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HULALA 于 2008-2-12 01:06 发表 ![]()
我说的时机不成熟是指什么,就是指价格还没有下来,IC那么贵,对应的功率元件价格又是普通规格的好几倍,真是因为他成本高么?
那是因为量还没有上去,日后等到所有元件回归主流价位的时候再来购买岂不更好 ...
既然对现在80plus榜单上的产品不怎么了解,就说这里面绝对有用猥琐方式通过80plus,
省几个电感省几个电容过80plus了。估计现在国内市面上能有不少都过80plus了。
现在国外的评测有纹波图形有效率、噪音之类的指标的数据的评测也差不多算应有尽有了。
查市面上常见的80plus产品的数据费什么劲。p-p之类的实测图也有不少评测可以提供。何必非要厂商自己的数据。
这可比经常开火车、自我麻痹的厂家自己的数据准确多了。
既然说80plus的产品价格贵,那就直接说点具体的,哪些中端产品80plus的一上来就狠狠宰消费者一刀的?
国内的航嘉R80在300W的产品的里面确实够黑的了。但是那种内部的电源,相比市面上的400W的产品又何尝逊色了?
拿海韵来说,老式的没有80plus的S12和有80plus的S12II,难道不是S12II反而便宜了?(尽管我对S12II的结构深恶痛绝,但不能否认S12II在效率在噪音表现都比老式的S12强。)。再早一点,Energy+的80plus的550W和650W的S12,想比他们上市之前的500W和600W的S12的售价,有什么于功率提升不相称的价格增长么?
拿Antec来说,通过80plus的Earthwatt系列,相比同标称功率的TurePower Trio,价格怎么样?高了还是低了?
别的牌子也可以,自己牌子比不了的可以比比相对别人产品的价格。看看80plus让在这些本身价格就不低的中高档电源的消费者多掏多少银子。
看看最终体现在消费者这里,80plus到底让消费者多挨了几刀。
至于电源的发展趋势,效率本来就是一直以来电源厂家改进设计的重要方向。体积如何变化那要看Intel的。没有外力促进的话,厂商优先考虑的永远是成本。至于输出品质,如果没有哪个厂家过分炒作的话那就热不起来,厂商的自觉度和用户的自觉度还没那么高。
就像台达的80plus的475W的三个价格,相差还很大。一方面是因为80plus本身对电源的要求并不高,也有低成本实现80plus的方案。另一方面是80plus和80plus还不一样,有些是修修补补很勉强贴着80plus过的;有些结构更好方案更佳都快过85plus了。但是怎么说服消费者大部分都去买那成本最高的,而不是大部分去买那成本最低的呢? |
|