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美国制定NTSC标准时采用了C光源,以此为依据导出了现在仍然广泛使用的亮度方程Y=0.30R+0.59G+0.11B。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快发现,这种基于C光源的NTSC色域在制造产品也就是显像管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符合NTSC色域的荧光粉特别是绿色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太低,发光效率比较高的绿色荧光粉又不符合NTSC色域。由于彩色显像管的结构必须使用荫罩实现会聚,荫罩的遮挡使电子束的透过率更低,因此亮度低的问题显得越发严重。上述原因造成了早期制造的彩色显像管亮度都比较低,大量用户抱怨彩色电视机的亮度问题。为了提高显像管的亮度制造商开始寻找发光效率更高的荧光粉组合,随着显像管制造技术特别是荧光粉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采用“新型”荧光粉制造的高亮度显像管,但这些显像管荧光粉的色域特别是G色域都不符合NTSC标准,因此彩色还原不如低亮度的显像管好。不过在高亮度与更好的彩色还原之间市场选择了高亮度,从此NTSC色域开始了名存实亡的进程。
1965年CIE定义了D光源也就是D65基准白,并被1966年制定的PAL标准首先采用。EBU制定PAL标准(EBU Tecn. 3213)时欧洲人采用了比较务实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当时荧光粉的制造技术水平,特别是绿色荧光粉。因此虽然看起来EBU的色域比NTSC小了很多,但依此标准制造的显像管比较好地兼顾了亮度与彩色还原的性能。严格地说由于采用了不同于NTSC的色域和标准白,PAL标准应该采用与NTSC不同的亮度方程,但EBU仍然沿用了NTSC亮度方程没有作任何改变,所以这个所谓的“标准亮度方程”用于PAL时肯定是有误差的,只不过因为误差不大对实际应用的影响比较小。欧洲人的实用主义对美国产生了影响,其后SMPTE RP145制定的SMPTE C彩色监视器色域标准也采用了与欧洲类似的思路,其RGB色坐标与EBU非常接近,但与NTSC色域相差比较大。与EBU相同SMPTE C也采用了D65基准白,但为了与原有的标准保持一致采用SMPTE C色域的NTSC设备仍然使用了NTSC亮度方程。SMPTE C色域的引入加快了NTSC色域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很快市场上就没有符合NTSC色域标准的设备供货了。
摘自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技术总监
的个人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