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4825|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第一部分:从开始到转折)修订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8 1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第一部分:从开始到转折)修订版 0 j. q9 _6 ?. g- B2 r5 j; ~
类型:专栏 作者:DEBUG 日期:2008-1-2 16:01:39 来自:焦点音频
8 o1 j7 l' p' G( b4 T) y5 V! H5 a3 v& i0 B/ @+ M& e, \  S: i
结要:一直以来,都想就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历史写点什么,也一直有很多朋友撺掇我写篇历史回顾文章,撺掇得人心痒痒的……
$ \3 A( r; P; F' G) e5 ?3 _: e2 ]  ^
  f8 D5 t6 O4 y! O% _
8 h8 d$ s+ ?2 N" I:从07年12月中开始,断断续续到如今,写了两万多字,自己盘算也该到了修订总结一下的时候了。正好文章也到了这个位置——5.1时代是中国多媒体音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这个时代之前,中国的多媒体音箱发展和国外并无不同,而从这个时代之后,中国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开始和国外分道扬镳,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独有的发展道路。
$ C+ \' S6 K1 _1 K. m    由此,我就将这两万多字进行了一次修订,从而成为我的回忆的第一部分。8 k' S' v: b4 Q; t
    原序:一直以来,都想就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历史写点什么,也一直有很多朋友撺掇我写篇历史回顾文章,撺掇得人心痒痒的。! g  W+ _; r9 P0 s7 M7 s
    不过虽然心痒痒的,但是当真提笔起来,却又打退堂鼓。无他,因为这个题目实在太大,写起来难以控制,很容易就会彻底失控,所以也就一直下不了心。
, v, l% H9 Z6 L9 K7 ?    不过被Ali兄邀请来做版主,又把这个心思勾起来了。也不必写什么正式的文章,今天在这里开这个题目,全当聊天一样,每天写上一点,写到哪里算到哪里,如浪子无心兄当年的回忆录一样漫长的写下去,想来也不错。" C- \7 a! r0 n; K3 b
    又及:这并非是严谨的行业史研究文章,不过是个人想到什么地方写什么的回忆录,里面涉及到的东西仅凭个人的记忆和旧日文章资料,没有经过彻底考证。加上年代久远,里面难免有记不清楚而混乱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东西更是当事人闭口不言,仅仅是朋友们的传说和猜测。而且论坛发帖,文字恐怕也欠斟酌。大家海涵,海涵,就当看YY故事好了。本身就是供大家同乐并了解点历史的东西。算不上严谨的正式文章。
# f* z, F3 A, ^5 x5 H6 O- H2 O    对于笔者记忆和听闻错误,存在失误的地方,也希望知情的朋友随时指出,我会随时修正。) @) }! G. b. L* p; E% U
    一、中国多媒体音箱的起源
; ?/ [' U2 V) o( ?- @( d    最早听到多媒体这个词,我印象里是1988年,而到了转年的1990年,这个概念已经很成熟了。, P7 J9 |! T3 \% |" B
    多媒体在当时,涵盖的概念还没有今天这样广泛,主要就是指计算机在音频领域和用户界面图形化的扩展(还不包括图像),实际上,多媒体的原始概念的准确含义就是电脑用户界面媒体介质多样化。) {3 `8 S5 k$ @+ A
    最早的“声卡”是ADLIB的音频卡,起源自1989年。但多媒体音箱问世要晚的多。我不知道最初那两年,用户是用什么来连接ADLIB卡作为输出的,但多媒体音箱确实是在创新推出了最早的SB卡这款真正的“声”卡之后才问世的。" Y0 V& h5 S4 |1 J: x7 c" c; D
    世界上最早的多媒体音箱,是ALTEC LANSING即中文名字奥特蓝星在1991年出品的。说起来,奥特蓝星作为世界多媒体音箱的第一品牌,在中国市场还真是灰头土脸,在2007年夏天,奥特蓝星才算正式进入中国(此前在国内市场的产品,实际是奥特蓝星的香港代理所做的市场操作),在上海成立了亚洲区中国办事处,不过半年来做得并不好。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让他来进入了。不过奥特蓝星在香港、台湾这些大陆之外的大中华区市场确实搞得很风水水起。
1 b) m$ c% k6 {) p    我老家家里的资料里,应该有这款箱子的资料,不过现在实在是想不起来这款箱子的真实名字。, P; F8 B9 Q" F- Y* v8 s" q
    中国市场对多媒体音箱的跟进,很快。这和SB声卡进入国内有关。相比较来说,ADLIB音频卡始终没有正式进入到国内,但SB声卡问世不久,就被人把水货引进了国内,当然价格是很高昂的。而正式的行货,还要等到几年后创新和四通成立的合资公司“创通”(还记得吗?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企业。当时创新在各地都采用了合作的办法,中国大陆是“创通”,台湾是“创巨”)。  Y4 J; _/ x2 \2 o! s& {
    不过,当时虽然国内的音箱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那些大把捞钱的HIFI音箱企业并没有关注多媒体这个新兴的小市场,基本上是不屑一顾,这和当下HIFI企业削尖了脑袋要往里钻形成了鲜明对比。
# E9 K5 j/ F4 k+ N    当时进入这个市场的先行者,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不过这第一批先知,后来大多成了先烈。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始祖,既不是现在如日中天的漫步者,也不是第一个搞出木质音箱的轻骑兵。而是两个现在很多人都不记得的企业——上海迪波和北京国立。8 @& W7 n  J; K9 w: l: ~
    这两家都是在1992年底-1993年初开始生产多媒体音箱的。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说,中国多媒体音箱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 G' N5 |& y8 T8 n5 C* z' \' c
    这两家在当时也谈不到什么工业设计,产品的造型大都是仿效国外的知名产品的。不过单元之类在当时国内HIFI方兴未艾,扬声器产品如日中天的时代,当真有不少好东西。而且有趣的是,从一开始这两家南派北派的始祖,就表现出南北不同风格。, B. t; q' u( t3 a! _- b
    大家应该都听过多媒体音箱南派北派的区分,这两种风格从一开始在设计风格、制造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所谓南派,由于厂家大都以代工起家,原始投资也比较雄厚,所以产品大都以流水线产品为主,多用注塑流程,重视造型设计,但较少着意声音设计,单元选用上,比较重视使用PV、PP、CD之类适应南方温湿气候的单元。
! y# q* T5 F9 Q) h    而北派,由于多是设计师建立的小本经营企业起家,产品多为木质手工箱,造型简单,但重视电路用料,喜好使用纸盆等声音更为中性但易受气候影响的单元。
& x7 |/ q, _% I0 H6 \$ ^总而言之,所谓北派和南派的区别,既受厂家的经营方向影响,又受老板个人背景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南派中心的广东的代工基地身份与北派中心的北京的渠道中心身份,决定了南派和北派的巨大差异。
! v) q+ A& }5 K4 q; L6 c+ r) {    不过到现在大厂通吃的时代,两派开始有合流的趋势了,现在很多品牌,如漫步者、惠威之类,已经很难从产品上给他们归为哪一派了。( G3 j5 D( U# J' n+ _
    而南北派的差异,从迪波和国立时代就开始了。到了漫步者/轻骑兵和麦博/三诺登场的时代,这种差异达到了最高峰。1 v. z% T( j$ T) Z
    迪波开始生产多媒体音箱比国立更早一些。而且相对来说,他留下来给人印象深刻的产品更多,特别是几年后推出的DIBO99和DIBO2000这两款对箱。
+ [- M8 U# v/ d) Q8 z0 U$ j  t    迪波的产品基本都是注塑箱,包括大2.0对箱,也是注塑的箱体。但是在当时的标准来看,其音质真是不错。2002年的时候,曾经在浪子无心兄家里对比过当时很火的一款2.0箱子和迪波的DIBO2000。结果居然是这款停产已久的塑料箱胜出 。
/ H- |2 u/ y( r    迪波大概在1995年左右,启用了第二品牌迪霸DIBA,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迪波品牌开始淡出,换成迪霸作为主推。相对来说,迪霸在老烧友印象中的地位就不如迪波那么不可撼动了,因为随着市场大趋势的变化,迪霸逐渐开始也做很多入门级的烂东西。后来在1999年左右,在漫步者、麦博开始飞速上升的年代,迪霸也开始逐渐淡出零售市场,笔者不知道什么原因。
# m/ a# b( S, Y    此后,迪霸实际依然在市场上存在,但是始终处于几乎和杂牌没什么区别的境地,厂方也再没用过什么力气来推动它。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始祖就此消失在历史中。- ^6 f2 U" ?: |: O) T& ?5 Y7 Q
    国立没有迪波当时的深厚背景。他是典型的中关村小本企业。其创始人199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靠几个人创立了这家公司。' B: x) v! \" |$ P% ?9 `0 I3 J! W2 ~
    相对来说,国立在初期没有迪波那么显赫和引人注目,其早期产品大多是些没有个性的塑料小对箱。国立真正崛起还是在木质音箱时代来临之后,特别是我们后面要说的轻骑兵分裂时期,国立迅速崛起为北派多媒体音箱的老大,曾经一度在北方市场拥有今天漫步者一样的地位。
  z; h7 D* b/ {4 v    国立在历史上最高峰就是第一个USB音箱。继微软第一个推出USB音箱后,国立在国内第一个跟进推出了这类产品,其名气达到最高峰,不过在这之后,国立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P! E6 [' ?4 L& c
    1998年以后,随着漫步者和轻骑兵的迅速上升,国立的国内零售市场开始萎缩。它在当时和很多多媒体音箱厂商一样,开始转向其他业务(典型的就是麦博和三诺,当时他们也完全退出了零售领域专供O单),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国立彻底干净的从零售市场退了出去。以致几年后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人还知道这个牌子了。
