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漫步者的崛起
* R/ f( j2 |! T! b3 S. U& h0 ~漫步者的起家,一直觉得可以作为中关村“硅谷梦”的一个案例写进课本。某种程度上,和联想有点类似,都是没人又没钱的后起小本企业,最终却成长为本行业的领军巨头,只是规模上差了几个等级罢了。研究研究漫步者发家的路程,其实是很有意思,很多值得思索的。& k& g4 X6 \9 Y) o5 d, _
老实说,直到2000年为止,漫步者其实依然不过是一线品牌中的一个,甚至还算不上比较强的一个。论品牌影响力,比不上创新,只是和轻骑兵平起平坐,论渠道能力,赶不上冲击波和轻骑兵,论资金和生产能力,更是比不了JAZZ、三诺之类南方大厂,也就产品设计能力还有得一说,却也总摆不脱“模仿”的帽子。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说强不强说弱不弱的企业,在短短数年内成长为占有40%以上市场的巨头,不能不令人感慨。其实回头去看,笔者一位好友的话确实相当准确,而这句话也同样为漫步者上至老板下至工人所一致认可——“不是漫步者太强,而是别人犯了太多的错”: V- ^% @8 B6 Y, F" w5 i
确实,理一理漫步者12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漫步者除了少数几次外,很少站在“革命者”、“潮流领导者”的位置上,反倒是做第二个、第三个跟进者的情况多的是。但是,纵观12年的事件,令人惊异的,漫步者几乎从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仅仅有两次犯下来最多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错误,但很快得到了纠正。
9 S N Q: d$ m! Q5 p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漫步者的历史。2 ` F- h, {. I; [7 i2 L/ C1 }
笔者一直想对漫步者的历史作一番研究,此前曾将漫步者12年的历史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跟随阶段、试探阶段、崛起阶段、称霸阶段。( f. E2 X5 M l E2 q2 i% X ~
1、跟随阶段,从建立到1999年初& u7 {. ]4 Z; l6 A
在创立最初的三年,漫步者仅仅是市场上的一个纯跟随者,这一时期市场的领导者是轻骑兵、国立和冲击波,基本上主流的市场进步都是出自这三家品牌,漫步者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动作,就是默默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实际上,直到1998年底,《微型计算机》制作首本“DIY手册”的时候,里面给予漫步者的排名,依然是作为一个没有多少特色的新生品牌来对待的。
! M6 t9 n0 j7 w当然,这个阶段里,诞生了漫步者最富传奇的R1000T音箱,但是它之所以成为传奇,更多是因为和它同时代的产品几乎都已经停产,而不在于当年这款产品有多么惊人。
1 F! V! \8 W0 U$ `2、试探阶段,1999年至2001年底+ r) E9 c7 g+ n
这个阶段,之所以我称之为“试探”,是因为这个阶段漫步者表现出和其他三个阶段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在这一阶段中,漫步者的每一次重大动作,几乎都是“敢为天下先的”,而且动作之大,在今天来看可以算是惊世骇俗——第一批超高档2.0音箱、第一个国产纯多媒体低音炮、第一个国产4.1音箱、第一个国产5.1音箱、第一批超高档多媒体音箱等等。
^# X* t, Z/ s/ W在这个阶段里,漫步者的真实市场占有率,并未和创新、轻骑兵等对手拉开差距,但是层出不穷的新品新设计,令我们回头去看时,发现他实际是在不断尝试所能做出的所有设计,从中寻找可以站住脚的设计增长点。
3 G2 ^6 m4 F$ w3 N/ A3 H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漫步者几乎所有的经典设计模式产品,都是出自这个阶段——1900系列不用说了,R201T系列也不用说了,漫步者历史上最成功的E3100实际衍生自R331T,而S系列实际可以追溯到R2.1T和R501T。
3 x$ j0 s/ i6 ~1 X. `! z" h* ~. H& }在这个时期,漫步者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依然只是“一线品牌之一”,但是通过在产品设计上的不断扩展,漫步者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这才有后来的爆发。
7 Y6 E9 ?0 Y( p- k$ A' w3、崛起阶段,2002年至2004年初
) h% y* g& z7 P6 T, R, ^- }6 O3 i不可否认,企业和人一样,有时候确实是存在运气这个东西的。漫步者的崛起,除了自己的自身原因以外,和其他对手在这个时候纷纷出现问题也是分不开的。从2002年初开始,漫步者的市场开始飞速上升,而他的主要对手都在干什么呢?. x n- I( U4 D+ e3 k1 d, B
创新这个时候,已经钻进了多声道化高端化的牛角尖,6.1、7.1的产品纷纷问世,价格高达千元以上的高档2.1也并不罕见,可是真正主流的500元以下的产品却越做越糙,越做越没有特色。实际上,这个时候,创新刚刚发布了AUDIGY,在声卡领域毫无对手;而苹果IPOD尚不成气候,创新NOMAD高居MP3之王的位置雷打不动。可以说,这是创新最辉煌、最狂傲、最不可一世,也是最活该倒霉的时候。回头去看,创新的衰落就从这最辉煌的一刻开始了。* T% Z4 ^2 z" a" o: |" j6 }" h
最大的海外对手是如此,国内的对手呢?
+ }/ q1 a' s9 m% ?# i轻骑兵这个时候正在纠缠于自己内部的问题,轻骑兵真正缓过来要等到一年以后,而那个时候漫步者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Z3 ?7 N- p. f3 Z
冲击波,则正在开始盲目的多元化,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老牌的国立,这个时候已经不知去向何方。0 k. z; s( Q0 f7 P( H# e2 I
麦博和三诺在这个时候还在忙于完成自己的外单,他们重新把关注力回到自有品牌上来,还要等到2003年以后。 {; f- u! {0 X4 _: e% {
曾经在2000年左右来势汹汹的JAZZ,这个时候已经在准备放弃零售市场,而从它分出去的鸿禧,后来被证明也没有几天好活了。
& T0 n0 b; a7 B( [6 e5 W惠威?更不用说了,且不说这个时候惠威根本没有用心在做多媒体市场,就算用心,惠威走的也和这些厂商不是一条路线。) v- q( E% y( w/ y
就像巧合一样,所有市场上本来和漫步者属于同一级别,能给它带来威胁的品牌,或者精力不在于此,或者纠缠于自己的问题腾不出手来。9 r% q6 J# j: U& J3 U
当然,这其实不是巧合,大多数人把精力放在当时蓬勃向上、旱涝保收的O单业务上,是那个时代的标志,能够安下心来做自有品牌,提升自我的厂商寥寥无几,而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人中,能够与漫步者平起平坐的,更是没有几个。而这里面,轻骑兵恰恰自己出了问题,创新则满身轻狂不可一世,这倒不能不说是漫步者的好运。
( M' M4 E2 X6 l回头去分析,漫步者的崛起,具有几个标志事件和几个标志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