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Leading 于 2008-4-21 07:00 发表 ![]()
8 |' ?; s8 @; M* H3 R% e# |* r' N+ M/ t5 }1 A6 n1 W
) _0 y3 a& x+ i5 {, S9 ?5 A
这个是你一厢情愿我也没有办法对吧:sweatingbullets: ) E2 G0 k! w. N8 {3 G) R' }. [; i6 J
Live24内部根本不支持24Bit音频,这意味着什么你自己清楚。6 S4 n; J2 l; F9 C2 \2 C" P' y
CA0106-DAT是生不逢时,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y% _8 i: w0 ^3 ?$ u8 x1 t* d) h7 \# N% V0 O! } a r: H& B
: P$ m2 B2 c! n6 x
% y, m8 T, T1 ~7 F D感情这位是属于自娱自乐了类型……:sweatingbullets:
p: {' a! V" N0 ]! \' K你有关系并且愿意听国内的HD音频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喜欢听,难道你弄得到欧美的母带?再说近点,日本的弄得到?! s. ]+ @( S, M' m
8 O* \" `9 ?$ `7 w您既然弄得到所谓高清母带你就自己享受去吧,别人没那福气,你要说卖国也好没出息也罢,我就是喜欢听外国的CD,加软件SRC也是因地制宜,属于个人喜好,跟您没多大关系对吧…… # |/ N4 @; m9 w2 K
; r% f, r. P0 l. k! f/ P; o1 _+ @1 o% H" z$ E! B/ Y
抱歉,刚才偶口气有点重,有点惹毛您这位大师了。:sweatingbullets: , w* l4 ~9 S3 ^6 y! y, X7 X
0 g1 U7 Q% T/ k' y7 B% k/ i
不过,我真的想了解一下,您认为Live24内部根本不支持24Bit音频的依据是什么?这个我真的不太清楚,因此想请教一下您啊,我虚心学习。因为对于这个低端产品,我目前只能先相信创新官方对Live24的说法(虽然创新经常吹牛的)。希望您能搞到一些内部资料,这样我也好学习,以免以后误导别人,对吧?
* }' ^& t' Y2 G% L- |9 `
0 Y6 g6 x, ]& q6 v9 r关于emu10k1/2,内部只能处理16Bit/48KHz信号(而且还有那个该死的异步采样频率变化,不过A2ZS可以用P16V绕过dsp;而早期的Live!10k1,则不能,就算Foobar2000加了SSRC,依然不能避免芯片运算的ASRC。),这个大家都知道,因此就不用怀疑了。但是Live!24Bit的那个CA0106-DAT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目前还不知道,于是请您提供一下相关文档给小弟我学习一下啊。& R1 N7 K: q+ ~
0 C8 |1 N7 L' C$ {* L2 t( |
$ X1 N% Z& L) J) [9 y虽然Live!24Bit是导火索,但对于音频节目,这点我还得和您讨论一下...
# K. x) p' l( n4 A; T* o# r/ J. ~$ |, E9 a3 U5 @) K8 {4 r% @
2 d/ C5 N0 V8 d+ a' J0 i( a/ {9 v9 @: r
/ E% \: [) D4 @& N) D( C: D您认为国外的发烧唱片都是标准的CD?所有24Bit 96KHz节目都是废物?请您举个权威的例子说明24Bit 96KHz节目不如传统的CD,谢谢。
+ c, ]! D& @5 Y( K% s; X; b. O, o4 M- `/ W. P9 Q9 Z
- T0 Q% P. s1 K3 }
3 G3 G/ t- o) r j3 D3 ^: S) Z. b
实际上,国外的公司目前都是按HD音频标准去录音制作,他们发行的唱片主要就是24Bit位深,48KHz整数倍的采样频率(48/96/192),当然也为了照顾CD而向下降低位深兼容16Bit。而如今,你们听到的那些国外的发烧CD(16比特44.1KHz),大多数都是在母带处理环节由24Bit 96KHz或24Bit 192KHz档案转化而来(甚至还经过了模拟设备过一遍),他们并没有按照44100整数倍规范去录音(88.2/176.4等时钟)。 转化时,必然经过抖动和重采样(非整数倍),因此那些CD在母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损失。当然,尽管有损失,但是人家国外混音师、母带师就是牛啊,依然那么好听。
, ~0 Z" D/ P0 S! [4 h5 }4 a+ y& `, r/ |; P4 i( s
: [" Q7 m+ ^# V2 t' C& Q- X如果您直接去听国外的24Bit 96KHz或24Bit 192KHz节目,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他们没有做SRC。, s0 Y6 e2 h3 O" B3 D
" F5 g- q0 J' N) D( Y1 n. f
! I( n) [ T7 B/ o8 o
因此,建议您去欣赏HD版本的国外唱片体验一下3 ^- U. Y) S7 Y8 ^2 p
k1 O8 c' j+ [5 N2 w比如:PinkFloyd Dark Side Of The Moon 之类的...