) T# z# u/ s. |) ]    2005年底开始,国立开始尝试重回零售市场,不过冒了几个泡之后,发现今天的市场今非昔比,没有麦博之类那样的宣传资金支持,重回市场几乎已经不可能。所以又缩了回去。现在已经一年多没有再听说国立的动静了。听说情况很不好。估计这个北派音箱的始祖,今后也将难以见到了(不过,据说在一些家电批发市场里,国立还是比较多见的)。
& \2 ]: m4 p0 s& Q, G. Y    在麦博和JAZZ登上舞台之前,很长时间里,南派多媒体音箱始终是一些没有设计没有个性的小杂牌在你撕我咬,不过那个时候市场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产能增长的速度,所以大家还算是相安无事。
2 g$ @+ M2 z( \  e# f    相对来说,在1993-1997之间的那个时期,多媒体音箱领域,真正吸引人目光的,还是北派的厂商。不管是产品,还是里面的恩恩怨怨。
+ p# L* |) f/ G' e! {2 u7 z8 t    1993-1997年之间,中关村大量诞生了一批多媒体音箱厂家,像也曾经一度很有名的“超音速”、“狂人”,当然,这和多媒体音箱的门槛很低有关,不管是技术门槛还是资金门槛。实际上,那个时候也正是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中关村本土企业大爆发的时候,这里面不少人成了先烈,也有不少如雷贯耳的名字从这时候开始起步。冯军在同一个时候喊出了“我不能一辈子给别人创造价值”,放弃了辉煌的小太阳键盘开始做自己的爱国者键盘,而冯军的同班同学夏春秋,则开始筹备一个叫清华华天的企业,也就是今天的九州风神。: A7 g! O. ?" u  s. E8 T
    这里面就有后来在21世纪初一统北京市场的北派三大品牌:漫步者、轻骑兵、冲击波。0 q0 u) j5 z4 w8 b& p0 @% X6 e
: P4 O7 k+ I& h+ y* {6 N
1 ]; Y+ u/ V+ X9 P. \9 d* S
    (DIBO2000,早期优秀的2.0音箱之一,也是塑胶2.0箱中的杰作)1 H" J5 P' ?% O' w* I6 }

' K; t! G6 ~9 \& f1 g$ n4 D    (国立重回零售市场后推出的一款2.0产品,外观看上去很像漫步者1900TIII,不过最后也无疾而终)
. w, z3 g1 ?0 q1 J
/ M, G% S5 y$ f# I8 b' [[ 本帖最后由 swq01 于 2008-2-19 22:12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9:16 | 只看该作者
二、三强并立    很多人隐隐约约都知道,这三家历史上是有关系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相关当事人也讳莫如深。笔者这里就我当年的记忆,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来说一说。细节处由于笔者也并非当事人,可能不一定对。6 b4 o9 j* a/ x, ^
    轻骑兵最初的创始人,就是今天轻骑兵的董事长程建军以及漫步者董事长张文东,以及漫步者的另外两个老板张文生与肖敏。这几位自北京理工大学出来以后,创立立了最早的轻骑兵,于1994年推出了最早的木质2.0音箱RDS-1000。但是后来由于至今我们不清楚的分歧,二张一肖自轻骑兵出走,并于1996年注册了漫步者品牌。轻骑兵则属理工大学下属的中北高科机电公司的产品品牌。
4 R9 C2 k7 C0 c  q! K" d% F3 _    冲击波则又是另一回事。建立冲击波的这一群人,最初是轻骑兵的北京总代理。也是轻骑兵最大的代理。简单的说,冲击波的前身,和轻骑兵之间的关系,就有如今天雪马与漫步者的关系。在轻骑兵发生分裂的时候,冲击波也另起门户,建立自己的独立品牌来生产音箱。
% H: Q) G) P* y' H+ X; N" z: }    老实说,创始人不同身份,真的是大大带入了这三家企业的风格里,使得同样的北派风格下,这三家在经营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
5 ?. v+ C. U) u" f6 J2 T    轻骑兵是这里面资格最老的,也是唯一的国企。它的产品直到今天整体上依然偏保守,可以说,轻骑兵是现在还唯一可以明确归为“北派”的品牌了。而从市场反应来说,轻骑兵的反应动作总是显得缓慢,直到今天依然不能完全摆脱。这一点使得轻骑兵历史上不断出现创造了机会却又放过的情况。后来轻骑兵的地位被后起的漫步者超过并非没有原因。3 h, Q* V, W7 P7 L2 t
    不过轻骑兵作为资历最老的厂商之一,又背靠大学的资源,在产品设计方面依然有很强的力量,渠道力量在业内也数一数二,所以即便在轻骑兵最低潮的时期,也依然是别人不能轻视的一个品牌。
% Q+ H* F( [; X$ q    而漫步者的三个创始人,是以搞设计起家的。所以从历史来看,漫步者的绝对设计能力,也许并非很强,但他有很强的设计前瞻性,总能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及时拿出合适的产品,这点确实罕有能比。像历史上,创新在国内推出2.1音箱后,漫步者是麦博之后第二个推出此类产品的国内品牌,而轻骑兵推出B1三分频音箱后,漫步者是第一个跟进的,并且利用轻骑兵产能不足缺货的实际迅速成为了此类产品的第一品牌;后来的独立功放、中高档2.0更不用说了。难怪有位业内的资深朋友说过“不是漫步者太强,而是别人犯了太多的错误,而漫步者总能抓住这个机会”。
4 O5 i0 }2 s2 l! _" x( e- c! J    而冲击波则是一群渠道商起家,所以论渠道能力,冲击波实际上是这三家中,可能也是国内最强的。不要看冲击波现在已经不起眼,但是直到2003年为止,冲击波的渠道依然不亚于漫步者的规模。实际上,在冲击波问题重重的今天,依然是僵而不死,和超强的渠道能力有很大关系。
: d) J& \, P2 R    不过也正因如此,冲击波对自己的渠道能力太有自信,也太依赖渠道和轻视设计与宣传,所以历史上冲击波却曾强大一时,但最后却留不住设计和宣传方面的人才。像业内几个著名的设计师,原本就是出身冲击波,却终于弃他而去,到2002年以后,已经明显可以看出冲击波在产品设计上与漫步者和轻骑兵的差距。而历史上,2003年是冲击波最后一次在宣传上发力,当时出身自公关业的媒介经理辞职后,冲击波就此从媒体上彻底消失了。
5 O; y2 y/ j5 d+ O( ?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极为刻薄的话,但我觉得相当有趣——“冲击波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成功的把自己从一个一线品牌做成了二线品牌”。这句话我觉得可以很好的概括了冲击波在产品和宣传上的失败。" v, @, z: x; B/ O, p  l
    漫步者和轻骑兵,我们后面还要不断提到。下面,先来整体说一下冲击波的兴衰,因为后面提到的机会不会太多了。! `+ O0 U/ M2 @  q# J  k0 ^
    其实,冲击波在2000年之前,和漫步者、轻骑兵真的是北派鼎足而三的。到2000年左右,除了这三家之外,国立退出零售市场,其他北京品牌大多已经被挤入杂牌,并且在之后的两年内逐渐死去。
8 O# X% ^/ o/ f    在当时,冲击波在设计方面也搞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上面有朋友提到的子弹锥(就是相位锥),而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防弹布单元的对箱1000SII也是冲击波的作品,实际上,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在三大品牌同类的中档2.0箱里,冲击波这款是最好的。但是冲击波轻视宣传的特点,在这个时候已经暴露出来,以致后来很多人记得漫步者1900TB和轻骑兵M3,却不记得冲击波1000SII。甚至最早的防弹布2.0的桂冠也给戴到了漫步者头上。- u0 p* l  R; h8 E) t
    2000年,冲击波经历了它历史上第一次大变动,冲击波创始人之一的林东由于和刘维卡等其他几人意见分歧,带了一批人另立门户,成立了“北京金豪迈公司”,与冲击波争夺渠道。( F' `' _! l) d) K8 G
    看过笔者此前“十大天才音箱”的网友应该记得金豪迈S1这款产品,实际上,这款产品本身就是林东等人从冲击波带出来的一个高档产品设计方案。而在S1上市后,冲击波自己其实也曾推出这个方案的产品,型号我不记得了。但是,大家只记得金豪迈S1,冲击波的那款产品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 R# [8 i4 y( U" m$ R3 B    冲击波和金豪迈的内斗,最后以两败俱伤告终。金豪迈在上市初期,曾以“冲击波换代产品”的名义进行品牌宣传,结果被冲击波告上法庭并败诉。赔付了赔偿和罚款后无疾而终。而冲击波的渠道和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更主要的是,金豪迈的分裂,带走了一批冲击波最为优秀、最具前瞻眼光的设计人员,冲击波产品开始流为大路化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 C+ h* V0 g0 ~* O* x/ `: o    这里,重复一下上面的帖子,金豪迈S1的设计师,也是冲击波1000SII、漫步者1900TII、轻骑兵V23SE、爱国者C200这四款经典产品的设计师。而金豪迈S1则是这五款产品中,DEBUG个人最为赞赏的一款产品,其资质可想而知。可惜冲击波和金豪迈的兄弟阋墙让这个设计就此湮没,实在太可惜了!) r2 m2 o3 I$ c5 w% b8 S+ b% r& k
    不过虽然经过了这场风波,但是冲击波的市场地位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毕竟它当时国内最强的渠道还是别人比不了的。但是冲击波自己却出了问题了,正如上面的朋友所说的,“漫步者跑步,轻骑兵走路,冲击波却在原地打转”。今天回头去看,漫步者就是在这个时候大踏步向市场第一品牌开始前进的,而与此同时,冲击波却放下自己多媒体音箱零售的主业,转去搞所谓的“多元化”,从OEM业务到汽车业务再到房地产,大量的资金被抽出来到这些多元化的业务上,而用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宣传上的钱一下子变得很少。
5 @3 f& ^7 k! q    在当时的市场上升期,由于零售业务有足够的收入,这些问题并不成其为问题,但是随着主业被逐渐抽空,一旦市场出现减缓乃至停滞,资金断裂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 L. o$ `. j' M$ A7 O' y/ y: u& J
    这种事情在几年后已经有了苗头,2003年冲击波重新回头试图扩大自己的零售市场,著名的2103“系列”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但是这一次冲击波发现来得太晚了,新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漫步者、轻骑兵的领导地位已经形成,后来的麦博三诺也在急速上升中,冲击波再想回头已经变得非常困难。9 r4 f' W& y7 n
