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slr 的帖子
实际使用价格:现在的硬盘最便宜是2TB 570元包快,只要0.3元/GB;最便宜的可信任刻录盘DVD是威宝雾银龙255片(箱)289+34包快+普通刻录机的180元包快,每片4.38GB算需要0.45元/G;最便宜的蓝光刻录机600元+250张BD-R(5元/22.5G/张)+运费34元,即系600+1250+34元换取了5625GB的存储空间,实际依旧需要0.33元/GB;
占用主板资源:存储设备,硬盘只要一个硬盘占用一个SATA口;刻录机同样需要一个SATA口。
占用空间:硬盘,主机的一个硬盘位;光盘,主机的一个硬盘位+一大堆光盘的空间。
寿命:硬盘一般3~5年;刻录盘5~20年(姑且这样算);但实际上由于光盘空间小,每换一次介质就翻刻一次(CD-DVD-BD),否则占用的物理空间不可估量;外加刻录机也有使用寿命,往往250张以后就开始不认碟,500张以后报废。最重要的,软件版本经常更新,光存储不能复写就吃了大亏,出现重大升级,硬盘可以直接覆盖原来的,而光盘只能翻刻,原来的那些只能当垃圾清理。(这在新游戏上很常见,英文原版刻了没几天,整合的升级版/汉化版就出来了……)
安全性:硬盘,由于其可复写的特性,坏道可以通过某些软件修复,若挂在系统上发现也比较及时;光盘,坏了一张可能很久都不知道,当需要的时候才发现,损失更大,需定期检查;优点是坏一张就一张,即时不发现也不会扩散。
不可预见性:硬盘,希捷的固件门,数据全灭;光盘,威宝的染色体门,同一批次全灭,其余批次或许可以保存。至于其它的次品就更不说了,毫无征兆的整批挂掉是常见的事!(买过一个杂牌的DVD刻录盘,50张最后能全盘读出来的不足10张)
兼容性:硬盘,有USB口或ESATA口就OK;光盘,需要自己有刻录机,且对方也有光驱且不能太烂,否则共享失败。蓝光更是需要对方也有蓝光光驱,实际从现在硬件网站的装机单可以看出,光存储上DVD刻录机依旧是主流(装系统、刻系统盘),蓝光不说LTH的兼容性,连普通的蓝光光驱都没几个人会配,买家更愿意把钱加到其它硬件上去。
远程寄光盘也是扯,现在下载一个文件需要多久?寄光盘的运费就已经超出本身价值了!(重要资料例外)还不如直接去地摊买一张实在。
整理成本:现在大多数软件都超过一张DVD的容量,必须分割存储,需要注意的是,分割后多张光盘的数据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一张毙命,全军覆没!且刻录碟存在“刻飞”的问题,这就不得不刻一张读一次,又大大的增加了时间成本。
再有就是光盘多于一定量后就需要建立索引,否则找起来相当困难,且每次刻碟都要增加索引,也是一种成本。
换到硬盘上,直接建一个文件夹,拖进去就OK了。压根不需要考虑分割问题!更多的P2P下载,在下载的过程中就已经打包好了。
索引更不需要,直接搜索就行了,再慢也比看了索引翻CD包、布丁桶来得快,更省了光驱到硬盘的传输时间。
备份数据:少容量的备份数据,光盘可以一式N份多处存放,确也有其优势;但硬盘也可以一式N份多个硬盘或多个分区存放,又或者利用邮件或网络存放,都是解决方法,光存储也不过是多一条选择而已,但不可否认,在这方面它确实有优势。
大容量备份数据,一整个硬盘的备份,首选的毫无疑问是RAID1或RAID0+1、RAID5等硬盘的解决方法,或其它更专业的备份方案。至于刻碟,不说金钱和空间成本,单单时间、人力成本就够高了,2TB为例,即使用22.5GB的蓝光盘,也需要82张,每张45分钟,需要61.5小时,这还不算分割整理的时间。
尽管暂时光存储还没淘汰,但基本不过是是装、刻系统或音乐CD的需求,或特殊用途(商业或宗教)
这样一通对比下来,光盘在 海量存储 方面,还有意义吗?它的意义又在哪?
—————————————————————————————————————————————————
上面就是光存储和磁存储的对比,你又能反驳哪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