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C和APE是无损编码算法,也就是说,把一个WAV文件编码成FLAC或者APE,数据是不会有损失的,只要解码回来,会得到原始的WAV文件(CRC校验和MD5校验都一致,振幅统计以及频率统计、反相抵消等都可证明完全一致)。
0 f( f* A7 B3 s& y0 {9 B k! b: k8 Q
也就是说,离线式:WAV<-->APE WAV<-->FLAC 都是无损转换过程
g( i% T* _4 f8 Q
. O9 ~, z0 }& `/ h( b. f O那么,码率是什么含义,各位被搞混了:0 D+ F y3 \' Y" }9 e r
7 G3 D8 g" J, |, a普通的16位44.1KHz采样频率规格的PCM,在非压缩方式下,使用1411比特的码流就可以表示,因此符合CD标准的WAV的PCM规格就是1411的码率;" f: E0 v$ o+ Y/ e( v$ V7 w- R
2 |- ?5 d6 I% o8 o
而基于无损编码算法的FLAC和APE,在16位44.1KHz采样频率规格下,可以使用更低的码率去表示和原来质量相同的文件,因此体积可以比WAV减小一半左右。这是以牺牲时间和处理器资源去实现无损数据保存的做法,因此质量是守恒的。' n1 x6 ?) ?0 A j+ s) [- N) `
% t. @' A: o; ?* y' ^
FLAC和APE编码器都有压缩级别可以选择,压缩率越高,则可以用越低的码率去表示,得到更下的体积(尽管差异不大),因此,不要以为看到比特率600kbps之类的就认为它音质差,而实际上,低的压缩率,编码和解码对CPU的占用就越大,解码出来后,各种压缩级别的音质是没区别的。
) A1 G' e( n) @' ^( M, C6 T) o. P9 R( a1 e- l: ?
有人说,直接去听APE或FLAC,感觉比直接听WAV音质差一些,这有可能是实时解码器(Real Time Decoder)算法的差异造成的。不过,我个人根本听不出来区别。% c3 {9 q1 j" ^+ Y
* @# a0 p4 L4 [ @0 B' Q
但是,如果是离线式解码(不是直接听,而是解压),得到的WAV是和原来完全相同的。如果说解压出来的WAV和原始的WAV有区别,那是扯谈。 @$ _ ?. f3 z8 A" E7 e
n: r) q: u4 t; m8 M$ U
* a9 [6 f- F: s
! S" g. Z5 F+ V f; l0 g/ Y- |" [2 \0 n7 W
注:以上是针对16Bit 44.1KHz规格来讨论。而形如HD-Audio的:24Bit 48KHz/24Bit 96KHz/24Bit 192KHz就另当别论了。
5 g A4 K. h# ]# u' U3 L+ J
5 T, J- f( I8 o% T2 H7 u t4 f# F) O. ?$ }& V: K
APE和FLAC对于HD-Audio的24Bit 48KHz/24Bit 96KHz/24Bit 192KHz 等规格编码而言,貌似还没出来。因此欣赏高清音频节目,还是得听最原始的WAV。
" k# q3 \5 x& [: ^( ]) L$ Z$ d) a, n6 g5 u, f
/ `. |4 e: s, ~3 n: q9 q8 S.
) Y7 U/ Y$ ]: i$ l+ k H% c% }/ U; E$ v
1 Q4 K' P, Y) i3 i8 I6 D* z
5 S$ N! j, n) b4 M9 b1 t5 V( S4 z' E9 W- U
; T* `0 q5 G) V* w( N
. Q3 k5 X9 ]; H. e! ?4 i }9 ^3 \9 O
.
8 r: r2 p+ w5 c1 q+ C/ Y( f2 F2 W
+ Q4 y+ ]9 l8 @1 d7 }: e. X[ 本帖最后由 伊仑 于 2008-4-7 18:5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