    2004年推出SB2000音箱,几乎是冲击波的最后一次正式的露面,这以后冲击波逐渐开始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仅仅靠强大渠道体系的遗留,保留了一个尚称得上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从几年来的市场来看,冲击波几乎是在逐年萎缩,现在作为一线品牌的时候几乎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现在回过头去看,冲击波的兴衰,笔者个人以为几乎可以算作盲目多元化,忽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的一个典型案例。
! n0 }" W& f: E    1994年之后的三年时间,是名副其实的乱世。这个时期,有轻骑兵、漫步者这样的知名品牌,但却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一线品牌。大量的新品牌批量涌现,这里面有些后来就逐渐消失了,如上面有朋友说的丽歌,也有些延续至今又以“新上市”的面孔重新出现,如奋达、慧海等等。+ I& A/ D2 w$ X- \# N
    大量品牌的涌现,是因为随着木质有源音箱成为市场的主流,有源音箱本来就不高的门槛变得更低——塑胶箱的生产需要一套生产线设备,而木质箱几十个人手工就可以生产。而当时不断迅猛增长的市场规模,使得任何一个品牌都形不成绝对主导的地位。
& I4 {4 I& l/ |- D3 T4 }4 ^    更主要的是,这些今天叱诧风云的品牌,当时还处在原始积累的襁褓期,如漫步者,直到1999年还缩在今天中关村硅谷电脑城后面的一栋二层简易小楼里,无论哪一家也都没有绝对的资金实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线品牌。
; X% m, f  p0 o8 z9 k    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当时不起眼,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漫步者推出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连续做十年的R1000TC,轻骑兵则更换了全新的型号编号系统并且延续至今。但总体来说,这几年的市场微观上是群雄并起的乱世,宏观上却是波澜不惊。7 n) N) j& `6 G" K! A5 H
    直到1998年,一件大事发生了。
. i% |' S9 n/ U: S8 n4 q" A! u" p. I5 f6 E& i5 G4 g
    (木质音箱的始祖,轻骑兵的首款产品RDS-1000。轻骑兵早期的产品一直使用RDS编号体系,现行的字母编号方式,是从1999年左右开始启用的)2 c9 U: G8 K" ]+ N

! g  X9 y  ^6 w- K' F    (冲击波最早采用相位锥的WAVE1800SIISRS,这个造型在今天看也不算过时)
) d( D. I1 T" O4 \& D' [# `0 G7 W, _7 C
2 ^) }3 _4 k; Q6 h    (冲击波1000SII,和金豪迈S1析出同源,样子也很相像)
/ \1 Z4 A8 G2 N    三、创新袭来3 _9 a2 O% T, r! n
    当然,这个大事,就是创新PC WORKS 2.1的问世。0 u% F% J. ^' {! m" V. H
    现在的新烧友,很少能体会到创新在当年所受的狂热追捧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创新几乎就是高音质的象征。甚至连创新的一些不足,都有非常热心的网友积极地为其做出“合理的解释”。4 j- a6 _: d4 \
    但是,与后来的不思进取相比,创新在当时也确实有值得骄傲的本钱。* c3 }; }. j: C. q" s
    实际上,和很多人以为的,也是很多媒体所写的,并不一样。创新PC WORKS 2.1并非是世界上最早的2.1多媒体音箱。按照笔者的记忆,第一个2.1音箱应该也是奥特蓝星的作品。至少,到创新1998年推出PC WORKS2.1时,例如奥特蓝星、BOSE、YAMAHA等等各大品牌都已经有很多2.1产品在销售了。7 N7 x, P4 c) u- I) C2 u8 a' w
    PC WORKS2.1真正的第一,是第一个把价钱做到主流价位的2.1产品。
/ O( c7 b  p5 l5 [    当时,作为新生事物,2.1音箱的普遍价格都相当高昂,上面所说的几个牌子的主打产品,基本都在150美元之上。而PC WORKS2.1,是市场上第一个卖到99美元的产品,在今天来看,这样设计的产品卖这个价格无异于抢钱,但在当时,却是惊人的低价。
% X% K4 X1 o% Z4 y$ z, e+ w/ L    凭借创新在当时的超强人气和PCWORKS2.1自身也颇为值得称道的素质,这款产品像在国外一样,迅速在国内市场掀起了一股创新旋风。在大部分产皮都只卖200元左右的时代,PCWORKS2.1高达840元的零售价,居然在每个地方都屡屡脱销,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奇迹。" g8 z: B* V% G9 E4 ~
    在这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创新逐渐将自己的4.1产品、5.1产品纷纷引入国内市场,配合当时正火的SB Live!宣传与销售,创新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第一个“第一品牌”。
% Y4 [  n' z* h" h! n2 b    PS:坦率地说,虽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创新当时的产品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放在当时横向比较的话,创新这一时期的产品在各方面还都是很值得称道的。创新音箱真正的滑坡,是从2001开始推出INSPIRE系列的时候开始的。这些早期产品,严格意义上也不能视为创新的纯血统产品,因为它们实际是创新在1997年收购的美国剑桥音响的设计。在当时创新的包装上,也可以看到剑桥的标志,而随着时间发展,创新一点点将剑桥的痕迹清除掉了。! r9 T& m( C+ f& ^: W
    PCWORKS 2.1在市场上存在了很久,先后推出了多个版本。大家最熟悉的是其中白色的原始版本。而在1998年下半年,推出了黑色的版本,1999年初则推出了使用银粉漆和金粉漆的版本。不过这些特殊版本大都存在的时间不长,短则一个季度,长则半年。只有原始的白色版一直卖到2001年左右。
7 l* y/ c; g6 }! M' m   
% T4 B5 y4 r; \  V    (创新PCWORKS 2.1,这是最初的白色版)
. p/ P9 D; v+ K2 s# m0 e
+ [5 ?% D: I' y8 q- Q4 z% t    (创新PCWORKS 4.1,著名的“收音机”典故最初就是出自它)+ }$ j2 h( d  X; N9 @( D7 M

/ z  x: s+ a4 k* j1 X2 y" R    (创新DTT2500,当年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东西)
6 k, p1 L: S3 {
* k. N' j' K3 M2 B# G/ e9 ^    (DTT3500,最早提供了遥控的5.1音箱)' e, u& g* R; n) N- {
5 i$ v$ w5 e4 K0 M' l) ^( c
[ 本帖最后由 swq01 于 2008-2-18 19: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四、新时代即将开始    在创新迅速占领行业领导地位的同时,其他厂商也并没有闲着。漫步者和轻骑兵在这个时候开始向高端产品进军,漫步者著名的R1800T和R1900T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而更高端的,还是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的R2600T、R2800T以及国内多媒体市场史上唯一的独立有源低音炮R3000T。0 s$ ?  U' a; k/ y( A
    另外,漫步者还有一个短暂存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后来所谓高端漫步者的千元以上系列——R6000T、R7000T等等,这个系列产品使用了银笛和惠威的喇叭,以及LM1875、LM3386等功放设计。用料奢华胜过了这之后几年的箱子。不过这个系列产品并没有生产多少,由于当时的市场不成熟,只存在了一年即告停产。/ N, C8 l; _' H4 H( j) N# {
    与此同时,轻骑兵也在这个时候推出了著名的M3、M4系列,这两个系列与漫步者的1800、1900系列并立,后来成为那个时代最经典的中档2.0音箱产品。
2 l/ w" a9 A) a4 F    今天回头去看这段历史,漫步者和轻骑兵当时的行为,与他们在此后的激烈斗争中生存下来并壮大,而没有像同时代很多同地位的品牌一样湮没最后灭亡,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中高档产品,也许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们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把自己从低档入门产品的无序竞争中拔了出来——毕竟音箱是要听的,做好声音才是一个音箱厂家的立身之本。
2 T. P$ M! o9 C, F3 t    而在1997-1998年的这段时间,在媒体领域里,也发生了三件事——
7 }+ W' m' y& \: k2 L% Y2 R    第一件事,就是当时还属上海在线旗下的PCHOME,在国内第一个正式做了电脑多媒体音箱的评测;
0 z4 T, A1 ?  x  y8 K, ]  s    第二件,则是当时飞翔鸟的黄宇(孔明),成为中国第一个专职的电脑音频评测编辑,虽然孔明退出此行已久,但确实是我们所有这些人共同的先辈;
. ~/ s* q3 P3 ~; t$ _5 g- Z    第三件,则是在1998年下半年或是1999年初的某个时候,在远离当时IT业中心的长沙,一个网名叫云飞的人开始筹备他的个人网站,这个网站的名字,叫短歌行……
8 f% J) B, z& P7 H1 k: G2 A& P3 J7 x: |% }3 w9 Z# Q% ^6 C
    (漫步者R2600TB,漫步者的一代准旗舰—更高档的R7000T等并未量产,所以2600TB实际上是量产品中最高档的了—但由于早早停产,所以远不如小弟弟R1900TB出名)
5 \- U& L7 _, X5 B' R, Z
  o" ^/ {$ {, x/ f" J% O" O+ u6 Q    (R3000T,漫步者唯一生产过的高档低音炮,也是当时市场上唯一的6寸三腔炮)
0 I3 i* N6 y! x9 g8 K    五、两大巨头的襁褓岁月
