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UR爱换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190|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声音鉴赏的误区--解析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30 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酷风 于 2009-7-1 00:20 编辑 ) q0 o( J: T: L7 Q! H
! c5 u/ |8 S3 A& f1 @
出处:焦点音频  作者:liao228
: P% S' E& `) X8 y6 d2 m, Z
! r/ P$ ~4 [4 F& G前言:. J" H' F4 J3 l) F1 \
  昨天在论坛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如何选择音箱的帖子,其中提到了惠威的M200MKII和M200MKIII的声音对比,笔者有感而发回复讲解了自己对于声音判断的理解,这其中提到了“解析力”作为例子,对于这个音响评论经常会被用到的描述语,笔者感慨良多,曾多次在网上网下跟朋友们讨论,想想也该整理一下了,于是便有了以下这篇文章。
+ C4 X; S% T, e$ U什么是解析力?
0 |; {( f# A3 b4 U5 [  解析力,这是一个在音响界随处可见的评论词,用以形容音响器材的细节回放能力,一套好的音响器材应该能把很细微、复杂的声音细节完整而清晰的回放出来,很多时候,发烧友们听到一套细节丰富的器材通常都会称赞这套器材的解析力真好,比如音响发烧友常说的如“这套器材细节真丰富”、“这器材真是丝毫毕现”都是高解析力的表现,就像相机一样,高档的相机往往能把细微的东西也拍得很清晰,这也是高解析力的表现。; Q/ H" P( W* [1 V
解析力是否越高越好?) L6 H* ~* t" y$ x+ n4 j% w
  或许很多玩家都认为解析力是越高越好,如果指的是单纯的解析力那自然是越高越好,只要不是无中生有的。但是笔者想说的是,对于一定意义上的“解析力”来说,却不一定是越高越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q3 S" f2 n' g, r/ K+ {
! E4 r) z; R. ^7 \) b; U+ R
原图
  这是一张“莫非”坛友拍摄的室外雨后昆虫的照片,下面我们通过一定量的“锐化”对图片进行处理,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图片的锐化其实也是人为的提升了图片的解析力,在这里我们意指不同器材下表现出来的高、低解析力,因为随着器材解析力的提高,声音细节也会越丰富,这与照片的清晰度是很相似的。
/ e& N' Y3 h! [% c8 N) Y* [2 b# D
. p( `: N* @1 y  R1 b
图1
  图1是进行了一定量的锐化后的效果,仔细对比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在扬声器上的细节会比原图要清晰不少,看起来也更接近实物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声音上也是一样的,伴随着器材解析力的提高,我们能听到更多更清晰的细节,适当的对声音进行“锐化”能使声音的轮廓更清晰,细节的聍听也不用那么费劲。
% T  w. L& q% K

' }3 X9 Z- o) r1 w0 \; z7 S图2
  在图1的基础上,我们再度进行相同量的锐化,可以看到,图2相比图1的细节更清晰的同时伴随着颗粒感也逐渐明显。这就像器材对声音的解析力有比较高要求的时候,会尽可能的保证细微信号的完整并回放出来。相对来说,图1、图2都在我们的接受范围内,只是各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对声音的偏好不一样而已,就像电子管功放和晶体管功放一样,有的人喜欢朦胧一点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听着舒服、柔和,而有的人则追求丝毫毕现的细节回放,这样的声音细节表现更清晰、更丰富,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e  q  G/ I& _* ^$ U3 t

