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5.1,跛脚的国王
! n2 K* }5 B8 E, m; j& C( g% }
5 N6 u+ m; e5 b; L! h 严格地说,其实5.1很难算是一个“时代”。因为从这个时代直到今天为止,市场的主流始终牢牢被2.1占据,5.1自始至终也没有真正占据市场的多少份额。这和此前的2.0时代、2.1时代截然不同。; Q* ^; _% N" x1 y- U9 e
; n3 O2 q" A4 T 但是,我们依然将之称之为一个“时代”,因为它依然表现出了和此前的时代截然不同的特征。尽管2.1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但是像PCWORKS2.1、R2.1T那样一个2.1产品可以代表一个品牌,成为品牌标志的时代却在这个时间终结了,并且接近于从此不再来。+ t; d8 t! H. [( ]9 s/ k4 w
) `% A! S E K$ y8 O* L+ E& w 同时,意义更为重大的是,自5.1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开始呈现和国外市场或者说整个世界市场截然不同的发展特点——此前的2.0时代、2.1时代,中国市场的发展特点几乎和国外是同步的,虽然由于国内的特殊因素导致国内市场的木箱和塑胶箱的市场比例正好和国外相反,但整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是自5.1时代开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6 s7 T" O& z3 ~: G
' Z9 y8 W" l0 W8 \( l# p 笔者一直喜欢说的一句话:自这个时候开始,全世界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开始分化为仅有的两个市场:第一个,叫中国市场;第二个,叫其他所有市场。& q0 \9 Z4 y6 b9 q8 K* v
. {: [# }( v% a9 _( m 5.1时代的来临,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个早在我两年前的年终分析文章里,就对5.1在国内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做了详细分析论述,这里不再详述。从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底为之的这一年半时间里,5.1音箱几乎统治了所有音箱品牌的中高档新品市场,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尽管发布的产品很多,但是这些产品的实际销量并不大,大部分产品的月销量都不足300套,这个数目比现在单品销量已经大大下降的2.0音箱的月销量还低,但比起现在的5.1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天文数字了。5 V7 F% q( }: ^( ]
6 w8 H$ _0 U& r% i: V, H# [7 m 5.1时代,也确实诞生了不少精品。像创新以DTT2500开始的十数款5.1产品,即便在创新已经今不如昔的今天,也依然占据了5.1的极大份额。只是过高的价格使得很多人望尘莫及。同样,惠威M-20系列的最高端产品M-20 5.1,也同样是由于价格的原因叫好而不叫座。
; R% j1 H! c9 u/ m9 P7 Q3 x O3 Q+ \) U& @+ Q6 O/ h5 O+ y* i- a
而传统多媒体厂商中,最早推出5.1的是漫步者,这款R5.1T同样是模仿了奥特蓝星的产品,以其国内最早的8寸低音炮和对低辐射式设计而名头响亮。不过这款产品虽然以其只有600多元的价格受到用户的追捧,却很不讨经销商的喜欢。因为漫步者在这款产品上留给经销商的利润太低,甚至低过了价格接近的老产品R1900TB。
9 ~# |* T( L) h/ l7 l: B1 ]9 B+ R; F4 ~" z. e$ p
相对来说,有一个系列的产品笔者觉得相当可惜。就是麦博的X系列5.1音箱。这个系列产品在笔者来看,堪称是麦博早期产品中的杰作,平均只有600-1000元的价格虽不能说超值,但也相当值得。明显仿造BOSE悠闲系列的外观,说起来可能有些底气不足,但的确很讨人喜欢。只是这个系列产品问世的时候,麦博的重点早已转向外单,根本从不曾用心在零售市场推过这系列产品,所以连见过的人都有限,更不要说买了。" ^' J) |* `: Z7 V7 D4 r9 G
, g! l1 M% v$ e
5.1的时代持续的时间并不短,但用户对于5.1的热情却并不持久。其实真正狂热追捧5.1的年代,仅仅只有1999年下半年到2000年底的这一段时间。从2000年底的时候,国内市场对5.1叫好不叫座的心态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仅仅是因为市场并没有其他类的产品来与5.1做同价位的竞争,这个时代才得以持续到了2001年底。而终结这个时代的人,很快就会来了。