3 Q( E  Q  z0 u. ?7 w    在创新叱诧风云,北派三强你追我赶的这个年代,南方的多媒体音箱厂家却是鸦雀无声。惠威在这个时候还在完善自己的家庭影院产品线,在多媒体领域的登场还要到一年多以后,众多规模巨大却不为我们熟悉的厂家,在这个时候在忙着争抢增长越来越快的外单。而今天高居市场顶峰的南方两大巨头,这个时候却刚刚开始起步。4 P& Y6 @5 i6 }( c
    虽然今天麦博已是漫步者之后的市场第二大品牌,但在当年那个时代,与已经声名赫赫的漫步者与轻骑兵相比,麦博却还是一个成立不久,不为人知的小工厂。与众多的代工巨头相比,这个由张琪创立的小公司的规模也称的上小而又小。* ]* v) V' B- j' U4 Y, \, L
    然后,这个当时还叫麦蓝(MICROLAND)的小品牌,却做了一件划时代的事情。8 K3 q7 N) h6 f/ i
    1999年,成立不足一年的麦蓝,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多媒体音箱——M-200(这里不能不说一句,由于惠威M-200的巨大成功,M-200这个型号几乎成了惠威的专有名词,以致后来有谁再用就往往被网友冠以“不厚道”的评价,这个评价甚至一度扣到了麦博的M-200 07版上。其实麦博M-200才是多媒体业内的第一个"M-200“)。而这款产品,是国内厂家在国内市场推出的第一款2.1音箱。
( f, Q/ v: }& k0 `    客观的说,从当时的市场来说,这款产品算不上很成功,因为当时的麦博实在太弱小了,不仅不能和如日中天的创新相比,就是随后漫步者、轻骑兵、冲击波所跟进的产品,也凭借自己强大的渠道迅速把麦蓝M-200给淹没了。而从产品设计来说,M-200也颇有模仿创新的感觉,特别是卫星箱几乎就是创新PCWORKS2.1的放大版。
6 R+ q. g7 J$ h" J( u9 f/ |    但是,就是这款从市场来看并不能算是非常成功的箱子,却做了两件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情——
% O. o! S) t( `( T/ Z- D    第一,说起来似乎很可笑的事情,在那个年代,2.1乃是高档音箱的标志,不仅国外的产品几乎大都在120美元以上的天价,就是在国内,创新且不说,漫步者等当时推出的首批产品,价格也都在主打的2.0音箱之上。而麦蓝M-200却以200元这个今天来看也属正常的价格入市,对于将2.1音箱拉入主流市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r7 K' B7 ~: B2 u
    第二,那就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了——麦蓝在M-200这个产品上,首先提出了“低音炮”这个名词。
! K1 w9 }7 G, a# K    最初,创新推出PCWORKS2.1之时,对于“.1”部分用的是一个专业而拗口的名词——“超重低音音箱”,而麦博第一个使用了“低音炮”这个词,简洁、形象、朗朗上口,迅速被叫开来,成为了这种设备的专门名词。
; d3 F/ j" F; S& U    插入小贴士:“传说中的老太太” ( G  ~! T( m' Z- x1 _' u
    大部分的国内音箱大厂,其创始人一般都是公司的老板,如果没有退休的话,显然也是公司的CEO。如张文东之于漫步者、程建军之于轻骑兵、姚鸿波之于惠威、刘志雄之于三诺。不过麦博在这点上却很有意思。
5 Z4 }5 K1 k9 M/ C9 e    麦博的总经理张琪是麦博的创始人,也是公司的最高经营者。但麦博的董事长却另有其人,是一位当年尚属中年,现今年事已长的女士。$ z; k' Z6 Y9 ~6 T  ]% W# H
    其中的原因传说是当年麦博曾经接受外来注资,而非像漫步者之类完全靠小本经营积累的结果。不过这位董事长据说并不参与日常经营,只是在重大事件中出面,故而媒体业内得谋其面者不多。几个月前,DEBUG应邀赴深圳参加麦博组队参加中国杯帆船赛的启航仪式,期间对廖版笑言——此行最大的收获,莫过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老太太”。
5 ~1 M# g4 w' q& _& n# J4 R$ ~( f    与麦博相比,三诺的登场要更富于戏剧性。
, ]0 w  `3 m& v- n! p5 L    相对来说,幼年的麦博在市场风格上更接近于北派厂商的稳扎稳打,而幼年的三诺,却已经有着浓厚的“乱棍打死老师傅”式的广东厂商作风。
2 h' y5 }9 `4 c! B# M4 Z7 d    就在麦博推出M-200之前不久,近似于一夜之间,大量三诺的产品出现于各地市场之上。当时的三诺,已经有了两个其一直延续至今的标志性特性——% z3 M0 M8 K- {- V  k9 K$ E, H
    第一、产品款式奇多且价格奇低;第二、产品造型之丰富、注塑模具使用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在当时市场主流充斥四四方方的黑箱子的时候,三诺的出世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1 [: q9 `5 O2 z0 L    这两个特点,即便到今天,也是三诺在五大品牌中的典型特点,这种特征,显然与三诺在这几大品牌中,是唯一一个从创立起就将做外单而非零售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是完全分不开的。5 s  V8 `- q; R7 g1 {# T
    与麦博相比,三诺在这个时候于渠道上的发力要更为迅猛,不过就如大部分南方品牌一样,对于市场宣传,三诺就显得远不及渠道重视,所以在这个时期,三诺的用户知名度不仅不及北方的各大品牌,而且实际也不如麦博。三诺真正变得广为人知,还要等到两年以后一个戏剧性的产品。
' K3 T$ N3 E+ {! Z7 W7 \1 e3 Q) }+ w; a, Q. \0 G% X$ p
    (老版的麦博M-200,麦博的第一款经典产品)7 N) {$ n$ c9 r2 y7 w( [6 k) f
    六、USB音箱,一次失败的探索1 b' d) K: l5 k0 u$ p5 x- i+ ^1 n- n
    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想明白一件事情——
) |. u6 q- H/ m% Y( H! E6 r* L    2.1音箱在国外开始进入高潮,是1998年中期,而在整个1999年里,创新的X.1产品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但是奇怪的是,国内的多媒体品牌,并没有表现出国内厂家通常的积极跟风特点,对此纵然不能说是无动于衷,至少算不上十分积极。直到1999年,才有麦蓝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推出了第一款2.1产品,而漫步者、轻骑兵这些数一数二的大品牌,则要到2000年才磨磨蹭蹭的跟进了。% Q2 R" r! z8 k: X
    相反,对于一类后来被证明是多媒体音箱史上第一次重大失败的产物——USB音箱,国内的大品牌们却争先恐后扎了进去,最后全都砸在了里面。+ `) K' `! O; Y
    也许,微软的错误示范效果,在里面起了不小的作用。5 ?* Y3 c8 N7 V& [+ V: C" z4 k
    很多人都不知道,微软实际上是做过多媒体音箱的。
- q* K9 V1 R% X' u    当然,这音箱也并不是它自己做的,至少笔者在和微软硬件部门关系最铁的时候,也从没听微软的人说过微软历史上开过音箱生产线,应该是某个美国品牌OEM的产物。但是——' @- l( V  r: H8 z7 c
    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款得到微软承认的、打着微软硬件商标的多媒体音箱。这也是从国内的资料中可以查到的唯一一款微软品牌的多媒体音箱。
! r8 H6 M. T* ?+ N' J* {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USB音箱。, v0 z, |7 c& o3 d! ]9 r3 D3 E. Y4 u
    1999年,是硬件厂商力推USB接口的一个关键时期——1998年的IT媒体上,还都在说“USB接口在目前还没有太大用处”,2000年,USB已经逐渐成为电脑上必不可少的一个接口。这里面微软的推动作用不小。
# L; v/ j$ i! U/ L9 |    1999年,微软硬件有两个产品得到了当年硬件产品的最高评价——一个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IE1.0,世界上第一个成像式光学鼠标。另一个就是USB音箱,然而从今天来看,后者显然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
, F/ G1 v% {, K: B    平心而论,微软这套音箱的素质不错,很多用过的人(虽然在国内用过的人很少)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但也许就是这个素质不错,让包括行业内的很多人错把这套产品的好评价当成了USB音箱的好评价。
7 j' m9 f5 m, q4 _: v( ]# _+ p0 F    当时,国内数得上的知名品牌,几乎都推出了USB音箱产品,其中又分为两大派别——
' T: r7 G6 h1 e& d7 n) m    以国立、轻骑兵、漫步者为代表的一派,采用的是微软式的正统结构——即直接把USB声卡和接口做进音箱的电路;而以麦蓝为代表的,则采用了一种骑墙的对此——USB版M200,还是普通的M200,只不过附件里多了一个USB声卡。, ]8 R: W7 M; k+ S: G
    但不管是哪个派别,用户很快就发现上了当——这些USB音箱除了多了一个USB声卡之外,和普通音箱啥区别也没有,价格却贵了20-40%。而且关键在于,第一代的USB声卡,性能实在不敢恭维,声音赶不上最普通的花王ISA声卡,而作为占资源较高的USB声卡,在那个CPU性能不高、总线效率较差的年代,这些USB音箱连在游戏中声音不断断续续都做不到。更不用提在当时还没有彻底退出市场的DOS游戏下,USB音箱根本不出声的问题了。* L' B8 P, @: F2 @' W' ~  T
    结果,用户很快就清醒了,第一代USB音箱在中国的历史,以全砸在手里惨淡收场。USB音箱的再次登场,要到5年之后笔记本音箱兴起的时代了。
3 Y/ Y& \8 b2 w4 L& x" F% x! E! k2 `& c  u* a5 c. v
# Z1 |! O$ r  D# t7 R
    (这就是微软的那款USB音箱[size=-1]Digital Sound System 8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9:38 | 只看该作者
七、一个神话的诞生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1999年底,大家关心的是GEFORCE256和它带来的硬件T&L时代以及刚刚披露的诱人的VOODOO5的消息,对于电脑音箱市场,大家都认为20世纪就将这样结束。然而,就在这一年即将走到末尾的时候,一个神话般的产品突然横空出世了。
: M5 k$ n# W$ V0 M    当然,这就是惠威M-200.
