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VIDIA与ATI的十年沧桑
nVidia与ATI创始人老总都是中国人!两个人的十年马拉松
很久以前的文章了,大家看一下
前言
从用户对显卡的选择从多选一变成二选一时起,ATI和NVIDIA这两家华人创立的公司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战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好方法,这话一点不假 ——至少在他们的战争中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现在的显卡能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无需加以形容,我们只能说:"托这场战争的福。"
任何厂商要成为市场的领导者都不可能是出于运气和偶然,ATI和NVIDIA也不例外。要了解两家公司的竞争关系,就要从两家公司的起源说起。
ATI之起源
何国源,ATI的创始人及CEO。1950年生在中国广东省,在内地读完小学后移居香港,完成中学课程后又到了台湾省,在台湾成功大学读完电机学后又回到香港,在包括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内的几家IT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1984年,何国源移民至加拿大。第二年,他和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产品开发副总裁,已退休)和Lee Lau(策略计划副总裁)共同创建了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ATI)。
ATI 成为一家图形产品公司的原因非常简单,当时三人的全部积蓄只有30万美元,远远不够创建一家电脑公司,最后他们决定成立图形产品公司。如果不是当时的资金短缺,也许我们今天看见的就是ATI牌子的电脑而非显卡。但IT业里的偶然太多了,谁又能猜到当时ATI如果真的成立了电脑公司,究竟会像惠普一样崛起,还是会像仙童一样陨落呢?
NVIDIA之起源
1993年,当ATI还沉浸在在多伦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喜悦中时,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悄无声息地成立了。ATI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同样创立于华人之手的图形芯片公司,会逼得自己不得不连续改变经营策略,加快研发速度,更没想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竟然成为自己今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对手。
NVIDIA同样有一个"莫名其妙"成立的理由。公司的创始人黄仁勋(国内有些报刊根据其名字的英文发音误译为"黄健生"或"黄健森")在追求自己的太太时曾许诺,他会在30岁时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就是这样一句誓言,造就了NVIDIA这一全球顶级图形芯片厂商。
黄仁勋,1963年生在中国台湾省,幼年便离开家乡,跟随父母和哥哥移居美国。和无数热血青年一样,黄仁勋也是美国梦的追寻者。如同前面所说,为了那句誓言,1992年的圣诞节,刚到而立之年的黄仁勋辞去LSI Logic核心产品部主任的职务,与两位来自Sun公司的工程师Curtis Priem(现任NVIDIA首席技术官)和Chris Malachowsky(现任NVIDIA硬件工程副总),在Curtis的公寓里创办了NVIDIA公司。后来,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全美40岁以下青年富豪榜中,黄仁勋以5.08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第12位,比NBA巨星迈克尔.乔丹略高一筹。有趣的是,黄仁勋和乔丹都出生在1963年2月17 日。
针锋相对之前期战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卡市场还处在大乱斗的局面。当时人们对图形显示的要求还仅仅局限在强调显示芯片的色彩、分辨率和软解压性能上(换句话说,都是2D需求),因为技术门槛较低,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显卡厂商多如牛毛。但人们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仅仅用来看VCD、玩2D游戏显然已经不能迎合用户的胃口,玩3D游戏时慢如蜗牛的游戏速度和棱角分明到惨不忍睹的游戏人物无一不是推出新一代显示芯片的催化剂。1995年底,当时仅成立1年多的3dfx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块真正的3D加速卡——Voodoo Graphics。我不得不介绍Voodoo这款缔造传奇的显卡,因为它的出现,为原本波澜不惊的图形显示市场带来了一次颠覆性的冲击。
在Voodoo令人惊艳的高性能的光环下,许多对3D特效支持不佳的厂商黯然退场,最终存活下来的仅有几家,其中包括NVIDIA和ATI。战争的前期就发生在两者与3dfx之间。
NVIDIA 的第一款产品并未形成气候,直到1995年推出NV1芯片才取得了短暂的商业成功。然而,还是这款芯片,却差点导致NVIDIA破产。NV1芯片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3D加速能力,在当时甚至可称为功能最强大的显示芯片。但一个致命的缺点却差点要了NVIDIA的老命——时值1995年,微软推出 Windows 95,并开发了Direct3D这一API,而NV1却与其完全不兼容,更糟的是,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修改一些驱动程序就能解决的。由于无法在第一时间开发出与之兼容的新产品,NVIDIA只能通过裁员等措施来压缩开支。最终,世嘉公司与NVIDIA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其游戏机先后支持了NVIDIA的 NV1和NV2两代显示芯片,NVIDIA才得以度过难关。
当3dfx还在为Voodoo如日中天的表现洋洋得意时,NVIDIA的 NV3芯片的推出给了它当头一棒。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当年的Riva128显卡,正是它第一个打破了Voodoo无法超越的神话,它使用的便是NV3芯片。虽然画质粗糙,兼容性问题严重,而且贴图时常出现错误,但Riva128却首先在速度方面赶上了Voodoo,这对NVIDIA在今后的日子里超越 3dfx,成为顶级图形芯片厂商,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8年,NVIDIA又推出了Riva128的升级版Riva128ZX,将显存从4MB 升级为8MB,但其当时的对手却是Voodoo2这个最多可以4块显卡通过SLI方式连接,共同进行运算的怪物。3dfx又一次称霸显卡界,但好景不长, NVIDIA很快推出了TNT(NV4)芯片,由于仓促上市,速度和发热量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它在D3D性能上胜过了Voodoo2。而且,Riva TNT也可以通过SLI连接实现共同运算。至此,NVIDIA对3dfx的竞争已经初现胜利的曙光。
此时的ATI又在做什么呢?