# a2 B0 o2 i4 O9 {3 H
( _* `6 m9 w; ~; l; c 今天回头去看,国内市场上,5.1的兴起,是和整个世界市场有着一致的原因的——即多声道声卡的兴起/环绕声系统在游戏的应用/DVD播放的普及三个原因决定的。而5.1在国内的衰败,则是有着非常中国化的原因——5.1难以降下的成本、5.1使用的复杂性和空间的苛刻要求、国内的初级HiFi产品未曾普及等等。而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6.1、7.1根本就在国内未曾上位,更是和这些原因密不可分。
$ S3 s8 R6 [8 w% b, B6 K; s) q, y) R& t
而在5.1高高在上的年代,其他类别的产品也并未停止发展,最终,他们把5.1赶下了神坛。
8 {3 D$ r' l! K3 n* p% W
, y( p4 j' e/ M* e/ K3 w# B6 E4 z# l l$ k# s \9 C
9 ]" C4 c& s, q* v# X. v: P2 }* Y
(麦博X系列,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麦博最出色的一个系列产品,其品质之优秀在现在的梵高系列之上)
0 Z$ V4 V) ^, e2 T4 N6 C6 z% E; G1 t W, l8 F" `
0 ~( D7 ^. R6 P% ]
! e# B2 V% h/ q/ U 精彩回复整理:6 ]# q- B$ B% B
well757:很久没看到D兄这样的东西了,在以往的岁末年初,会看到D兄关于多媒体音箱和厂商的一些总结,很敬仰!$ H# M0 e. d4 F. Q/ d
看了两天“我的回忆——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 ,感觉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有很多事情不会无缘无故的,例如漫步者今天的市场地位,是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换来的。就像佛家的“因果”,轻骑兵的不断分裂(“惠士佳” 是原轻骑兵的康宁做的)、致命的产能不足, 冲击波的分裂(“迈笛”是原负责国内市场的经理裴筝出来做的)和盲目多元化,才给了其他品牌给多的机会。漫步者人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自己犯的错误比别人少,专注与音频领域,禁得住诱惑。目标明确,要做美国BOSE那样的企业!/ |- M i4 d) S$ S6 e7 J2 [
历史是真实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总是相似的!让我们以史为镜,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人生!
$ U$ {4 c3 [1 v6 c3 S- I 期待D兄的大作早日完成!( h: X6 [+ l4 Y$ t3 C! c3 q
liao228:“几个月前,DEBUG应邀赴深圳参加麦博组队参加中国杯帆船赛的启航仪式,期间对廖版笑言——此行最大的收获,莫过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老太太””
1 u7 o3 q4 u i 虽然老早就听说了,但还是闻名不如见面啊, h! [4 U/ s' w4 t
随便讲个趣事,期间和DEBUG兄坐游艇出海游玩的时候,发现游艇上居然还摆放了一套音箱
) Q8 v, ~6 b% R! J ~ 音源给忘了,好像是天龙的DVD还是啥的,PROSE(没记错吧?好像没听说过的)的一对6.5书架箱,KT88推挽胆机
% Y0 k* T- \" X* t/ D" Z 一个貌似是船长的看我们无聊,进船舱里放了音乐就又跑了,才刚出去没几秒钟,一个船员就又跑进来了
4 J% \2 L' |8 r 估计是他嫌音量不够大,又像吸引我们注意,就把音量旋扭往死里拧,然后望我们一眼就闪了 S/ F) C, G* s- q
我和D兄一个眼神,问了句:' y- S- B* J& {$ t6 Z3 o
“失真咯!?”" ~- S2 @# g+ d* z8 H2 [& ~7 y! F. g
“嗯”
- Y# U0 M; ?- s, V “……”/ u! q4 f2 H5 m9 x
well757:其实, 张文东是大学老师,肖敏是他的学生。1995年主要因为答应的分红没有兑现,导致二张一肖才从轻骑兵出走。后来张文生也从漫步者出走,但没再做多媒体音箱。
, Y$ u8 t, h* }7 Q5 J0 o- M+ p 记得2003、2004年的时候,迪霸还依然存在 。在上海、南京卖得还可以,其他地方能见到的不多,有个上海人(在济南)还点名要迪波、迪霸的箱子。2004年还出了些迷你音箱“LONGSONG” ,中文名是“朗胜”也许有人记得,它们同属于新加坡独资企业——上海新捷超电子电器有限公司,老板姓王,主要做OEM市场,当时的“沐泽” 、“八亿时空”二线品牌机的音箱和爱国者的音箱大多是它做的 ,缺乏渠道和宣传方面的人才。
- A u3 k( ^6 U3 O# L4 f% r% _/ W这两年见不到了!