+ g; w7 ]" }" S6 \) L* V3 O. A! D    刚刚进入多媒体音箱市场的惠威,其实是很不成熟的。比方说一个当时很多人就觉得好笑的事情——惠威最早选择的宣传平台,既不是当时最为权威的飞翔鸟,也不是正在飞快上升的短歌行,而是刚刚改版为PCPOP,虽然有名但在音频领域毫无建树的显卡之家。只是在后来,惠威才把自己的宣传阵地转到短歌行上来。
5 p7 z4 T: N4 v$ C$ z* U, ~$ i    M-200的历史地位,无论怎么评价也是不过分的。它是从1994年轻骑兵推出RDS-1000以来,作为中国多媒体音箱代表的木质2.0音箱发展到最高峰的产物,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第一款以HIFI理念来设计的多媒体音箱,同时也是作为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独有的产物——准HIFI多媒体音箱的鼻祖。
- q: ^6 D' N8 a) r0 h# K    但是,M-200的出现,同时也宣告了2.0音箱作为多媒体音箱主流产品的时代的彻底结束,多媒体音箱从此进入了2.1为王的时代。作为一个时代,以这样一个皇者之资的产品作为终结,也算是得其所哉了。& p1 I8 _( d8 _4 g
    M-200也是中国多媒体音箱历史上最富于谜团的产品之一,从1999年底上市到2007年中退市,这期间M-200到底有多少个版本,没有几个人能说清。但很多老玩家都认为,最好的版本还是最初的这个版本,即粗纹面网的版本。不过这个版本很奇怪的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很短,大概只有半年多一点而已。4 D4 D" b: M5 R) e/ c, c. Y( X
    和后来几年对于多媒体市场的冷淡不同。惠威在这个时候,对于M-200的推出是相当重视的。不仅做了很多评测与广告的正常推广活动。而且还特邀了曾德均大师这样的行业元老来参与推广。并且在转过年来在广东的总部召开了国内多媒体行业的第一次媒体音频专业人员的论坛研讨活动。为此,惠威还专门购置了两辆客车用于参与研讨会的媒体与专家的出行。8 b5 @4 M& f" Y. q4 X. A  h3 C. w. Q
    实际上,这次会议对于中国多媒体音箱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些后来公认的对于多媒体音箱的认识与定义,诸如多媒体音箱属小功率半自由近声场系统等都是这次会议上所提出来的。而惠威也在这次会议上,信心满满的提出了自己的超高端产品M-200MKII的计划并展示了工程样品。这个M-200MKII并非现在的同名产品,而是一个相当于现在T200B定位的双单声道音箱。% q7 d* r5 T! Q8 b, x4 E+ f1 r7 |7 D
    但是,事实证明,惠威这个时候对于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了。历史证明,这个时候的中国市场,并没有做好迎接高档准HIFI音箱的准备,用户还沉浸在多声道系统带来的冲击感之中,而这个市场,是这个时候的惠威所不擅长的。
2 v! j, l0 M9 C& {; g( R    发觉了这一点的惠威,对于是否要全面进入多媒体音箱市场产生了疑虑与争论,终于,媒体研讨会上乐观的全面入市计划无疾而终,M-200MKII在连新闻稿都发了之后终于宣布取消。蛰伏下来的惠威在疑惑与内部争论中等待着不知何时会来的时机。
% a/ i- Z5 ~$ z8 @5 s    八、飞翔鸟的毁灭与短歌行的崛起
) z% f% c& u/ d6 |& A% I1 }# v  l    2000年5月,一个事件震惊了整个网络IT业,国内最著名的IT技术网站飞翔鸟宣告正式分裂,飞翔鸟硬件站分裂为倚天硬件和ITPOWER两个网站,飞翔鸟软件站和游戏站则彻底关闭。当时在《电脑高手》杂志的笔者曾为此写下一篇沉痛的祭文。7 p5 M0 o! m. ?" j) r* g1 ?
    飞翔鸟的真正创始人是谈毅,此人也是国内最初的专业评测人员之一。谈毅和自己的同学孙嘉、MARS(抱歉,忘了此仁兄的本名了),三个同寝室的大二学生在1997年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站,即后来的飞翔鸟。飞翔鸟最初,和当时众多的网站一样,是完全凭兴趣与义务做起来的公益性网站。谈毅广开言路资源共享的管理方式,为飞翔鸟的火爆提供了基础。到了1998年,飞翔鸟已经成长为拥有超过30人进行更新与维护的庞大组织。
6 u6 j2 O- S9 d8 x5 ~) Y8 E    但是,这种凭借兴趣与义务建立的组织,从一开始就是松散而不稳定的。特别是当谈毅于1999年因为个人原因离开飞翔鸟后,在成员地位平等又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飞翔鸟愈加变成一个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组织。挂名的、出工不出力的成员占了大多数,到了末期,实际还在为网站工作的人,大概不到1/3。
6 x# ?! W* ^5 }! f3 f! P    如果还只是一个自由社区的话,那么这都不成问题,但是随着个人网站商业化的大潮,当飞翔鸟开始有了收入的时候,成员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先是游戏站无疾而终,再是软件站的彻底崩溃与解散(至今,飞翔鸟软件站的数据是为谁所销毁的,似乎依然是个谜案),到最后,就是飞翔鸟旗下最核心的硬件站的大分裂。
% y( z% V; w, x0 [% T    随着飞翔鸟的灭亡,飞翔鸟系似乎从此一蹶不振,倚天硬件虽然继承了飞翔鸟的全部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但却再也没有恢复到飞翔鸟昔日的辉煌。而在音频领域里,飞翔鸟的第一权威地位,也从此被新兴的短歌行所取代。
) {1 b) j/ I# p$ H( t9 ?; g    从飞翔鸟的毁灭中,得益的至少有两个网站,一个就是在这之前人气还不旺的PCPOP,由于飞翔鸟的一片混乱,大部分飞翔鸟论坛的会员都投向了结构类似的PCPOP论坛,同年6-8月,PCPOP又作为平台提供者参与了《电脑高手》发起的全国IT技术辩论大赛,从此一炮而红。
) W. v3 s$ D; {  b+ r  O    而另一个受益者,就是短歌行。但是,显然短歌行并未能从飞翔鸟的教训中吸取足够的经验,我们后来会发现,飞翔鸟身上发生的事情,在后来的短歌行身上再次发生。
3 J( t9 H; a; f/ s7 T1 l    短歌行,本是云飞(潘赤忠)在1999年初左右建立的个人网站,但坦率的说,云飞兄在圈内,论音响技术上是把好手,但论起做媒体来说,确实不是个能手。短歌行真正开始成长起来,还是云飞的好友昆冈和飞翔鸟音频论坛的版主刘恩惠相继加入短歌行以后的事情。
: S9 F: l5 D9 n    这二位哥们确实都颇有做媒体的天分,在随后的岁月里,一主攻软件一主攻硬件,撑起来短歌行的大半边天。特别是恩惠兄,论技术,恩惠当时在圈内也许算不上最好,但他有一样本事却是别人不具备的,那就是出文章的速度和规模极为惊人,甚至他自己都笑称为“快枪手”,而有一样本事是我至今对恩惠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就是他可以就一个题目反复写出多篇文章,还能写得各不相同自有新意,这个本领我确实自叹不能。
2 v4 F6 l6 _$ \6 ]" v    凭借这个本事,恩惠兄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包揽了各大纸媒体的音频专题,与当年飞翔鸟的起步靠的是谈毅等人在纸媒的专栏一样,这对于短歌行的起步起了巨大的作用。(此前,有朋友提到短歌行的歌曲下载问题,确实,短歌行的歌曲下载为短歌行的人气提供了相当巨大的作用,但是这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准确地说,短歌行提供歌曲下载的时候,它已经是业内的第一多媒体音频媒体了。在这个初创时期,还是刘恩惠和夏昆刚的文章为短歌行的人气提供了一手的支持); z: h4 O6 B& \# w
    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及上面所说的飞翔鸟分崩离析的背景外,短歌行能够成为后来国内多媒体音频的第一媒体,和两个厂家也分不开。
8 Z: s9 e+ U; e" b, s! E    这两个厂家,一是创新,二是惠威。8 s& ?$ p1 B6 j* z6 N
    短歌行最早的出名,其实并非是在评测之类上,而是对创新SB LIVE!声卡波表库的研究。有年头的烧友应该还能记得从短歌行上下载的巨型波表。可以说,由于这方面研究所带来的影响,是短歌行作为媒体而赚下的“第一桶金”。7 }1 H" Y4 r' d1 H* G9 h% S
    有趣的是,标志着短歌行的影响力达到最高峰的,却也是和创新有关的,这就是2年之后的,把创新拉下神坛。2 s* ^5 y' L1 |/ E
    而相对来说,惠威给予短歌行的影响,要更为直接。
3 Y/ f6 a$ z6 I  d/ d! i    当然,与前面所说的短歌行自身的原因相比,这两个厂商的影响只是次要的因素,但这种直接因素,同样也是不可少的。就像《微型计算机》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内第一硬件媒体的潜质,但还是需要一次3D显卡的大规模评测来助其上位是同样的道理。( W9 X  J" s3 R, j$ p
    我们前面说过,惠威M-200最初的宣传平台,莫名其妙的选择了在音频领域毫无影响力的显卡之家。不过很快,可能是由于云飞本人当年在惠威短暂任职的原因,惠威的主要宣传平台迅速转移到短歌行上来。当时对于M-200的全程分析报道以及曾德均大师对于M-200的试听分析等等都发表在短歌行上。而对于惠威发起的媒体研讨会,短歌行也作为特约媒体做了全程的报道。待这一切结束的时候,短歌行已经俨然成为国内一线的音频媒体。
% Q9 K' y/ ~" c6 k  h% E4 {' h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短歌行开始进入自己的黄金年代,团队规模开始迅速增长。不过今天回头去看,短歌行显然重蹈了飞翔鸟的覆辙——短歌行最黄金的年代,成员一度达到近10人之多,对于一个纯粹的专业类网站来说,这显然比当年的飞翔鸟更显臃肿,随之而来的问题,该来的也都会来了。9 ^$ [, m5 c- @3 W; z

7 p& q! _" ?6 y0 E5 l0 Y" o4 K& n    (谈毅在2002年的照片,当时任某网络公司老总,后又离职)- `2 ]2 e0 I7 q4 P0 S  }4 t1 [6 k
3 l' }; [+ S& R% ~/ N3 m
    (云飞和他的朝露A100在2002年“电脑爱好者城”上,是当时负责组织展览的笔者所邀请的业内著名网站代表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9:39 | 只看该作者
九、2.1,一个王朝的诞生    日历翻到了新的世纪,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国内厂商中第一个生产2.1音箱的是麦博。但是,2.1音箱真正普及的标志,却是漫步者R2.1T,从今天来看,这个产品可以算是漫步者开始崛起的一个转折点。   A6 L- g( x, `% d* M+ \% R* I
    今天的漫步者,在工业设计方面已经很有成就,但是在当时,老实说漫步者其实和很多国内品牌一样是靠模仿起家的。这款著名的R2.1T就是完全仿效了奥特蓝星的一款产品。工艺水平,相对于当时创新的音箱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尽管如此,R2.1T以其在当时明显高于创新产品的性价比,迅速打开了自己的市场影响。+ E) X& J& q9 L6 T1 y