ATI真正在业界产生影响力,是1994年推出的Mach 64芯片。这是第一块硬件支持YUV到RGB色彩空间转换功能的图形芯片,是PC机MPEG视频加速的重要里程碑。
与3dfx、 NVIDIA自己仅出售芯片不同,ATI当时走的是一条高大全的路。其产品范围涵盖了显卡、视频捕捉卡和电视调谐卡在内的多种产品,而且从芯片到显卡成品,都由ATI自己生产。与前两者不同,它将OEM市场作为一个重要发展领域,当时苹果机上几乎所有显卡都是由ATI制造的。截然不同的道路使ATI并没有立即与NVIDIA正面较量。因为ATI在OEM领域有相当大的市场,因此并未感到太大威胁,危机感的缺乏反而导致了它的技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停滞不前,甚至表现得有些自大。ATI第一块可以被称为真正3D显卡的产品是3D Rage Ⅱ。这是ATI的第二代3D产品(第一代是3D Rage I,基本不具备3D加速能力),虽然它包含了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纹理压缩、双线性和三线性过滤等,可是与Voodoo相比,它的性能几乎微不足道。
1997年4月,ATI 发布了3D Rage Pro。相信很多人对这块显卡有很深的印象,当时许多品牌机和笔记本大量使用了这块显卡。3D Rage Pro在性能上已经达到了Voodoo的水平,然而糟糕的驱动程序几乎毁了它——此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ATI的产品性能一直被其漏洞百出的驱动程序所制约。还是拿3D Rage Pro来说,直到1999年5月,ATI才发布了它的最终驱动程序,将其游戏性能提升了将近40%,但此时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已经开始从Voodoo3和 TNT2向1999年底的Voodoo4/5和GeForce 256过渡,ATI又一次被抛在了后面。不过,此期间ATI一直在MPEG解压上下功夫,在DVD软解压上加入了HMC(硬件运动补偿),在提升影像效果的同时减轻了CPU的负担。凭借这些,ATI得以称雄OEM市场。也正因为ATI在OEM市场上一家独大,让它产生了一览众山针锋相对之中期战争
1999 年春,TNT2芯片的推出,为NVIDIA成为显示芯片业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NVIDIA提出了全新的竞争理念——将产品线细分,并保持每6个月就推出一代新产品。同样一款TNT2芯片,根据核心频率和显存速度,划分出Ultra版、标准版、M64版和Vanta版,同时向高中低端市场发力。优秀的画质、飞快的速度、良好的兼容性和低廉的价格(M64和Vanta),使TNT2赢得了巨大成功。1999年底,NVIDIA乘胜前进,推出了具有 T&L引擎的GeForce 256,提出了GPU(图形处理器)概念,将图形芯片性能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这引发了整个图形芯片市场一次重新洗牌。此时3dfx的顽固不化终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当时其主力产品Voodoo3仅支持16MB显存和16位色;接口也只是从物理上变成了AGP,却不支持AGP的一切特性;坚持不开放Glide技术,给游戏编程人员造成极大不便,其颓势已显露无遗。更糟的是,3dfx收购了显卡制造厂商STB后,就开始闭门造车,自己生产显卡。这个愚蠢决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原本支持自己的众多厂商扫地出门,拱手让给NVIDIA。
后来3dfx苦心栽培的 Voodoo4、Voodoo5仍然不支持T&L,并把提高速度的方式禁锢在SLI技术上,成本高得惊人,与同时期NVIDIA的 GeForce2相比却几乎没有性能优势。等他们决定开放看家法宝Glide,并重新供应芯片给第三方厂商时,才发现大势已去。2000年底,3dfx这个承载了无数光荣与梦想的显卡王朝终于黯然结束了统治,被NVIDIA以区区1.2亿美元的代价收入囊中。到此,NVIDIA坐上了显示芯片市场的头把交椅。
3dfx的轰然倒下,一下子把ATI推到了张牙舞爪的NVIDIA面前。生存还是毁灭,对于ATI来说,确实是个问题。初期ATI 显得有些手足无措。1999年4月,Rage 128 Pro发布了。这款产品确实性能不俗,增加了非线性过滤等新技术。但不幸的是,它同样受到ATI一向糟糕的驱动程序的困扰,而NVIDIA保持着6个月推出新品的周期,所以Rage 128 Pro还没等站稳脚跟,就被性能强大的GeForce 256比了下去。采用双Rage 128 Pro的"曙光女神"Rage Fury Maxx也没有给ATI带来曙光。由于采用了双芯片和双倍显存,导致成本大幅增加,与GeForce 256相比,并没有多少性能上的优势,最终落了个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悲惨结局。
ATI并没有就此认输,相反,它从以前经历的一系列失败中吸取了教训。3dfx的前车之鉴给了ATI一个启示,它终于宣布开始出售显示芯片给第三方显卡厂商,同时仍然生产自有品牌的显卡,这个决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对于日后与NVIDIA争夺市场具有重大意义。随后,在2000年夏天,ATI发布了RADEON(镭)256。和GeForce一样, RADEON 256也提出了GPU概念,看来ATI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款芯片把ATI和NVIDIA直接带上正面战场,开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RADEON 256推出之后,ATI便开始紧跟NVIDIA的产品更新速度,并且同样按照高中低端划分市场。而一直困扰ATI的驱动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ATI推出了和NVIDIA的"雷管"类似的统一驱动程序"催化剂",并效仿NVIDIA对其不断进行更新,以充分发掘产品性能。这一时期的竞争在2002年15和 16期的《"画"山论剑——ATI vs NVIDIA》一文有详细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