; \4 S a* q R! Z 芦苇:插一些关于多媒体之外的话题吧!2 X1 ^7 w6 ~% N( Z3 _6 t# u6 g* z
短歌行如日中天的时候,正是我水深火热的时刻。
' r, ~, X2 e" ~% D& h* d G 在短坛我的注册id是Ranger,当时的好友water、真.菲戈、篮子风等几位好友(太多了不能尽数例如kabala就请多多包含拉 )基本上天天陪我海聊 虽然在肉体上水深火热,可是在精神上却是硕果累累。* {% a' X) n s0 @& T! N
同期国内DIY届,由IMXP带头倡导音箱的设计也逐步的由原先的手工计算、测绘转移到了通过软件测量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优化设计的现代化道路上。在推动DIY音箱的发展上,自成一派的IMXP、清风汉化的大牛绝对是稳坐头把交椅的两位人物8 t+ p# r2 C2 ]7 N& o
当然还有一位知己MM,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记得她:玉碎宫倾
( _4 V# k: `: V6 [* K 北车南行:对JAZZ的一点看法4 d6 _5 k# w/ G
JAZZ的东西做的不错,工厂也很正规,给很多国际大品牌做OEM(本人去其工厂参观过)。但是2002年后基本在国内市场就没有身影了。原因就很多了,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产品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而且制造成本奇高。6 J: U* z" [8 ~- E5 f8 h; |3 B
没有品牌拉动,贵的东西是卖不出去的,何况,就算是一流品牌的高端产品,没有足够的卖点也是难以在市场上生存的。
) t5 W6 m. j+ P# O7 D ali:我个人感受,JAZZ是为数不多的、有部分产品内销的OEM大厂(傲森拥有独立品牌,算是半个吧),我参观和了解的几个OEM大厂,基本上从来不做国内业务,有的甚至连公司网站都没有,产品技术含量高,品控严格,工艺精良,在这三点上绝大多数国内厂家难以企及,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不少厂家已经走出了仅做OEM的境地,ODM产品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多
0 i2 Z7 a2 S9 {; v& V# O* i# C 芦苇:虽然对多媒体这个行业了解不深,但当初在短坛好歹也算半个水王。对于短歌行的发展历程就留给DEBUG老大去一层层揭开吧,我就讲些花边新闻好了
* v" B( g8 u/ l! j- A6 M在短歌行论坛任版主的期间。短坛水深莫测,基本上现在所有从业的高管人员当时几乎都在短坛潜水,马甲众多,每一天的水量可以用三峡泄洪来形容。当初的是非现在看起来已无从轻重,但当初的热情却带给每一位短坛的朋友一丝淡淡的回忆。
! v% G' Z S7 J q1 b/ _ 应该说认识water兄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对我帮助最多的未曾谋面的网友之一。此仁兄为人豁达,因为年长于我所以从认识之初这位兄台就不断地给与我帮助。既然上古有话大恩不言谢,那就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吧……技术方面water兄在线路设计、2.1设计方面有着极深厚的内力,后期转战2.0的设计也有着大将风范,其设计的产品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至于其人惊心动魄、曲折但却又浩荡的业界经历,就留给water自己写自传的时候大家观摩吧 0 J* p. H0 D" N; G
篮子风是一位执著的设计师。率直、自信。一直在潜心研究自己独有的功放形态,因与我年龄相仿所以我们之前更多的话题是天南海北。此仁兄积累的功力颇深,后来我隐退短坛的时候,据说已经在某大型HiFi企业任设计师了,用L命名的某系列型号起内部电路设计就是该仁兄完成的。现在在耳机论坛上经常见到这位仁兄踪影& L( u, o8 d- p; ~3 Q