    漫步者在R2.1T上的成功,引发了轻骑兵、冲击波等一批大品牌的全面跟进,而三诺JAZZ这两家代工大厂,又给2.1市场带来了不一样的另一种感受。连刚刚进入多媒体市场的惠威也不能免俗,一个2.1的时代来临了。* t1 F! P* l  j3 \

# V3 \% [; U2 g/ h    (漫步者R2.1T,其实就是仿的ATLEC的一款产品)
, A; x( e$ X$ @  ~    小贴士:商标保卫战
" j5 S  M7 Y3 z+ P% K) n% W/ s    上面有位朋友提到了麦博更换商标的历史典故。其实类似的商标保卫战,在不少多媒体音箱大品牌身上都发生过。这一方面和在当时,很多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个时期,市场的无序竞争有着重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再说说另外两个大品牌轻骑兵和漫步者的故事。4 j7 d7 S: I3 {4 |+ {( a0 D
    轻骑兵在历史上,是第一个遭受商标危机的品牌。这段时间是1996-1998年的阶段,实际上,这也是轻骑兵历史上两次大低潮的第一次。1 a, i2 {4 [) v
    轻骑兵遇到的危机很富于戏剧性,虽然这个公司和这个品牌从来都被称为“轻骑兵”,但实际上,它真正在法律意义上成为“轻骑兵”只是近年来的事情。在当时,公司的正式名称是“中北高科机电公司”,正式的品牌是“润宝”。
0 b6 y+ j1 w7 q/ L7 Y5 q) P- V+ o7 y    这是因为当时在轻骑兵正式注册“轻骑兵”品牌的时候,工商部门认为该品牌与某国外品牌存在相似性,所以不予注册。于是轻骑兵只能注册了一个“润宝”品牌来使用。2 Y: y- C4 K" ?9 y
    而这个情况,也给了不少人看到了钻空子的时机,一时间,各种头衔的“轻骑兵”纷纷出现,“轻骑兵”几乎不再是一个品牌而成了某种款式的代名词。一段时间,大家需要用“润宝轻骑兵”来特指中北高科生产的音箱,而中北高科也着力强调这一点。  }* p# k7 y# E
    轻骑兵的这段黑暗时期一直延续到1998年,后来发生了著名的“轻骑兵诉狂人案”,情况才逐渐开始好转。而又经历了多年的争取,直到2000年,轻骑兵才真正注册下“HUSSAR轻骑兵”这个商标,摆脱了长达5年的尴尬境况。
2 ]/ u3 h/ t2 D1 N    而漫步者的情况则更为戏剧和喜剧。8 R) l- q7 q0 {5 ^+ ]
    2002-2003年,南方冒出一个新品牌,在业内俗称“深圳漫步者”。/ e; ~6 ^3 j, p
    但是,不要误会,这个品牌和漫步者没有任何关系,和现在“深圳漫步者”一词所指的漫步者深圳总部也并非一回事。$ O0 p- `0 M5 Q' w. l
    这个品牌是一个地道的杂牌,但是其产品完全在仿效漫步者的外观造型。而富于喜剧性的是——
; P$ M, g; r5 G* v/ [3 Y9 @    漫步者在国内注册的公司叫“爱德发”,品牌叫“漫步者”。而这家杂牌注册的的公司叫“漫步者”,品牌叫“爱德发”!
  R) d) ^6 F9 x    不能不说,这也是相当巧妙的钻了法律的空子和漫步者的疏忽。而且从当时来看,这个品牌确实凭借这种歪门邪道在三级以下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P: R. O6 J! ~+ G& K  ^) d
    后来漫步者诉至国家工商部门,因漫步者是行业知名品牌,这个公司的注册后来被撤销。) {- d* |8 h* y1 ~  B, J
    2.1音箱的出现,带来了多媒体音箱发展的一个新高潮,我们今天所记得的很多品牌,都是这个时候开始展露头角的。例如今年来动作很大的索威、奋达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在多媒体音箱市场上。
5 S' G5 r9 _$ o5 y# X$ V    不过到了2002年左右,市场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与2.0时代末期一样,2.1音箱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僵局状态,而在2000年时期大量涌现的诸多品牌,或者像索威一样进入沉寂,或者像麦博一样转去主打OEM,以漫步者为首的几大品牌,开始整理整个市场格局。这些都是后话,不提。/ U1 |* S( }/ e3 C( ~; j& g; o, l
    十,平板音箱,又一次失败
2 r4 l& p1 Y4 P    21世纪初,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漫长的2.0时代所压抑下来的创造热情,在这个时期统统迸发出来。在那个美好的年代里,涌现了大量奇特的设计和大量新奇的产品。不过这些新奇的设计,很少能有生存下来,大多成了过眼云烟。# E! U/ o/ q% u; n6 k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平板音箱。
: q' ~* F1 y7 V+ y( B    说不清平板音箱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很莫名其妙的,在2000年上半年,电脑报上的几篇文章,就迅速把平板音箱炒成了一个新的热点(想想,那还真是一个奇特的年代,一篇两篇文章,往往就可以造就一代经典产品和一阵市场热潮,正面的,有著名的小影霸RIVA128,反面的,有令赵效民蒙冤的9750 )。' \! u6 B9 p# M+ e# \- z
    平板音箱的主力推手,是三诺,实际上,三诺也是这次热潮中,不多的几个生产“真正的”平板音箱的厂商之一。而这,也是三诺面市三年以来,第一次全面出现在用户面前。* \$ M. D* N. J/ D
    实际上,这场平板音箱的热潮,几乎都以NXT扬声器作为宣传,但其实在国内的产品中,基本上没有哪款是真正的NXT结构。8 c7 Q8 Y& r! f! E& J' s8 H
    从市场上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平板音箱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真正的平板音箱,也就是以三诺为代表的少数厂商的产品,但是,也并不是NXT扬声器。5 I* S4 _1 |& R$ x. Z! d2 @; g
    另一类,是以漫步者为代表的“伪平板”扬声器,也就是使用超薄的箱体、超薄扬声器制造出来的正面类似平板扬声器的产品。这类产品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6 D  E+ o: K) U* X
    还有一个最为特殊的产品,就是惠威在这个潮流中不能免俗的推出的M-2000平板音箱。不过它的设计最与众不同,这是惠威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使用等磁场带式扬声器制造的多媒体音箱。
; b: A, o9 l# y7 \+ _( s0 q    这场平板扬声器的热潮,来得比当初的USB音箱更为气势汹汹,持续的时间也更为长。不过,梦总是要醒的。
% ]" {. n- `! y1 t, e$ t6 z2 S, \: M    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迷狂之后,用户终于发现,这些平板扬声器,虽然外观能够做得更为小巧别致,像三诺的真平板扬声器甚至可以做成壁画之类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声音与传统设计相比,实在惨不忍听。就连惠威的M-2000在内,虽然等磁场带式扬声器带来了极佳的高音效果,但中频的干瘪单薄依然无法避免,而这款音质最佳的平板音箱,却有着无人可以承受的1680元的天价。7 k5 \9 E$ _0 u' @2 ?- q
    终于,这一代平板扬声器音箱成为了USB音箱之后的又一代失败作品,无声无息的消失于市场的激流之中,作为平板音箱的旗舰,M-2000成了一个连惠威自己的回顾中都不愿再提起的名字。
& T4 i5 v6 o: g5 k8 q: P
5 `1 \( D0 u6 u8 D* X& x" _2 s( F" n    (漫步者R301T,伪平板的代表,但最后却笑得最好,可见技术先进不一定就会受市场欢迎)' f) _8 A  B9 V  k+ ]* u
5 v- O5 t6 q* f
    (惠威M-1000,平板音箱之王,惠威唯一使用等磁场带式扬声器的多媒体音箱。平心而论,效果其实在同类产品中相当不错,但等磁场带式扬声器令其价格高昂,1680元买个2.1,放在今天也没几个人愿意掏钱); X5 r+ a: n  |8 L2 b) A
    十一、两个传奇的诞生: M) p8 f, Z* M9 i; L  L" g
    就像2.0时代的最高峰以一款神话般的产品M200作为结束,2.1时代也以两款传奇的产品作为了自己的最高峰。有意思的是,这两款产品诞生的时间几乎相同。
3 t; I3 d2 N3 W: h    这两款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一个毫无疑问是漫步者的R201T。这款产品的设计很难说有什么出彩,但也正因如此,这款产品几乎成了主流2.1的标准设计。从2001年到2007年,R201T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上官方版本最丰富最复杂的一款产品,如果不出意外,恐怕也是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款多媒体音箱。7 j7 d* g; H, D- c6 d: {0 d9 p5 q3 ]
    似乎是针锋相对的,与入门级别的R201T相对应的,另一款传奇应该是惠威的M-20系列音箱。最初的M-20L很难说是成功的,实际上,甚至可以说问题多多,有些问题近于愚蠢,但是随后的M-20W却成为历史上持续生产时间最长(即未经改版)的2.1音箱,并且在漫长的时间里统治了整个高档2.1市场。只是淹没于M-200的耀眼光芒下,很多人未曾注意这一点罢了。
7 R9 |1 I8 K. k2 e$ b/ H0 U    百花齐放的2.1时代之后,又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这个时代很难说是一个独立的时代,因为它是和2.1整体并存的。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它确实是不同于1999年开始的2.1时期的。而这个时代,也是今天回头去看,最难以评论的。这就是5.1时代。3 Q3 E. ?0 i% R. I6 u
    小贴士:说说M-20L) B2 J1 E6 L  x# J: H/ G. e7 x1 E
    早期的惠威,在功放电路设计上的不足是人所共知的。而早期的M-20L,实际上可以说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在惠威在2000年的媒体研讨会上公开高档2.1的计划时,大部分人都给予了相当热烈的期待,但坦率地说,M-20L推出后,给人的感觉是喜忧参半的。7 Q; C# t  k& \) R5 E, }! |$ ~' v
    一方面,M-20L在当时的声音表现,确实是2.1音箱中最佳的,甚至也不亚于当时很多中档2.0音箱。当另一方面,M-20L的整体设计,很多方面都显得不成熟。例如对低音炮的密闭式设计,即便在当时来看,也是很没有道理的——不追求低音力度和量感的人,没有选择2.1而不选择2.0的理由。而在电路上,M-20L最令人嘲笑的,就是那个著名的“搭桥”设计——两块LM675芯片,没有直接安装在散热片上,而是安装到两块铝板上,再将两块铝板远远连接到散热片上。这样的设计,显然反映了电路和音箱整体结构的原始设计不一致,通过后期调整来弥补的潜在背景。, a0 t; D8 M$ I) ?