8 |( F. H2 c" K! @4 y# O* |8 c' U1 B8 s
或者维也纳近几年的新年音乐会录音,或者蓝色多瑙河录音等等,都有HD的版本。
1 N3 \1 B6 V' ~: n; o' Q2 V/ R! f' S7 F6 I
1 v. M$ E% b& P; p1 h- H2 N- r
0 F- Z7 _- L3 d4 l3 [9 l
另外,您也别一直鄙视国内的音乐作品水平,尽管国内的录音、缩混、母带处理的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是差一大截。但是,我们都应该支持或者关注一下国内的音乐制作发展,毕竟我国有很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值得去欣赏(比如Various中国管弦乐作品还是值得一听吧?虽然效果不太发烧)。+ `+ `* k! t" k% W& K
+ s5 ^. T+ c9 k" S
F1 _3 Q4 \" M% l, ^* ~, S4 A9 Y. ?像我,根本不算发烧友。我除了欣赏国外的古典音乐唱片以外(只有这些才保留CD,因为以前根本没有HD),也欣赏很多国内的不少民族音乐作品。而如今我又一直致力于欣赏国内录音棚那些母带,只是想了解这些东西的制作过程,同时学一些音频分轨的具体缩混细节以及母带处理的细节而已。我个人认为,录音。作曲、编曲、缩混、母带处理,这些比单纯的去发烧回放要好玩得多。
' H( Q2 @( D/ i& O/ F, J
J8 q# i+ z8 _* _" \(说实话,我只能弄到国内的极小部分而已,没能力弄到国外的,尽管世界顶级的母带处理师Bob Katz去年就来到中国并在北京讲过课,主持过母带处理比赛和点评,可惜偶无缘参加而与他擦肩而过。)
0 X* {& D2 ~' O
7 h# \! ~1 s5 K. }: x! c' j6 K0 e; r B' o
" f# G3 c6 \$ q( ?4 x' r我前面反复提到HD音频规范,目前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其实这也是一些录音师的一厢情愿。他们目前着手并提倡制作HD音频节目,就是为了尽可能让发烧友们更接近和更了解他们的制作感受。他们也在学习,他们想知道你们这些发烧友真正想听的是什么,并争取做到和国外接近的水平。. u4 ^$ A% g! k9 j% d5 z
) ?/ u: H c8 m' l3 c
# Y( m0 h. q! V! ?; ~$ R+ g
( [0 @1 J0 t$ V' K6 o% n# ~# c您最后一句:“加软件SRC也是因地制宜,属于个人喜好”,这点我比较赞同,根据自己的设备特点,去选择适合的处理手段,这才是真正的懂得玩设备,不管档次如何,都可以自娱自乐。0 ?. G" U" h q. U* d, k- {6 _% F
5 b, R8 C+ p) U5 Y. w
1 B' y7 F6 i5 f" m
# m Q" h& P- ]% B5 M: `, a/ U* O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错误难免,请多批评指正。特别是声卡部分,要多请教您。多谢您的关注:thumbsup:
) C2 S* C; M: _5 B& S' B" P8 j3 s" Y/ g8 h0 R( ?
[ 本帖最后由 伊仑 于 2008-4-21 09:0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