DEBUG,大佬级别的人物。虽然交流不多,但是却也给了我不少帮助,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 V4 m3 V7 `9 u: c6 c0 ~
刘恩惠,也是大佬级别的人物。特别睿智,因为都在短坛所以我们的聊天纪录也蛮多的,在音乐欣赏方面给了我许多帮助。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3 v: `# e$ \: w2 X @; m3 L
夏昆冈,还是大佬级别的人物。眼光犀利很容易看到事物本质。也是因为都在短坛的缘故话语颇多。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
1 O' X$ k- \! W6 E$ Z0 Z: E4 r 云飞,继续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不过从认识之初,云飞就在忙短歌行的运作,所以交流比较少,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7 \) z, b9 V/ `/ d7 _9 O* m
曾德均,继续大佬级别的人物。推动多媒体HiFi化的重要前台人物之一,为人和蔼。也带我认识了不少业内的人士。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2 l6 ?; A9 ~* k# D1 O, A2 P
晨光,继续大佬级别的人物。本名是谁相信稍有些经验的朋友都认得出来,也是对多媒体HiFi化,2.0高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 F' ^3 l* s9 A- l m7 d
北车南行:我知道的一点) Z, @ g+ Z/ h: M
“麦蓝”改“麦博”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个小笑话。据说,当初他推自己的品牌,名字只有“microlab”,所谓麦蓝,实际上是公司的名称,行业内都把他的品牌叫做“麦蓝”,当然他自己也这样叫,大家也就这样认可了。
. e$ y4 Q9 {' p0 R 没想到的是,某个行业内的无良人士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他钻了“麦蓝”的空子,堂而皇之地把这个商标给注册了! " K7 ~' n- `! Z' ]5 d6 s5 e
后面的结果当然是--只有那个无良之人注册的中文“麦蓝”是合法的,而“microlab”再使用“麦蓝”就是非法的了!1 z7 r5 T% t: N+ [5 l
当然microlab方面很恼火了,但是光发火是没有用处的,法律不认这个。 8 I( y* G$ a/ |) |( W
据说microlab为此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去跟那个“麦蓝”谈判,但对方要价过高,无法接受。 & }6 J. Z( x: E7 Y6 V0 y( K; O3 ^
最后的结果是,他不得已改为“microlab麦博”。 + k! h/ T. x$ R2 o' X0 P+ g
此事是行业中的一个笑谈,也是企业成长初期对知识产权方面缺乏清醒认识的一个结果。
8 y* ?. a' _: i, U; ?) X 现在,那个注册下来的“麦蓝”当然还在堂而皇之地销售,业内人士俗称“中文麦蓝”: R6 q4 Q' G. g$ T
迪波这个牌子最早是上海无线电*厂的自有品牌,据说是租给了王乔峰使用N年,到期后王就把自己的牌子改为迪霸。) x/ f. a) d* S/ s: d+ l
那年头,什么“视霸”、“彩霸”、“热霸”满天都是“霸”。所以顺应潮流就有了“迪霸” 3 Y' S0 k- g0 h6 q
2002年以后,可能是因为上海方面的产业环境问题及其企业内部问题,迪霸就渐渐的退出了国内市场。
. c3 A7 m- R; ~' C 之后,新捷超在市场上推出了“LONGSONG”,但思路和风格是走那种精致、迷你品味的,除了上海附近,其它地区的市场基本上没有推开。 ' J" s5 \( t2 i/ z
毕竟我们不能忘记,迪波、迪霸也曾是国内市场上的佼佼者。
) n: D. I. l/ u. j7 L. H; Q7 ? 呵呵,王老可能现在有70多岁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