    不过作为惠威在2.0产品上的最初尝试,M-20L在暴露出很多问题的同时,也确实奠定了惠威在该市场的基础,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教训。到M-20W身上,以当时的观点来看,就已经是相当成熟而完美的设计了。由此,它才能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2.1设计。
/ b) U; }1 I0 q, Q: z" ^9 U3 {& Q4 u/ v" G* P5 q! \6 A
    (惠威M-20L,一款没有得到应有评价的里程碑产品)* }% R2 L7 B# v# T  E# W9 s. C% Y
    差点忘了的:三诺足球音箱
2 o# K  j* ?$ W3 A2 b    前面留下了伏笔,到这里却差点忘了。三诺最初在国内掀起大的关注,源于一个戏剧性的产品。2001年中国足球队首次世界杯出线,在这个大背景下,三诺推出了一款以足球为造型的塑料小对箱,并在媒体上大作宣传,三诺牌子从此一炮打响。
+ `5 n$ X3 C; H    其实,这款产品本来是一款定制产品,它源于2000年曼联所下的一个订单,当时曼联为2001年的亚洲之行活动定制了一批礼品,其中就有下给三诺的“足球音箱”订单。说起来三诺确实挺有头脑,完成曼联的订货后,就借中国队出线之机,自己用现成的模具制造了一批产品在国内出售。说起来这套音箱的音质实不咋地,但凭借极佳的市场背景,确实对于三诺品牌的打响起到了不可复制的效果。, \! j$ t; Q8 ^4 R  m. r$ r
    用外单产品的模具,经过一定修改后生产自有品牌的产品,这似乎也是三诺的一个传统,后来也不断发生类似的情况,其实今日三诺的不少热销产品,也都可以在三诺的外单中找到类似的“兄弟姐妹”。
- U  S' z/ P; ?! Y  x# a3 c- f5 j% h/ w4 D4 }, f
    (三诺的足球音箱,擅长炒作的三诺所做的最初炒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9:39 | 只看该作者
十二、5.1,跛脚的国王
* o" j% g& T' {# r5 B. [
$ B$ `5 `* F2 O5 l- M. C    严格地说,其实5.1很难算是一个“时代”。因为从这个时代直到今天为止,市场的主流始终牢牢被2.1占据,5.1自始至终也没有真正占据市场的多少份额。这和此前的2.0时代、2.1时代截然不同。9 t6 c# Q9 E2 L- L5 N( X1 Z5 _  h

" F4 P2 \, L0 |' `1 W    但是,我们依然将之称之为一个“时代”,因为它依然表现出了和此前的时代截然不同的特征。尽管2.1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但是像PCWORKS2.1、R2.1T那样一个2.1产品可以代表一个品牌,成为品牌标志的时代却在这个时间终结了,并且接近于从此不再来。: x5 o7 E0 _/ w  f% Z

! x1 J3 H5 F( e! t    同时,意义更为重大的是,自5.1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开始呈现和国外市场或者说整个世界市场截然不同的发展特点——此前的2.0时代、2.1时代,中国市场的发展特点几乎和国外是同步的,虽然由于国内的特殊因素导致国内市场的木箱和塑胶箱的市场比例正好和国外相反,但整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是自5.1时代开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2 p- Y  C1 E6 q) W# {; v! b1 o% c3 l* V
    笔者一直喜欢说的一句话:自这个时候开始,全世界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开始分化为仅有的两个市场:第一个,叫中国市场;第二个,叫其他所有市场。
7 H& T+ m- J, [; v9 u' {3 c+ ^+ b# E6 B8 ]8 B& m7 U
    5.1时代的来临,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个早在我两年前的年终分析文章里,就对5.1在国内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做了详细分析论述,这里不再详述。从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底为之的这一年半时间里,5.1音箱几乎统治了所有音箱品牌的中高档新品市场,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尽管发布的产品很多,但是这些产品的实际销量并不大,大部分产品的月销量都不足300套,这个数目比现在单品销量已经大大下降的2.0音箱的月销量还低,但比起现在的5.1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9 X; E+ M2 D/ k! f7 M
: d  t7 M  [9 i( ?0 M% U# t    5.1时代,也确实诞生了不少精品。像创新以DTT2500开始的十数款5.1产品,即便在创新已经今不如昔的今天,也依然占据了5.1的极大份额。只是过高的价格使得很多人望尘莫及。同样,惠威M-20系列的最高端产品M-20 5.1,也同样是由于价格的原因叫好而不叫座。3 @3 b, x3 V, Q: I4 B9 H+ y& Q

8 l5 e/ F. y  ]! h4 b& {5 ]    而传统多媒体厂商中,最早推出5.1的是漫步者,这款R5.1T同样是模仿了奥特蓝星的产品,以其国内最早的8寸低音炮和对低辐射式设计而名头响亮。不过这款产品虽然以其只有600多元的价格受到用户的追捧,却很不讨经销商的喜欢。因为漫步者在这款产品上留给经销商的利润太低,甚至低过了价格接近的老产品R1900TB。
2 y4 ]4 E8 Y/ }  z) F7 k: t. ?& A' Y' s4 G/ B" T9 ^$ {8 d
    相对来说,有一个系列的产品笔者觉得相当可惜。就是麦博的X系列5.1音箱。这个系列产品在笔者来看,堪称是麦博早期产品中的杰作,平均只有600-1000元的价格虽不能说超值,但也相当值得。明显仿造BOSE悠闲系列的外观,说起来可能有些底气不足,但的确很讨人喜欢。只是这个系列产品问世的时候,麦博的重点早已转向外单,根本从不曾用心在零售市场推过这系列产品,所以连见过的人都有限,更不要说买了。% k' V+ Q1 G7 R8 f, h, u  F

& k( P& j$ S) _/ ^1 h6 q    5.1的时代持续的时间并不短,但用户对于5.1的热情却并不持久。其实真正狂热追捧5.1的年代,仅仅只有1999年下半年到2000年底的这一段时间。从2000年底的时候,国内市场对5.1叫好不叫座的心态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仅仅是因为市场并没有其他类的产品来与5.1做同价位的竞争,这个时代才得以持续到了2001年底。而终结这个时代的人,很快就会来了。  i# I; p. I) E& S, g
, q* [2 h* W1 f# Y( Y
    今天回头去看,国内市场上,5.1的兴起,是和整个世界市场有着一致的原因的——即多声道声卡的兴起/环绕声系统在游戏的应用/DVD播放的普及三个原因决定的。而5.1在国内的衰败,则是有着非常中国化的原因——5.1难以降下的成本、5.1使用的复杂性和空间的苛刻要求、国内的初级HiFi产品未曾普及等等。而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6.1、7.1根本就在国内未曾上位,更是和这些原因密不可分。
9 p" p; C. P# v: c4 e
, `" B% N( w; w* {- Q+ ?$ c    而在5.1高高在上的年代,其他类别的产品也并未停止发展,最终,他们把5.1赶下了神坛。! Y  O9 I/ P* s6 G1 \3 d( ?0 o
) O/ C1 {2 O4 n9 G' ~5 z

  h- O8 T, N6 k) Z- [- W) P6 N3 J% P
    (麦博X系列,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麦博最出色的一个系列产品,其品质之优秀在现在的梵高系列之上)
! X7 H# d+ Z9 }+ z% a1 L5 F
2 \9 ]5 ^( D/ l$ m& O6 W/ }$ M1 y8 \9 H* M8 C9 h
# _, m7 h  W& x4 N- l% H
    精彩回复整理:
, W+ E) P; }& p6 T9 r" Q    well757:很久没看到D兄这样的东西了,在以往的岁末年初,会看到D兄关于多媒体音箱和厂商的一些总结,很敬仰!* t+ P& A/ b) l  d7 |1 D4 z2 C. b
    看了两天“我的回忆——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 ,感觉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有很多事情不会无缘无故的,例如漫步者今天的市场地位,是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换来的。就像佛家的“因果”,轻骑兵的不断分裂(“惠士佳” 是原轻骑兵的康宁做的)、致命的产能不足, 冲击波的分裂(“迈笛”是原负责国内市场的经理裴筝出来做的)和盲目多元化,才给了其他品牌给多的机会。漫步者人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自己犯的错误比别人少,专注与音频领域,禁得住诱惑。目标明确,要做美国BOSE那样的企业!* x/ S/ E" M; h3 A; ~8 Y
    历史是真实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总是相似的!让我们以史为镜,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人生!
& Q% a$ \) O$ T% E    期待D兄的大作早日完成!
& s! ^. X9 t$ V+ B# J. o- p    liao228:“几个月前,DEBUG应邀赴深圳参加麦博组队参加中国杯帆船赛的启航仪式,期间对廖版笑言——此行最大的收获,莫过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老太太””9 q5 @; A: `5 a" k' m
    虽然老早就听说了,但还是闻名不如见面啊+ {: d! y( p" {+ {4 J
    随便讲个趣事,期间和DEBUG兄坐游艇出海游玩的时候,发现游艇上居然还摆放了一套音箱5 r2 J1 G' y; P% R1 J3 I8 Z
    音源给忘了,好像是天龙的DVD还是啥的,PROSE(没记错吧?好像没听说过的)的一对6.5书架箱,KT88推挽胆机
6 r, z  f2 z6 K( N4 H    一个貌似是船长的看我们无聊,进船舱里放了音乐就又跑了,才刚出去没几秒钟,一个船员就又跑进来了" `& Z, V3 a2 {9 a) O. ?/ \
    估计是他嫌音量不够大,又像吸引我们注意,就把音量旋扭往死里拧,然后望我们一眼就闪了  l0 I/ l5 X/ p, I6 k2 Z
    我和D兄一个眼神,问了句:" y! w/ Z  z1 p8 A  z7 ^& w7 w
    “失真咯!?”