  Z; r& g" _4 }' h  o* @) J图3
  图3是我们再度在图2的基础上增加锐度的结果,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图片的颗粒感(噪点)已经很严重了,放到声音上来,这就像是一个解析力被夸大了的声音,细节丰富得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让人感觉声音细节太过于突出,容易感官疲劳。
9 B% @. O' j- H& s0 Q7 t  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夸张,而且声音是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那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呢?2 m+ V4 _' l% v) a! |. C4 u
  笔者曾经被身边不止一个初烧问到“我听着觉得板载声卡的解析力比某某声卡高啊,那某某声卡到底好在哪里?”,类似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初烧朋友都会疑惑:解析力不是越高越好吗?7 K0 P( T9 o# u- S+ G" p* l5 Y
  没错,单纯的解析力确实是越高越好,这点在前面已经提过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过高的“解析力”并一定就是好,如果一套器材为了获得高解析力而刻意进行了一些人为调整,比如把中低频份量降低或把高频份量加重,以牺牲声音的丰满度来换取所谓的高解析力,或者是把声音的亮度调高,营造出过于明亮的音色让细节听上去更清晰等等……,那么,你还能说这样的“高解析力”是好的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说的是一定意义上的解析力,其实如果严格来区分,这已经不属于“解析力”的范畴了,而是属于三频份量分布平衡和音色的问题,但是往往有很多的初烧朋友不懂得如何分辨,而把这类声音表现统称到“解析力”里面来。
. @- z' o0 ~$ }; f8 c; g  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常见,比如说很多人不懂得分辨怎样的高音是好的延伸,甚至错把中高频细节表现丰富理解为是高频延伸好,也有的把低频份量听成下潜的……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回到“解析力”这个话题来,或者各位读者看到这里已经理解笔者本文里所指的“解析力”指的是什么了,如果按照本文定义的“解析力”来看,解析力并非越高越好,正如《音响20要》里提到的,声音过软或过硬都不好,解析力同样如此,解析力差的器材会让你丢失很多声音细节无法听到,而解析力“过高”的器材也势必带来其他如音色、能量分布等方面的问题,反应到听感上的问题就是声音冲、刺耳、不耐听、小细节喧宾夺主、声音不够丰满等等,只有适当且正确的解析力才是我们能接受的。
* S4 h. F4 K+ J; I% Z* b  要提高自己对声音的鉴赏能力,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要培养正确的听感,声音是一个整体,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把某一方面单独拿出来讨论,像今天这个“解析力”的话题,其实也牵涉到如音色、三频平衡、丰满度等方面,我们选择单独挑出来说,也是希望能给一些新手玩家一些正确的引导,减少误区,尽快且正确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w( e% R0 {4 `7 S5 _* h& N

