+IDE控制芯片来实现的,根本不是USB能兼容IDE的协议阿
  另外,您说的兼容性是指在物理层上就兼容还是在协议层上兼容。
  如果是前者,那么即使能提升到1Gbps,照现在的SATA 1.0的1.5Gbps还差得多,换算过来就是100MB/s,这不就是ATA100么?
  未来能提升到SATA 2.5、3.0的3Gbps和6Gbps么?
  如果使用双路复用,那还怎么和当时的主板兼容?还不知道USB 2.0能不能支持双路复用呢
  如果只是指在协议上,那么恐怕还是IDE的协议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7-1 16:54 | 只看该作者
LZ明显对IC设计、逻辑设计、高速信号设计没有认识。补一补再发表看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7-1 1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oseph777 于 2007-7-1 16:54 发表
LZ明显对IC设计、逻辑设计、高速信号设计没有认识。补一补再发表看法吧。


最讨厌这种垃****圾帖子,既然你看不起楼主的观点,拿出一点能说服别人的东西啊!(_(

B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7-31 15: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