* F3 C1 L$ V6 w) y( t+ }; K* ]9 `    “嗯”1 f7 y% _& u; v9 d0 L$ _
    “……”1 q/ e$ t7 U4 q) \0 n; p
    well757:其实, 张文东是大学老师,肖敏是他的学生。1995年主要因为答应的分红没有兑现,导致二张一肖才从轻骑兵出走。后来张文生也从漫步者出走,但没再做多媒体音箱。
8 G# b; D6 ?' E1 z% S+ Y    记得2003、2004年的时候,迪霸还依然存在 。在上海、南京卖得还可以,其他地方能见到的不多,有个上海人(在济南)还点名要迪波、迪霸的箱子。2004年还出了些迷你音箱“LONGSONG” ,中文名是“朗胜”也许有人记得,它们同属于新加坡独资企业——上海新捷超电子电器有限公司,老板姓王,主要做OEM市场,当时的“沐泽” 、“八亿时空”二线品牌机的音箱和爱国者的音箱大多是它做的 ,缺乏渠道和宣传方面的人才。
( W- k0 n3 F: `' q这两年见不到了!4 q; v; N1 j# Q' }% T
    芦苇:插一些关于多媒体之外的话题吧!
* [, M9 \. |0 ?  W% m    短歌行如日中天的时候,正是我水深火热的时刻。
  X( c$ }3 M' o    在短坛我的注册id是Ranger,当时的好友water、真.菲戈、篮子风等几位好友(太多了不能尽数例如kabala就请多多包含拉 )基本上天天陪我海聊 虽然在肉体上水深火热,可是在精神上却是硕果累累。( W4 w+ i7 P" o( c" J# Y9 P% f9 x
    同期国内DIY届,由IMXP带头倡导音箱的设计也逐步的由原先的手工计算、测绘转移到了通过软件测量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优化设计的现代化道路上。在推动DIY音箱的发展上,自成一派的IMXP、清风汉化的大牛绝对是稳坐头把交椅的两位人物
9 p  T4 D2 u/ c8 M8 z3 k; \( g    当然还有一位知己MM,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记得她:玉碎宫倾
" c% B% }" v! T    北车南行:对JAZZ的一点看法, i  M2 Y  b% I' V6 l
    JAZZ的东西做的不错,工厂也很正规,给很多国际大品牌做OEM(本人去其工厂参观过)。但是2002年后基本在国内市场就没有身影了。原因就很多了,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产品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而且制造成本奇高。
' N2 U& z6 y! O( x- \/ @没有品牌拉动,贵的东西是卖不出去的,何况,就算是一流品牌的高端产品,没有足够的卖点也是难以在市场上生存的。4 W& b- M  X" \; r( C& c8 r7 o+ ~
    ali:我个人感受,JAZZ是为数不多的、有部分产品内销的OEM大厂(傲森拥有独立品牌,算是半个吧),我参观和了解的几个OEM大厂,基本上从来不做国内业务,有的甚至连公司网站都没有,产品技术含量高,品控严格,工艺精良,在这三点上绝大多数国内厂家难以企及,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不少厂家已经走出了仅做OEM的境地,ODM产品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多
% `$ n; u/ _. x+ [; }" S0 J    芦苇:虽然对多媒体这个行业了解不深,但当初在短坛好歹也算半个水王。对于短歌行的发展历程就留给DEBUG老大去一层层揭开吧,我就讲些花边新闻好了 - U; q6 r$ e& }
在短歌行论坛任版主的期间。短坛水深莫测,基本上现在所有从业的高管人员当时几乎都在短坛潜水,马甲众多,每一天的水量可以用三峡泄洪来形容。当初的是非现在看起来已无从轻重,但当初的热情却带给每一位短坛的朋友一丝淡淡的回忆。
2 w1 g8 G$ A+ c* s( L0 B9 U5 B    应该说认识water兄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对我帮助最多的未曾谋面的网友之一。此仁兄为人豁达,因为年长于我所以从认识之初这位兄台就不断地给与我帮助。既然上古有话大恩不言谢,那就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吧……技术方面water兄在线路设计、2.1设计方面有着极深厚的内力,后期转战2.0的设计也有着大将风范,其设计的产品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至于其人惊心动魄、曲折但却又浩荡的业界经历,就留给water自己写自传的时候大家观摩吧 4 v8 n  g3 a! O/ V
    篮子风是一位执著的设计师。率直、自信。一直在潜心研究自己独有的功放形态,因与我年龄相仿所以我们之前更多的话题是天南海北。此仁兄积累的功力颇深,后来我隐退短坛的时候,据说已经在某大型HiFi企业任设计师了,用L命名的某系列型号起内部电路设计就是该仁兄完成的。现在在耳机论坛上经常见到这位仁兄踪影
( F' m/ o3 R) {8 z2 ?    DEBUG,大佬级别的人物。虽然交流不多,但是却也给了我不少帮助,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
4 V4 d9 V/ `2 `4 T5 R- C& V0 d/ x    刘恩惠,也是大佬级别的人物。特别睿智,因为都在短坛所以我们的聊天纪录也蛮多的,在音乐欣赏方面给了我许多帮助。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6 Y5 \2 ^- t; M; S7 u8 F( C
    夏昆冈,还是大佬级别的人物。眼光犀利很容易看到事物本质。也是因为都在短坛的缘故话语颇多。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1 |7 G8 }% |4 H1 B! J; p
    云飞,继续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不过从认识之初,云飞就在忙短歌行的运作,所以交流比较少,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 R) y4 R: y6 g* v8 a7 I# s% @
    曾德均,继续大佬级别的人物。推动多媒体HiFi化的重要前台人物之一,为人和蔼。也带我认识了不少业内的人士。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
% {& r$ \9 x" ?- f( ^& U& R    晨光,继续大佬级别的人物。本名是谁相信稍有些经验的朋友都认得出来,也是对多媒体HiFi化,2.0高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啥都不说了鲜花+掌声。" `- \- z/ g+ c' H4 Y
    北车南行:我知道的一点
$ w: i6 u. h! o4 U; s( Z% q& s# d    “麦蓝”改“麦博”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个小笑话。据说,当初他推自己的品牌,名字只有“microlab”,所谓麦蓝,实际上是公司的名称,行业内都把他的品牌叫做“麦蓝”,当然他自己也这样叫,大家也就这样认可了。
% w; Y& y& X" _4 {1 `5 S    没想到的是,某个行业内的无良人士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他钻了“麦蓝”的空子,堂而皇之地把这个商标给注册了! ) E2 L% o. A! y/ Y! q; W
    后面的结果当然是--只有那个无良之人注册的中文“麦蓝”是合法的,而“microlab”再使用“麦蓝”就是非法的了!! T3 Z% w. l& D9 I4 O; w
    当然microlab方面很恼火了,但是光发火是没有用处的,法律不认这个。
5 ]8 f* p/ g& D, O3 g' C    据说microlab为此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去跟那个“麦蓝”谈判,但对方要价过高,无法接受。 7 v! c- X$ A9 K4 K
    最后的结果是,他不得已改为“microlab麦博”。
4 e7 N/ s5 M) i7 s7 B; I    此事是行业中的一个笑谈,也是企业成长初期对知识产权方面缺乏清醒认识的一个结果。) A3 r( P& L/ a% l: p- G
    现在,那个注册下来的“麦蓝”当然还在堂而皇之地销售,业内人士俗称“中文麦蓝”
% H- i0 O/ G/ K0 C    迪波这个牌子最早是上海无线电*厂的自有品牌,据说是租给了王乔峰使用N年,到期后王就把自己的牌子改为迪霸。
0 B9 ?& v0 K( I! X. W    那年头,什么“视霸”、“彩霸”、“热霸”满天都是“霸”。所以顺应潮流就有了“迪霸”
+ L$ }  i% M- F" f6 z7 U    2002年以后,可能是因为上海方面的产业环境问题及其企业内部问题,迪霸就渐渐的退出了国内市场。  s& O6 W  i2 i
    之后,新捷超在市场上推出了“LONGSONG”,但思路和风格是走那种精致、迷你品味的,除了上海附近,其它地区的市场基本上没有推开。 5 [! L+ x% _3 V0 s- `" ]: O- i$ z
    毕竟我们不能忘记,迪波、迪霸也曾是国内市场上的佼佼者。   \& I8 S/ ]4 J$ T' M' o
    呵呵,王老可能现在有70多岁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rliuxi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发表于 2008-2-18 19:5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2-18 20:06 | 只看该作者
用过麦博M-200...: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2-18 20:16 | 只看该作者
99年的PCWORK2.1还在服役中。:loveline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2-18 20:19 | 只看该作者
DIBO不错,只是那时候电脑都没普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2-18 20:33 | 只看该作者
等待后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erryddb 该用户已被删除
12#
发表于 2008-2-18 20: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ds21 该用户已被删除
13#
发表于 2008-2-18 21:1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2-18 21:35 | 只看该作者
小弟用过PCWORKS 2.1,润宝2.0,音诗派5700、2400,现在是创新T6060和R1900T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ygodisww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
发表于 2008-2-18 21: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2-18 21:43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张见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2-18 21:44 | 只看该作者
麦博M-200 其实是很烂的 ,特别是那个低音,出奇的重而散,就象放~屁一样:blin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2-18 21:45 | 只看该作者
我日,
' W2 J' \* \7 S* u除了飞乐音响,什么音响都五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5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最有感慨的就是短歌行的那段和M200的那段
! G! f. A. L1 h1 p2 Y6 H到现在为止都很怀恋短歌行当时的氛围+ }  k% i% }8 r4 B! s6 U* ~* [
可惜啊
1 f" _9 r$ R" Y( @- c物是人非
/ b# L+ [0 n' p4 h4 e另外求闲云孤鹤的APE
2 C; e. W/ Q0 }% S  V; F1 K) z  S. o谁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2-18 22:35 | 只看该作者
:wacko: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8-20 0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