# H$ D0 N+ v1 J$ S好的声音就像好的图片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题外话:9 |, l& P! j! w6 f+ K6 F$ U8 t
  谁都知道,高解析力的声音更容易吸引人,让人第一耳朵就觉得这套音响很好、很优秀,以此拉开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这其中的弊端是有的厂家为了追求高解析力而对产品进行人为的不良设计,比如以放弃中低频厚度(丰满度)和调高声音的明亮度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这跟卖场里有的商家在作2.1试听的时候人为的把高、低音增益加大的做法类似,让不明事理的消费者认为这样的声音很刺激,比其他产品要好的错觉。
/ ]- [; {( ]) Y; }4 v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2.1都喜欢把声音的亮度调高而且不给予丰厚的中低频,排除了物理限制外,更多的恐怕是希望在卖场那种吵杂的环境下能表现出更多的细节和整体声音干净、清晰的效果,在对比的时候能在这几个最容易判断的声音细节上有着超出其他竞争产品的表现,以此吸引消费者的购买,这其实是一个非良性竞争,结果很有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厂商为了自己产品的销量而刻意做出这种不正确的声音,而消费者买回去后发现这音箱不耐听,听时间长了会觉得吵耳。所以,为了能避免以上情况,起码买家自己不要上当,提高自身对声音的正确理解是很重要的。而作为一个媒体,我们有义务正确引导我们的读者和对规范行业起到监督作用,让多媒体音频这个行业能健康、蓬勃发展。
2#
发表于 2009-6-30 13:0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错,,,,,,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6-30 13:0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不过现在很多人买音箱不多人研究箱子究竟有没有人为地提高某个频段吧,单元方面就更不必说了。  J* ^8 ?7 U2 A
个人喜欢高解析的音乐,这就是听音习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6-30 13:1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要顶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6-30 13:31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喜欢肉感丰满的。但同时更精致一些,会觉得更舒服,讨老婆难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6-30 13:44 | 只看该作者
恩 在有型的基础上还要有很好的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6-30 16:30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详细~~~用视觉类比如听觉,很新鲜!
, N3 F, |5 G& x3 N提出点疑问:图1是原画,那解析度为100%的器材应该就是原画,解析度不足的器材应该使用模糊效果来处理图片。追求解析度就是尽量去接近原图,应该比如为原图被使用模糊效果后的图片,而不是锐化后的图片。
  J; m1 y5 ]- B# o) E- X我觉得用这组图片来比如的话,图片3是解析度差而且还原度不高的器材而不是解析度很高!解析度越高,画面应该越接近原图,图3明显就是解析不准确的图片。
2 X  X+ D$ i- n1 R6 D) ]/ \3 J3 z解析度越高并不代表声音越突出,不代表声音被锐化,而是代表声音越接近录制时的声音,解析度高有时候并不是指能听到更多的细节,而是让能听到的声音更清晰更准确。
2 B' P2 o' o$ I% K1 h4 l; a而关于声音取向,有的人喜欢听有点朦胧的声音,只是因为那曲子清晰的听还不如朦胧的听来得好听。另外我觉得(只是觉得)随自己年龄的增大,更喜欢听1些比较简单但旋律不错的曲子,不用集中精神去听有什么什么细节,那只是1种感觉的追求,对能听到多少细节并不刻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16:54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详细~~~用视觉类比如听觉,很新鲜!
( w. M" u, A$ H7 U; m提出点疑问:图1是原画,那解析度为100%的器材应该就是原画,解析度不足的器材应该使用模糊效果来处理图片。追求解析度就是尽量去接近原图,应该比如为原图被使用模糊效果 ...
0 m9 b& r- Y# |一生相随 发表于 2009-6-30 16:30

- Q; v" n; o! [0 L8 G4 g
2 K  B  d( E5 W/ [, A呵呵,这里只是简单的使用图片进行解说,没办法做到巨细无疑,而且针对初烧的内容,如果要写成兄说的这样就显得复杂而不易懂了: N. I2 b( i1 G1 `& [
其实解析力不是单一的方面,我所指的“过度锐化”其实是指其他如三频份量分布平衡等方面所造成的听感上解析力过于突出,相信兄也听过类似的器材,声音尖锐吵耳,其实我想指的是类似这样的声音,其实不能说是好的解析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6-30 17:2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意思是比如能更贴切的话,这是1片很好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6-30 17:30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详细~~~用视觉类比如听觉,很新鲜!2 z& O- a4 A' Z: K' ?6 [
提出点疑问:图1是原画,那解析度为100%的器材应该就是原画,解析度不足的器材应该使用模糊效果来处理图片。追求解析度就是尽量去接近原图,应该比如为原图被使用模糊效果 ...
; h- p8 [* i' ]$ p( g一生相随 发表于 2009-6-30 16:30
! N3 q, t9 ~  h/ v. s- D
作者只是一种比喻,,,,大家明白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6-30 17:46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文章,这篇要顶起来,无法捕捉的声音用摄影图片来解说类比太形象了,这也让我不由想起创新大多声卡就有点像锐化过度的图片,初听很抢耳朵,以后听的时间长了就有点让人疲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6-30 17:59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对  真的解析力指的是把声音还原出来 很多所谓的高解析 其实是把高频增益放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6-30 1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sox 于 2009-6-30 18:17 编辑 $ j, @  N7 c2 Q5 o2 V+ h* p# E

