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Tanknet 于 2007-7-1 09:26 发表 ![]()
1. VID做成一根线的PWM信号非常有利于主板设计,可以直接控制主板电源部分MOS管占空比,不需要控制芯片再做转换。相反,8位二进制数要转换成电压值还需要查表。
而且CPU的频率如此之高,占空比调节可以非常细腻。不知道Intel工程师是怎么考虑的?感觉8个引脚的VID是Intel的一大败笔
VID的部分引脚好像是直接在处理器的PCB版上边通过铜桥连通的
如果采用您所说的只用一个引脚,那么在给处理器加电之前怎么获得应该加多少电压?如果没办法获得,那么怎么加电阿?
2. 我觉得VCC和GND应该做两个大脚,和主板上对应的压片接触上,不是比一个一个的分立脚好吗
脚大了之后好像不能保证脚的充分接触
况且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脚生产U和板上的插座都很麻烦
N1D"x~-g.?m
3. Test引脚是边界检查用的,不能撤销。
4.串并转换依靠的是移位寄存器,高频的移位寄存器.不是编解码器
现在的串行协议比较复杂,不光是把并行直接转成串行就可以了阿
还涉及到数据和地址、控制的分离,校验,流量控制,校验失败的处理,不仅是移位寄存器呢么简单啊
.5.HTT比AGTL+快很多。HTT可以作为并行总线来设计,本身没有串行的特征。
您是指通过差分实现高频么?我认为如果不是穿行,岂不是要更多的针脚?
0hd7|T^
6.感觉SATA也是个败笔。
应该在USB2.0的基础上改进。USB2.0支持到480Mbps,用双通道的USB2.0就可以达到1Gbps,和SATA1相同。那才6根线而已。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提高USB的时钟频率,支持到1Gbps并不是太难。$t`_!A4Jj y5eY
这样可保证和老机器兼容,因为主板上都有USB2.0嘛。不像过去的几年内转换那么痛苦。
SATA要兼容IDE的协议层,用USB恐怕是不行吧
另外,如果是提高USB的速度,那和老机器就不能兼容了
现在Win XP都不能再USB HD上启动,还是将SATA影射成PATA比较保险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