* F3 Y; a1 q9 C: A) q# e* f  d/ y9 f+ {0 H楼主用图片比喻音频很形象 但把解析力比喻为锐化我感觉不妥
: u* I) z  v. M9 e7 i& ]同样图片的解析力也不等同于图片锐化的 锐化只是针对低解析8 o. I6 p  @' a; n
力图片的一种处理手段 高解析不等于锐化处理 就像flac不是, k( ~) T7 K8 @# Z9 t+ X* r
锐化后的mp3
& Y% w! H  J/ s1 ]
+ p' c# g3 _1 |5 d6 O过度锐化比喻失衡的音染更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6-30 18:1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用图片比喻音频很形象 但把解析力比喻为锐化我感觉不妥
& p, x7 \6 K& Y  ?( f, C. ^. D3 D同样图片的解析力也不等同于图片锐化的 锐化只是针对低解析! c( x2 w7 Q8 n$ o6 }
力图片的一种处理手段 高解析不等于锐化处理 就像flac不是% ?# G) e) m; @/ P7 t7 q9 G! ]+ Z
锐化后的mp3
+ N: S' ^6 s$ @8 _# ?+ E
" k& t' x( o( }+ \锐化比喻音频失衡 ...
5 G- }& k, r  @) T9 i3 W  |xsox 发表于 2009-6-30 18:13

; g: M% e. V; L) w+ H4 CLZ的解析度误区,,就是说,,故意提高高音,,相当于锐化,,
9 ^0 c- `$ u8 ~# d4 u说着这个清晰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18:27 | 只看该作者
SD-IORI兄正解,其实这些我在文中已经说过了( B/ x" E1 F6 Z% V% s1 p1 x# K
另外,我也说过,使用图片作为比喻是没办法做得完全一样的
2 `" a0 r* S3 c4 C' q提出意见的各位,我觉得,如果能提供一个完美而不会有人有意见的方法更实际,单纯指出问题,我也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18:28 | 只看该作者
并非在写文时没考虑到,而是,就像刘汉盛写音响20要一样,他自己也得承认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兼顾到完美的
9 m8 b7 P, j% N而对于比喻手法,起码我目前是没想到如何完善、没有漏洞而又通俗易懂的给准确的描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6-30 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屺草 于 2009-6-30 18:57 编辑 5 R3 I( z6 E4 ]9 _% Z) B
# M) @0 Y1 {0 R# p5 I1 o. B  g
我看的时候也在疑问   赞同一生相随兄的看法
# I! t3 e! }+ a6 ~觉得用此图片的锐化来对比不大恰当
' `- r1 G: h( I& r1 j9 w我觉得
/ y' `# E0 d  P: _# a9 m% Y“原图”就是我们录下来的音频.- D! h9 L5 t4 |0 t
“现实原物”就好比现场的演奏.  z4 v8 @8 ]! H) V% Y. s# h) o' U
然后越好的相机越能反映原物的一切一切,这才是所谓的 解析力
9 W( Z" X2 H! b- N9 n# w而不是锐化,锐化相对来说已经改变了原图的某些元素...随着锐化程度的提高,反而是相当于音染了!! f9 A' E. K  |' o
解析力 是全频段的解析力 不是某个频段 是吧
# M4 E- x; W: i5 a" I' I
6 H; H" U  e; J8 P1 b  s1 e然后我是不是可以有一个结论, 因为越清晰的图片就越能反映原物的样子,那么我们可以说,解析力的确是越高越好.因为他更能反映现场演奏的所有元素。当然我们知道是不能100%还原的....
4 d. A6 L# n+ d: M) _8 B9 [( }) [$ G* h- v4 r4 y$ i% ~9 H' n
另外,有些人喜欢朦胧..喜欢低音..这是个人听音取向问题了. 但是也应该在高解析力的保证下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6-30 19:06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理解 器材插件驱动其实都是各种解析算法的应用 用好了才会有好的效果
4 A8 W7 Z, Z* t1 A# }没有最好的 而且真正的HIFI是不可能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6-30 19:4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顶一下!
( P  c2 l! e7 y8 ZPS:刚开始理解为解析力就是绿头苍蝇~~~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aojy 该用户已被删除
20#
发表于 2009-6-30 22: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投放或合作|网站地图|处罚通告|

GMT+8, 2025-7-28 1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POPPU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